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原住民阿伊努人
阿伊努人(阿伊努語:Ainu、苦夷),是日本北方的一個原住民族群,或譯愛努人、愛奴人、阿衣奴人(元代、明代:骨嵬、苦夷和庫野),是居住在庫頁島和北海道、千島群島及堪察加的原住民。在阿伊努語中,“阿伊努”即“人”的意思。至今,很多阿伊努人都希望人們稱謂他們?yōu)椤哎Ε骏辍保ㄈ照Z羅馬拼音:Utari,阿伊努語中“伙伴”的意思)。在官方文獻中,“阿伊努”和“烏塔利”此兩種稱呼都有。在日本,因為與日本人通婚多年及被強制同化,純阿伊努族基本上消失。
阿伊努人在體質(zhì)上和一般的亞洲人相差很多。他們似乎同時具有歐羅巴人種和蒙古人種的某些特色,他們的特征是低額多須,高眼眶、深眼窩、深陷的鼻根、突出的眉弓。皮膚比較黑,毛發(fā)濃密而長,有波紋,臉上和身上的汗毛都很多,身材不高,成年男子身高約1.6米。他們的面孔具有歐洲人的特征,語言與毗鄰的各民族和國家的語言沒有任何相似之處,男人留著紅胡子,而且也有卷發(fā)的傾向。
北海道古稱蝦夷(えみし Emishi 或えぞ Ezo),日本史書上也有不少關于“蝦夷人”的記載。在日本武尊傳說成立的時代(6世紀),依照《日本書紀》的記載,日本武尊經(jīng)由海路進入陸奧國(今本州東北地方)攻打東夷日高見國。征討后,“蝦夷既平,自日高見國還之,西南歷常陸(今茨城縣東北方)”。由此可見蝦夷人的勢力范圍,是從茨城縣東北地區(qū),到整個本州東北地方。
《日本書紀》中對蝦夷的記載是這樣子的:“朕聞:其東夷也,識性強暴,凌犯為宗。村之無長,邑之勿首。各貪封界,并相盜略。亦山有邪神,郊有奸鬼?!鋿|夷之中,蝦夷是尤強焉。男女相居,父子無別。冬則宿穴,夏則住樔。衣毛飲血,昆弟相疑?!释乓詠?,未染王化?!辞裳远{(diào)暴神,振武以攘奸鬼。”“東夷之中,有日高見國。其國人,男女并椎結文身,為人勇悍。是總曰蝦夷。亦土地沃壤而曠之,擊可取之?!?/p>
一直到現(xiàn)在,日本本州的東北地方仍然有很多阿伊努語發(fā)音的地名,這證明阿伊努人曾經(jīng)在日本本州居住過。不論是上一節(jié)所引用的《日本書紀》,或者是其他的古文獻史料,其中對于蝦夷的習俗記載,都和現(xiàn)在的阿伊努類似。因此,既然中世、近世的蝦夷即阿伊努,所以古代的蝦夷也應該是阿伊努。
整體而言,支持這種說法的學者認為,日本歷史上石器時代的祖先是阿伊努,或者是阿伊努傳說中的矮人。后來,從亞洲大陸渡海過來之現(xiàn)日本人的祖先,又將石器時代人征服或驅逐。
據(jù)日本史料記載。阿伊努人在公元五世紀時被稱為“毛人”,因為他們的特征是皮膚比較黑,毛發(fā)濃密而長,有波紋,臉上和身上的汗毛都很多,身材不高,成年男子身高約1.6米。他們的面孔具有歐洲人的特征,語言與毗鄰的各民族和國家的語言沒有任何相似之處,男人留著紅胡子。他們穿的衣服很象居住在極北地區(qū)的部族的服裝,他們的傳說故事和流傳的眾多敘事詩歌,與大洋州和澳大利亞各土著居民的民間(口頭)創(chuàng)作有許多共同的地方??傊@種混合文化令人不可思議,至今對這一現(xiàn)象也未作出解釋。他們是怎樣來到日本的,無人知曉。
《景行紀》中記載,日高見地區(qū)有蝦夷,他們把頭發(fā)扎起來,身上刺花紋。另據(jù)云,他們冬天住在洞穴里,夏天住在樹上,用毛皮做衣服,喝血,象鳥獸一樣在山野里飛馳,怕人。一追就躲到山里隱藏起來。這是一種處境極壞的野蠻民族。
《宋書·倭國傳》等中國史書中稱作毛人的大概就是這些人。
《續(xù)日本紀》中把佐伯今毛人成為今蝦夷。
