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當政時做過的事,歷來毀譽不一。但有幾件小事,似乎獲得了一致的好評。
因為崇佛,武則天下達了禁止屠宰的命令。有一次,武則天派御史婁師德外出。婁師德?沒錯,就是他,那位提倡“唾面自干”的人,有人問,別人把唾沫啐到你臉上怎么辦?婁師德回答,別擦,也別不高興,等唾沫干了,就啥事沒有了。但這次跟“唾面自干”沒關(guān)系,說的另外一回事。婁在飯館就餐,廚師上了一道肉菜。婁師德問,天下禁止殺牲,怎么還會有肉?廚師答,豺狼咬死了羊,不吃白不吃。婁師德說,哦,也對,我吃這樣的肉是不犯法的。過了一會,廚師又上了一條魚。婁師德又問魚從何來。廚師答,魚也是被豺狼咬死的。婁師德大怒,道,你是不是有點“二”?豺狼怎么會潛水?你可以說是水獺咬死的嘛!此事傳到武則天耳朵里,她并沒怪罪,只是一笑了之。
另一次,在東都定鼎門處,翻了一輛運草車,露出藏在其中的兩頭被宰殺的羊。御史彭先覺調(diào)查后,認為負責執(zhí)法的合宮尉劉緬失職,請求杖責劉緬。羊肉沒收,送到南衙供辦公的大臣們食用。誰知武則天批示道:御史彭先覺建議杖責劉緬,不必執(zhí)行,將羊肉賞給劉緬吃掉,算是壓驚。
再一次,大臣張德家生了個男孩,為了表示慶賀,偷偷宰了一只羊招待前來賀喜的同僚。其中有個叫杜肅的,或許是為了邀賞,或許是跟張德有過節(jié),偷偷藏進懷中一塊肉,離開張家后直奔武則天處告密。第二天上朝,武則天見到張德,問,聽說你添了個男孩,很為你高興。但你招待大家的羊肉從何而來?張德一聽,趕緊跪下請罪。武則天笑笑,說了句流傳千古的話:“朕禁屠宰,吉兇不預;卿自今召客,亦須擇人。”我嚴禁屠宰,但紅白喜事除外;以后請客,要選擇好客人。免得被小人告發(fā)!
多貼心?。∵@幾句話感動得張德熱淚橫流,不知說什么好。其他大臣聽說了,都夸女皇英明偉大,令人敬仰。
乍看上去,武則天真的是洞悉人情,寬大仁厚。但細想想,背后問題多多。首先,武則天制訂的法令,她自己并沒認真遵守。這種法令是否合情合理且不去評價,但既然制訂了,就是用來遵守的。婁師德明明在縱容隨意屠宰,武則天卻不聞不問,這種法令還有意義嗎?專制社會中,制度之興無,多自上而下,絕少自下而上的。上面若身體力行,嚴肅以對,下面必畢恭畢敬,小心謹慎;上面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下面樂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越來越疏忽,直至讓制度徹底淪為擺設(shè)。所以真正破壞制度的,往往就是最上面一環(huán)——是他設(shè)立制度,又是他拋棄制度。其次,彭先覺彈劾劉緬,不論彭先覺出于什么心理,即便他是假公濟私,但彈劾程序、彈劾內(nèi)容都沒問題,就連被彈劾的劉緬,也自覺罪責難逃,特意穿上厚厚的褲子,準備接受應(yīng)有的杖責處罰。這種情況下,武則天總得給個正式的答復才對。她不但不怪罪,反倒賞給被彈劾者肉吃,這簡直就是拿法律當兒戲,甚至顛倒黑白了。下次碰到官員疏于職守,御史們是彈劾還是不彈痕?彈劾,萬一武則天再搞幺蛾子,讓御史下不來臺怎么辦?不彈劾,那御史的職責不就被掛起來了嗎?制度的設(shè)立者視制度為無物,只會讓下屬畏手畏腳,無所適從。第三,武則天提醒張德“請客要選對人”,這則故事非常迷惑人,在在顯示她通情達理,反感告密者。但回頭望望,她在公布法令時顯然沒有明確說出“朕禁屠宰,吉兇不預”,如果有此規(guī)定,告密者杜肅不會自己往釘子上撞。恰恰因為沒有規(guī)定,杜肅才以為抓住了機會,舉報張德違法。從道義上講,這樣做決不厚道,也不通人情,但他的舉報是合法的。而武則天之所以拋出“紅白事不在限制范圍內(nèi)”的說法,應(yīng)屬臨時起意,欲加杜肅以罪。真正的無賴都是這樣的——不提出具體明確的制度,只是劃出一個大框兒,框兒里面裝什么,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釘是釘鉚是鉚,他就沒有回旋余地了,這就像商場中搞促銷活動時,雖然推出很多誘人的“優(yōu)惠”,但一定標出“最終解釋權(quán)歸本店所有”的字樣。今天武則天可以說“吉兇不預”,明天就可以說其他情況下“不預”。這“不預”那“不預”,最后整個規(guī)定都土崩瓦解。
歸根結(jié)底,所謂法令,只是統(tǒng)治者手中的猴皮筋,伸縮性極強。它為弱者而準備,為自己不喜歡的人而準備,需要嚴格執(zhí)行時才嚴格執(zhí)行,需要拋開時,毫不猶豫地拋開。總有一萬個理由可以拋開。認清這一點,我們才能真正思考應(yīng)該制訂、維護什么樣的法令。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