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大早,老張就打來電話,說他周末在五泉山,看到了一座奇怪的石碑,其主人至今撲朔迷離。
究竟是什么石碑,這樣神秘?我有點不信!不管怎樣?先去看看,這座神秘的石碑,究竟有多神秘?
從中山林十字,沿街而行,繁華熱鬧,五泉早市上人來人往,滿滿的人間煙火味。正逢四月十五,上山禮佛的人不少。到山門,沿臺階而上,過了樂到名山,按照老張說的地方,慢慢找過去。
五泉山是蘭州人所熟悉的地方。“蘭州名勝地,共談五泉山”,五泉山是蘭州首屈一指的名勝景區(qū),也是對甘肅文化有重大貢獻的名山。前幾天,還有人戲說,浪了一輩子五泉山。應(yīng)該說,沒有啥秘密了,更不要什么石碑了。故而,對老張的話,我是不信的。
蘭州五泉山發(fā)現(xiàn),抗俄名將閻相師神道碑!曾率甘軍將士駐喀什葛爾
五泉山位于蘭州市城南的皋蘭山西北麓,海拔1600米,東連塔子坪,西接二郎崗,南至千佛閣,北距蘭新鐵路200米左右,占地面積266400平方米。這段記載很是簡單,但其文化底蘊卻非常深厚。
在民間傳說中,五泉山總是和霍去病連在一起。其實,這只不過是一個從元代開始的傳說。明代天順五年(1461年)《大明一統(tǒng)志》載:五泉山“泉有五眼,相傳漢霍去病擊匈奴至此,以鞭卓地而泉出?!鼻迩r統(tǒng)稱鞭搠泉。人們將五股泉水,分別命名為甘露、掬月、摸子、惠、蒙,其中甘露泉、掬月泉、摸子泉在中麓南部,蒙泉在東澗,惠泉在西澗。
五泉山因山有五泉而得名。早在唐宋時,五泉山就建有寺廟,元代五泉山有皇慶寺,明洪武初改為五泉寺。永樂七年(1409年)重建,改為崇慶寺。明萬歷七年——九年(1581年)臨鞏兵備道副使暴孟奇在西龍口東側(cè)建立漱玉亭,以觀瀑布。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兵備副使按察使邢云路重修后,改名清暉閣。
蘭州五泉山發(fā)現(xiàn),抗俄名將閻相師神道碑!曾率甘軍將士駐喀什葛爾
經(jīng)過元明兩代經(jīng)營,至清初,五泉山“自麓至巔,攬勝不窮,登臨難遍?!钡角∧觊g,五泉山終于形成以佛教為主、間以道教的建筑群。清嘉慶、道光時,五泉山已經(jīng)成為蘭州風(fēng)光的極勝之處。清末,五泉山古建筑群慘遭兵禍。此后,五泉山差不多衰敗了半個世紀(jì),直到1919年,劉爾炘主持整修五泉山。五泉山遂逐漸形成,今天我們看到的規(guī)模。
2,太昊宮內(nèi)藏石碑
過樂到名山之后,從右側(cè)而行。初夏的五泉山,是一年中最舒服的時候。山間綠樹掩映,山路上人影往來。沿著通道,殿宇層疊,樓閣錯落。五泉山的蝴蝶亭、金剛殿、大雄寶殿、萬源閣、文昌宮、地藏寺、千佛閣依次排列。
按照老張的說的路線,我來到太昊宮。太昊宮專門為表彰隴上古代人才,以鼓勵后進者而建。據(jù)記載:“其地共有四級,自南而北,第一級正中起伏羲殿五楹,再北為第二級,分為壤駟子祠、石作子祠,各起五楹;再北為第三級居中為秦子祠,再北為第四級修建了大門上書“高山仰止”、“繼往開來”等。
據(jù)劉爾炘著《蘭州五泉山修建記》太昊宮內(nèi)供祭了42名甘肅圣賢。以前, 在太昊宮中伏羲殿內(nèi)供奉著伏羲、女媧和黃帝。壤駟子祠祭祀趙沖國、金日磾、王符、皇甫規(guī)等11人,石作子祠陪祀張軌、李愬、吳玠、劉锜等11人,秦子祠陪祀景清等13人。
進太昊宮,入門,起初狹窄,走不了幾步,是一個庭院。此時,晨練的人們多已經(jīng)散去,很有些寂靜。進門右面則是依山而建的幾個大殿。沿著臺階,上到二臺。
果然,在東北看到一塊石碑,很寂寞地站在太陽下,等待著來訪者。
3,閻桓肅公神道碑
這塊碑很奇特!它孤零零地,占據(jù)了太昊宮二臺的一隅。這里是一條通往萬源閣的路。路和圍墻,構(gòu)成了一個三角形地域,這就是這塊石碑的領(lǐng)地了。
