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下
木 部
黃 檗
苦寒,沉而下降,為足少陰、足太陽引經(jīng)之劑。肅清龍雷之火,滋濡腎水之枯,疏小便癃結(jié),祛下焦?jié)衲[。凡目赤耳鳴,口瘡消渴,血痢吐衄,腸風,腰膝痿軟者,咸資其用。
東垣云:小便不通而渴者,熱在上焦氣分,肺熱則不能生水,法當?shù)瓭B,豬苓、澤瀉之類。小便不通而不渴者,熱在下焦血分,無陰則陽無以化,法當滋陰,黃檗、知母是也。
愚謂:黃檗制下焦命門陰中之火,知母滋上焦肺金生水之源。蓋邪火焰明則真陰消涸,真陰消涸則邪火益烈,取知檗之苦寒以抑南扶北,誠如久旱甘霖,然惟火旺胃強者當之,乃稱合劑。倘中氣已殘,則邪火雖亢,命曰虛炎。從事弗衰,將有寒中之變,非與甘溫則大熱不除。近世殊昧斯旨,而夭枉者不可勝數(shù)矣。
厚 樸
苦溫,體重而降,脾胃藥也。溫中下氣,是其本功,凡健脾寬脹,消痰止吐,消食止痛,厚腸利水,皆溫中之力也。
能瀉胃實,故平胃散收之,寒脹必需,乃結(jié)者散之之義。然行氣峻猛,虛者勿多與也。
東垣云:苦能下氣,故泄實滿;溫能益氣,故散濕滿。
質(zhì)厚色紫者佳,去粗皮,姜汁浸炒。
杜 仲
辛溫,入腎、肝氣分之劑。補腎,則精充而骨髓堅強;益肝,則筋壯而屈伸利用,故腰膝酸疼,脊中攣痛者需之。又主陰下濕癢、小便余瀝,皆補力之馴致者也。
酥炙,或鹽酒炒,去粗皮。
樗白皮
苦而微溫。專以固攝為用,故瀉痢腸風,遺濁崩帶者,并主之。然必病久而滑,始為相宜,若新病蚤[1]服,強勉固澀,必變他癥而成痼疾矣。
時珍曰:血分受病不足者,宜用椿皮;氣分受病有郁者,宜用樗皮。
凡用刮去粗皮,生用則能通利,醋炙即能固澀。
干 漆
辛溫,降而行血,毒而殺蟲,二者已罄其力能。若祛風止痛,除嗽,理傳尸,正行血殺蟲之效也。
性急多毒,弗得過用。凡畏漆者,嚼椒涂口鼻,免生漆瘡。如杉木、如紫蘇、如蟹,患漆瘡者,皆可煎湯浴之。
煎干,炒令煙盡,存性。
金鈴子
即楝實。味苦性寒。導(dǎo)小腸、膀胱之氣,因引心包絡(luò)相火下行,故療心及下部疝氣腹痛,殺蟲利水也。
川產(chǎn)者佳,酒潤去核焙。
楝根白皮,有殺蟲治瘡之功。
槐 子
苦寒,純陰,肝經(jīng)氣分藥也。主清熱去濕,故可療痔殺蟲,明目固齒,腸風陰瘡,吐衄崩帶。
皂 莢
辛溫,肺、胃與厥陰氣分之劑。通關(guān)節(jié),利九竅,破堅積,搜風逐痰,辟邪,殺蟲,墮胎。
其味辛散,其性燥烈。吹喉鼻,則通上竅;導(dǎo)二陰,則通下竅;入腸胃,則理風濕痰喘腫滿,殺蟲;涂肌膚,則清風去癢,散腫消毒。
治急喉痹、纏喉風,用大皂莢四十挺,切,水三斗,浸一夜,煎至斗半,入人參末五錢,甘草末一兩,煎至五升,去渣,入無灰酒一升,釜煤二匕,煎如飴,入瓶封埋地中一夜。每溫酒下一匙,或掃入喉內(nèi),取惡涎盡為度,后含甘草片。
中風涎潮昏悶,宜稀涎散。大皂莢末一兩,明礬五錢,每服五分,水調(diào)灌,不大吐,只微微涎出。
核,治大腸燥結(jié),瘰疬腫毒。
刺,能治癰,未成能消,已成即潰,直達瘡所,甚驗。又治癘風,殺蟲,頗著神功。
訶 子
酸苦澀溫,肺與大腸之藥也。酸澀能固腸止瀉,苦溫可下氣寬中。止嗽化痰,亦下氣之功,腸風止血,亦固腸之力。生用則能清金行氣,煨熟[2]則能溫胃固腸。
波斯國大魚,放涎水中凝滑,船不能通,投訶子湯,尋化為水,則其化痰可知。
面裹煨透,去核。
水 楊
苦平。主久痢赤白,癰腫痘毒。
魏直云:痘瘡頂陷,漿滯不行,或風寒所阻,用水楊枝葉五斤,流水一大釜,煎湯溫浴之。如冷添湯,良久累起有暈絲者,漿行也。未滿再浴,虛者止洗頭面手足,初出及癢塌者勿浴。如黃鐘一鼓而蟄蟲啟戶,東風一吹而堅冰解凍[3],誠有燮理[4]之妙也。
蕪 荑
辛溫。殺蟲消積,主痔瘺、惡瘡、疥癬。
蘇 木
甘辛微酸,三陰經(jīng)血分藥也。發(fā)散表里風邪,疏通稽留惡血,風與血皆肝所主,大都入肝居多。少用則和血,多用則破血。
棕櫚皮
性澀。止吐血衄血、腸風下痢、崩中帶下。蓋澀可去脫,宜于久病,不宜于新病。
炒極黑,存性。
巴 豆
辛熱。祛臟腑停寒,破堅積痰癖,開通閉塞,疏利水谷,破血排膿,殺蟲辟鬼。
巴豆稟陽剛雄猛之性,有斬關(guān)奪門之功,氣血未衰,積邪堅固者,誠有神功。老羸衰弱之人,輕妄投之,禍不旋踵。
巴豆、大黃同為攻下之劑,但大黃性冷,腑病多熱者宜之。巴豆性熱,臟病多寒者宜之。故仲景治傷寒傳里,惡熱者多用大黃。東垣治五積屬臟者,多用巴豆。世俗未明此義,往往以大黃為王道之藥,以巴豆為劫霸之劑,不亦謬乎!
若急治為水谷道路之劑,去皮心膜油,生用;緩治為消堅磨積之劑,炒令紫黑用。
炒至煙將盡,可以止瀉,可以通腸。用之合宜,效如桴鼓,此千古之秘,人所不知。
紙包壓去油者,謂之巴霜。
巴豆殼,燒灰存性,能止瀉痢。
桑白皮
甘辛,西方之藥也。瀉肺氣,而痰水喘嗽皆除,長于利水者,乃肺金實則瀉其子也。古稱補氣者,非若參芪之正補,乃瀉邪所以補正也。愚者信為補劑,而肺虛者亦用之,大失桑皮之面目矣。刮去皮,蜜水炒。
子名桑椹,安神止渴,利水消腫。
楮 實
甘平。益腎助陽,療腫去水,能軟骨治哽。
枳 殼
苦辛微寒,疏泄肺與大腸之氣,故能逐水消痰,化食寬脹,定嘔止瀉,散痞止痛。
小者名枳實,功力稍緊。夫枳殼、枳實氣味不異,功用相同。古稱枳殼主高主氣,枳實主下主血,然仲景治上焦胸痹痞滿,多用枳實,古方治下焦痢痔腸結(jié),多用枳殼,由是則枳實不獨治下,而枳殼不獨治高也。蓋自飛門以至魄門,皆肺主之,三焦相通,一氣而已,則二物皆主利氣,又何必分耶?
