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出生都有一個使命,那就是去尋找幸福。
幸福到底是什么?
有人認為,幸福就是賺到萬般的錢財,擁有勝過他人的地位和權(quán)勢。
有人認為,幸福就是明天就能夠升職加薪,從此平步青云,步步高升。
這些,都是幸福嗎?
古時候,西方哲學大家亞里士多德便把人生的幸福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來自外在的幸福,第二類是來自靈魂的幸福,第三類是來自肉體的幸福。
這三種幸福的追求,恰恰就組成了我們整個人生的全部。
外在的幸福,可以是人對于功名利祿的追求;靈魂的幸福,可以是精神世界的滿足;肉體的幸福,可以是天性欲望的發(fā)泄。
而著名思想家叔本華晚年也在其著作《人生的智慧》中表達過類似的觀點,一個人的意義和價值,一個人所擁有的身外之物,一個人在別人眼中的評價,這便構(gòu)成了人生價值和幸福的三層含義。
可以說,叔本華晚年他才明白,人生,消極點來說,便是沒有價值的。而往大一點來說,它就是一個過程,讓人品味到生活的百味。
人類之所以活得焦慮麻木,源于人走了這三條彎路。
過分貪婪,毫無節(jié)制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寫道:“財富就像海水,飲得越多,渴得越厲害。”
對于財富,我們永遠都不會滿足。于是乎,人類就在追求無止境財富的過程中,逐步走向了痛苦和糾結(jié)。
社會上的某些打工人認為,我一個月才賺個幾千塊,根本就是不幸福的。
較為有點文化的白領認為,我一個月才賺個一萬多,只能感受到痛苦。
而某些企業(yè)的中高層管理者認為,我一個月才賺個幾萬塊,簡直就是悲劇。
......
每個層次的人都有每個層次的人的痛苦??墒牵覀儏s把得不到的一切歸之為自己的不幸,而把得到的一切視為無物。
人就是在不珍惜當下的過程中活著,然后越活越是焦慮,到最后連絲毫的快樂都沒有。
人之貪婪,其實是天生的。但是,如果我們不加以節(jié)制欲望,那么它也是有害的。
就像你得到了芝麻,可卻想得到西瓜。而在得到西瓜之后,你又想得到其余的一切。這種貪婪,只會讓人陷入到無休止地循環(huán)當中。
要知道,為財而生,為財而死,永遠都成為財富的奴隸,這就是一個人的悲哀。
過分隨波逐流,你永遠只是別人的附庸
叔本華曾說過:“人,要么孤獨,要么庸俗。”
人生來便是孤獨的,哪怕你拼命去擺脫孤獨,你也不可能擺脫。因為每個人的道路,只能由自己去走,別人根本幫不上忙。
而在如今的社會中,人們卻面臨著這么一個困惑,那就是合群好,還是不合群好的困惑。
其實,我們都很天真,認為一個人盲目合群了,自己就能夠得到快樂。
而有些人也很無奈,認為自己不合群了,就一定會感受到不幸。
現(xiàn)實告訴我們,要想成就一番事業(yè),你就得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獨;要想成為更好的自己,我們就要與孤獨為伴,戰(zhàn)勝躁動的自己。
不合群,或者說孤獨,并不代表人不跟外界去接觸。真正的孤獨的本質(zhì),就是讓人去傾聽內(nèi)心的心聲,然后明白你是個怎樣的人。
這個世上的很多人,與其說他們活得麻木,不如說他們活得沒有靈魂,總是喜歡人云亦云,到最后卻是穩(wěn)妥妥的跟風者。
羊群效應之下,大多的合群者都是被人牽著走的綿羊,這就是人性的悲哀,也是人之選擇的無奈。
為了別人而活著,這是一種愚蠢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寫道:“如果一個人是否具備價值只能取決于這個人在別人的眼中所呈現(xiàn)的樣子,那這樣的生存將是悲慘的?!?/p>
你在乎你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模樣嗎?你在乎別人怎么看待你嗎?你在乎別人對于有好的印象嗎?
這世上我們所“在乎”的東西多了,人就慢慢地不在乎自己了。
在職場中,我們過分在乎同事是怎么想的,過分在乎領導是怎樣想的。于是乎,我們只能活得過分麻木,仿佛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了。
我們要記得一個道理,別人怎么想,我們其實管不著,也根本無法阻止。
退一步來說,要是你的同事覺得你工作能力很好,也很懂得討老板的歡心,于是他便仇視你,跟你勢同水火。
那么,你該怎么辦呢?是主動跟他和好,做個不去工作的懶散者,還是不理人言,做回自己呢?
很多人都肯定是選擇后者的。
但是,一旦那個對你有意見的人是你的朋友,或者是你的親戚,你又該怎么辦呢?
其實,我們不必想太多,也不必思慮太多,只要做回自己,問心無愧就好了。
我們只是普通人,做不到讓所有人都滿意,但卻能做到讓自己滿意。這,便足夠了。
文/舒山有鹿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