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妙對傳美名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這是林則徐書寫的一副久傳不衰的“為學”與“為人”妙聯。
林則徐(1785-1850年),字少穆,又字元撫,晚號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嘉慶進士,入翰林院,曾在浙、蘇、鄂、豫、陜、甘等地任職,政績卓著,后官至湖廣、兩廣、云貴、陜甘總督,清末著名愛國英雄、政治家、外交家,工聯語,擅書法,曾與龔自珍、黃爵滋、魏源等人提倡經世之學,清廉正直,關心民瘼,多受讒害,曾被流放新疆,但愛國愛民之心不泯,在新疆勘墾屯田,興修水利,推廣先進生產技術,晚年因病退職還鄉(xiāng),有《云左山房文鈔》、《林文忠公政書》、《信及錄》、《林則徐日記》等傳世。
據說林則徐年幼時即天資聰穎,又勤學苦讀,因而智超群才,名揚鄉(xiāng)里。他幼承庭訓,4 歲起讀書寫字,7 歲就已能寫出好文章,13歲中秀才,20歲中舉人,27 歲中進士。
在村塾讀蒙館時,有一天學館放學,在回家的路上,他見一群人對著池塘里嬉水游玩的鴨子,正在作對聯取樂。有一個出句說:
母鴨無鞋空洗腳。
眾人一時對不出好句來,正在躊躇切磋,不料人群后邊有一童聲順口對道:
公雞有髻不梳頭。①
①關于此聯,民間又傳為某生對一放鴨老翁出句。異文聯作:鴨婆無鞋勤洗腳;雞公有髻懶梳頭。
眾人一聽,大為驚異,扭過頭來一看,見是幼小的孩童林則徐,更為驚異,無不拍手叫好,一時傳為佳話。有一次,老師出“以”、“之”兩字的題目,要求每個學生擬一副對聯,將這兩個字分別嵌入上下聯中。林則徐稍加思索,最先交卷。原來他擬的對聯是:
茍利國家生死以;敢因禍福避趨之。②
②關于此聯來歷,民間另有一說稱為林則徐被充軍戍邊,與家人告別時口占。民間所傳此聯有異文。作: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意即如果有利于國家,我可以不避生死地去努力從事,怎敢因有禍就避、因有福就趨呢?不僅對仗工整,辭懇意深,而且抒發(fā)了他的壯志和抱負,受到先生連聲夸贊。
少年時代的林則徐不僅讀書認真刻苦,而且常將自制的對聯寫出來,貼在自己的書房里,不斷地砥礪自己奮發(fā)向上。他曾寫過這樣一聯:
家少樓臺無地起;案余燈火有天知。
矢志要“三更燈火五更雞”地刻苦攻讀,勤學不懈。
林則徐13 歲那年的一天,老師帶他和其他同學游覽福建鼓山絕頂峰,一時興起,以“海”、“山”為題,讓學生各擬一聯。當其他同學還在苦苦構思時,林則徐已敏捷地吟成一聯道:
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③
③此聯民間傳說有異文。作:海到天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從字面及平仄兩個方面分析,異文聯不合聯律。此故事乃林則徐第五代孫女林子東所談。
有一次,林則徐到姑父家去玩。姑父家的大廳門檻特別高,他因幼小,難以跨越,只好扶著門框進入。姑父見狀,笑著出句:
神童足短。
林則徐隨口答對:
姑父門高。④
④關于此聯本事,民間說法頗多。一說為李東陽幼時對皇帝出句。一說系于謙幼時對某官出句。還有說李夢陽、林文斌、丘逢甲、蔡鍔的,也有說解縉對宗師的。
當他走進大廳,見廳內有一面大穿衣鏡,便在鏡前手舞足蹈起來。姑父看他活潑可愛,又笑著出句戲他:
山雞舞鏡。
林則徐聞句,立即停止動作,正色答道:
天馬行空。
這天晚上,月明如晝,姑父家來了許多文朋詩友,有個客人聽說林則徐有“神童”之稱,便出句試探林則徐:
北斗七星,水底連天十四點。
林則徐略一思索,應聲對道:
南樓孤雁,月中帶影一雙飛。⑤
⑤民間另傳此聯系明代葉向高與新科狀元翁正春斗對時所對。其時二人還對了這樣一副妙聯:七鴨浮江,數數數,三雙多一只;尺蛇入穴,量量量,九寸零十分。
博得在座客人們的一片喝采聲。
林則徐13歲那年,參加郡試,考試結果,林則徐和一位老童生的成績最優(yōu),難分上下,最后主考決定面試才學,以定高下。面試時,主考官思索片刻,出句道:
童子何知?
讓林則徐和那位老童生當場答對。主考話音剛落,林則徐應聲對句:
大人利見!
