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zhàn)國,而春秋五霸和戰(zhàn)國七雄則是這段亂世當中的佼佼者。秦、楚、燕、韓、趙、魏、齊是為“戰(zhàn)國七雄”,這沒什么異議,但“春秋五霸”是哪五霸卻眾說紛紜。
春秋書籍《春秋》、戰(zhàn)國書籍《孟子》、東漢書籍《風俗通義》和唐朝書籍《史記索隱》都記載春秋五霸為“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
春秋書籍《墨子》、戰(zhàn)國書籍《荀子》記載春秋五霸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西漢書籍《四子講德論》記載春秋五霸為“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
東漢書籍《白虎通》記載春秋五霸為“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
唐朝書籍《漢書注》記載春秋五霸為“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吳王夫差”。
清朝書籍《鮚崎亭集外編》記載春秋五霸為“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
民國書籍《辭通》記載春秋五霸為“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
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么多種說法,是因為在春秋稱霸的君主遠不止五位,光晉國就維持了百年之久的霸業(yè),晉文公稱霸后歷經(jīng)了晉襄公續(xù)霸、晉景公失霸又復霸,最后晉悼公獨霸中原。而達到諸侯會盟標準的君主有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楚莊王、晉景公、晉悼公、晉定公、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等多個諸侯。所以以上幾種春秋五霸的說法沒有對錯之分,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鄭莊公、晉景公、晉悼公、吳王闔閭、晉定公、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等眾多諸侯都曾在春秋脫穎而出,或成就中原霸權,或成就區(qū)域霸權。
尊王攘夷——齊桓公
齊桓公名姜小白,是齊國第16任君主,在位42年。在位期間任用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使得齊國逐漸強盛。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召集宋、陳、蔡、邾四國于北杏(今山東鄄城)會盟,齊國為盟主。后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在諸侯國中樹立威信,最后齊桓公召集諸侯國在葵丘會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業(yè)。
會盟天下——晉文公
晉文公名姬重耳,是晉國第22任君主,在位8年。早在繼位之前就謙虛好學,喜歡結交有才之士?;貒^位后的晉文公更是任用賢能,實行通商寬農(nóng)、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推行三軍六卿制度,使得晉國國力大增。公元前632年晉國在城濮之戰(zhàn)大敗楚國,隨后晉文公便召集齊、宋等國于踐土(今河南原陽縣)會盟,成就霸業(yè)。
獨霸西戎——秦穆公
秦穆公名嬴任好,是秦國第9任君主,在位38年。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任用百里奚、蹇叔為謀臣,擊敗晉國并俘獲晉惠公。先后幫助晉懷公姬圉和晉文公姬重耳回國繼位,實現(xiàn)秦晉之好。雖然窮盡一生都沒能讓秦國東出,但向西滅掉了戎人國家,繼而攻打蜀國和函谷關以西的國家,拓地千里,使得秦國獨霸西戎。
問鼎中原——楚莊王
楚莊王名熊旅,是楚國第25任國君,在位23年。在位前三年楚莊王采取以靜觀動、以感辨奸的對策,表面上沉迷于聲色犬馬、不問政事,實際上早已將楚國朝政和各類人物調(diào)查的一清二楚。三年后楚莊王一鳴驚人,重用伍舉、蘇從等忠直之臣,任用孫叔敖為令尹,重視社會生產(chǎn),發(fā)展經(jīng)濟,充實國力。為了爭奪霸權,楚晉之間互相攻伐,互有勝負。直至公元前597年楚國在邲之戰(zhàn)中大敗晉國,此后楚國聲威大震,國勢日強,而晉國則威信下降,失去了對中小國家的支配權。不久后楚國滅掉蕭國,又連續(xù)三年攻伐宋國并迫使宋國求和,楚莊王最終飲馬黃河,問鼎中原,成就霸業(yè)。
