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樂山喜水,行行攝色,步履不止。雖宣布了上半年休山,但徒步的激情,山色的誘惑,總讓人欲罷不能,那就再走上一回吧!
梅雨來了,本周天氣似乎并不好,惟有天臺周日轉(zhuǎn)陰,那就五A天臺走走吧!本安排國清寺至雞子巖的線路,結(jié)果應(yīng)者寥寥。于是改為難度偏休閑的十里鐵甲龍徒步,拖家?guī)Э诘?,人?shù)一下激增。
參加者:小卒不過河、幻想的女人和她女兒、冬雨飛揚、拼搏奮斗、小穎(mather穎)和她兒子、燕燕和她兒子、元元的天、王俊智、小鄭同學、一如既往、夢和她女兒、小之之、yzh。
這次的活動涵蓋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甚至一零后,有精神小伙,有青春美少女,讓我們這支原本年齡偏大的隊伍充滿了朝氣。一路歡歌笑語,包車直奔天臺縣街頭鎮(zhèn)的后岸村。
貳
十里鐵甲龍這名字很誘人,南北走向,起于明巖,終于寒巖,蜿蜒于張家桐村后。眺望之,只見連成一排的山崖屏嶂,青巖裸露而崢嶸,就如烏龍身上的層層鱗甲,綿亙十里,氣勢十分壯觀,充滿著神秘氣息。尤其是未曾開發(fā)的它,還帶著淳樸和野性,讓人為之著迷。
雖在N年前跟著別的戶外走過,但此次組織重訪,同樣的山,同樣的景,不同的伙伴,一切又是欣欣然的。
這次大多是新人,相當于婦幼團了,為減少運動量,車直接送至寒巖洞附近,從這里開啟徒步之旅。
天臺正開展全域旅游,大力發(fā)展美麗鄉(xiāng)村建設(shè),后岸以及周圍的村莊和田園煥然一新,處處是景。而原先通往寒巖洞的崎嶇泥路、山路修葺的平坦整潔,頗有點兒景區(qū)的味道了。抬頭間,寒巖那巉巖崢嶸、峭壁如嶂的景象露在眼前,隱隱約約間嶂下有一洞穴半露。
循步前去,先往洞的左側(cè)欣賞天臺八景之“寒巖夕照”。雖只是陰沉的早上,但景致依然別致,只見高約百米的峭壁頂,一掛飛泉洋洋灑灑散落,泉水御風而化,似大珠小珠落玉盤,又漂浮裊繞似雨似霧。
走入峭壁下,雨絲輕輕的撲在臉上,涼涼的、黏黏的,讓人更覺一絲纏綿。長年累月的經(jīng)受瀑水的洗禮,崖前犬牙交錯的巨石變得黝黑發(fā)亮。
山中游客此時一群接一群的到來,目測都是一些外地戶外團隊組織的休閑游隊伍。一時間,小小的山道石級上摩肩擦踵,人滿為患。穿過人流,來到了寒巖洞。
寒巖洞,這是一處天然的巨大洞穴,洞口略小,里面頂高地闊、宏偉至極。洞高15米,寬約48米,進深有七八十米,估摸著能召開千余人的會議,有著天臺山第一洞天的美譽。更為奇妙的是,據(jù)說,寒巖洞是名僧寒山子的隱居之地,臺州的和合文化就來源于寒山和拾得的故事。
寒山問:“如果世間有人無端地誹謗我、欺負我、侮辱我、恥笑我、輕視我、鄙賤我、厭惡我、欺騙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答道:“你不妨忍著他、謙讓他、任由他、避開他、耐煩他、尊敬他、不要理會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span>
身居洞中,暢想過去,孓然一身的寒山子忍受著寒來暑往的孤苦日子,堅守本心,潛心修行,參悟著人生與佛教的哲理,留下了數(shù)不盡數(shù)的詩句,讓人敬佩,“吾家好隱淪,居處絕囂塵;踐草成三徑,瞻云作四鄰;助歌聲有鳥,問法語無人;今日娑婆樹,幾年為一春?!?br>
千年前,這里一山一石、一洞一僧,雖是地處偏僻殘燭孤影的鄙陋日子,卻為此地留下了豐厚的文化積淀。
天臺山境內(nèi)自然景觀得天獨厚,人文景觀燦爛悠久,名勝古跡遍布。古人盛贊“天臺山者,蓋山岳之神秀者也”,并將其中八處絕勝列為“天臺八景”:赤城棲霞、桃源春曉、雙澗回瀾、石梁飛瀑、瓊臺夜月、寒巖夕照、螺溪釣艇、清溪落雁。
告別寒山洞,往洞右行進。這里道路未曾修葺,游客也就稀少了許多。寒山多石洞,洞洞皆風景。這不,這里就有一道別致的“鵲橋”崖洞風景。
抬頭仰望,只見峰巖頂部坍塌崩落成天坑,構(gòu)成了三柱兩門的洞府結(jié)構(gòu),而北向兩峰崖對峙勾連成橋,南向洞窟無梁則宛如天門。
從橋下陡坡攀爬進到洞府中,洞中幽暗濕滑,有些難行。在洞中深處尋個合適的位置往外眺望,橋又成了曲線優(yōu)美的拱門洞了。透洞遠眺,遠端山坡一松樹映入鏡中,虬枝張揚的造型,宛如盆景。
從洞府的左側(cè)下去,再繞回倒洞前右側(cè)前的山道,向前繼續(xù)徒步尋景。一路上雖有上上下下,但拔升并不高,林中陰翳涼爽,走得倒也是愜意。
