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俗話說:“寧欺白須公,莫欺少年窮?!?/span>
無論我們的本事有多大,都不能瞧不起年輕人。有可能這些年輕人后半生的潛力,將超出我們的想象。
剛出來打拼的時候,絕大多數人都特別卑微,沒資本、沒技術、沒背景、沒好工作以及沒機會,這就會被人看不起。
可是,像“卑微”這件事兒,終究是暫時的,而并非是永久的。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就是這個道理。
現在的卑微,未必代表了未來的卑微;現在的落魄,未必代表未來會倒霉。一切,都并非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
有些人,早年混得很好,可后半生就走下坡路了;有些人,一輩子都混得平平淡淡;而有些人,早年的落魄,竟然是他后半生走上坡路的開始。
這一切,又有誰能知曉呢?
上天對待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他前半生好,那后半生就會差了一點。而他前半生不好,那他后半生就會逐漸發(fā)跡。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平衡”。
這些人,早年混得一般,可后半生卻受到老天的庇佑,逐漸發(fā)跡。
02
第一類人:大器晚成的人。
《道德經》中有言:“大方無隅,大器晚成?!?/span>
最大的方形,是沒有棱角的。真正巨大的器具,終究需要到最后才能完成。
人生,也就只有兩個選擇,要么大器早成,要么大器晚成。這兩者相比較,還是大器晚成的結果最好。
出名太早,并非是好事,恰恰會惹來一大堆的問題。就是這些問題,會影響我們后半生的正常發(fā)展。
出名晚一點,把業(yè)務技能吃得透徹一點,那我們將有更大的能力,去把握更多的機會,而不會惰怠驕橫,錯失良機。
大器晚成的本質,絕對不是讓我們到了后半生才發(fā)展,而是讓我們明白,早年的不幸,都在為我們的后半生鋪路。
有道是“伺機而動,厚積薄發(fā)?!?/span>
沒有前半生的積累,又怎么有后半生的質變呢?上天照顧的,都是那些有準備,有志氣,足夠堅持的大器晚成者。
03
第二類人:苦而不改其志的人。
網上有句話說得很好,你能吃多少苦,就能擁有多少福。
很多人會說,苦和福,這不是矛盾的存在嗎?為什么它們會相互交織在一起呢?難道說苦到最后,就一定會有福氣出現嗎?
孟子認為,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上天要把一些重任交托給某些人時,那它就會讓這些人受盡折磨,以此來練就自己的心智,提升自己的格局,從而讓他的能力達到一個不錯的層次。
試想,溫室的花朵能夠面臨狂風暴雨嗎?
試想,永遠都被人呵護的孩子,真的能夠一個人獨自面對人生嗎?
試想,從來都沒有吃過苦的人,真的能夠肩負起巨大的使命嗎?
人,越是能吃苦,說明他越是能成事兒。生命就是一次經歷,能夠在血雨腥風中打拼出來的人,又能差到哪里去呢?
苦而不改其志,那才是一個人最大的智慧。
04
第三類人:隱忍而堅韌之人。
在三國時期,曹叡上臺后,就立馬制衡了司馬懿,直接奪了他的兵權,讓曹氏宗親帶兵去跟諸葛亮作戰(zhàn)。
司馬懿被閑居在家,但還是每日練劍,經常讀兵書,從來不讓自己懈怠。
看著五十多歲,但依舊雄心不變的父親,司馬昭和司馬師就特別疑惑,說道:“父親,您都上了年紀了,還練劍,又有什么意義呢?皇帝都不相信我們家了,沒出路了?!?/span>
聽了孩子的話后,司馬懿笑了笑,說道:“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也,豈能偏執(zhí)一端?”
在司馬懿看來,無論人到了多少歲,只要輕言放棄,那肯定會一事無成。
就是這樣,司馬懿在隱忍中熬死了曹氏三祖,直接在后期的高平陵事變中奪了曹爽的兵權,吞并了曹氏的江山。
隱忍,只是為了保全自己,從而在角落之處默默地積累實力罷了。在未來的某一刻,我們終將成就不凡,一鳴驚人。
05
第四類人:把握機會,一躍而上之人。
人這一生,終究會有兩三個機會來到我們的身邊,只要我們抓住了這當中的某一個機會,那我們的后半生,至少會不同凡響。
對于“抓住”機會這件事,我們需要有兩種不同的看法。
第一種看法:面對機會,我們要循序漸進,能抓住就抓住。在抓住機會后,就必須在這個機會上深耕,直接實現事業(yè)的翻身。
第二種看法:面對機會,我們不妨讓自己的野心大一點,在抓住機會的那一刻一躍而上,看看能不能抓住更多的機會。簡而言之,就是以這個機會為踏板。
其實,無論是哪一種做法,都能實現我們“東山再起”的心愿。
至少,當我們遇到了機會,站在巨大的紅利風口前,只要不退縮,相信都能逐漸發(fā)跡。
文/舒山有鹿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