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的問題理論模型倒不復雜,但是涉及的具體因素和企業(yè)的發(fā)展狀況的評估其實是最關鍵,也是最難判斷的,其中包含很多的主觀性。
上圖為一家假設的公司,采用自由現金流折現三階段模型來估值的結算結果,并進行了歸一化處理。設定的折現率統(tǒng)一為10%,比較切合目前美股和歐股的大部分公司股票的折現率水平。
假設中的公司僅發(fā)行1股普通股,初始年份的自由現金流只有1元錢,假設謹慎評估在隨后的前10年增長率為10%,這是擁有護城河寬,定價權強,發(fā)展態(tài)勢穩(wěn)定向好且無需大額資本開支的企業(yè)在茁壯成長期可以預期的增長率,隨后的5年增速下降到7%,再向后的時期采用大致與GDP增速持平的永續(xù)年金。
我們有一個直觀的判斷:前15年的折現價值占終值的比例大約在50%,也就是說終值與當期自由現金流的比例大致為15倍,永續(xù)年金部分的價值在15年后,從保守的角度我們可以放棄這部分價值,時間太久不確定性很高;如果市場真的短期內非因致命問題導致股價暴跌在15PE附近,一般而言是不錯的投資機會。
不過,現在很多經營狀況向好的有超高品牌力的企業(yè)多數PE值在20-35倍區(qū)間。很難說有嚴格意義上的較好的安全邊際,結合歷史波動率很多股票都能達到20-30%的波動率水平,也就是說一家好公司如果短期跌到20PE左右的話是很值得關注其價值的。
因網上流傳整理巴菲特買股票一般不超過15PE,本文試圖對這種現象作一種可能的相當粗略的解釋。具體假設的詳細討論就不展開了,容易引發(fā)更多的爭論。$伯克希爾-哈撒韋A(BRK.A)$ $蘋果(AAPL)$ $美國運通(AXP)$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