博得一片贊許聲。
那位老童生一時應對不出,只得嘆服:“老夫耄矣!”林則徐順利地通過面試,被選為魁首。
后來,林則徐成為中國近代史上進步的思想家和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他不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有清一代多才多藝、能詩擅文的名臣,生前曾撰制、書寫過許多富有思想性、藝術性的對聯,其中不少是膾炙人口、猶如座右銘般的格言警句聯,至今仍余音繞梁,不絕于耳。林則徐任江蘇廉防使時,曾在大堂親自榜書對聯一副:
愿聞己過;求通民情。⑥
⑥有人考證此聯原是明代王陽明為官時所題寫。又傳清代先進思想家魏源1849 年到揚州府興化縣任后,也于衙署各處書寫過與此類似的對聯。但多數聯書均將此聯抄反了,以下聯作上聯,以上聯作下聯。有傳林則徐此時已升任江蘇按察使。據考證,“按察使”之說是正確的。
上聯鼓勵人們敢于給自己提意見,指出自己的過失;下聯號召人們大膽揭露貪官污吏,提醒自己了解群眾的情況和疾苦。全聯雖只8字,卻無異于一篇通告和“就職演說”。
后來,林則徐升任兩廣總督,積極抗英,查禁鴉片。這時,他又親自在總督府衙題書堂聯一副: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上聯告誡自己要廣泛聽取各種不同意見,做到集思廣益,從諫如流;下聯則砥礪自己杜絕私欲,做到光明磊落,剛直不阿。這深蘊哲理的杰作,一直為世人稱道不已。
定而后能靜;言之必可行。
是這類對聯中的又一佳構,語出《四書》。
林則徐還撰制了大量的名勝聯、題贈聯、哀挽聯等佳作。如他題北京陶然亭聯:
似聞陶令開三徑;來與彌陀共一龕。⑦
⑦此聯與乾隆進士翁方綱所題陶然亭聯有異曲同工之妙。翁方綱聯云:煙籠古寺無人到;樹綺深堂有月來。
又如他題贈書法家香海上人一聯:
右軍帖許懷人集;興嗣文宜智永書。⑧
⑧據考證,此聯約寫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三、四月間。乃林則徐遣戍伊犁途中,經洛陽時在姻親葉中蘆府上小住,為慕名而來求字的洛陽郊外東大寺香海上人所書。此聯民間傳說有異文。作:右軍帖許懷仁集;興嗣文宜智永書。
及題贈梁章鉅聯:
曾從二千石起家,衣缽新傳賢子弟;難得八十翁就養(yǎng),湖山舊識老詩人。⑨
⑨《楹聯三話》對此聯記述頗詳。林則徐還作跋于聯上。其時林則徐已六十有三。
林則徐14 歲時,于鰲峰書院與梁章鉅初識,自此一生交誼甚殷。此聯被梁章鉅懸示后,一時眾目快瞻,膾炙人口。
一縣好山留客??;五溪秋水為君清。
這是林則徐書贈湖南沅陵縣令的一副對聯,“揄揚官清,如水中著鹽”,語言質樸,言簡意賅,格律嚴謹,旨趣高遠,胸襟開闊,意境深遠。難怪吳恭亨在其《對聯話》中收錄此聯,并評之曰:“以聯慶賀人易工,投贈人難工;投贈聯八字以上易工,七字以下難工。上篇錄林文忠‘一縣好山’七字聯,固高不可攀矣。”⑩
⑩據吳恭亨《對聯話·卷十一·雜綴一》、《對聯話·卷十二·雜綴二》。
林則徐的女婿沈葆楨,字幼丹,福建侯官( 今福州) 人,道光進士,年輕時就很有些才氣,初任監(jiān)察御史、知府等職,后入湘軍幕,升任江西巡撫。正因為年輕有才,沈葆楨未免流露驕傲情緒。有一天,他寫了一副詠月聯:
一鉤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輝滿十分?
