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至德二年(757年)的香積寺,唐朝官軍和安史叛軍在此集結了二十余萬大軍,展開了一場鮮為人知,卻最終決定天下歸屬、帝國命運的血腥會戰(zhàn)。
此戰(zhàn),雙方精銳盡出。在戰(zhàn)役最激烈之時,叛軍一度打穿唐軍陣線,就在唐軍面臨失敗之時,李嗣業(yè)挺身而出,率領大名鼎鼎的陌刀隊穩(wěn)住陣腳。
最終,唐軍以7萬人陣亡的代價,陣斬6萬叛軍,以極其慘烈的代價取得這場關鍵會戰(zhàn)的勝利,為隨后收復兩京,逆轉安史之亂戰(zhàn)局奠定基礎。
圖|香積寺之戰(zhàn)
此戰(zhàn)不被后世所熟知,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唐軍在后來戰(zhàn)略規(guī)劃上的誤判和鄴城之戰(zhàn)的失利,導致安史之亂時間軸的拉長,從而嚴重削弱了此戰(zhàn)的決定性意義。
但無可否認的是,此戰(zhàn)的參戰(zhàn)雙方都是當時世界上最精銳的軍隊,雙方將領也都是一流名將,戰(zhàn)役過程中雙方所展現出的戰(zhàn)術素養(yǎng)也堪稱古代之最,無愧于冷兵器時代的巔峰對決。
而其慘烈程度,放眼整個古代世界戰(zhàn)爭史也無出其右者,更為這場戰(zhàn)爭增添了一絲悲壯色彩。
大唐王朝在玄宗早年的勵精圖治之下,文治武功都達到中國歷史的頂峰,是為“開元盛世”。
但盛極必衰,晚年的玄宗逐漸變得昏聵,他沉溺于楊貴妃的美色逐漸不理朝政,同時還愛屋及烏地任用其兄楊國忠,搞得朝政是一片污濁。
內憂之下,必有外患。實際上自開國以來,大唐連年征戰(zhàn)、四處征伐,為了適應這種高強度的戰(zhàn)爭態(tài)勢,玄宗開始在邊疆地區(qū)設立節(jié)度使。
節(jié)度使的權力非常大,他可以總攬地方的軍事、財政和人事大權,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而這也為后來唐朝由盛轉衰的藩鎮(zhèn)問題埋下禍根。
在節(jié)度使權利已經如此之大的情況下,玄宗還竟然讓胡人出身、對大唐并不太忠誠的安祿山,同時兼任河東、平盧和范陽三鎮(zhèn)節(jié)度使。
這一昏招,讓安祿山幾乎掌握了唐帝國在東北方向的全部精銳,手握十五萬重兵,放眼天下,也只有掛四鎮(zhèn)帥印、坐鎮(zhèn)西北的名將王忠嗣可以與之匹敵。
公元749年,唯一能震懾安祿山的名將王忠嗣,在玄宗的猜忌中憂憤而死,安祿山徹底失去了束縛,開始大肆招兵買馬,在暗中擴張實力為起兵做準備。
圖|安祿山
公元755年,蓄謀已久的安祿山以“清君側”之名悍然起兵,由于其兼任三鎮(zhèn)節(jié)度使,手下掌控著唐朝東北地區(qū)的十五萬精銳邊軍。
而唐朝由于多年的對外戰(zhàn)爭,整體軍事力量部署早已是外重內輕,大部分主力部隊都分散在帝國四境,京畿地區(qū)只有不足八萬的禁軍和郡縣屯田兵駐守。
而這些長期屯住內陸的衛(wèi)戍部隊,由于久疏戰(zhàn)陣、武備廢弛,不過是花架子而已,根本無力抵擋由邊軍組成的安史叛軍。
因此,安祿山很順利地一路南下,迅速拿下了東都洛陽,兵鋒直指長安。
