也許有一天, 我會再回到海螺溝
因為我很想看到它重建后的樣子
9月5日12點52分,躺在床上午休的唐莎,突然被一陣劇烈的晃動驚醒。慌亂中她只穿著睡衣,赤腳跑出了房間。事后回憶起來,她說:“我感覺自己撿回了一條命。”
當日四川甘孜瀘定縣發(fā)生6.8級地震。截至9月10日,地震已造成88人遇難。
唐莎工作的民宿,位于海螺溝景區(qū)內的磨西古鎮(zhèn),也是這次地震的震中地帶。相對周邊其他村鎮(zhèn),磨西鎮(zhèn)的災情不算嚴重。但她依然經歷了與“死神”賽跑的生死瞬間。
就在地震前兩小時,她剛拍了一張雪山的照片。
一束微光穿過雪山,像是一道橫亙天邊的裂縫,時間仿佛在那一刻停止流動,把海螺溝割裂為前后兩個世界。
此刻的她,還在為救援人員、周邊居民提供后勤服務。忙到深夜一點半,才有空拿起手機回復未讀消息,回顧自己震后72小時的經歷。
以下是她的自述。
01
地震來了
我赤腳跑出民宿
我是四川遂寧人,讀書、工作都在成都。2020年疫情爆發(fā),我辭職去了新疆旅游,在那待了大半年后離開。
去年10月底我到了海螺溝,在民宿里工作。來這里的游客以四川本地人為主。但最近成都疫情,鎮(zhèn)上的客棧多數(shù)都暫停營業(yè)。
地震發(fā)生的那天早上,我和平常一樣在小鎮(zhèn)里走走拍拍。以往九月份是不會下雪的,但今年這場雪來得突然。前一晚下過雪的山,被早上的陽光籠罩,勾勒得雪線清晰可見。
兩小時后,地震來襲。
當時我躺在宿舍床上,突然間看到天花板上的吊燈搖搖欲墜,床也開始晃動,強度越來越大,那種感覺像整個人失去重心。
還沒來得及反應過來,就聽到我的同事在外面喊:“地震啦!快跑出去!”
我慌忙跑出房間。
一到室外,看見屋頂?shù)耐咂嫉袅讼聛?,碎了一地。我低頭才發(fā)現(xiàn)自己穿著睡衣,忘了穿拖鞋,只能赤腳站在原地。同事小張想也沒想地跑過來,二話不說抱起我躲到安全的空地上。
大概過了半小時左右,我們被集體通知前往貢噶廣場。
那里是這次地震的臨時安置點。到的時候,已經有鎮(zhèn)上的志愿者在搭建帳篷。臨時醫(yī)療救助處都是等待包扎的傷員。
還有人,因為突然的信號中斷,四處徘徊走動。
常來民宿換布草的老王,一看見我們就來問:“手機還能打電話嗎?我這消息發(fā)不出去,都是紅色感嘆號?!?/span>
這時我才從強烈的震感中緩過來。
聽到隔壁民宿的老板說整個磨西鎮(zhèn)都已經停水、停電了??粗謾C屏上的信號格消失,以及僅剩的59%電量,我也焦慮了起來,不敢瞎玩。
我有個同事,他家人住在山頂?shù)拇迩f。
因為家里電話一直打不通,他逢人便問:“你家有住在上海子村的嗎?現(xiàn)在能聯(lián)系到他們嗎?”他把身邊人都問了個遍,試圖得到一點消息。
但那時候,大家都處于音訊全無的狀態(tài)。
一下午,空中陸續(xù)飛來無人機、直升機,來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員。
五點鐘左右,先是電信網絡恢復。隔了兩個小時,移動、聯(lián)通才陸續(xù)能正常使用。用電信卡的人相對少。前兩個小時里,不少人輪流借用手機,只為了給家里人報一聲平安。
到了晚上九點,廣場上的電力系統(tǒng)修復。有幾個固定的臨時充電樁,每一處都排了很長的隊伍。我才意識到平時觸手可得的水、電資源有多稀貴。
恢復通信后,我第一時間開機,目睹手機上跳出幾十條微信消息、未接來電。為了節(jié)省電量,我只給父母和幾位朋友回了電話,發(fā)了一條報平安的朋友圈。
我沒去用充電樁,我想會有比我更需要它的人。
02
地震第二天
大家一起煮了鍋白粥
廣場上臨時安置的帳篷位十分有限。
當天晚上,我們還是回到民宿休息。客棧損毀不嚴重,除了室外掉落的屋瓦碎片,里面還是好好的。還有一些回不了家的村民,選擇睡在自家車里。
但由于頻繁發(fā)生的余震,根本沒辦法安心睡覺。
好幾次,房屋一開始搖晃,我和同屋的女生就往外跑,但沒過一會兒,震動停止,恢復正常。我們只好又回到了房間里。
