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我們更習慣叫他蘇東坡。
相信每一個中國人,或多或少讀過蘇軾的詩詞,聽過蘇東坡的奇聞軼事,但不一定了解他的“全貌”。
因為當你全然了解,腦子里第一個蹦出來的,一定是兩個字:完美。
論文章,他是“唐宋八八大家”之一;
論詩詞,他是北宋詩壇最高成就者,豪放派創(chuàng)始人;
論書法,他是北宋“四大家”之一;
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他都留下了東坡肉、生蠔等一系列饕餮美食,簡直一身都是寶藏。
更可貴的是,作為一個詩人、文人,他毫無李白、杜甫式的詩人氣,每到一任都做出不少政績,受到當?shù)乩习傩盏膿泶?。即便是最刁難和挑剔的人,恐怕都很難找到他的缺點??v觀千年歷史,估計都很難找到第二個如蘇軾這樣的人,有很多人將他視為偶像、楷模。
林語堂為蘇軾作傳,評價他是多才多藝的天才,深厚、廣博、詼諧,亦有天真浪漫的赤子之心。如果在中國提到蘇東坡,總會引起親切敬佩的微笑。
可當我們了解了后人對蘇軾的超高評價之后,又會涌現(xiàn)出一個新問題:這個古今難見的“完美的人”,會怎樣評價自己呢?
神奇的是,這個堪稱“完美”的人,沒有“仰天大笑出門去”的豪邁,也沒有“一節(jié)復一節(jié),千枝攢萬葉”的謙虛,反倒在晚年,褪盡鉛華,更趨平淡地說:“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黃州惠州儋州在哪呢?蘇軾又是什么時候回去的呢?其實這分別是他的三個貶謫之地,而且一個比一個偏遠、一個比一個兇險,是他人生低谷中的低谷。
那么為何蘇軾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想起的不是往日的高光時刻,而是念念不忘人生的低谷呢?
其實這恰恰是他最有智慧的地方。
因為人的上限決定他能飛多高,而下限才決定他能走多遠。許多人雖一時高飛,卻難以長久。
蘇軾的人生,恰恰是一次又一次的“觸底反彈”。不論際遇多么落魄,他始終處在人生的“高點”,當然,這個高不是物質條件的高,而是境界的高、心態(tài)的高,以及人生價值的高。
他是如何面對逆境的,又是如何在逆境中調整自己,鼓勵自己,一步步走出來的。
接下來我們將用7節(jié)的時間,講透蘇軾跌宕起伏的一生,從意義、審美、思想、情感4個維度,體會蘇軾應對逆境的處世哲學,也為你帶來生活的啟示。
今天要講的,是蘇軾的童年和少年。
02 蘇軾的家世:五世不曾為官,“失敗”的父親,和要強的母親
蘇軾生在四川眉州,地處成都之南50公里,位于成都平原的周邊,又有長江支流,沒有省城的喧囂,卻有省城的富庶。
即使今天走到眉山,都能看到城中的青石板街、潔凈無塵,路邊種植著槐樹和柳樹,垂蔭匝地。在上千年前,就算是窮家小戶,門前也都有個庭院,養(yǎng)竹種桃,一片蒼翠絢麗。
蘇軾的家在城南,三面環(huán)水,屋前屋后,茂林修竹,庭前有兩株合抱的老榆樹,傳說是蘇軾父親蘇洵親手種下的。宅子西面還有一個大池塘,種滿了荷花。
蘇軾的童年,就在這么一個靜謐、優(yōu)雅的環(huán)境中度過。
但有趣的是,一直到蘇軾的爺爺,老蘇家連著5代都沒有人在朝中為官,也都不大喜歡讀書。
蘇軾的弟弟蘇轍在《欒城集·伯父墓表》寫道:蘇氏自唐始家于眉,閱五季皆不出仕。蓋非獨蘇氏也,凡眉之士大夫,修身于家,為政于鄉(xiāng),皆莫肯仕者。
原來,蘇家從唐代到眉山這個地方,五代無人為官,不是個例,而是在眉山這個地方,有才華的讀書人都愿意修身齊家,幫助鄉(xiāng)里,而不愿出仕為官。