就在這時,玄宗仍是昏招頻出,他先是在對武將的恐懼和不信任之下,聽信讒言,竟然連續(xù)冤殺了封常清和高仙芝兩位名將。
導致后來的潼關之戰(zhàn),唐朝中央政府陷入無將可用的地步,被迫強行讓年事已高、身體狀況不佳的哥舒翰領兵。
隨后,在唐廷成功以空間換時間,于潼關集結起一支約二十萬人的平叛大軍時,玄宗再次聽信讒言,拒絕了哥舒翰以固守潼關以挫叛軍銳氣的建議。
強行逼迫他出關決戰(zhàn),直面叛軍的鋒芒。
圖|哥舒翰
實際上,當時集結于潼關的唐軍包括了從河西、隴右兩鎮(zhèn)回援,常年在邊境與吐蕃作戰(zhàn)的精銳老兵,完全有能力守住潼關,以待叛軍生變。
同時,當時哥舒翰的身體狀況已經非常之差,幾乎到了油盡燈枯的地步,根本無力指揮派系復雜的二十萬大軍,進行一場大規(guī)模野外會戰(zhàn)。
可想而知,被迫出戰(zhàn)的唐軍,被叛軍名將崔乾佑,設伏于靈寶西原的一條狹長山路間,一戰(zhàn)崩潰,幾乎全軍覆沒。
主力損失殆盡的唐軍再也無力防守長安,玄宗被迫狼狽出逃四川。
在逃亡的路上,路過馬嵬坡時,悲憤的將士突然六軍不發(fā),禁軍統帥陳玄禮殺死楊國忠,并逼迫玄宗處死楊貴妃。
圖|馬嵬坡兵變
這一意外令玄宗威嚴掃地,不久之后,北上逃到靈武的太子李亨,在西北眾將的擁戴下登基稱帝,是為唐肅宗,而玄宗被迫成為太上皇。
唐廷由此開始籌劃平叛戰(zhàn)爭。
肅宗繼位后,穩(wěn)住陣腳的唐廷開始逐漸步入正軌。
至德元年十二月,名將郭子儀擊敗叛軍奪取了河曲地區(qū),隨后收復榆林,打開了進攻長安的西北通道。
次年四月,郭子儀再接再厲屢挫叛軍,徹底掌控了渭河以北,長安北部門戶洞開,收復兩京的戰(zhàn)術意圖變?yōu)榭赡堋?/p>
但唐軍隨后的進攻計劃并不順利。
先是在清渠之戰(zhàn),叛軍充分發(fā)揮騎兵的機動優(yōu)勢,以一字長蛇陣應戰(zhàn)。通過詐敗引誘唐軍主力深入,隨后以左右兩翼的騎兵迅速收縮陣線,首尾合擊,將唐軍打得大敗而歸。
就在清渠戰(zhàn)敗的同時,扼守江漢平原、阻擋叛軍南下的重鎮(zhèn)——南陽,在被叛軍圍困近一年后也被攻破,作為朝廷糧草轉運重地的荊襄地區(qū)岌岌可危。
圖|唐肅宗—影視參考
連續(xù)的失利讓唐廷一時間人心惶惶、士氣低迷。而更要命的是,當時玄宗還活著,且肅宗登基并沒有合法的政治程序,其政權的合法性存在巨大問題。
因此,肅宗在此時急需一場決定性的軍事勝利,一方面穩(wěn)住各路唐軍的軍心,另一方面也為自己的新朝廷樹立合法性,從而穩(wěn)固皇位。
由此,一場圍繞收復兩京的大會戰(zhàn)不可避免。郭子儀不出意外地成為了這場大戰(zhàn)的總指揮。在接受重任后,郭子儀開始了自己的謀劃。
他吸取了清渠之戰(zhàn)于槽渠縱橫之處與叛軍交戰(zhàn),導致大軍擠縮在狹小的地帶無法展開,兵力優(yōu)勢無法發(fā)揮的教訓,將戰(zhàn)場選擇在了長安以北,地形開闊的香積寺一帶。
不僅如此,香積寺還地勢較高。唐人有詩云:“借問從來香積寺,何時攜手更同登”,一個“登”字足見香積寺相對于長安的居高臨下之勢力,十分有利于唐軍發(fā)起進攻。
此外,香積寺附近還植被茂密,十分便于唐軍隱匿部隊出奇兵,事實上,這一點也成了后來唐軍取勝的關鍵。
圖|阿富汗雇傭兵
為了準備這場決定雙方命運的關鍵會戰(zhàn),唐軍和叛軍可謂是精銳盡出。