《古事記》中倭建東征的故事中也出現(xiàn)了毛人。他們往往被當做不服從朝廷的人。蝦夷究竟與現(xiàn)今的阿依努族是同一種族,還是大和民族的一個支族。
《取訪大明神繪詞》中記載,他們以禽獸魚肉為食,不知五谷,不通語言,擅長射箭。箭是用魚肉當箭頭,在上面涂上毒劑。戰(zhàn)時婦女隨軍,把木頭削成幣帛狀,向天誦鳴。這些都是阿依努族人的習俗。
阿伊努人原先主要靠漁獵為生。公元十八世紀末,德川幕府直接派官吏管理千島,開辟了十幾個漁場,同時實行同化政策,要求阿伊努人改變風俗習慣,剃去胡須、潔發(fā)、穿和服、按日本方式改名換姓。公元十九世紀以后,日本開始對北海道等各島進行開發(fā),普及大和民族的文明。這樣一來,阿伊努人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進一步發(fā)生了變化,他們放棄了傳統(tǒng)的捕漁和打獵,成了過定居生活的農(nóng)民。
阿伊努人有自己的節(jié)日和祭祀活動,最有名的是“熊祭”(阿伊努人把捕獲的熊仔作為“神子”用人乳精心飼養(yǎng),待冬季來臨時,舉行莊重的熊祭儀式。人們把熊屠宰,然后圍著祭壇邊喝熊血、吃熊肉,邊進行歌舞游宴,慶賀熊回到神的天國。這種熊祭在西伯利亞民族與信仰基督教前的芬蘭人也存在。),他們喜歡用鑿子在剝了皮的圓木上雕刻動物,尤其是熊的形象,日本稱之為“阿伊努雕”。阿伊努人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善于刺繡,喜愛舞蹈。他們創(chuàng)作了不少詩歌,憑著記憶代代相傳。有一部分從歷史上流傳下來的阿伊努族語的長篇敘事詩,內(nèi)容豐富,朗誦一遍都需要很長的時間。
阿伊努人有自己的語言——阿伊努語,屬抱合語。這是一種獨立的語言,屬于馬來——利尼西亞(澳斯特羅尼西亞)語系。目前,世界上除阿伊努人以外,只有愛斯基摩人和美國印第安人使用這種語言。日本東北部的地名,許多來源于阿伊努語。如:“札幌”,原意為“大的河谷”;“小樽”,原意為“砂川”;“名寄”,原意為“烏鴉出沒的城市”等。阿伊努民族對日本列島的開發(fā),包括文化發(fā)展是有貢獻的。
阿伊努人有著遠比自稱祖先“是從天上下來的”或“是由大陸蒙古腹地遷來的”和族更悠久的歷史。他們是日本列島最早的居民和主人。最早的歷史可追溯至日本擦文化時期,也就是舊石器時期或新石器時代。由于被歧視、欺壓,1980年阿伊努人人口竟減少到2.4萬人。而古代阿伊努人曾是一個漁獵民族,駕著獨木舟在海上游弋,持槍在林中逐鹿奔跑,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有自己的語言,文化,屬蒙古人種和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的混合類型。他們不高的身材、淡褐色的皮膚及波狀翻卷的黑發(fā),都顯示出其與大和民族不同的特點。他們信仰萬物有靈和多神,每年都舉行隆重的“熊祭”和“鮭祭”儀式。廣袤的北海道森林和原野、蔚藍的大海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故鄉(xiāng)。