因為從蘇軾往上追溯五代,正趕上唐朝末期,以及5代10國,戰(zhàn)亂頻發(fā),與其入亂世為官,不如退而修身。
直到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蘇氏一門才開始有了做官的意向。而蘇軾的大伯蘇渙,正是在這之后一舉考取進士,證明了蘇家子弟念書的天賦。
可到了蘇軾的父親蘇洵,情況卻發(fā)生了變化。
蘇洵生于1009年,自少就不喜歡讀書,是個生性內向、沉默寡言的人。另一方面,他天性里還有些游俠精神,喜歡結交一些斗雞走狗的城中少年,整日在外游蕩,玩世不恭。
即使后來娶親,蘇洵依靠家世,娶了眉山富豪程文應之女為妻,他依舊沒有太多追求。
這位程夫人,就是蘇軾的母親,她以程氏之富下嫁到蘇家,委屈不已,蘇洵又那么不知上進。
她系出名門,雖然不說什么,但把郁郁不樂都藏在心里,只是憋著一口氣,把家事一手承擔下來,養(yǎng)育子女,終日勤勞不息,希望有一日蘇洵自己感悟過來。
日久天長,程氏的敦敦心意最終感動了蘇洵。后來程夫人離世,蘇洵在《嘉祐集祭亡妻文》中感嘆:
昔予少年,游蕩不學。子雖不言,耿耿不樂。我知子心,憂我泯沒。
從這時開始,蘇洵終于開始努力,立志讀書,發(fā)奮求官,這一年,他已經(jīng)27歲。
而蘇軾正生于1036年,蘇洵“發(fā)奮讀書”的第二年,這比現(xiàn)代晚婚晚育的年齡,還要晚上幾年。
蘇洵求官的壓力,并沒有影響到蘇軾無憂無慮的童年。他自幼身體健康,頭腦明快,是個非?;顫姾脛拥暮⒆樱也蝗鄙偻姘?。
除了小他3歲的兄弟蘇轍,還有伯父家、外婆家的兄弟,包括各家街坊鄰居。
直到雙鬢斑白,蘇軾還非常懷念他們的童年,作了一首《送表弟程六知楚州》送給兄弟:
我時與子皆兒童,狂走從人覓梨栗。
健如黃犢不可恃,隙過白駒那暇惜。
醴泉寺古垂橘柚,石頭山高暗松櫟。
諸孫相逢萬里外,一笑未解千憂積。
后來蘇軾八歲入小學,師從一位姓張的道士,同學近百人中,老師就只稱贊他和另一位叫陳太初兩個學生,名為全校之冠。
但是人生際遇各有不同,這陳太初后來做了道士,在眉山得了道。
這一邊,蘇軾在茁壯成長,而另一邊卻是父親蘇洵的屢次失敗。
盡管蘇洵發(fā)奮讀書,卻屢次考試不中。他也曾嘗試外出,交往一些達官貴人,但始終沒有得到賞識。
這難道是蘇家讀書的基因不夠好嗎?還是說蘇洵天生沒有才華?都不是,蘇洵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問題,在于不善“應試”。
當時,蘇洵與另一位“唐宋八大家”曾鞏有交往,在曾鞏看來蘇洵的文章“雄壯俊偉,若決江河而下也”。
面對這樣的結果,蘇洵也干脆把心態(tài)放開,做了一件現(xiàn)在許多家長都在做的事情。
他不再參加科舉,而是回到家鄉(xiāng),關起門來,輔導蘇軾、蘇轍兩兄弟讀書。
03 蘇軾學習:在蘇洵的帶動下博覽群書
從此蘇洵不再為考試做官而讀書,而是按自己的興趣去讀,同時帶著蘇軾兄弟一起讀。
這一點,從蘇洵在蘇軾10歲左右,為兄弟二人取名的《名二子說》能看出來: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蘇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
所謂“軾”,是車上用來扶手的橫桿。蘇洵認為車輪、輻條、車軸什么的,都很重要。唯獨這個“軾”,是個可有可無的東西,但如果沒有“軾”,這輛車也就不完整了。
蘇洵只盼望兒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不希望給他太大的壓力,所以蘇東坡最后叫蘇軾,而沒有叫什么蘇輪、蘇軸。
也許我們會想:一般的父母都望子成龍,難道蘇洵沒有把讀書高中的夢想寄托在兒子身上嗎?