唐軍方面以朔方、安西和北庭的十一萬精銳邊軍為主力,輔以回紇、于闐、大食和西南蠻族在內的四萬余多國聯軍。
這其中,五千精銳的回紇騎兵將成為戰(zhàn)場的關鍵。當時肅宗有感于叛軍騎兵實力強大,因此“假番兵以張聲勢”,積極拉攏北方的游牧部族騎兵以為外援。
而叛軍方面,以河東、平盧和范陽三鎮(zhèn)為主力,同時還擁有安祿山多年來,搜集招募的八千來自同羅、奚和契丹等部族的曳落河重騎,據《舊唐書》記載,“賊眾十萬”。
兵力方面兩邊可謂是大唐邊軍加上精銳的外族聯軍,其兵員素質可以說是當時世界的頂流。
而統帥方面,唐軍以郭子儀、李嗣業(yè)和王思禮分任前中后軍統帥,而叛軍則以多次擊敗唐軍的安守忠和李歸仁為帥,兩邊都是當時不世出之名將,可謂將星璀璨。
大唐西北精銳對大唐關東精銳,名將對名將,一場質量極高、堪稱冷兵器時代巔峰對決的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
叛軍或因清渠之戰(zhàn)的勝利而驕傲輕敵,或因安守忠、李歸仁意識到有備而來的官軍后援充足,久戰(zhàn)不利于己。
因此,在開戰(zhàn)伊始就一改先前“相守七日”的防守姿態(tài),主動集結全部的曳落河重騎兵率先向唐軍發(fā)起沖擊。
面對叛軍的攻勢,唐軍也不怯懦,郭子儀指揮前部先鋒出陣反擊。
但此時叛軍展現出了極強的步騎協同能力,在先鋒騎兵壓制唐軍陣腳之時,其后續(xù)的大隊步兵排成沖鋒陣型,緊隨著己方騎兵向著唐軍陣中魚貫而入,試圖一舉貫穿唐軍軍陣。
唐軍顯然沒想到叛軍一開戰(zhàn)就攻勢如此迅猛,面對“賊軍并至”,唐軍前部被迫撤退,可“官軍卻”后,叛軍趁勢追擊,唐軍一時間“軍中驚亂”。
圖|唐代騎兵
在叛軍強大的騎兵沖擊力和嫻熟的步騎協同戰(zhàn)術下,唐軍前軍幾乎要被打穿防線,唐軍一時間陷入陣線崩潰、全軍覆沒的險地。
就在危難關頭,中軍主帥李嗣業(yè)挺身而出,其率領自己的親衛(wèi)部隊及時出現在中央軍陣的缺口處,直面叛軍騎兵的沖鋒。
在他的這支部隊中,有一支被唐軍視為秘密武器的陌刀隊。
陌刀是一種專門用來對付騎兵沖擊的長柄武器。其刀身長達一丈,重五十余斤,《唐六典》重將其稱為“蓋古之斬馬劍”。
此造價十分昂貴,且對使用者的身體素質要求極高,因此,即便是在軍力強盛的唐朝,也只有少數精銳部隊會專門配備一支陌刀隊。
就是這么一群高大威猛、身披重甲,手持長柄陌刀的“特種部隊”在關鍵時刻擋在了叛軍騎兵面前。
圖|李嗣業(yè)“陌刀隊”
李嗣業(yè)身先士卒,大聲咆哮,左劈右砍,連續(xù)斬殺數十名叛軍騎兵,一時間震懾得叛軍騎兵不敢再向前沖鋒。《資治通鑒》對于這一名場面有著十分生動地描述:
“(李嗣業(yè))乃肉袒、執(zhí)長刀,立于陣前,大呼奮擊,當其刀者,人馬俱碎,殺數十人?!?/p>
在宛如閻羅般的李嗣業(yè)和“人馬俱碎”的威懾下,叛軍一路勢不可擋的攻勢被延緩下來。而唐軍在此時也展現出極高的戰(zhàn)術素養(yǎng)。
趁著李嗣業(yè)阻擋叛軍進攻的同時,各路唐軍開始穩(wěn)住陣腳,結成戰(zhàn)斗方陣以長槍、弓矢反擊叛軍,逐漸將陣線反推,同時利用叛軍第一波攻勢突入過深的問題,隱隱有從兩側收攏,合擊叛軍主力之勢。
