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就正式進入決策領域,看看如何才能做到“決策不拍頭”。
一知半解是危險的事情,然而零星的求知欲同樣危險。
日常生活中,我們幾乎天天都在做決策。小到今天吃什么,大到找什么工作,在哪里買房,都是各種各樣的決策。
決策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直覺性的決策,一種是理性的決策。
直覺性的決策,是我們的大腦進化所形成的,主要是自然本能。有些時候,自然反應反而不利于你的生存。
比如,你不慎落入水中,不會游泳的你出于本能會拼命撲打水面,但這反而會使你下沉得更快。
而理性的決策,是反直覺的,是經(jīng)過我們深思熟慮后才做的決定。
大腦中的這兩套系統(tǒng)是共存的,并且經(jīng)常發(fā)生激烈的斗爭。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大腦設定一個模板,盡量減少感性的決策,根據(jù)這個模板而真正做到理性。
1 思考和行動
在正式介紹決策之前,我們可以先用思考和行動這兩個概念將人群分一下類。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是屬于哪一類。
這一類人的特點是,想法很多,就是不行動,可以稱之為“空想家”。
看上去每天都在沉思,或者把口號喊得震天響,但就是看不到結(jié)果,看不到你為之付出的行動和努力。
這一類人的特點是,做事全憑本能和沖動,不經(jīng)大腦思考,我們稱之為“蠻干家”。
有時候本能是正常現(xiàn)象,比如學騎車,并沒有一本手冊教你騎車的要領,都是摔幾跤,騎著騎著就學會了。
但最好不要只憑直覺就下決定,因為影響決策的因素有很多,而這并不是單單靠我們的本能就能解決的。
適用這種情況的人可能不多,畢竟我們幾乎每時每刻都在行動,或許昏迷的病人可以算一種,再或者進行冥想的人似乎也可以歸到這一類。
這一類人我們稱之為“實干家”,這種思考也可以叫做有行動力的思考,它就是為了做成某一件事而進行的思考。我們做決策,需要的就是這種思考。
2 什么是決策
說了這么多,到底什么是決策呢?
我們通常會認為,決策就是從多個選擇中選擇一個。
這里有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
決策是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對資源不可取消分配的方案之間所做出的選擇。
看上去有點繞是不是,有一種“怎么每個字我都認識,連在一起就不認識了”的感覺。
上面的定義翻譯成人話就是:
當你做決策的時候,就是你改變主意要付出代價的時候。
比如你在網(wǎng)上買了個東西,使用了一段時間后覺得不好用,但已經(jīng)過了免費退換貨的時間,只能在二手交易網(wǎng)站將它賣掉。
你賣掉的價格肯定比你的原價要低,盡管你并沒有使用多長時間,那么這個差價就是你改變主意所付出的代價。這就是一種決策。
需要注意的是,單純的意愿傾向并不是決策。
比如你打算出去旅游,你會思考旅途中的種種事情,但直到你出發(fā)時那一刻,才算一個真正的決策。否則你之前的思考除了浪費了些許時間外,并沒有什么決策。
為什么做出選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為你需要在很多利益相關者之間博弈,在不同的因素之間權(quán)衡。
利益相關者就是會影響你的決策或者被你的決策所影響的人,比如你想玩游戲,但又害怕被家長指責。你需要在被指責的恐懼和玩游戲的快樂中找到平衡。
另外,我們對未知的恐懼,對結(jié)果的不確定性都會影響我們的決策。
假如有一臺機器,可以看到每個選擇背后的結(jié)果,那你做決策就容易多了,直接選擇最好的那個結(jié)果就可以。
但我們都知道,這樣的機器并不存在。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這個充滿不確定的世界中,根據(jù)自己的偏好,選擇那個最優(yōu)決策。
那什么樣的決策才是最優(yōu)的呢?影響決策的因素又有哪些呢?下一篇再為你介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