去瓤,麩炒。
梔 子
苦寒,肺經(jīng)藥也,輕飄上浮,所以瀉肺中之火。金宮不被火擾,則治節(jié)之令、自能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故丹溪云:能屈曲下行,降火從小便泄去。
寇氏曰:仲景治汗、吐、下后,虛煩不眠,用梔子豉湯。亡血亡津,臟腑失養(yǎng),內(nèi)生虛熱,非此不可去也。
仲景多用梔子、茵陳,取其利小便而蠲濕熱也。
古方治心痛,恒用梔子,此為火氣上逆,氣不得下者設(shè)也。今人泥丹溪之說,不分寒熱,通用梔子,虛寒者何以堪之。
炒透用。
酸棗仁
味酸,性收,故其主療多在肝膽二經(jīng)。肝虛則陰傷,而煩心不臥。肝藏魂,臥則魂歸于肝,肝不能藏魂,故目不得瞑。棗仁酸味歸肝,肝受養(yǎng),故熟寐也,其寒熱結(jié)氣,酸痛濕痹,臍下痛,煩渴虛汗,何一非東方之癥,而有不療者乎?世俗不知其用,誤以為心家之藥,非其性矣。
山茱萸
味酸微溫,肝腎之藥也。暖腰膝,興陽道,固精髓,縮便溺,益耳目,壯筋骨,止月水。蓋腎氣受益,則封藏有度,肝陰得養(yǎng),則疏泄無虞。味酸本屬東方,而功力多在北方者,乙癸同源也。
湯潤去核,核能滑精,切勿誤用。
金櫻子
酸澀而平,是以固精止瀉,職有專司。當其半黃之時,正屬采收之候,若至紅熟則味已純甘,全無澀味,安在其收攝之功哉?
丹溪云:經(jīng)絡(luò)隧[5]道,以宣暢為和平。而昧者資其澀性,以取快欲,必致他疾。自不作靖,咎將誰執(zhí)?
去核并白毛凈。
郁李仁
甘苦而潤。其性主降,故能下氣利水,破血潤腸。
拌面作餅,微炙使黃,勿令太熟,空腹食之,當?shù)每炖蠢龠M,以利為度。如利不止,以醋飯止之。忌食酪及牛、馬肉,神驗。但須斟酌虛實,勿得浪施也。
湯浸,去皮尖及雙仁者,研如膏。
女貞實
苦平。補腎,養(yǎng)神,變白[6],明目。
冬青乃少陰之精,遇冬月寒水之令,而青翠不改,則其補腎之功,從可推矣。
酒浸蒸曬。
五加皮
辛溫,入肝腎兩經(jīng)。腎得其養(yǎng)則妄水去而骨壯,故能主陰痿脊疼、腰痛腳軟諸癥。肝得其養(yǎng)則邪風去而筋強,故能理血瘀拘攣,疝氣痛痹等癥。《仙經(jīng)》贊其返老還童,雖譽詞多溢,然五加造酒,久久服之,添精益血,搜風化痰,強筋壯骨,卓有奇功。且其氣與酒相宜,酒得之,其味轉(zhuǎn)佳也。
枸杞子
味甘氣平,腎經(jīng)藥也。補腎益精,水旺則骨強,而消渴目昏、腰疼膝痛無不愈矣。
弘景云:離家千里,勿食枸杞。甚言其補精強陰之功也。
按:枸杞平而不熱,有補水制火之妙,與地黃同功,而除蒸者未嘗用之,惜哉!
地骨皮
即枸杞根皮[7]也??喽⒑?,主治皆在腎、肝。夫腎水不足則火旺,而為骨蒸煩渴、吐血、虛汗。肝木不寧,則風淫而為肌痹、頭風及骨槽風。惟地骨皮滋水養(yǎng)木,故兩經(jīng)之癥,悉賴以治。
洗凈沙土。
蔓荊子
辛而微溫,足太陽經(jīng)藥也。主太陽頭風、頂痛、目痛翳淚,亦能固齒。
去白膜,酒炒,打碎。
山茶花
止吐衄、腸風。取紅者為末,童溺調(diào)服。
密蒙花
甘寒。主目痛、赤膜多淚、羞明障翳。
酒蜜拌,微炒。
側(cè) 柏
苦辛微溫。主吐血衄血、痢血腸風、崩帶、濕痹、冷風歷節(jié)痛。灸罯凍瘡,汁涂黑發(fā)。
丹溪:柏屬陰善守。故采其葉者,隨月建方取之,得月令之旺氣,為補陰之要藥。其性溫燥,大益脾土,以滋其肺。
時珍曰:柏性后凋,稟堅凝貞靜之質(zhì),乃多壽之木。故道家以之點湯代茶,元旦以之浸酒辟邪。麝食之而體香,毛女食之而身輕,亦其證驗矣。
柏子仁
甘平,心腎藥也。益氣養(yǎng)血,清心安神,補腎助陽,去濕潤燥,辟邪益智,久服顏色美澤,耳目聰明。
時珍曰:柏子甘平,不寒不燥,甘而能補,辛而能潤,其氣清香,能透心腎,益脾胃,仙家上品藥也。 《列仙傳》云:赤松子久食柏實,齒落更生,行及奔馬。非虛語也。
炒去衣,研細。
松 香
苦甘平。主一切瘡痍,除熱祛風,排膿化毒,生肌止痛,殺蟲療疬。
弘景云:松、柏皆有脂,凌冬不凋,理為佳物。
時珍曰:脂乃英華,在土[8]不朽,流膏日久,變?yōu)殓?,宜其可以辟谷延齡。
大釜加水,白茅襯甑,又加黃沙寸許,布松脂于上,炊以桑薪,湯減頻添熱水。候松脂盡入釜中,取出投于冷水,既凝又蒸,如此三過乃佳。服之通神明,去百病。
松 節(jié)
搜風舒筋,燥血中之濕。
松 子
益肺止嗽,補氣養(yǎng)血,潤腸止渴,溫中搜風,潤皮膚,肥五臟。陰虛多燥者,珍為神丹。
肉 桂
甘辛性熱,入脾、腎二經(jīng)。益火消陰,溫中健胃,定吐止瀉,破瘀墮胎,堅骨強筋。
桂心主風寒痛痹,心腹冷疼,破血結(jié)、痃癖癥瘕、膈噎脹滿,內(nèi)托癰疽[9],引血化膿。
桂枝主傷風頭痛,調(diào)營散邪,去皮膚風濕手臂痛。
在下近根者為厚桂,亦名肉桂;在中者為桂心;在上枝條為桂枝,亦名薄桂,亦名柳桂。
好古云:或問仲景治傷寒當汗者,皆用桂枝湯。又云:無汗不得用桂枝,汗多者用桂枝甘草湯,一藥二用,其義何也?曰:仲景云太陽中風,陰弱者汗自出,衛(wèi)實營虛,故發(fā)熱汗出。又云: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wèi)強,陰虛陽必湊之,故皆用桂枝發(fā)汗。此調(diào)其營氣,則衛(wèi)氣自和,風邪無所容,遂從汗解,非桂枝能開腠發(fā)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調(diào)和營衛(wèi),則邪從汗去而汗自止,非桂枝能止汗也。昧者不知其意,遇傷寒無汗者亦用桂枝,誤之甚矣。桂枝湯下發(fā)汗,發(fā)字當作出字,汗自然出,非若麻黃能開腠出其汗也。
《醫(yī)余錄》云:有人患赤眼腫痛,脾虛不能食,用涼藥治肝則脾愈虛,用暖藥治脾則目愈痛。但于溫平藥中倍加肉桂,制目而益脾,一治兩得之。故曰:木得桂而枯是也。
用三種桂,并忌見火。刮去粗皮。
辛 夷
辛溫。溫中解肌,通關(guān)利竅。凡鼻淵、鼻鼽、鼻塞、鼻瘡,并研末,入麝,蔥白蘸入,甚良。
時珍曰:鼻通于天。天者,頭也,肺也。肺開竅于鼻,而胃脈環(huán)鼻而上行。腦為元神之府,而鼻為命門之竅。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則頭為之傾,九竅為之不利。辛夷辛溫走氣而入肺,其體輕浮,能助胃中清陽上通于天,故能溫中,治頭、面、目、鼻之病。軒岐之后,達此理者,東垣一人而已。
刷去毛,微焙。
沉 香
辛而微溫,脾腎之劑也。調(diào)和中氣,溫暖命門。凡脹悶霍亂,癥癖積聚,中惡鬼邪,大腸虛閉,小便氣淋,男子精冷,女人陰寒,及痰涎血出于脾者,并為要藥。
