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不死的魂魄
走過花木蘭故里延安萬花山
花木蘭的故鄉(xiāng)是一個充滿傳奇的地方。這里曾出過呂布、韓世忠、張獻忠、李自成等諸多英雄豪杰,他們豪爽的性格,跌宕起伏的命運,給后人留下幾多傳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這里又收容了一支精疲力盡的紅軍隊伍,從此被稱為“革命圣地”。
這個地方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延安,是一塊充滿陽剛之氣的土地?;咎m的故里就離延安市區(qū)僅有十幾公里的萬花山花原村。
(一)
從延安市乘車而行,大約半個小時后就到了萬花山,這是個非常富有詩意的名字,也與花木蘭有直接的聯(lián)系,因為萬花山一帶就是花木蘭生長的地方。世事滄桑,千年后一切都已不可追尋,惟一值得后人追思的地方就是花家陵和跑馬梁,花家陵是花木蘭墳?zāi)顾诘牡胤?,跑馬梁是傳說中花木蘭曾騎馬射箭苦練本領(lǐng)的地方?! ?/span>
木蘭故事是一個流傳了近2000年的傳奇。千載后,它的魂魄仍然活著,活在許多老百姓中間,活在影視劇作品中;而這個魂魄的誕生之地就是陜西省延安市西南萬花山的花原村。
這是一個靜謐的小山村,一條彎彎曲曲的公路,繞在兩山之間,旁著公路的是一條靜靜的小河。在這里天是藍的,是那種讓人心動的藍,曠野是寂靜的,是那種讓人心靈寧靜的寂靜。路上沒有幾輛汽車經(jīng)過,走在這樣的一條公路上,即便是想高聲歌唱,也要考慮一下是否會驚飛路邊的小鳥。
花木蘭墓就坐落在這樣一個山谷中,千秋之后這里仍然回蕩著《木蘭詩》余韻,一個少女的傳奇就從這里走向世界各地。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時光流轉(zhuǎn),歲月如梭。今天這首詩寫作的年代已經(jīng)不可考了,人們只能從詩的風格和詩中地名判斷出,可能是北朝民歌,最終定稿的時間比較大約到了唐代。
木蘭故事之所以能流傳到現(xiàn)在,我們要感謝宋代的郭茂倩,這位人們只知其名,不知其人的文人,是他將《木蘭詩》收錄的《樂府詩集》中的。
《樂府詩集》這部書中收集的民歌是最值得我們珍視的部分。從現(xiàn)存的史料和其他的記載來看,中國民歌最為廣泛傳播和被人們所重視的時代是周朝,這個時代的民歌人們在《詩經(jīng)》能看的它的面貌。因為在當時,中央政府有收集民歌采風的機構(gòu),這就是后人所說的樂府。到了漢代樂府機構(gòu)一度裁撤,使采風中斷。漢代以后,樂府機構(gòu)雖得以恢復(fù),但卻成為記錄統(tǒng)治階級祭祀、郊廟大典或者專門記錄文人的作品的機構(gòu),而真正的民歌被保存下來極少。
郭茂倩最大貢獻在于把這些民歌從古籍中挖掘出來,集中到了一起,盡管這些民歌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文人們的改寫,但是還是繼承了《詩經(jīng) 國風》中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這也正是《木蘭詩》的生命之所在。一位著名的歷史學曾說:“北魏有《木蘭詩》一篇足夠壓倒全部的北朝世族詩人”。
?。ǘ?/span>
萬花山在延安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地名,但是躺在它懷抱中的花家陵,卻是鮮為人知。出發(fā)之前,向許多出租車司機詢問過花家陵的方位,可惜的是沒有一個人能說得清楚,我只好邊走邊問,最后找到萬花山民俗村。在向一位過路的行人詢問之后,才發(fā)現(xiàn)我已經(jīng)走過花木蘭墓了。
據(jù)傳花木蘭是西漢初人,木蘭原名姓魏,名木欒。其父叫魏應(yīng),居住在萬花山下的花原村。漢文帝時,匈奴大舉南侵,17歲的花木蘭,因國家突然受到戰(zhàn)爭威脅,其父欲應(yīng)召為國從戎,卻因年老體弱,力不從心。于是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
也有人認為,木蘭故事和《木蘭詩》均產(chǎn)生于北魏統(tǒng)治時期,他們的證據(jù)是,《木蘭詩》中有一句“可汗大點兵”,如果木蘭真是西漢人,就不會稱皇帝為可汗,因而只有北魏,北魏是鮮卑人所建的政權(quán),稱皇帝為可汗也在情理之中,而北魏也長期同北方游牧民族建立柔然政權(quán)交戰(zhàn)。這些符合《木蘭詩》誕生的大背景。
但是不論持何種觀點,木蘭故里在“陜西省延安府”是確鑿無疑了,詩中的燕山、黑山這些地名都在黃河北面的蒙古大草原上。從路程來看延安到黃河邊騎馬剛好需要一天時間,恰恰符合《木蘭詩》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钡臄⑹?,這似乎為花木蘭的出生地提供了一個佐證。
今天的花木蘭墓雖然小,但卻很整潔。這是1985年延安市政府出資重新修葺的。其實,歷代對花木蘭墓多有修繕,1958年人們在花木蘭墓附近發(fā)現(xiàn)了一塊石碑,上面寫著“花將軍之墓”,其他文字則湮滅不可識。它為確定花木蘭墓的實際方位提供了依據(jù),今天花木蘭墓碑是著名書法家舒同所寫,碑上依舊是“花將軍之墓”幾個字。
歲月滄桑,湮滅的是石碑,不滅的是魂魄。千載后,能被稱之為將軍的不過李廣等數(shù)人矣!木蘭可以無憾已!