草叢中,散落著十多個柱礎(chǔ),似乎被人們擺成了梅花樁的樣子。石碑矗立在青磚的底座上,邊上是一個巨大的碑首。
蘭州五泉山發(fā)現(xiàn),抗俄名將閻相師神道碑!曾率甘軍將士駐喀什葛爾
奇怪的是,碑陰向著路邊,碑陽向著市區(qū)。這讓人看上去很有些不變。好在青磚碑座提供了方便,不用踩著小草,就能看到碑的正面了。第一眼,就感覺年代有些久了。
石碑上字風(fēng)化剝落得很嚴重,很多地方模糊不清了。尤其是碑身上下風(fēng)化剝落尤為嚴重。好在,碑中間的字尚存,依稀能辨認出:“祿大夫原任甘肅提督閻 □ 肅。
這就奇怪了?五泉山上,竟然有一通原甘肅提督的墓碑。的確,起初見到這塊石碑,我也感到很奇怪。一是的孤零零的,沒有融入周圍環(huán)境中;二是,石碑上“閻 □ 肅”,人們并不是很熟悉。故而給人一種很神秘的樣子。
這究竟是何緣故?晚上翻書,發(fā)現(xiàn)這通石碑早有著錄,名為《閻桓肅公神道碑》。
4,甘肅名將曾駐防喀什噶爾
這位閻公名相師,祖先是湖北襄陽人,明萬歷年間遷移到高臺。閻相師(1691--1762)字錦蘇,又字渭陽,甘肅高臺鎮(zhèn)夷堡人(今甘肅省高臺縣羅城鄉(xiāng)天城村),弱冠之年便投軍從戎。清雍正、乾隆年間,曾任瓜州(今瓜州縣)營參將、金塔寺副將、肅州鎮(zhèn)總兵、安西提督、甘肅提督等職。
蘭州五泉山發(fā)現(xiàn),抗俄名將閻相師神道碑!曾率甘軍將士駐喀什葛爾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隨巴里坤辦事大臣雅爾和善,平定厄魯特降人勾結(jié)沙俄分裂祖國的叛亂,機智靈活,用兵神速,立殲敵眾四千余。此戰(zhàn),閻相師雪夜用兵。下大雪時,閻相師領(lǐng)兵五百人,假稱迷路,借宿叛軍沙克都爾曼濟軍營之中。當(dāng)夜襲殺沙克都爾曼濟,殲其部眾四千余人。不久,偕副將丑達領(lǐng)兵千人赴魯克察克會同額敏和卓驅(qū)逐莽阿里克。后來,又參加了平定大小和卓之亂。戰(zhàn)斗中,他曾被敵前后伏擊。當(dāng)時,閻相師所部腹背受敵,但卻毫不畏懼,披堅執(zhí)銳所向披靡,敵軍莫敢阻擋,終于帶兵沖出重圍,但他也被流石所傷。后因戰(zhàn)功被授予安西提督,率軍駐防喀什噶爾。
蘭州五泉山發(fā)現(xiàn),抗俄名將閻相師神道碑!曾率甘軍將士駐喀什葛爾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因病奏請解任,奉旨得食全俸。是年病卒,朝廷深為珍惜,加贈太子太保,贈謚“桓肅”。乾隆皇帝命人為他畫《領(lǐng)隊大臣甘州提督閻相師》像,懸掛于中南海紫光閣,現(xiàn)此畫流落于日本奈良大和文華館。
閻相師葬于高臺正義峽,墓碑為乾隆皇帝御賜的碑文,同時修建有其他建筑。
5.去世一百四十年后,其后人求劉爾炘寫神道碑
那么問題來了,閻相師的墓在高臺,他的神道碑怎么又在五泉山呢?據(jù)神道碑記載,在閻相師去世140多年后,他的后人找到了整修五泉山的劉爾炘,言:閻相師的神道碑至今無字,請他為之撰文。
于是,劉爾炘依照閻相師后人閻須敬帶來的行狀,撰寫神道碑文。后請進士閻士璘書寫了碑文,請山西文水人王學(xué)尹寫了碑首篆字。
不知何故,此碑后來,一直放在五泉山太昊宮。據(jù)薛仰敬先生記述,當(dāng)年他訪碑時,碑的下部十幾個字,就已經(jīng)剝落不清了,他從其他拓片中,補齊了碑文的殘缺。他也沒有看到碑首。他是在,太昊宮一室中看到這塊石碑的。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五泉山上這通孤零零的石碑,竟然為甘肅名將所立。
歷史不能細究,百年傳承的背后,必定有一段風(fēng)云往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