按:沉香溫而不燥,行而不泄,扶脾而運行不倦,達腎而導(dǎo)火歸元,有降氣之功,無破氣之害,洵為良品。
磨細澄粉,忌見火。
丁 香
辛溫,溫胃進食,止嘔定瀉,理腎氣奔豚,救痘瘡灰白。
按:丁香溫中健補,大有神功。須于丸劑中,同潤藥用乃佳。獨用、多用,易于僭上,損肺傷目。
去丁蓋乳子,勿令見火。
檀 香
辛溫,脾、肺藥也。溫中下氣,理噎膈吐食,消風熱腫毒,引胃氣上升,以進飲食。
東垣云:白檀調(diào)氣,引芳香之物,上至極高之分。最宜橙、橘之屬,佐以姜、棗、葛根、縮砂、豆蔻,通行陽明經(jīng),在胸膈之上,咽嗌之間,為理氣要藥。
入湯泡,勿煎,入丸銼磨用[10]。
降真香
內(nèi)服能行血破滯,外涂可止血定痛。焚之祛邪,佩之辟鬼。
按:沉香色黑,故走北方而理腎;檀香色黃,故走中央而扶脾;降香色赤,故走南方而理血。此物理之確然昭著者。
烏 藥
辛溫。理七情郁結(jié),氣血凝停,霍亂吐瀉,痰食稽留,腫脹喘急,腳氣疝氣,止小便頻,去腹中蟲。
大抵辛溫香竄,為散氣神藥,故百病咸宜。雖貓犬之疴,無不治療,但專泄之品,與藜藿者相宜,錦衣玉食之人,鮮不蒙其害者。惟與參、術(shù)同行,庶幾無弊。
酒浸一宿,炒。
乳 香
辛而微溫。以活血和氣為功,故能定諸經(jīng)之痛。內(nèi)消腫毒,托里護心,生肌止痛[11],去風舒筋,止痢,催生。一名薰陸香。
以酒研如泥,水飛曬干。
或同燈心研,則易細。
沒 藥
苦平。破血攻瘀,止痛消腫,生肌明目。
乳香活血,沒藥散血,故止痛生肌,約略相同。外科往往相兼而用。
修治與乳香同。
血 竭
甘咸,厥陰藥也。行血止痛,能收合瘡口。性急,不可多使,卻引膿。
味咸走血,色赤象血,厥陰為藏血之臟,故獨入焉。乳香、沒藥雖主血分,而兼入氣分,此則專于血分者也。
研細,待眾藥磨完,然后入之。若同眾藥搗,則化作塵飛也。
安息香
辛苦,性平。主心腹惡氣結(jié)聚,蠱毒,霍亂,鬼邪傳尸。從安息國來,不宜于焚而能發(fā)眾香,故人取以和香,乃辟邪去惡之圣藥。
酒煮研。
蘇合香
甘溫。芳香氣竄,通達諸竅,流行百骸,故其主治,辟邪殺鬼,止魘截瘧。
冰 片
辛苦,微溫。通諸竅,散郁火,利耳目。主喉痹腦痛,鼻瘜齒痛,傷寒舌出,小兒痘陷。
東垣曰:龍腦入骨,凡風病在骨髓者宜之。若風在血脈肌肉,輒用腦麝,反引風入骨,如油入面,莫之能出。
時珍曰:古方皆言龍腦辛涼入心,故目疾、驚風及痘瘡心熱血瘀倒黡者,引豬血入心,使毒散于外,則痘發(fā)。此似是而非也。目與驚與痘,皆火病也?;鹩魟t發(fā)之,從治之法,辛主發(fā)散故也。使壅塞通利,經(jīng)絡(luò)條達,而驚熱自平,瘡毒能出。用豬心血引龍腦入心,非龍腦能入心也。
廖瑩中:熱酒服龍腦,九竅流血而死。非龍腦有毒,乃熱酒引其辛香,氣血沸亂而然也。
樟 腦
辛熱。純陽,故長于去濕,殺蟲,宣通關(guān)竅。
阿 魏
辛溫。破結(jié)塊,殺細蟲,消肉積,辟鬼,截瘧,止痢,解毒止臭。
譚遠:久瘧,用阿魏、朱砂各一兩,研勻,米糊丸皂子大,空心人參湯化服一丸即愈。如痢疾,以黃連木香湯下。蓋瘧痢多起于積滯故耳。
蘆 薈
苦寒。厥陰藥也。其用專主瀉肝滌熱,故能殺蟲,明目,療癬。傅齒,小兒驚癇疳疰。
胡桐淚
咸苦而寒。車師國胡桐樹脂也。除瘰疬,清咽喉,固齒牙。
味咸入骨,性寒滌熱,故主治如前。
-————————
[1]蚤:通 “早”,《說文解字注·蟲部》言蚤:“經(jīng)傳多假為早字?!?/span>
[2]熟:原作 “熱”,據(jù)元祿本改。
[3]凍:原作 “腹”,據(jù) 《士材三書》本改。
[4]燮理:協(xié)和治理。
[5]隧:原作 “隊”,據(jù)元祿本與 《士材三書》本改。
[6]變白:《士材三書》本作 “黑發(fā)”。
[7]皮:原無,據(jù)元祿本補。
[8]土:原作 “上”,據(jù)元祿本與 《士材三書》本改。
[9]疽:原作 “痘”,據(jù)元祿本改。
[10]入湯泡勿煎入丸銼磨用:原無,據(jù) 《士材三書》本補。
[11]止痛:《士材三書》本作 “去腐”。
——————————
菜 部
韭
味辛溫。溫中下氣補虛,益陽固精,止痢除噎,散結(jié)。主吐血,唾血,衄血,尿血,女人經(jīng)脈逆行,打撲損傷。生搗汁服,散胃脘瘀血,理胸痹刺痛。
《素問》言心病宜食韭,《本草》言其歸腎,文雖異而理則相貫。蓋心乃肝之子,腎乃肝之母,母能令子實,虛則補其母也。
韭子補腎、肝,暖腰膝,主男子精滑、溺頻,女人白淫、白帶。
曝干,去黑皮,炒黃。
蔥 白
辛溫,入手太陰、足陽明經(jīng)。專主發(fā)散,以通上下陽氣,故傷寒頭痛用之。少陰下利清谷,里寒外熱,厥逆脈微,白通湯主之,亦有蔥白。面赤者,四逆湯加蔥白。成注云: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蔥白辛溫以通陽氣也。
陰癥厥逆唇青,用蔥一束,去根及青,留白二寸,烘熱,安臍上以熨斗熨之,蔥壞則易,熱氣透入,服四逆湯即瘥。
蔥同蜜食,能殺人。
大 蒜
辛溫。健脾,下氣,消谷,化肉,破結(jié),殺鬼。
搗爛,同道上熱土,新汲水服,能救中暑。
搗汁飲,主吐血心痛。
同黃丹止瘧痢。
搗涂臍,能下焦消水利二便。貼足心,引熱下行,止吐衄。
納肛,通幽門,治關(guān)格。
隔蒜片,灸一切毒腫。
辛能散氣,熱能助火,久食多食,傷肺損目,昏神伐性?;拣珩闭?,每日取三顆,截卻兩頭吞之,名曰內(nèi)灸,必效。
白芥子
辛熱,入手太陰與足陽明。溫中散寒,豁痰利竅,止心腹痛,散癰腫瘀血。
多食則昏目動火,泄氣傷精。
丹溪曰:痰在脅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達。
虛人痰嗽,白芥子同蘇子、卜子煎好入蜜,與姜汁各一匙,殊妙。
蘿 卜
辛甘。下氣消食,和中化痰,解酲散血,大治吞酸。搗汁服,治吐衄血、消渴;涂跌打、湯火傷;解面毒。
楊億云:種芋三十畝,省米三十斛;種卜三十畝,益米三十斛。則蘿卜果能消食也。
服地黃、何首烏,忌食蘿卜,令人髭發(fā)白。有人被賊火熏垂死,以蘿卜菜生嚼汁,咽即蘇。
子能定喘消痰,消食除脹,利大小便,消癰腫毒。生用能升,熟用能降。
生 姜
辛溫,肺、脾藥也。益脾、肺,散風寒,通神明,去穢惡,止嘔吐,化痰誕,除煩悶,去水氣,消脹滿,定腹痛,殺長蟲[1],消宿食,理冷痢,通血閉。
生用發(fā)散,熟用和中。要熱則去皮,要冷則留皮,秋多食姜,至春患眼。癰疽食姜,則生惡肉。孕婦食姜,令兒多指。
孫真人云:姜為嘔家圣藥,嘔乃氣逆不散,姜則辛以散之也。
夜勿食姜者,夜令主闔,而姜性主辟也。秋勿食姜者,秋令主收,而姜性主散也。