但第一輪的猛烈攻勢本就是叛軍的試探和戰(zhàn)術欺詐,安守忠本就不指望一次沖鋒就打穿唐軍,其真實目的是李歸仁以主力吸引、纏住唐軍主力。
自己則率剩余的精銳騎兵,利用香積寺密林植被的掩護,從唐軍東側迂回,繞到唐軍身后再兩面夾擊,以求一戰(zhàn)殲滅唐軍主力。
這的確是一個大膽且精妙的作戰(zhàn)計劃,一旦成功,唐軍將面臨滅頂之災。但他面對的終究也是精銳唐軍和郭子儀這樣的不世出之名將。
郭子儀在選定香積寺作為戰(zhàn)場之時,就注意到其易于伏兵的地形特點,他自己就準備埋伏一支精銳騎兵于側翼,趁著兩軍陷入苦戰(zhàn)之時,突然殺出,從而一招定乾坤。
圖|收復長安
所以在開戰(zhàn)前他就廣撒斥候探騎于周圍的山林之間,當安守忠率騎兵悄悄迂回之際,唐軍很快就偵測到了他。
在發(fā)現安守忠部后,郭子儀果斷傳令王思禮領后軍頂上,與其交鋒。安守忠的計劃落空,被迫與唐軍這年硬碰硬,雙方在兩處戰(zhàn)場同時陷入苦戰(zhàn),一時間難分高下。
雙方一直激戰(zhàn)到中午,郭子儀事先埋下的奇兵——五千回紇精騎終于通過大縱深迂回,成功繞到了叛軍主力身后,隨后發(fā)起沖鋒。
在前陣苦戰(zhàn)的李嗣業(yè)也發(fā)現叛軍身后旌旗閃動,料到是己方的伏兵到了,于是“出賊營之背”,組織唐軍從正面和左右兩翼同時壓迫叛軍,終于對叛軍主力形成合圍之勢。
安史叛軍不愧是東北戰(zhàn)區(qū)的精銳唐軍,在四面受敵的情況下,軍心仍未崩潰,在一線老兵的指揮下,收攏陣線繼續(xù)有條不紊反擊。
在完成對叛軍主力的合圍后,兩軍從中午一直戰(zhàn)至傍晚,在陣斬六萬叛軍后,其主力終于崩潰,剩余的叛軍四散奔逃,唐軍終于取得勝利。
史載,唐軍“斬首六萬,填溝壑而死者十二三”,叛軍主力幾乎全軍覆沒,但唐軍也付出了七萬傷亡的慘重代價。
在結束香積寺之戰(zhàn)后,唐軍一鼓作氣進軍長安,叛軍留守的張通儒早已被唐軍的聲勢嚇破了膽,在唐軍進攻的當日夜晚就趁著夜色“棄京城東走”,連夜逃亡洛陽。
長安終于在淪陷一年多后,再度回到唐廷手中。隨后,因為西線主力盡沒,叛軍也無力防守洛陽,很快洛陽也宣布光復。
收復兩京讓全國上下軍民的士氣為之一振,安史叛軍的末路在此時已然注定。
但最后的平叛戰(zhàn)爭中,出于政治博弈和對武將的不信任等多重因素,數十萬唐軍因為得不到統一指揮,最終在鄴城之戰(zhàn)中被史思明擊敗,喪失了迅速結束安史之亂的機會。
也因此,本來作為決定性勝利的香積寺之戰(zhàn),其意義也被被迫拉長的戰(zhàn)爭進度而削弱,最終掩蓋在了歷史長河中,鮮有人提及。
可香積寺之戰(zhàn)本身的軍事意義卻不容置疑,這場會戰(zhàn)中,同為唐軍精銳的兩方展現出了極高的戰(zhàn)術素養(yǎng)。
不管是唐軍面對叛軍主力全力一擊時仍可維持陣線,還是叛軍再被合圍后面對四面夾攻而軍心不潰,都無愧于冷兵器時代的巔峰對決!
其總計盡十三萬的單日陣亡記錄,也是世界古代戰(zhàn)爭史之最,遠超西方最為慘烈的“坎尼會戰(zhàn)”。
但令人惋惜的是,如此精銳沒有投入到中華開疆拓土、驅逐外寇的戰(zhàn)爭中,卻內耗于少數野心家爭權奪利的內戰(zhàn)中,令人唏噓不已……
《新唐書》
《資治通鑒》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