意思是彎彎的一鉤殘月已足以照亮天下,又何必要那銀盤一樣的滿月呢?聯中流露出一股自滿自足的“到頂”情緒。這副對聯被林則徐看到后,林則徐并未向沈葆楨打招呼,只是悄悄提筆把下聯中的“必”字改為“況”字,使對聯變成:
一鉤已足明天下;何況清輝滿十分。
雖只一字之改,含意卻大相徑庭,由自滿自足的口吻一變而成為壯志凌云的生動寫照。沈葆楨受到老丈人這一無言的批評后,滿臉羞愧,從此更加虛心,勤奮好學,努力鉆研。后任福州船政大臣,主辦福州船政局、創(chuàng)辦學堂、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巡視海防,加強對臺灣省的管轄、防務和經濟開發(fā),取得了一定成效。之后又兼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參與經營輪船招商局等。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福州西湖內有“荷亭”,是林則徐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亭后有宋代名臣李綱祠。林則徐曾為李綱祠撰聯:
進退一身關社稷;英靈千古鎮(zhèn)湖山。
聯句雖短,但含義深長,既是對古人的懷念和歌頌,也是自身的寫照。
林則徐到廣州奉命實行戒煙,剛一到任,就立即訓練官兵,并建立演武廳,還在演武廳親筆撰書對聯一副,懸掛出來,表明心跡:
小隊出郊野,原七萃功成,甲洗銀河長不用;
偏師成壁壘,看百蠻氣懾,煙消珠海有余清。
“小隊出郊”語出杜甫《嚴中丞枉駕見過》詩:“元戎小隊出郊,問柳尋花到野亭。”“野”指遙遠的郊野?!稜栄?span lang="EN-US">·釋地》有句云:“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野外謂之林,林外謂之。”“七萃”指七支精干的隊伍,原指周王的禁衛(wèi)軍,后泛指精干的隊伍。由此聯可以看出,林則徐從一開始戒煙,就決心認真?zhèn)鋺?zhàn)以鞏固國防,只可惜他這樣的有識之士不僅不能施展其才,反倒被昏庸的朝廷所害。
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支持林則徐禁煙抗英。在英國侵略軍攻打虎門時,關天培率領官兵浴血奮戰(zhàn),終因孤立無援,壯烈犧牲,虎門失守。
噩耗傳來,林則徐十分悲痛。他完全清楚,這是清廷內頑固的投降派如琦善之流的惡政造成的悲劇,便奮筆疾書,寫成挽聯一副:
六載固金湯,問何人忽壞長城,孤注空教躬盡瘁;
雙忠同坎壇,聞異類亦欽偉節(jié),歸魂相送面如生。
此聯有人記作:六載固金湯,問何人忽毀長城,孤注空教躬盡瘁;雙忠同坎壇,聞異類亦欽偉節(jié),歸魂相送面如生。估計有誤。
挽聯寫好后,林則徐派人送往江蘇淮安府。關天培的母親接到林則徐的挽聯,十分感動,也十分重視,但因尺寸太小,便請周木齋重抄大幅,再懸掛出來。周木齋是當時淮安府第一流的書法家,他讀完挽聯吃了一驚,呆在一旁不敢落筆。關母見狀,小心求教。周木齋小聲說:“林大人此聯,有一個字我不敢寫,就是‘何人’的‘人’字。”關母點頭稱是,這些人都是皇上的心腹重臣,誰敢得罪呀?兩人思前想后,只好違心地將“人”字改為“時”字。重抄后,兩人同時嘆氣道:“這是不得已呀!”林則徐任清朝河道總督治理黃河時,曾在他的書房題書過這樣一聯:
春從天上至;水由地下行。
他還在客廳里題書了這樣一聯:
蘆中人出;河上公來。
這是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五月,林則徐以禁煙“辦理殊未妥協(xié),深負委任”和“廢弛營務”罪名被“革去四品卿銜,從重發(fā)往伊犁效力贖罪”。經當時總辦河務的大學士王鼎推薦,林則徐從揚州奉命折回東河“河工效力,在東河工次時,有題所居室”聯。《對聯話》評此聯“語絕闊大”,《冷廬雜識》則稱其“雅切,人咸嘆其工妙”,“極堂皇名貴”。
明代著名學者歸有光,人稱“震川先生”,曾潛心鉆研水利學。為了紀念他,人們?yōu)樗藦R祠。林則徐曾為嘉定歸有光祠題聯,極力贊揚歸有光的務實精神和為水利科學的發(fā)展做出的貢獻。聯曰:
儒術豈空談,水利成書,功在三江宜血食;經師偏晚達,專家論定,猶如七子也心降。
此聯民間傳說及有關記述有異文。一作:儒術豈虛談,水利書成,功在三江宜血食;經師偏晚達,篇家論定,猶如七子也心降。一為:儒術豈虛傳,水利書成,功在三江宜血食;經師偏晚達,專家論定,猶如七子也心降。