春秋大義——宋襄公
宋襄公名子茲甫,是宋國第20任君主,在位14年。在位期間齊國內(nèi)亂,宋襄公率領衛(wèi)國、曹國和邾國等四國人馬打到齊國,與齊人里應外合擁立齊孝公為君,宋襄公也因此聲名鵲起。野心勃勃的宋襄公想要繼承齊桓公的霸業(yè),便與楚國爭霸,奈何國小勢微,自己反而遭楚國拘禁。后來雖然被釋放,但終究難成霸業(yè),唯一值得稱贊的就是他的“仁義”了,最終他也因“仁義”而死。
四方是維——鄭莊公
鄭莊公名姬寤生,是鄭國第3任君主,在位42年。在位期間平定了胞弟叔段的叛亂,消弭了國家內(nèi)患,與宋、衛(wèi)等國之間互有征伐。鄭莊公的高光時刻是在繻葛之戰(zhàn)中一箭射中周桓王,保住鄭國的同時又使得周天子的顏面掃地。之后鄭國又擊敗了宋、陳、蔡、衛(wèi)、魯?shù)葒?lián)軍,使得鄭國國力空前強盛,鄭國也得以“小霸”于諸侯。
垂拱而治——晉襄公
晉襄公名姬驩,是晉國第23任君主,在位7年。在位期間于肴之戰(zhàn)和彭衙之戰(zhàn)中大敗秦國,又在汦水之戰(zhàn)中擊敗強楚,延續(xù)了其父晉文公的霸業(yè),垂拱而治,將晉國的霸權推向高峰。
續(xù)霸中原——晉景公
晉景公名姬獳,是晉國第26任君主,在位8年。在位期間晉國被楚國擊敗,失去了霸主地位。公元前583年晉景公派兵征伐蔡國,進而入侵與蔡結盟的楚國,親手結束了楚國的霸業(yè),重續(xù)晉國霸業(yè)。
獨霸中原——晉悼公
晉悼公名姬糾,是晉國第28任君主,在位15年。在位期間以韓、欒為股肱,祁、楊為謀主,重用韓厥、智罃、魏絳、趙武等一干賢臣,嚴軍紀而恤民力,治律歷而行禮法,于是晉宗諧睦,舉國大治,戎狄親附,惠及中原。晉國在其治下,國勢鼎盛,軍治萬乘,成為了當時絕對的天下霸主。
縱橫江淮——吳王闔閭
吳王闔閭名姬光,是吳國第24任君主,在位19年。在位期間重用楚國舊臣伍子胥,并以齊人孫武為將軍,使得吳國國力日益強盛。公元前506年,孫武、伍子胥率領吳軍從淮水流域西攻到漢水,五戰(zhàn)全勝,成功攻入楚都郢都,逼得楚昭王出逃。最后還是楚臣申包胥入秦乞援,楚國才得以在秦國的幫助下復國。吳王闔閭最后在與越國的槜李之戰(zhàn)中被斬落腳趾,重傷而死。
黃池為長——晉定公
晉定公名姬午,是晉國第35任君主,在位37年。在位期間晉國六卿內(nèi)斗,以智、趙、韓、魏氏為一方,范與中行氏為另一方。晉定公本來是支持范與中行氏這一方的,誰知他們無腦反噬公室,逼得晉定公與另一方聯(lián)手徹底消滅范與中行氏,從此晉國六卿就變成了四卿。晉定公三十年(公元前482年)晉國與吳國會盟于黃池,晉定公與吳王夫差爭奪盟主之位,吳王夫差的理由是“於周室我為長”,晉定公的理由是“於姬姓我為伯”。結果在雙方爭執(zhí)不下時,晉國趙鞅大怒,意欲伐吳,吳國只好退讓,于是黃池之會以晉定公為長,吳王夫差次之。晉定公也成為晉國最后一位有影響力的君主。
爭霸中原——吳王夫差
吳王夫差名姬夫差,是吳國第25任君主,在位22年。夫差是闔閭之子,為報父仇,繼位后便勵精圖治,繼續(xù)重用伍子胥,吳國在他治下實力迅速增強。公元前495年,吳國在夫椒之戰(zhàn)中擊敗越國,越王勾踐被俘。公元前486年吳國又在艾陵之戰(zhàn)中全殲10萬齊軍,國勢強盛。公元前482年夫差率軍北上與諸侯黃池會盟,只令太子友和老弱守國,讓勾踐有了可乘之機。越軍乘虛而入攻入?yún)嵌迹髷擒?,并殺了太子友。公元?78年越國再次攻打吳國,再次大敗吳軍。公元前473年吳都姑蘇被圍,夫差拔劍自刎,吳國滅亡。吳國從黃池爭霸到國滅,僅僅不到十年。
東南稱雄——越王勾踐
越王勾踐名姒鳩淺,是越國第39任君主,在位32年。在位初期在槜李之戰(zhàn)中大敗吳軍,并讓吳王闔閭命喪戰(zhàn)場。后于夫椒之戰(zhàn)被吳國擊敗,勾踐被迫求和,在吳國為奴三年?;貒蟮墓篡`重用范蠡、文種,臥薪嘗膽,歷經(jīng)十年終于恢復了越國的國力。公元前482年越國趁吳王夫差興兵北上赴黃池會盟之際,出兵攻吳,大敗吳軍。夫差倉促與晉國定盟后率軍回援,以疲憊之師戰(zhàn)越國精銳,連戰(zhàn)連敗,不得以與越國議和。公元前478年勾踐再度發(fā)兵攻打吳國,在笠澤之戰(zhàn)中三戰(zhàn)三捷,力挫吳國主力。公元前473年越軍攻破吳都,吳王夫差身死國滅。越國吞吳后稱雄于東南,但勾踐不滿于此,他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shù)戎T侯于徐州,并遷都瑯琊,欲爭霸中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