住在貢嘎廣場上的人也不好過。這里原本是鎮(zhèn)上最大的活動場地,晚上常有跳廣場舞的中老年人。
現(xiàn)在空地上都是成排的帳篷,十來個人擠在一個帳篷里。
加上磨西鎮(zhèn)早晚溫差大,只有十來度左右。頭天晚上安扎在帳篷里的人,不少都冷得睡不著覺。
第二天早上,廣場的空地處架起了一口大鍋。附近村民這家燒點柴、搭把手,那家尋瓶水、找把米,燒了鍋熱乎乎的白粥。那是我震后的第一頓早飯。
而后的兩天里,一直有余震。
一次我在院子里清掃落葉,一感受到震動就扔下掃把,往大門口跑去。同事邱姐正在廚房炒菜,拿著鍋鏟跑了出來。
看到她這副模樣,我們都忍不住苦笑。
挺過了頭兩天,鎮(zhèn)上的人也逐漸適應起震后的生活。
剛開學的小孩在帳篷里寫起了作業(yè),熱心的阿姨們一起煮“大鍋飯”,青壯年則都干起了搬運物資等體力活。
雖然暫時不愁食物、水等基本物資,但接連不斷的余震讓人無法安心。手機電量有余的人,都在打電話了解外面的情況,或是跟家人發(fā)消息報平安。
在反反復復的震感中,我像生活在一個平行世界里。左邊的我在正常生活,打掃民宿、收拾院落。右邊的我始終提高警惕,隨時準備逃生。
最可怕的不是斷網、斷電、斷水,而是對生命未知的恐懼。
03
我想再回來
看重建后的磨西
9月7日傍晚,民宿里的水電恢復。客棧開始對外提供免費茶水和淋浴房,讓路過的消防人員有一處停下休息的地方。
進來的人,大多是年輕的救援人員。他們通常話也不多,帶著一身沉重的疲累感。在走進客棧后,他們會很自然地摘下安全帽,脫掉橙色外套,逐漸放松了下來。但動作依然很迅速,不會耽擱太久。
為了節(jié)約時間,他們有時會兩個人一起洗澡。前后不到10分鐘就離開了,連杯熱茶水都來不及喝一口。
我也不好意思過多打擾,只把感謝藏在無聲的行動中。
除了我們,鎮(zhèn)上的一些商家也在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
有一家我之前常去的面館,店里阿姨也在攤位上擺出“免費供面條”的招牌。有救援人員吃完后堅持要付錢,阿姨不肯收,只說:“謝謝你們來幫忙?!?/span>
這座正在承受痛苦的小鎮(zhèn),卻始終保留濃濃的人情味。
距磨西鎮(zhèn)20分鐘車程的共和村,是個泡天然溫泉的好地方。我去過幾次,那里的游客、民宿也不少。
但在地震當天,通往村鎮(zhèn)的道路被山上滾下的巨石阻斷。沒有網絡,沒有水電,路也走不通,這座村莊成了一座“孤島”。
孤島外,救援人員用繩索在水上架起“生命通道”,用無人機投送礦泉水、泡面等應急物資。
鄰近的青崗坪村,與共和村的直線距離只有2.5公里。那里不算旅游景區(qū),路況不太好,村里面受傷的人更多。
救援人員只能現(xiàn)場伐木,架起一座“獨木橋”。腳下是湍急的燕子溝河,用自制的簡易擔架抬著傷員,走過這條近200米的橋。
從橋梁到救護車的所在地,還需要徒步4公里的路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連夜轉移了29名重傷人員,疏散近300名的群眾。
救災工作還在繼續(xù),我不知道會持續(xù)多久。
如果沒有地震,我會一直留在這里。我見過這座古鎮(zhèn)的春夏秋冬,和它共同度過昔日的繁華,也經歷了今天的地動山搖。一些損毀的建筑、房屋終會修復,我對小鎮(zhèn)的記憶也會慢慢縫補。
我沒想到的是,因為熱愛攝影,讓我在不經意間記錄下這座小鎮(zhèn)的過去和現(xiàn)在。每張照片里的靜態(tài)景物,都在無聲述說著它的故事。
我想等情況穩(wěn)定后再離開,下一站可能會去大理。先找一間民宿當義工,再做接下來的打算。那是另一座我很喜歡的城市,我還可以繼續(xù)用攝影記錄生活。
也許有一天,我會重新回到海螺溝。
因為我很想看到它重建之后的模樣。
文、編輯/Erika57
圖片來自受訪者唐莎,經授權發(fā)布
以上內容來自“外灘TheBund”(微信號:the-bund)
已授權律師對文章版權行為進行追究與維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