早行含—塊,不犯霧露清濕之氣、山嵐不正之邪。
凡中風、中暑、中氣、中毒、中惡、霍亂一切卒暴之病,姜汁與童便同服立效。姜能開痰下氣,童便降火也。
姜皮性涼,和脾胃,消水腫,除脹滿,去目翳。
干 姜
乃江西所造,水浸三日,去皮,浸六日,更刮去皮,曬干,置瓷缸中釀三日始成。
辛熱之性,肺、脾藥也。溫中下氣,止嘔消痰,破瘀生新,搜寒攻濕,盡有生姜之功而力量更雄也。
生則逐寒邪而發(fā)表,炮則除胃冷而守中。多用則耗散元氣,蓋辛以散之,壯火食氣也,須生甘草緩之。
服干姜者,多僭上;不可不知。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去瘀養(yǎng)新,有陽生陰長之意,故吐衄、腸風血虛者,多宜黑姜。乃熱因熱用,從治之法也。
胡 荽
辛平。消谷進食,通心發(fā)痘,利大小腸,通小腹氣,拔四肢熱,解魚肉毒,辟鬼邪氣。
茴 香
辛溫。暖下焦,逐膀胱、胃間冷氣,調(diào)中進食,療諸疝、腹痛吐瀉。
形如麥粒為小茴香,性溫宜入食料。形如柏實裂成八瓣者為大茴香,性熱損目,不宜入食料[2]。
微炒。
山 藥
甘平,脾、肺藥也。補脾、肺,益腎陰,養(yǎng)心神,除煩熱,止遺泄,固腸胃。生搗,貼腫毒能消散。
山藥色白歸肺,味甘歸脾。其言益腎者,金為水母,金旺則生水也。土為水仇,土安則水不受侮也。
炒黃用。
百 合
甘平。溫肺止嗽,補中益氣,利大小便,安和心膽,止涕淚,主百合病,辟邪鬼魅。
-———————
[1]殺長蟲:元祿本作 “殺蟲”。
[2]不宜入食料:《士材三書》本作 “不宜多用”。
——————————
果 部
杏 仁
辛苦微溫,手太陰藥也。潤肺燥,除風熱,定咳嗽,散滯氣,消食積,潤大腸,殺狗毒,爛索粉積。
辛能橫行而散,苦能直行而降,遂為要劑。
湯浸,去皮尖,炒黃研細。風寒肺病藥中連皮尖用,取其發(fā)散。
雙仁者有毒。
巴旦杏,味甘美,止咳下氣,潤腸化痰,功力稍薄。
烏 梅
酸澀。主斂肺澀腸,生津化痰。安蛔清熱,截瘧止痢,消酒定嗽。
白梅即霜梅。主中風牙關(guān)緊閉,擦牙齦,涎出即開。止瀉治渴,止下血崩帶,功仿烏梅。
桃 仁
甘辛微溫。主血結(jié)瘀閉癥瘕,潤腸殺蟲。
苦重于甘,氣薄味厚,厥陰血分藥也。
凡行血連皮尖,生用活血潤燥。去皮尖炒用。
大 棗
甘平,脾之果也。補脾益氣,潤肺止嗽,殺附子毒。東垣曰:和陰陽,調(diào)營[1]衛(wèi),生津液。
仲景治奔豚用大棗者,滋脾土以平腎氣也。治水飲脅痛有十棗湯,益脾土而勝妄水也。
棗能調(diào)臟腑,和百藥,為切要佳品。若食之太多則損齒生蟲。
好古云:中滿者勿食甘,甘令人滿。故仲景建中湯心下痞者,減飴、棗,與甘草同例。
食蛀棗止秋痢。
紅棗主治相同,功力稍遜。止瀉藥用以作丸。
梨
味甘寒。潤肺涼心,消痰降火,止嗽除渴。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
梨者,利也,流利下行之謂也。多食令人寒中發(fā)瀉,脾虛者尤[2]禁。
木 瓜
酸溫,脾肝藥也。強筋舒筋,主腳氣,霍亂,轉(zhuǎn)筋。收攝脾土,去濕熱,止吐瀉,化痰食,理水脹。
木瓜專主筋病,然皆脾病,非肝病也。肝雖主筋,而轉(zhuǎn)筋則由濕熱或寒濕之邪襲傷脾,故轉(zhuǎn)筋必起于足腓,腓及宗筋皆屬陽明。木瓜治轉(zhuǎn)筋,非益筋也,理脾以伐肝也。孟詵云:多食木瓜,損齒及骨。皆伐肝之明驗。
陶弘景云:轉(zhuǎn)筋時,但呼木瓜名及書土作木瓜字皆愈,此理亦不可解。
山 楂
酸溫。消油膩肉食之積,化血瘀瘕癖之疴,祛小兒乳食停留,療女人兒枕作痛,理偏墜疝氣,發(fā)痘疹不快。
按:山楂味中和,消油垢之積,故幼科用之最多。若傷寒為重癥,仲景于宿滯不化者,但用大、小承氣,一百一十三方中并不用山楂,為其性緩,不可以肩弘任巨耳。煮老雞硬肉,入山楂數(shù)枚即易爛,則消肉積之功可推矣。
核有功力,不可去。
石榴皮
止下痢泄精,腸風崩帶。
性極酸澀,善于收攝,新病者勿早服也。
不拘干濕,勿犯鐵器。漿水浸一夜,取出用,其水如墨汁。
陳 皮
苦辛而溫,入太陰經(jīng)。健脾開胃,下氣消痰,消谷進食,定嘔止瀉。
能補能消,能散能降,調(diào)中理氣,功在諸藥之上。
辛宜于肺,香利于脾,肺為攝氣之□,脾為元氣之母,陳皮理氣,故為二經(jīng)要藥。同補藥即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故利用最弘。
去白者理肺氣,留白者和胃氣。
筋膜及蒂并去之,芳香之品,不見火則力全也。
小者為青皮。功用悉同,但性較猛耳。青皮,如人當年少英烈之氣方剛;陳皮,如年至老成則燥急之性已化。青皮入肝者以其色也,究竟主肺、脾之癥居多。瘧脈自弦,肝風之祟。青皮入肝散邪,入脾滌痰,故瘧家為必需之品。
橘肉,甘者潤肺,酸者聚痰。
核,疏疝氣。
葉,散乳癰。
枇杷葉
苦辛平,肺胃藥也。清肺則降火而除痰嗽,和胃則寬中而止嘔噦。
胃病以姜汁涂炙,肺病以蜜水涂炙。
肥厚而大者良。刷去毛凈,不爾令人咳。
白 果
甘平。熟食溫肺益氣,定喘嗽,縮小便,止白濁,除白帶。生食降痰消毒殺蟲。嚼漿涂面,去皶皰及疥癬疳[匿下蟲字]陰虱。
胡 桃
甘溫。溫肺止嗽,養(yǎng)血潤腸,利三焦氣,益命門火。
時珍曰:夫三焦者,元氣之別使。命門者,三焦之本原。蓋一原一委也。命門指所居之府而名,為藏精系胞之物。三焦指分治之部而名,為出納熟腐之司。命門在七節(jié)之旁,兩腎之間,下通二腎,上通心肺,貫屬于腦。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氣之府?! 鹅`樞》已著其厚薄緩急之狀,而 《難經(jīng)》不知原委之分,以右腎為命門,謂三焦有名無狀。高陽偽訣承其謬說,以誤后人。至朱肱、陳言、戴起宗始辟之,而知者尚少。胡桃仁頗類其狀,故入北方,通命門,利三焦,為腎命之藥。夫命門與腎相通,藏精血而惡燥。若腎命不燥,精氣內(nèi)充,則飲食自健,腸腑潤而血脈通。命門既通,三焦自利,故上通于肺而止虛寒喘嗽,下通于腎而止腰腳虛痛,內(nèi)而腹痛可已,外而瘡毒可散,其利溥哉。
龍 眼
甘溫。養(yǎng)心益智,開胃益脾,潤肺止咳。
橄 欖
澀而甘平。生津[3]止渴,清咽止咳,開胃下氣,止瀉固精,解一切魚毒及酒毒。
榧 子
消谷進食,殺蟲化積,止嗽助陽,療痔止?jié)帷?/span>
檳 榔
苦辛微溫。下氣消脹,逐水除痰,殺蟲治痢,消食破積,止瘧療疝,腳氣瘴癘。
按:檳榔泄至高之氣,能墜諸藥達于下極,故治痢家后重如神。閩廣多瘴癘,嗜之以為上珍。茍無瘴癘[4]而食之,寧無損正之憂乎?