事實上,蘇洵還真沒有,他甚至對蘇軾有過一句特別的叮囑:吾懼汝之不外飾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怕你不會收斂自己,鋒芒太露,引人嫉恨。
從這里也能看出,蘇家子弟不是沒有才華。前幾代的積累、童年的幸福生活、加上蘇洵半生的教導,肉眼可見的天賦已經(jīng)要在蘇軾的身上滿溢出來了。
而這些童年、少年的積淀,也化作了蘇軾生命的底色。
后來他無論身處怎樣的逆境之中,只要想起這些溫暖的回憶,就能生發(fā)出無限的力量,表現(xiàn)出超人的豁達和灑脫。不過,這些都是后話,我們說回蘇洵對兒子的教育。
正是這種遵從孩子天性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應試教育的限制,激發(fā)起了蘇軾的學習興趣。蘇家父子在這個過程博覽群書,極大地開闊了視野,形成了不拘一格的文風。
對蘇軾來說,很多在當時文人看來離經(jīng)叛道的思維和見解,他早已經(jīng)習以為常。這也為后來的“三蘇進京,金榜題名”做好了準備。
04 “三蘇”高中
古人20歲“及冠”,表示成年,而蘇軾一成年,21歲,便和弟弟蘇轍跟隨父親蘇洵出川進京,和300多年前李白出川在同一年紀。
但兩人不同的是,李白出川是為壯游,而蘇軾出川卻一舉高中、名震京城。當然,這也是因為蘇家子弟,正好撞上了一個微妙的時代變化之局。
當時朝廷在皇帝宋仁宗的治下,老一輩改革派占據(jù)了主流,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我們熟悉的歐陽修。
而“三蘇”的到來,正好為歐陽修提供極大助力。為什么呢?
因為歐陽修不僅是官場名宿,更是天下文壇的領袖。古代文章分為駢文和散文兩種,駢文講究形式,格式對仗,嚴辭優(yōu)美;而散文講究內容,要求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當時的文壇受唐朝以來的影響,皆以駢文為尊,風格夸張,內容虛浮,蘇洵屢試不中,很大一個原因,便是不擅長駢文。
但現(xiàn)在歐陽修等人發(fā)起“古文運動”,推廣散文,號召大家務實。“三蘇”正好富有才華,善于散文,一下子便成為古文運動的中堅力量。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便出現(xiàn)了歷史上罕見的一幕:父子三人一同金榜題名。尤其是蘇軾,第一次參加科舉,便憑借《刑賞忠厚之至論》一舉獲得歐陽修、乃至宋仁宗的賞識,獲得第二名榜眼。
為什么沒有獲得狀元呢?其實主考官歐陽修本想把蘇軾排在第一名,但因為蘇軾的散文寫得太好,讓匿名閱卷的歐陽修覺得,這答卷太像自己的門生曾鞏,為了避嫌,故意把他放在了第二。
當然,蘇東坡雖然沒有奪得狀元,但這絲毫不影響歐陽修和宋仁宗對他的賞識,因為他不拘一格的思維實在太難得了!
而這一點,我們可以明顯從他應試的這篇《刑賞忠厚之至論》中看出。
蘇軾在文章中寫了一個典故:三皇五帝的時候,圣人堯治理天下,皋陶擔任法官,判決死刑犯,三次說到:殺了他吧,而堯卻三次說到:饒了他吧。于是天下人畏懼皋陶的鐵面無私,喜歡堯圣人的寬宏大量。
但在判卷的時候,主考官歐陽修居然想不起來,這個典故來自哪里,于是考完以后去問蘇軾:這是從哪里看到的。
誰知蘇軾很隱晦地說到:我自己說的。
歐陽修不但沒有發(fā)火,反倒非常驚嘆,夸獎蘇軾既善于讀書,又善于用書。
嚴格來說,蘇軾的確捏造了典故,但另一個角度來說,他能把捏造的事實說得不露痕跡,讓天下的讀書人信服,這同樣需要極高的能力,說明他真正把書給讀“活”了。
然而就在蘇軾光芒初綻,想要在官場上大施拳腳時,卻迎來了人生的第一個“急剎車”:他的母親程夫人突然患病去世了?!叭K”悲痛欲絕,急忙趕回眉州吊唁,這一去就是三年。而朝廷,也在這三年中徹底變了天。
好了,今天說到這里也差不多了,我們總結一下。今天講到,蘇軾作為一個“完美”的中國人,應對逆境的能力極強。他的才華和性情,來自家族、家人在童年的關愛,尤其是蘇洵啟發(fā)式的教育。
21歲初到北京的他,就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展示了高超的能力和不拘一格的文風,并在科舉中奪得榜眼。然而就在他將要入朝為官時,卻突然遭遇了家庭的變故。
蘇軾將怎樣應對?是否還有更多的挫折在等著他?下一節(jié),我們繼續(xù)為您揭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