一路上便似乎進入了巖洞博物館的感覺了。這些洞或大或小,形狀千奇百怪;或隱匿于崖壁高處巉巖間,非飛鳥不能入內(nèi);或上下疊層,需攀爬方能入洞一觀;或僅僅是幾十米或上百米的巨石貼靠崖壁而成的一道巖縫隙,宛如一線天,只能低頭俯身鉆過。
每一處的洞口都是取景的絕佳之所,從內(nèi)往外窺探,光影游離,近處的花草樹木,山腳的田園房屋,還有遠端層巒疊翠的山野,都是這些山洞取景框里構(gòu)建美圖的良好元素。
山
路
一路走來,闖荊棘叢、攀爬陡坡、穿越巖洞,各種挑戰(zhàn)讓我們腎上腺素劇增,驚心動魄又驚嘆連連。兩個一零后的小男孩更是一路領(lǐng)先,怎么使喚都停不下來。他們自稱是“精神小伙”,即使有挑戰(zhàn)的地方,也躍躍欲試的去挑戰(zhàn),勇氣可嘉。弄得我們只能時刻盯著,隨時保護幫助,以防萬一。而兩個零零后的小美女則矜持多了,一步一個腳印的跟隨在大人的身面,腳步穩(wěn)健的克服了一個個艱難險阻。雖衣褲上沾滿了泥巴,但依然清純可人。
過五關(guān)斬六將,不一會兒就來到了龍須洞。龍須洞是十里鐵甲龍里第二大的洞府,不過它比起寒巖洞要高,約有七八十米。山洞形狀奇特,如一口巨鐘倒覆,底部近似圓形,直徑約有二三十米。頂部露有天窗,常年有泉水從天窗中傾瀉,瀑水如霧如絲如串珠,飄飄灑灑的,就像根根龍須垂飄,故而得名。
相比寒巖洞,這龍須洞更具形態(tài)美。運氣不錯,正有一隊巖降愛好者在此開展繩降活動,垂繩從七八十米高的天窗下來。難得近距離觀摩,于是也不急著走了,靜靜的欣賞。
繼續(xù)前行,輾轉(zhuǎn)于崖壁下、陡坡上、荊棘竹林中,風景依然怡人。雖沒有遠觀十里鐵甲龍大開大合的壯觀,但每個山崖轉(zhuǎn)角的一窺,每處崖壁側(cè)的回眸,每個躍動的身影,相互交錯,都是極其美麗的風景。
也不知路過了多少個山洞,也無暇去追溯它們的名字,只是匆匆掠過。不一會兒又到了一個大洞,這便是騎象羅漢洞了。洞名似乎是臺州驢界前輩“王者近水”他們命名的,不知來由。
洞有進出兩個豁口,類似鵲橋處的風景,那狀似象鼻的孤崖把洞口一分為二。洞中陰爽,剛好讓我們休息一下。走入洞中深處回眺,洞口光影變幻,遠山近水一覽無遺。
繩
降
進洞的豁口到時好走,出洞的另一邊坡度較大,則需要幫助了。幸虧前人早就布了一條繩,加上我們自帶的繩子作保護,小伙伴們倒也有驚無險的一一下到了洞底。不過看著一個個笨拙的拉繩手法,看來以后要在這方面多多加強了。
司機林師傅打來電話,說已經(jīng)在后岸點好了菜,準備開燒了,我們也得加快速度了。鉆山洞、穿荊棘,一路向下。
山路陡峭濕滑,兩個小美女在“拼搏奮斗”一手拉一個的保護下,穩(wěn)穩(wěn)妥妥的前進著。而兩個“精神小伙”倒是無知者無畏,一路走在前頭開路,我只能不停攔阻和約束。一路雖有磕磕碰碰但無大礙,但越接近終點越要小心,可不能馬失前蹄?。?br>
一個分叉路,右上是以前旅行時通往明巖寺的山脊線。此次我選擇的是通往張家桐,因為前面還有一個比較有趣的山洞景點——金牛洞。
這也是一個對通的山洞,有兩個口。從外看,兩個洞口形狀各異,南側(cè)的洞口就像人的咽喉一樣,倒垂的巖石就像扁桃腺似的;洞頂上還有一洞,上下洞巖壁垂直,貌似惟有攀巖強者能徒手攀援而上。
我們從北側(cè)的洞口沿陡壁攀爬進金牛洞。洞高約七八米,洞中寬敞,估摸著面積有三四間房子那么大。從里往外瞅,右側(cè)的洞呈橢圓形,又像人腦袋的輪廓。左側(cè)的洞則形狀難以描述,但不規(guī)則的曲線卻又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洞口左側(cè)有天然石墩,風景獨好,或坐,或臥,或立,浪費了我們無數(shù)的表情。而站在洞中縱覽全景,有種坐潛水艇里的感覺,兩個洞口就像兩塊透明的艇窗玻璃或大屏幕,遠山近水的景象就是海底世界了。
依依不舍的告別金牛洞,循路下山往張家桐村走。
張家桐村,這是令畫家吳冠中心動的一個古老小山村,“背靠山巖,建立在高低曲折地基上的古老山村,隱現(xiàn)于大巖石之間;入村,村里有巨石,池塘,棕櫚,野藤……處處入畫;因為具備塊面及點線之多樣形式變化,且男女老幼相呼應(yīng),老牛,犢子隨處走,生活氣息十分濃厚……”(摘自吳冠中《天臺行》)
奈何已近一點了,司機林師傅也已經(jīng)驅(qū)車在村里等待了,匆匆掠過。回到后岸的村辦農(nóng)家樂盡情“腐敗”。
下午時間尚早,周邊休閑隨便走走。
——小卒不過河 寫于2020.6.9
行
2020戶外之旅
愛生活、愛戶外、愛原創(chuàng)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