去空心者,刮[5]去臍皮,見火無功。
大腹皮
辛溫。主水氣浮腫,腳氣壅逆,胎氣惡阻。
大腹子與檳榔同功。
大腹樹多集鴆鳥,用其皮者,豆汁洗凈。
川 椒
辛熱。通三焦,補命門,散寒除濕,解郁消食,理痹止瀉,壯腰膝,縮溺頻,除寒嗽,消水腫,祛痰飲,破癥結(jié),伏蛔蟲。
按:椒性下達命門,益下不上沖,蓋導(dǎo)火歸元也。味辛應(yīng)四方之氣,故入肺而奏止嗽下氣之功。性溫稟南方之氣,故入腎而奏扶陽益火之效。乃玉衡星之精,善辟疫伏邪,此歲旦有椒柏酒也。凡空心朝起,以沸湯送生椒二十顆,有治熱治冷之妙,有消食散寒之奇,久服則永不受風寒濕,大能溫補下焦,亦神異之品也。邵武府張伯安,腰痛痰喘,足冷如冰,面赤如緋,六脈洪大,按之則軟,服八味無功。用椒紅、茯苓蜜丸,鹽湯下,甫二十日而安。
去核及閉口者,微炒使出汗,搗去黃殼,取紅用。
椒核利小便,治水腫、痰飲、耳聾、盜汗。
吳茱萸
辛熱,脾、肝、腎三陰經(jīng)藥也。溫中下氣,開郁止痛,逐風除濕,定吐止瀉,理關(guān)格中滿,腳氣疝瘕,制肝燥脾。
按:川椒善下,茱萸善上,故食茱萸者,有沖膈、沖眼、脫發(fā)、咽痛、動火發(fā)瘡之害。
鹽湯浸去烈汁,焙干用。
陳久者良,閉口者多毒。
茗 [茗葉常山? ]
苦甘微寒。下氣消食,清頭目,醒睡眠,解炙煿毒、酒毒,消暑;同姜治痢。
按:茗得天地清陽之氣,故善理頭風,肅清上膈,使中氣寬舒、神情爽快,此惟洞山上品,方獲斯功。至如俗用雜茶,性味惡劣,久飲不休,必使中土蒙寒,元精暗爍,輕則黃瘦減食,甚則嘔泄痞腫,無病不集,害可勝數(shù)哉? 《茶序》云:消停釋滯,一日之利暫加[6];瘠氣侵精,終身之累斯大。東坡云:除煩去膩,不可無茶,然空心飲茶,直入腎經(jīng),且寒脾胃,乃引賊入室也。
苦寒。傷寒病在上焦,懊憹,逆氣沖喉不得息,膈上有痰食水氣,同香豉煮糜去滓,服之取吐。
瓜蒂吐法,《素問》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也。若夫[7]脈虛者,不敢用此法。凡虛弱人均宜戒之。
西 瓜
甘寒。解暑消煩,止渴利水。
西瓜性冷,世俗取一時之快,忘傷胃之憂,古人有天生白虎湯之號,稔其寒也。愚者妄云不傷脾胃,誤矣。
藕
味甘平。生者,散血清熱,解渴除煩;熟者,補中開胃,消食和中。搗絞澄粉,乃其精華也,安神開胃,喜悅忘憂。
蓮 子
甘平。補中,養(yǎng)神清心,固精止瀉,除崩帶赤白濁,安靖上下君相火邪,使心腎交而成既濟之妙。
蓮 須
甘澀。清心止血,通腎固精,男子腎泄,女子崩帶。
甜瓜蒂
……
荷 葉
開胃消食,止血固精。
葉蒂安胎。
東垣云:潔古先生口授枳術(shù)丸[8]方,用荷葉燒飯為丸。夫震者,動也,人感之生,足少陽甲膽為生化萬物之根蒂,飲食入胃,營氣上行,即甲膽之氣,與三焦之氣,同為生發(fā)之氣?!端貑枴吩疲郝亩擞谑?,序則不愆。荷葉生于水土之下,其色青,其形仰,其中空,象震卦之體。食藥感此氣之化,胃氣何由不升乎?更以燒飯和藥與術(shù)協(xié)力補脾,不致內(nèi)傷,其利廣美。
芡 實
甘而微澀。補中助氣,益腎固精。
古方芡實與蓮子對配,金櫻膏和丸,固精神劑。
芡本無大益,而比之水硫黃,何也?食芡者必枚嚙而咀嚼之,使華液流通,轉(zhuǎn)相灌溉,其功勝于乳石也。
-————————
[1]營:原無,據(jù)元祿本補。《士材三書》本作 “榮”。
[2]尤:原作 “猶”,據(jù)元祿本與 《士材三書》本改。
[3]津:原作 “精”,據(jù)元祿本與 《士材三書》本改。
[4]癘:原無,據(jù)元祿本與 《士材三書》本補。
[5]刮:原作 “括”,據(jù)元祿本與 《士材三書》本改。
[6]加:元祿本與 《士材三書》本作 “佳”,義長。
[7]夫:元祿本作與 《士材三書》本作 “尺”。
[8]枳術(shù)丸:原作 “枳實丸”,據(jù) 《本草綱目》果部第三十三卷蓮藕條改。
——————————
寓 木 部
茯 苓
甘淡而平,入手足太陰、足太陽。補中開胃,利水化痰,安神定悸,生津止瀉,止嘔逆,除虛熱。
赤者專主利小便、祛濕熱。
茯苓借松之余氣而成,得土氣最全,故作中宮上藥。《本草》言其利小便,伐腎邪。東垣乃言小便多者能止,澀者能通。丹溪又言陰虛者不宜用,義似相反,何哉?茯苓淡滲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之原而下降利小便。潔古謂其屬陽浮而升,言其性也。東垣謂其陽中之陰降而下,言其功也。經(jīng)云: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則知淡滲之藥,俱先上升而后下降也。小便多,其源亦異。經(jīng)云:肺氣盛則小便數(shù),虛則小便遺。心虛則少氣遺溺;下焦虛則遺溺;胞移熱于膀胱則遺溺;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厥陰病則遺溺。所謂肺盛者,實熱也,必氣壯脈強,宜茯苓以滲其熱,故曰小便多者能止也。若肺虛、心虛、胞熱、厥陰病者,皆虛熱也,必上熱下寒、脈虛而弱,法當用升陽之藥,升水降火。膀胱不約,下焦虛者,乃火投于水,水泉不藏。脫陽之癥,必肢冷脈遲。法當用溫熱之藥,峻補其下。二癥皆非茯苓輩淡滲之藥所能治,故曰陰虛者不宜用也。
茯 神
主用與茯苓無別。但抱根而生,有依附之義,故魂魄不安不能附體者,乃其專掌也。
赤茯苓
但能瀉熱行水,并不及白茯苓之多功也。
琥 珀
甘平。消瘀血,利小腸,通五淋,安魂魄,辟鬼邪,去目翳。
丹溪曰:琥珀能燥脾土,脾能運化,則肺氣下降,故小便可通。若因血少而小便不利者,反致燥急之苦。
豬 苓
甘淡而平,入足太陽。開腠理,利小便,療痎瘧。
利小便之劑無如此[馬+夬][1],故不入補劑也。
雷 丸
苦寒。清胃熱,殺三蟲。
《本經(jīng)》稱其利丈夫,《別錄》云久服陰痿,似乎相反。不知利者疏利也,疏利太過則閉藏失職,故陰痿也。
桑寄生
甘平。和血脈,助筋骨,充肌膚,堅發(fā)齒,安胎止崩。
丹溪曰:海外地暖不蠶,桑無采捋之苦,則生意濃,自然生出。何嘗節(jié)間可容他子耶?
