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此生唯一對不起的,并非是他人,而是生養(yǎng)我們的父母。
記得年少之時,父母總是叮囑我們,跟我們說要“萬事小心”。哪怕我們?nèi)サ眠h一點,都滿是不安,一直在我們的耳旁嘮叨,為的就是我們能夠平安。
在父母的內(nèi)心深處,只有一個愿望,孩子可以活得幸福,安安穩(wěn)穩(wěn)一輩子,不要像他們一樣,越活越不容易。
李健翻唱過一首歌《父親的散文詩》:“想一想未來,我老成了一堆舊紙錢,那時的兒子已是,真正的男子漢,有個可愛的姑娘,和他成了家,但愿他們,不要活得如此艱難?!?/span>
父母無論活到了多少歲,他們一心一意想的,都是兒女的生活和未來。但是,兒女有沒有想到父母,這就沒有人知道了。
在這個世上,有太多的兒女,都會在父母離開之后,滿心遺憾,抱怨自己沒有及時孝順父母。這,才是真正的悲哀。
有道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span>
孝順父母,要及時,不能一拖再拖。否則,時光匆匆而去,你我終究會抱憾終生。
02
人老了,父母有可能會活得“卑微”。
有人說過,這世上最難的,就是父母。
兒女有什么問題,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父母。而父母遇到了什么問題,第一時間就掩藏在心底,往往不會讓兒女知道。
這,到底為什么呢?因為父母知道,有些苦,自己承擔就好,能不讓兒女知道,就不要讓兒女知道,免得讓他們擔心。
想起這么一個故事。在古時候,一位母親為了孩子能夠讀書,不僅變賣了自己的嫁妝,甚至把祖?zhèn)鞯挠耔C子當?shù)?,只希望兒子可以安心讀書,出人頭地。
后來,孩子也確實很爭氣,不僅登科及第,還成就非凡,勝人一籌。
當然,孩子能不能成功,這是后話。在這件事里面,起到關(guān)鍵作用的,其實還是“無私”的母親。沒有了父母,其實孩子也很難有所成就。
哪怕到了今時今日,無數(shù)的父母,都為了兒女的學業(yè)而發(fā)愁,寧愿讓自己痛苦,忍受生活的不幸,也要給兒女營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這些事兒,誰都知道,唯有兒女忽略了。
越是在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當中,兒女就越容易失去感恩之心。到最后,父母一輩子,都因為兒女而悲苦。這,才是真正的大不幸。
03
父母在兒女面前活得小心翼翼,才是悲哀。
兒女在父母面前,絕對是表現(xiàn)得很正常的。只要他們遇到了問題,都會找父母商量。哪怕沒錢了,需要啃老了,父母也會心甘情愿地接受。
雖然說啃老不是好事,可為什么父母還是會接受呢?因為父母把我們當成了這世間最親近的親人。
那我們不妨問問自己,自己有沒有做到如同父母待我們一般,去照顧我們的父母呢?可以說,很多人都做不到。
為什么呢?因為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顧,有自己的想法要實現(xiàn),有自己的孩子要撫育。到最后,我們唯一忘記的,就是我們的父母了。
特別是在父母上了一定的年紀之后,他們的身體不好,還有可能臥病在床了。這一刻,他們最擔心的,就是兒女離開自己。為此,他們只能越活越“小心翼翼”。
在外人面前,做人過分“小心翼翼”,其實很正常。而在兒女面前,做人過分小心翼翼,那就有問題了。越是親近,越是不能夠表現(xiàn)出真實的自己,這才是人間的悲哀。
這些感覺,唯有等兒女上了年紀,也當別人父母了,才能徹底感知到。
04
人,要懂得“體諒”父母。
杜牧在《過秦論》中寫道:“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我們都知道父母活得小心翼翼,這并非是好事,但我們還是選擇對父母苛刻。結(jié)果,無非是每一代的父母都痛苦,每一代的兒女都在父母離開后逐漸“后悔”罷了。
現(xiàn)如今,網(wǎng)絡(luò)上一直有這么一種觀點,對于老人來說,錢財比兒女還要靠譜。
這種觀念,雖然說特別現(xiàn)實,但還是說明了一個道理,父母越活越卑微,甚至變得對兒女沒有信任感,兒女也對父母產(chǎn)生厭惡之心。我想,這才是如今親子矛盾的根源。
兒女不懂得體諒父母,父母也不敢向兒女訴說自己的心聲。因為父母知道,不能給兒女增添太多的壓力,有些苦,還是自己承擔比較好。
范仲淹說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同樣的道理,站在父母的角度,其實他們是“先兒女之憂而憂,后兒女之樂而樂”。簡而言之,在兒女擔憂前先擔憂,在兒女快樂后才快樂。
對于這般“付出”的父母,我們不妨堅持一個原則,珍惜眼前人,及時盡孝,才不算遺憾。
文/舒山有鹿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