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閱讀教學,《語文課程標準》作了這樣的敘述:“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边@告訴我們,閱讀是通過對文本的“讀”才使讀者與作者之間達到平等的對話和直接的交流。要從文本中提取信息,吸收知識,必須得“讀”;要從文本中獲得美感,凈化心靈,必須得“讀”。閱讀實踐從本質上講就是“讀”,舍棄了“讀”,一切閱讀都會落空。《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要加強“朗讀”,而且要貫穿于各學段的目標之中。
怎樣在教學中堅持“以讀為本”的理念,引導學生充分有效地讀書呢?首先必須教給學生最常用的閱讀方法。如:朗讀法、默讀法、精讀法、略讀法、速讀法等。這些方法的掌握將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在這里,我主要講講關于“朗讀”方法的指導。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在閱讀教學中,以下三個方法是學生進行朗讀時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一、范讀感染法
教師是孩子們心中最完美的偶像。要使學生有感悟,有體驗,教師首先要有感悟,有體驗;要使學生被感動,教師首先要被感動。只有當教師熱情投入、真情流露、熱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時候,才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會神,學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記得有一次我去一個班代課,那班的孩子(二年級)已經學了課文《可貴的沉默》,于是我就讓幾個孩子每人分別讀一段話給我聽。我聽后很不滿意,但沒有表現出來。然后我又讓他們班讀書最好的同學再選自己認為讀得最好的一段話讀給我聽,我聽后還是不滿意。覺得這些孩子在讀的時候多是在唱讀,沒有體會到作者的心情,根本談不上是有感情地朗讀。于是我靈機一動,說:“我想向你們班讀書讀得最好的同學挑戰(zhàn),不知是否可以?”當然,大家很高興就答應了。我選定了內容后,用了兩分鐘各自練習。我要他們練習的目的是希望他們能有感情去讀書,別像開始那樣很隨意地讀。
開始讀了,那個被選作代表的孩子很認真地讀完了該讀的內容,大家聽了不作聲,有的同學對著我笑,好像在說,怎么樣?你能比得贏嗎?我看看大家,拿了書本,很認真地讀到:“啊,我真快活!這一片沉默給了我多大的享受??!在沉默中,這些小家伙終于懂得要回報父母對自己的愛了?!焙⒆觽兟牶?,都用勁地鼓掌。有個孩子還問道:“老師,你怎么讀得這么好呀?”我回答道:“因為我體會到了作者的心情,我動了真情呀。假如你們也像老師這樣想著作者心里想的去讀課文的話,一定比老師讀得更好!不信,你試試!”這時再看孩子們讀書的神態(tài)呀,可就與先前大不一樣了喲:有的睜大了雙眼,有的微晃著腦袋,那神情可真專注!
正因如此,我在備課時,總是認真挖掘每篇課文的內涵,反復朗讀、感悟課文,用自己的聲音力求準確地表達課文的思想感情,把最真最美的東西呈現給學生,使他們感受到強烈的震撼和深刻的感染。
朗讀不是一種簡簡單單的見字發(fā)聲的過程,而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是一種需要調動聲音、情感和眾多技巧來進行的藝術性的創(chuàng)造活動。在引導小學生時,無須過多的理論指導,教師的范讀、帶讀、引讀具有非常直觀的指導作用。
二、情境渲染法
情境的渲染對學生的朗讀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為人的情感體驗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要做到感情朗讀,就必須是在有了真實的情感基礎上。如果教師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就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能有效地促使學生進行感情朗讀。
1、利用多媒體輔助作用渲染情境
多媒體以它獨特的音效、生動的畫面、具體的圖像深受孩子們的親昵。借助多媒體課件,可使各種感官沉浸在課文中,有利于將語言材料變成形象感知的事物,從而獲得豐富、生動、獨特的感受,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好鋪墊。
我在執(zhí)教《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時,先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思想。當學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礎后,我預設了這樣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課件再現當年長安街上人們送別總理的情境,配上哀樂后,教師開始范讀全文。學生看著送別的畫面、聽著悲涼的音樂和老師悲傷的聲音,仿佛置身在長安街上和人們一道在為自己敬愛的總理送行,不知不覺中,學生敬仰總理、愛戴總理、懷念總理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學生一旦有了這樣的感情基礎,何愁不能進行感情朗讀呢?
另外,課文中的插圖對學生的朗讀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一教學資源。在圖畫面前,學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容易進入情境。
2、模擬劇情,編演課本劇渲染情境
朗讀的基礎是理解。讓學生站在課文的立場上深入課文,編演課本劇,不僅能把教材內容形成意象,同時還能很快地對課文內容進行理解,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如,我在執(zhí)教《陶罐和鐵罐》一文時就安排了讓學生“模擬劇情,編演課本劇”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結果發(fā)現:學生在編演的過程中,把自己當成了有生命的“陶罐”和“鐵罐”,他們不僅僅只是在再現課文中的情境,而且是在進行著心靈的對話:“傲慢”和“謙虛”并存,“驚喜”和“贊美”同在,孩子們的對話是那樣地投入,那樣地深情,此時根本就不需要教師再去講應該怎樣讀了。
通過編、演課本劇,孩子們加強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不知不覺中受到了熏陶、感染,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多種能力,作為教者又何樂而不為呢?
三、品讀感悟法
“品讀感悟”就是讓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進行分析和理解,從而明確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使讀者和作者之間產生情感共鳴。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只有重視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進行積極、主動的感受體悟,與言語現象發(fā)生共鳴,才能準確引導學生朗讀。因為“感悟”首先應有所感,只有目視其文,口發(fā)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聲,才能使文中的人、物、情、景等和讀者已有的知識背景、感知經驗碰撞、接通、共鳴,才能恍然大悟,豁然開朗、心領神會。
如,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時,因學生不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體會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難度。即使有的孩子理解到一些情感,那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無法真正走進文本之中和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于是,我就用了“品讀感悟法”來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語句去體會人們對總理的無限熱愛之情。
例句:一位滿頭銀發(fā)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
師:你怎樣理解句中的“焦急而又耐心”?
生1:“焦急”和“耐心”看起來是一對反義詞,是互相矛盾的。但假如文中只用“焦急”或者“耐心”的話,都無法準確地表達老奶奶此時的心情。
生2:是的,我也同意該同學的觀點。從句中的“滿頭銀發(fā)”不難看出老奶奶的年紀很大了,從她“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中的“拄”和“靠”知道老奶奶實在是站不住了,感覺她似乎就要倒下了,所以她等得好“焦急”;可她又是那么迫切地想最后再看一眼自己敬愛的總理,因此還是那樣“耐心”地等待著。
……
師:大家真會理解!有誰能試著把老奶奶當時這樣一種心情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呢?
孩子們開始自由朗讀。這時大家都非常認真,非常投入地練習朗讀,他們是要把所感受到心靈的感動訴諸于自己稚嫩的聲音,那時而睜大眼睛,時而緊蹙眉頭,時而又傷心的表情令人感動!
語文不是無情物,字詞句讀都是詩。作者的情感表達常常隱藏于文字深處。因此,語文教學要想讓學生真情流淌,就必須牢牢地抓住文中的重點詞、關鍵句,讀懂、讀通、讀深,讓學生在品中感悟。
讓學生抓住句子的重點詞語,理解和體會句子的內容和外延,還可以采取換詞增減法、變序法,比較出句子所表達的不同情感,然后再引導學生進行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