連桑枝采者乃可用之,偽者損人。
忌鐵,忌火。
-————————
[1][馬+夬]:古通 “快”。宋·張師正 《括異志·魏侍郎》:“舟經(jīng)大孤山,方乘順風舲,甚[馬+夬]?!?/span>
——————————
苞 木 部
竹 葉
甘寒。清心熱,降肺氣,止咳逆,解狂煩。
竹 茹
降火止嘔,清肌膚熱,理吐衄血。療傷寒勞復(fù),小兒熱癇,婦人胎動。
竹 瀝
主中風痰涌不語,顛狂胸痹。凡痰在經(jīng)絡(luò)四肢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能達。丹溪曰:世俗食筍,自幼至老,未有因其寒而病者。瀝即筍之液也,又假火而成,何寒之有?
時珍曰:竹瀝宜風火燥熱之痰。胃虛腸滑者,何可餌也。
天竺黃
甘寒。清心化痰,主中風痰涌失音。小兒驚癇天吊。氣性中和,故小兒宜之。
——————————
蟲 部
蜂 蜜
甘平。和營衛(wèi),潤臟腑,通三焦,理脾胃,解諸毒,和百藥,導(dǎo)便結(jié)。
生能清熱,熟則補中。
凡煉蜜一斤,入水四兩,銀石器內(nèi)慢火煉,掠去浮沫,至滴水不散為度。
蠟主下痢,貼瘡生肌止痛。
五倍子
酸平。斂肺,降火化痰,止嗽,斂汗,止痢,解熱毒,生津液,斂潰瘡,收脫肛,摻口瘡,止諸血。凡口齒咽喉,眼鼻皮膚,風濕瘡癬,皆不可缺。
桑螵蛸
興陽益精,固遺泄,攝小便。漿浸一日焙。
白僵蠶
蠶之病風者也。治風化痰,散結(jié)行經(jīng),所謂因其氣相感,而以意使之者也。蓋厥陰、陽明之藥,故又治諸血病、瘧與疳也。
咽喉腫痛及喉痹,下咽立效,大能救人。
去綿并黑口炒之。
蠶 蛾
益精固精,強陽不倦。
雄者入藥,炒去足翅。
蠶 沙
熨風痹及治一切關(guān)節(jié)皮膚。其性溫燥,能勝風去濕。麻油浸研,主爛弦風眼,涂之二三次頓痊。
斑 蝥
攻血積,利水道,治疝瘕,解疔毒、猘犬毒、蠱毒、輕粉毒。治疬墮胎。
按:斑蝥專主走下竅,直至精溺之處,蝕下敗物,但痛不可當。虛者大禁。
麩炒醋煮。
蝎
主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斜,語澀,手足抽掣。小兒驚風尤為要藥。
專入厥陰,理肝膽家癥。去足炒。
水 蛭
咸苦而寒。攻一切惡血堅積。
腹中有子者去之。性最難死,雖火炙為末,得水即活。
若水蛭入腹,生子為害,腸痛黃瘦,惟用田泥和水數(shù)碗飲之,必盡下。蓋蛭在人腹,忽得土氣而下耳?;蚺Q驘嵫?,同豬脂飲之,亦下也。
蟬 蛻
咸甘而寒。開腠理,宣風熱,發(fā)痘疹,除目翳,出音聲,止瘡癢,小兒噤風天吊,夜啼驚癇。
蟬乃土木余氣所化,餐風吸露,其氣清虛,故主療一切風熱。止夜啼者,取其晝鳴而夜息也。
去泥、足、翅,洗曬。
螻 蛄
去水甚捷,但虛人難用。兼主瘰疬骨哽[1],出肉中刺、箭鏃杵,汁滴三五次自出。
去足、翅,炒。
[庶下蟲]蟲
破一切血積,跌打重傷。焙,服一二錢,接骨神效。
去足,炒。
虻 蟲
凡血在臟腑經(jīng)絡(luò)者,祛逐攻下。蓋食血而能治血,因其性而為用也。
去足、翅焙。
-————————
[1]哽:原作 “硬”,據(jù) 《士材三書》本改。
——————————
鱗 部
龍 骨
甘平性澀。澀可去脫,故能收斂浮越之氣。固大腸,止遺泄,下血定驚,止汗,除崩帶。
煅赤研細,水飛,稍不細則沾腸胃以作熱[1]。
龍 齒
鎮(zhèn)心神,安魂魄。龍者東方之神,故其骨與齒皆主肝病。
許叔微云:肝藏魂,能變化,故魂游不定者治之以龍齒。
煅過,研細,水飛。
穿山甲
咸,微寒。主痰瘧,通經(jīng)脈,下乳汁,消癰腫,排膿血,通竅,發(fā)痘,殺蟲。
好食蟻,故治蟻瘺。
其性走竄,未可過服。
炒黃打碎。
蘄 蛇
咸溫,有毒。主一切風癥,中風、大風、驚風、白癜風。蛇性竄利,內(nèi)走臟腑,外徹皮膚,無處不到。然有毒,不敢輕用。其蛇龍頭虎口,黑質(zhì)白花,脅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念珠班[2],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指甲,長一二分,腸形如連珠。
酒浸一宿,炭火焙干,埋地中,出火毒。去皮骨,取肉用。
-————————
[1]沾腸胃以作熱:元祿本與 《士材三書》本作 “粘著腸胃晚年作熱”。
[2]班:通 “斑”,《說文通訓(xùn)定聲·文部》言斑 “又或假班為之”。
——————————
介 部
龜 甲
咸平,腎經(jīng)藥也。稟北方純陰之氣而生,大有補水制火之功,故能強筋骨,益心智,止咳嗽,截久瘧,去瘀血,止[1]新血。
大凡滋陰降火之藥,多是寒涼損胃,惟龜甲益大腸,止泄瀉,使人進食,真神良之品也。龜、鹿皆靈而壽。龜首藏向腹,能通任脈,故取其甲以養(yǎng)陰。鹿鼻反向尾,能通督脈,故取其角以養(yǎng)陽。
去脅用底,去黑皮,酥炙。
鱉 甲
咸平,肝經(jīng)藥也。截久瘧,消瘧母,破癥瘕,行瘀血,退煩熱,補新血。
按:龜、鱉皆主養(yǎng)陰滌熱,鱉色青,故入東方而理肝家諸癥。龜色黑,故走北方而理腎部諸癥。
七肋者佳。不經(jīng)湯煮者,醋炙黃,研細。
蟹
味咸性寒。散結(jié)血,通經(jīng)脈,退諸熱,療漆瘡,續(xù)筋骨。爪破血墮胎。