聯中巧妙地嵌入“水利專家”4 字。從這些對聯可以看出林則徐對水利科學和水利事業(yè)的關心,亦可見其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的可貴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林則徐的女兒也極有文才,雖為巾幗,卻具男兒英雄氣概。她生于中秋,又死于中秋,逝世前曾撰一聯自挽,算是對其夫及兒女的臨終囑咐。聯曰:
我別良人去矣!大丈夫何患無妻?若他年重結絲羅,莫對生妻談死婦;
汝從嚴父戒哉!小妮子終當有母。倘異日得蒙撫養(yǎng),須知繼母即親娘。
同類對聯故事,民間傳說頗多,對聯也互有異同。一為清末李文田的妻子32 歲時得一頑癥,久治不愈。臨終前自撰一聯云:我別郎君去矣!大丈夫何患無妻,他年重結良緣,莫向新妻談舊婦;兒從乃父勉為!小孩子終當有母,異日復承庭訓,須知后母即親娘。關于此聯本事,民間又傳為明代狀元康海之妻臨終書聯別夫、民國時焦易堂之妻臨終自挽。有“天國文士”之稱的太平天國約士(舉人)陳細怪,曾寫了一副挽妻聯,與此聯有異曲同工之妙:跟我半生,可憐薄命糟糠,竟歸天上;囑卿來世,不是齊眉夫婦,莫到人間。
此聯無一字不工、無一字不貼切,雖字面上無一悲楚語,但誦讀之后莫不使人凄咽。由此亦可窺見林則徐此女的寬廣胸懷和不凡文才,亦可由此推知林則徐的家教了。
由于投降派的出賣和誣陷,林則徐被革職流放,充軍到新疆伊犁,但他胸懷坦蕩,對清廷仍一片耿耿丹心。在離廣州途中,他在清遠縣飛來寺題書一聯,表明自己在粵辦事毫無愧怍的心情:
孤舟轉峽驚前夢;絕蹬飛泉鑒此心。
在流放新疆的3年中,林則徐一邊致力于開荒屯田、興修水利、創(chuàng)制農具,一面仍在關心著動蕩的社會和不定的時局,又迫切希望再度出山。曾和他一起在浙江鎮(zhèn)海前線抗擊英國侵略者的黃冕(字南坡)也被誣陷而流放新疆,二人在伊犁來往甚密。后黃冕被朝廷免罪召回,有了東山再起的機會,林則徐特意書聯一副相送:
西塞論心親舊雨;東山轉眼起停云。
這副對聯既表達了他對朋友的祝賀,也抒發(fā)了他渴望早雪誣冤、報國殺敵的心愿。
對林則徐來說,聯語和詩文一樣,成為他抒發(fā)感情、表明心跡、聯絡親友、寄托哀思的主要表達方式之一。遇見美景,他詠之以聯;欲抒情懷,他撰聯傾吐;見親友故舊或發(fā)現人才,他就主動贈聯;親友或死難,或病逝,他更挽之以聯,一瀉胸中沉郁。也許是林則徐與對聯有緣或于對聯有特殊喜愛,他流放新疆伊犁被赦后,在玉門與前來接他的長子林汝舟相會,本打算小住后即加速趕路,但在行館門口見一副對聯:
鶴鳴九皋其子迎;鴻飛遵渚我公歸。
于是不自覺地跨進行館,在那里住了下來。
林則徐被赦后,先后任陜甘總督、陜西巡撫,福建同鄉(xiāng)邱景湘(鏡泉)因案遣戍出關,過陜西時,林則徐厚贈行資,并制聯以送:
無端風雨驚花落;更起樓臺待月明。
另有民間傳說及記述稱此聯系林則徐在伊犁時所書。此聯民間傳說有異文。作:偶有風雨驚花落;再起樓臺待月明。
正是他受遣后尋求救時報國方案,盼望祖國獨立強盛心境的真實寫照。因此聯文筆雋秀,情高韻雅,流傳很廣。
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八月,林則徐因病奏請開缺,不久獲準回福建老家養(yǎng)病,住在故居文藻山。這時他寫對聯道:
坐臥一樓間,因病得閑,如此散材天或?。唤Y交千載上,過時為學,庶幾秉燭老猶明。
此聯有關記述中有異文。如吳恭亨《對聯話》記作:坐臥一樓間,因病得閑,如此散材天或??;放懷千古上,過時為學,庶幾秉燭老猶明。
這是他晚年生活的寫照,表達了他因病不能為國效力的心情。盡管年老病重,但他仍不知疲倦地學習,力圖保持“老猶明”。他還為故居書房寫了這樣一聯:
師友肯臨容膝地;兒孫莫負等身書。
林則徐后由云貴總督任因病告歸,仍回福州文藻山(云左山房),度過了7 個月歸隱林下的恬靜生活,仍不忘題聯表明心跡。如他為舊居所題一聯:
郊原雨足云歸岫;臺閣風清月在天。
林則徐一生為國為民,廉潔自守,晚年退居故里后,常約集鄉(xiāng)中才人新秀,到家中會文,并獎掖優(yōu)秀者,念念不忘教育晚輩。
林則徐的一生,是光輝而坎坷的一生。他在宦海中沉浮了近40 年,從京官的編修、御史,到外官的監(jiān)司、督撫以至欽差大臣,宦跡所至,從東南沿海到西北邊陲,從中原腹地到西南邊疆;他經歷了不少政治風浪,也作出了無愧于時代的貢獻。他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遠見卓識的進步思想家和偉大的愛國者,是我國最早抵抗外國侵略者的偉大民族英雄之一。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