不論遠古時代的阿伊努到底是不是蝦夷,在13世紀、14世紀左右,阿伊努文化算是達到了最高峰。之后,以北海道以南之江差和松前為中心的和人勢力逐漸強大,隨著阿伊努人與和人之接觸的日漸頻繁,和人在最后終于對阿伊努民族展開了壓制(Thomason 1999)。遭受壓制的阿伊努人也開始對和人展開反抗,雙方有了1457年的坷相曼夷之戰(zhàn)、1669年的相庫相郢之戰(zhàn)以及1789年的庫那西利·美那西之戰(zhàn),阿伊努人最后都以失敗告終。18世紀本州基本上再無阿伊努人。大部分居住在北海道中部和北部的日高、旭川、釧路等地,少數(shù)遠移庫頁島和千島群島一帶,也有一部分散居在本州的一些地方。18世紀末,德川幕府直接派官吏管理千島,開辟了十幾個漁場,同時實行同化政策,要求阿伊努人改變風俗習慣,剃去胡須、潔發(fā)、穿和服、按日本方式改名換姓。1904年,歷時 阿伊努人被迫學習日語,須采用日本名字,責令停產(chǎn)停業(yè)的宗教習俗,如動物的犧牲和紋身的習俗 。
阿伊努拉克爾(日語:アイヌラックル)是阿伊努民間傳說中的神,阿伊努人認為他是地上誕生的最初的神,是地上和平的守護神。傳說中的オイナカムイ、オキクルミ都是他的別名。阿伊努的神話傳說是通過口口相傳的,因此不同的地方同一個傳說多少有些差別。阿伊努拉克爾(オキクルミ)的傳說到現(xiàn)在仍然不能確定其真實性。 盡管如此,釧路的山本多助的著作‘エカシ’中“阿伊努?ラッ?クル傳”記載了關于阿伊努拉克爾傳說的一個版本。阿伊努拉克爾的母親是最早從天上降落到地上的女神春楡樹的木的精靈基漆撒尼(チキサニ)姫。其父親是天界的第一荒神阿澄雷神(カンナカムイ)。其妻為天上居于高位的女神白鳥姫禮多千利(レタッチリ)。
蛇神威(ホヤウカムイ),是日本北方古代阿伊努人傳說中的蛇神。蛇神威日文名字中的“ホヤウ”(有時寫成“オヤウ”)在阿伊努語中指的是“蛇”,“カムイ”則指“神威”,是阿伊努語中神明的意思。相傳其姿態(tài)是擁有一雙翅膀,身體呈現(xiàn)出淡淡的黑色,口部周圍呈紅色,體寬跟日本傳統(tǒng)以秸稈編成的米袋“俵”差不多,首尾較為幼細,鼻端銳利呈尖狀,像尖鑿一樣可以輕易將巨木切開。體長約有2米,翼幅有可達1.5米至4米不等的說法。
傳說中,蛇神威棲息在日本北海道日高地方西部的湖沼之中,以及附近的川河之間。它的身體會發(fā)放出惡臭,這臭味足以令附近的草木枯萎。如果人類身處在蛇神威居處的順風位置,體毛會逐漸脫落,皮膚會發(fā)腫,若然距離太接近的話更可能會因皮膚炙爛潰瘍而死。據(jù)說鵡川川口一帶也是蛇神威棲身之地,因此為呼為“神沼”(カムイト),住在附近的人為了避免遭其所害,便攀上附近的山丘上觀察湖沼的狀況,最后確定沒有危害后才在該處聚居。另外,由于蛇類有冬天冬眠、夏天活躍的特性,當?shù)厝藶榱吮苊庖巧呱裢?,因此嚴禁人們于盛夏時或在火堆旁說出它的名字,蛇神威亦因而有“夏天禁稱者”的別號;而當冬天時為了令身體變得伶俐一點,當?shù)厝艘矔锌谡f“燒火了,燒火了”(火をたけ、火をたけ)的習慣。
洞爺湖中據(jù)稱也有蛇神威棲息著,但這里的蛇神威卻與日高地區(qū)傳說中的魔神性格完全相反,它所呈現(xiàn)的面貌反而是人類的守護神。傳說中,虻田町(現(xiàn)在的洞爺湖町)曾經(jīng)流行過天花瘟疫,當時的人相信是瘟神及痘神作怪,于是逃到洞爺湖畔,棲息在這里的蛇神威便以自己的惡臭驅逐了瘟神與痘神,讓人們得以逃過疫病的大難。每逢當?shù)爻霈F(xiàn)流行病癥,人們便會帶著美酒,前往有珠山拜祭山神及蛇神威,祈求身體健康,疫癥消失。不過,根據(jù)一些記載所指,洞爺湖的蛇神威并不是蛇的姿態(tài),而是一頭長有羽毛的靈龜。蛇神威亦有著掌管巫女靈力的神秘力量,當它依附在巫女身體時可以驅除低級的惡靈。日高山脈主峰幌尻岳一帶的沼澤及山川中,也流傳著一種古老的蛇神,其姿態(tài)從來無人得見,但卻有著強烈的臭味,會令人類的皮膚腫脹起來,據(jù)說也是蛇神威族類的一脈。
阿伊努人服裝紋飾
蝦夷土人風俗圖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