最能動風,亦能寒胃。
牡 蠣
咸寒?;弟泩?,清熱除濕,止泄精、腸滑,小便多,盜汗,心痹病,赤白濁,崩帶,疝瘕積塊,癭疬。
好古曰:牡蠣入足少陰,為軟堅之劑。以柴胡引之,去脅下硬;以茶引之,消項上核;以大黃引之,消股間腫;以地黃為使,能益精收澀,止小便。
黃泥固濟煅之。
珍 珠
鎮(zhèn)安心神,點除目翳。
絹包,入釜中煮研。
海 蛤
咸平。主水腫,利大小腸,止喘嘔咳逆,清熱去濕,化痰消積及癭瘤。
-————————
[1]止:疑為 “生”之誤。
——————————
禽 部
鴨
味甘性平。主虛癆骨蒸。惟白毛黑嘴者方有奇功。取金肅水寒之象也。
嫩者毒,老者良。
烏骨雞
北方之色,故補陰退熱。若他色者最能動風助火。蓋巽為雞,感風木之化也。
雞內(nèi)金
乃肫內(nèi)黃皮。男用雌,女用雄,即雞膍胵也。主反胃吐食,大腸泄痢,小便頻數(shù),精滑崩帶。
雞屎白
乃雄雞屎也。主脹滿水腫,能下氣,利大小便。此岐伯神方。大虛者,亦勿用。
雞 卵
性平。精不足者,補之以氣,故卵白能清氣,治伏熱目赤,咽痛諸疾。形不足者,補之以味,故卵黃能補血,治下痢、胎產(chǎn)諸疾。
五靈脂
甘溫,肝經(jīng)血分藥也。主行血、散血、和血,而止胸膈、腹脅、肢節(jié)、肌膚一切痛癥,亦可下氣殺蟲。凡血崩及女人血病,百藥不效者,立可奏功,亦神藥也。
多夾沙石,極難修治,研細酒飛,去沙石,曬干。
————————
獸 部
阿 膠
甘平,肺肝藥也。主吐血、衄血、淋血、尿血、腸風下痢,女人血枯崩帶、胎產(chǎn)諸病,男女一切風病,水氣浮腫,勞癥咳嗽喘急,肺痿肺癰,潤燥化痰,利小便,調(diào)大腸之圣藥也。
蛤粉或糯米粉炒成珠。
?!↑S
苦平。清心化熱,利痰涼驚,安神辟邪。
體輕氣香,置舌上,先苦后甘,清涼透心者真。
虎 骨
辛溫。追風定痛,健骨辟邪。
風從虎者,風,木也;虎,金也。木承金制,安得不從?故虎嘯而風生,所以治風疴攣急,骨節(jié)風毒等癥。
犀 角
苦酸寒,入陽明經(jīng)。清胃涼心,辟邪解毒。理吐衄、腸風及蓄血發(fā)狂譫語、發(fā)班痘疹血熱。
羚羊角
咸寒,專主肝癥。平肝舒筋,明目定驚,清熱解毒,散血下氣。
羚羊?qū)倌?,故入厥陰,同氣相求也?/span>
鹿 茸
咸溫,腎經(jīng)藥也。補火助陽,生精益髓,強筋健骨,暖腰壯膝,固精攝便,安胎殺鬼。
鹿稟天地純陽之氣,氣化濃密,其角自生至堅無兩月之久,大者至二十余斤。凡物之生無速于此,故能強陽補骨,非他藥可比也。
長大為角,與茸同功,力少遜耳。
麝 香
辛溫。通諸竅,開經(jīng)絡(luò),透肌骨,辟鬼邪,去三蟲,攻風痰,辟惡夢,墮胎孕,止驚癇。
時珍曰:嚴氏言風病必先用麝香,丹溪謂風病、血病必不可用,皆非通論。蓋麝香走竄,通諸竅之閉塞,開經(jīng)絡(luò)之壅滯。若諸風、諸氣、諸血、諸痛、癇、瘕等病,經(jīng)絡(luò)壅滯,孔竅閉塞者,安得不用以開之、通之耶?非不可用也,但不可過耳。
獺 肝
甘溫。主傳尸勞極,鬼疰蟲毒,上氣咳嗽,殺蟲止汗。
膃肭臍 [即海狗腎,海狗的陰莖和睪丸]
咸熱。益腎臟,壯陽事,補勞傷,破積聚。
入藥用外腎而曰臍者,連臍取之也。毛色似狐,足形似狗,尾形似魚,腎上兩重薄皮裹其丸核,皮上有黃毛,一穴三莖。近來多偽者,不可不辨。
酒浸,炙搗。
————————
人 部
發(fā)
味苦,性平。補真陰,通小便,消瘀血,止[1]新血,理咳嗽,固崩帶。
牙 齒
咸熱。除勞止瘧,治乳癰未潰,痘瘡倒黡。
時珍曰:人牙治痘陷,近稱神品,然一概用之,貽害不淺。齒者,腎之標,骨之余也。痘瘡毒自腎出,外為風寒穢氣所觸,腠理閉塞,血澀不行,毒不能出,變黑倒黡,宜用人牙,以酒、麝達之,竄入腎經(jīng),發(fā)出毒氣,瘡自紅活。若伏毒在心而昏冒者,及氣虛色白,癢塌不能作膿,熱痱紫泡之癥,宜解毒補虛。誤用人牙,反成不救。
人中黃
即金汁也。主熱病發(fā)狂,痘瘡血熱,勞極骨蒸,解一切毒。
用棕[2]皮綿紙鋪黃土,澆糞淋土上濾取清汁,入新甕內(nèi),碗覆,埋土中,經(jīng)年取出。清如泉水,全無穢氣,年久者彌佳。
小 便
咸寒。滋陰降火,止血和經(jīng),去瘀養(yǎng)新,定嗽消痰。童男者尤良。
時珍曰:小便入胃,隨脾之氣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乃其舊路也。故能清肺,導(dǎo)火下行。
褚澄云:喉不停物,毫發(fā)必咳。血既滲入,愈滲愈咳,愈咳愈滲,惟飲溲溺,則百不一死。若服寒涼,則百不一生。
人中白,乃溺器澄淀白垽也。煅過,水飛用。主降火,消血,止咳化痰,理咽喉口齒。
秋石,滋腎水,理虛癆,安五臟,潤三焦,消痰嗽,退骨蒸。
秋月取童便十桶,每桶入皂莢汁一碗,竹杖攪千下,候澄去清留垽濾凈,入鍋熬干,刮下?lián)v細,以秋露水煮化,筲箕內(nèi)鋪紙淋過,再熬,如此七次,其色如雪,方入罐內(nèi),鐵盞蓋定,鹽泥固濟,升打三炷香。取出再研,再如前升打。鐵盞上用水徐徐擦之,水不可多,多則不結(jié);又不可少,少則不升。從辰至未,退火冷定。盞上升起者,為秋冰,味淡而香,乃秋石之精英也,有滋腎固元,清痰退熱之妙。其不升者,即秋石也,但能降火化痰而已。近時不擇秋令,雜取人溺,盡失其道,奚取其名乎!媒利[3]欺世,豈能應(yīng)??!