“唧唧復(fù)唧唧,木蘭當戶織?!比绻皇菓?zhàn)爭,花木蘭或許就成尋常婦人,相夫教子,終老荒村,那種田園的耕織生活,也是當時婦女的唯一選擇。
顯然這種生活被突如其來的戰(zhàn)爭所打破,“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薄暗┺o爺娘去,暮宿黃河邊?!边@些詩句都是我們所熟知的,許多人甚至能背誦下來。
在《樂府詩集》中的《木蘭詩》還有下半部分。這是以前我們所不知道的。對木蘭的戰(zhàn)爭生活描寫的比較詳盡:“木蘭代父去,秣馬備戎行。易卻紈綺裳,洗卻鉛粉妝。馳馬赴軍幕,慷慨攜干將。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夜襲燕支虜。更攜于闐羌。將軍得勝歸,士卒還故鄉(xiāng)?!?/span>
?。ㄈ?/span>
12年的殊死征戰(zhàn)中,戰(zhàn)功赫赫,由士兵晉升為將軍。戰(zhàn)爭結(jié)束后,花木蘭激流勇退,辭別皇帝回到了故鄉(xiāng)。當她脫下戰(zhàn)袍,恢復(fù)女兒裝時,她的同伴大為驚訝,想不到和自己共同征戰(zhàn)十二載的將軍竟是一個楚楚動人的女子。很多人贊嘆不已說:“世有臣子心,能如木蘭節(jié)。忠孝兩不渝,千古之名焉可滅!”。
據(jù)傳木蘭回歸家鄉(xiāng)后,居住在萬花山,直活到八十歲。她的墓地就建在萬花山隔河相望的另一座山上,是遵照她的遺囑而造筑的,讓她時時能看到她喜歡的萬花山牡丹?,F(xiàn)在人們把埋葬花木蘭的這座山叫“花家陵”。
又是“據(jù)傳”,這兩個字道盡了花木蘭生事的迷茫,渲染出了另一種蒼涼。世人的敬仰和崇拜被深深地印在“據(jù)傳”這兩個字的背后。“有生于無,無生于有”。據(jù)傳往往使歷史徘徊在真實與虛幻之間,所以說花木蘭也在有無之間。
歷史上有無花木蘭其人,許多人做過討論,白居易就曾寫道:“怪得獨饒粉脂態(tài),木蘭曾作女郎來?!倍拍翆懙溃骸皬澒髯髂信?,夢里曾經(jīng)與畫眉?!焙笕艘罁?jù)這些詩句認為木蘭確有其人,于是乎,有人說木蘭姓宋,有人說木蘭姓魏,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陜北是歷史上的多事之地,自從秦始皇北征匈奴,建立朔方郡后,歷代中央政權(quán)一直注重這一帶開發(fā)經(jīng)營,尤其是秦漢時期,這里的安危直接影響中央政府所在地——關(guān)中平原的安全。因而少數(shù)民族與中央政權(quán)在這里多次進行拉鋸戰(zhàn)。北朝的北魏,在這里同柔然部落進行過20多次大的戰(zhàn)役。
戰(zhàn)爭使這個地方的人民飽受摧殘,也使這個地方的民風極為強悍。尤其陜北的女子更是天不怕地不怕,矯健尚武,騎馬射箭成為一種風俗。于是也有專家認為,雖然花木蘭的故事未必真實地存在過,但是此地肯定有類似事情的發(fā)生。可以說,戰(zhàn)爭導致陜北人口銳減,促使了花木蘭替父從軍,也因為戰(zhàn)爭是花木蘭有了從軍的能力可以騎馬射箭。
不知是我們來的不巧,還是此地平常就無人來過,花木蘭的墓地顯得有些冷清,就連出售門票的工作人員,也要急著回家城里去,說是去開會,可是,看他們心急火燎的樣子一點不象是去開會。
推開一扇小木門,里面的一切靜謐而安詳,這是一個沉寂了千年的墓地。最先引入我們視野的是一個花園,花園的上面是木蘭的塑像。過花園,沿著一條石頭砌就臺階,來到了花木蘭墓前。
整個“木蘭陵園”依山而建,面對一河長流水,園內(nèi)遍植松柏花卉。墓碑上雕刻著著名書法家舒同撰寫的“花將軍之墓”五個大字。墓穴前矗立一尊花木蘭騎馬征戰(zhàn)的雕像。戰(zhàn)馬前蹄躍起,花木蘭全身披掛鎧甲,左手握韁,右手執(zhí)劍。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睔v史就在這樣的虛幻和真實之間給我們上演了一個傳奇。
蘭州老王原創(chuàng)作品,非書面經(jīng)授權(quán),謝絕任何形式轉(zhuǎn)載
各位朋友:您的學識、見聞、經(jīng)歷以及與之有關(guān)的文字,正是我們所需要的:
史地:與西北歷史、地理有關(guān)的新觀點新發(fā)現(xiàn);
文學: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
收藏:藏品故事、藏品研究、真?zhèn)巫R別;
藝術(shù):書畫、攝影、雕刻等的創(chuàng)作體會及作品;
書介:各種圖書的推薦及評論
體驗:各種體驗類文章,如登山、飲食、手工、養(yǎng)殖等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