人 乳
甘涼。補真陰,潤枯燥,悅皮膚,充毛發(fā),點目疾。
按:婦人之血,下為月經(jīng),上為乳汁,以人補人,功非渺小。世俗服者多瀉,遂歸咎于人乳,不知人乳若能發(fā)瀉,則嬰兒盡當脾泄矣。惟乳與食混進,便爾溏泄。大人飲食既多,又服人乳,何怪其瀉?當夜半服之,昨日之食既消,明日之食未進,且陰分服陰藥,正相宜也。服乳者,須隔湯熱飲,若曬曝為粉,入藥尤佳。
紅 鉛 [亦稱先天紅鉛,即女子初潮之月經(jīng),干燥后取其粉末入藥。]
味咸性溫。救虛損,理沉疴,回生起死,返老還童,理女勞,復(fù)解箭瘡毒。
按:《仙經(jīng)》云:男子初生,純乾體也,十六歲精通,則乾變而為離中虛。女子初生,純坤體也,十四歲經(jīng)生,則坤變而為坎中滿。所以男子一身屬陽,惟精屬陰。女子一身屬陰,惟經(jīng)屬陽。故曰:取將坎位中心實,補卻離宮腹里虛,正謂是也。誠延齡至寶,卻病神丹。然惟首經(jīng)乃獲靈奇,若是常經(jīng),僅堪補益。蓋嘗論之,水谷入胃,泌別熏蒸,化煉精微,上奉于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中焦受汁,變化成赤,行于隧[4]道,以奉生身,是之謂血,命曰營氣。婦人之經(jīng),上應(yīng)太陰,下應(yīng)潮汐,故有月事之稱,又稱經(jīng)水,經(jīng)者常也。又稱天癸者,天一生水也。又稱紅鉛者,鉛于五金之中,獨應(yīng)北方之水也。凡患虛勞風蠱,神氣敗壞,命如懸絲,百藥無功,獨有斯方,真堪奪命。但修煉有法,服食有度,非宿有因緣者,未易遇也。
津 唾
主瘡腫疥癬,皶皰,五更未語者,頻涂擦之。又明目退翳,解毒辟邪。
人舌下有四竅,兩竅通心氣,兩竅通腎液。心氣流入舌下為神水,腎液流入舌下為靈液,溢為醴泉,聚為華池,散為津液,降為甘露,所以灌溉臟腑,潤澤肢骸,故養(yǎng)生家咽津納氣,謂之清水灌靈根。能終日不唾,則精氣常留,容顏不老。若多唾,則損精氣,成肺疾,皮膚枯涸,故曰遠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人有病,則心腎不交,腎水不上,故津液干枯?!?/span>
《難經(jīng)》云:腎主五液,入肝為淚,入肺為涕,入脾為涎,入心為汗,自入為唾也。
范東陽云:凡人魘死,不得叫呼,但痛咬腳跟及拇指甲際,多唾其面,徐徐喚之自省。
黃震云:宗定伯夜遇鬼,問其所畏,曰:惟畏唾耳。急持之,化為羊??制渥兓虼笸僦?,賣獲千錢。故知鬼真畏唾也。
人 氣
主下元虛冷,胸腹不快,骨節(jié)痹痛,令人更互呵熨,甚良。
按:火即是氣,氣即是火,兩者同出而異名,故元氣為真火。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老人、虛人與少陰同寢,借其熏蒸之益。杜詩云:暖老須燕玉,正此意也。但勿縱欲以喪寶耳。術(shù)家用童鼎數(shù)人,從鼻竅、臍中、精門三處,按法進氣。謂之龍來帳里奪明珠,吐氣沖開九竅;虎到坐前施勇猛,巽風鼓動三關(guān)。起必死之沉疴,握長生之要道?!?/span>
《續(xù)漢書》云:史循宿禁中,寒病發(fā),求火不得。眾口更噓其背,尋愈。
《抱樸子》云:人在氣中,氣在人中。天地萬物,無不需氣以生。善行氣者,內(nèi)以養(yǎng)生,外以卻惡。從子至巳為生氣之時,從午至亥為死氣之時。常于生氣時,鼻引清氣,入多出少,氣極乃微吐,勿令耳聞。習(xí)之無間,漸至口鼻無氣,僅微微從臍中出入,此為胎息。善行氣者,可避饑渴,可永年命,可行水面,可入水中,可卻百病。以氣噓水則水逆流,噓火則火遙滅,噓沸湯則手可探,噓金瘡則血自止,噓刃則鋒不能入,噓矢則簇不能傷,噓犬則不吠,噓虎則退伏。氣本無形,神奇若此。道家取先天祖氣,孟氏取善養(yǎng)浩然。氣之于人,大矣哉。
天靈蓋
治傳尸鬼疰,邪瘧。古人以掩暴骨為仁厚,方士取人骨為藥餌,有仁心者固如是乎?犬且不食犬骨,而人食人骨,可乎?且以他藥代之,何所不可?乃必欲用之,傷德甚矣。
紫河車
味咸性溫。主男女虛損勞極,不能生育,下元衰憊。
《丹書》云:天地之先,陰陽之祖,乾坤之橐籥,鉛汞之胚胎,九九數(shù)足,我則載而乘之,故名河車。崔行功云:胞衣宜藏天德、月德、吉方,深埋緊筑,令兒長壽。若為鳥獸所食,多病難育。此亦銅山西崩,洛鐘東應(yīng),自然之理也。今蒸煮而食,獨不思崔氏之禁乎?
男病用女胎,女病用男胎。米泔洗凈,銀針偏[5]刺透,童便、好酒各半,浸半日,揉洗極潔,收干水氣,入鉛盒中,加煉蜜半斤,仍將焊藥焊固,入釜中煮三炷香,待別藥俱完,取出搜和為丸,既不出氣,又賴鉛以制其毒,乃為神良。
臍 帶
性溫。補命門,充養(yǎng)氣血,豫解胎[6]毒。
按:嬰兒在母腹中,為胎所裹,口鼻不能通氣,但有臍帶通于母之肺系,母呼亦呼,母吸亦吸,直待出離母腹。[囗內(nèi)力字][7]地—聲,臍帶既剪,一點真元,屬之命門。臍干自落,如瓜脫蒂。故 《丹經(jīng)》以臍為命蒂。
-————————
[1]止:疑為 “生”之誤。
[2]棕:原作 “粽”,據(jù)元祿本改。
[3]媒利:謀取利益。明宋濂 《清風亭記》:“吾之挺身御寇,不忘先世之明訓(xùn)爾,敢借是媒利耶?”媒,謀取,營求。
[4]隧:原作 “隊”,據(jù)元祿本與 《士材三書》本改。
[5]偏:原作 “編”,據(jù)元祿本與 《士材三書》本改。
[6]胎:元祿本作 “痘”。
[7][囗內(nèi)力字](huò):用同 “咄(duō) ”,表示用力之聲。
——————————
金 石 部
金 薄
辛平。鎮(zhèn)邪祟,安魂魄,治癲癇。
生金有毒能殺人。用薄不得過二分。仲景紫雪方用赤金煎液,取其制肝風,降炎逆也。輕粉、水銀所傷,非金莫療。
銀 薄
性味主治皆同金薄,但金有毒,而銀無毒耳。
自然銅
辛平。消瘀血,續(xù)筋骨,止痛排膿。
不可多服。
銅 青
酸。走厥陰,故吐利風痰,明目,祛疳,殺蟲。
鉛
甘寒。屬水入腎。秉北方癸水之氣,陰極之精,其體重實,其性濡滑。故黑錫丹得汞交感,治上盛下虛,氣升不降,發(fā)為眩暈、噎膈反胃,鎮(zhèn)墜之性,有反正之功。但偏于陰降,不可多服。燒酒、醋釀成鉛水,為降火神方。然亦禁久服。
黃 丹
體重,性沉,味兼鹽礬。能墜痰去怯,治驚癇癲狂吐逆;能消積殺蟲,治疳疾瘧??;能解熱拔毒,長肉去腐,治惡瘡腫毒。
鐵 落
制肝下降。主善怒發(fā)狂、癲癇、驚邪客忤。
紫石英
甘溫,手少陰、足厥陰血分藥也。上能鎮(zhèn)心,重可去怯也;下能益肝,濕可去枯也。心主血,肝藏血,性暖而補,故神不安、血不足、虛寒不孕者宜之。
朱 砂
甘,微寒,心經(jīng)藥也。養(yǎng)精神,安魂魄,辟邪魅,治癲癇,解諸毒,驅(qū)邪瘧。朱砂稟離火之氣,性反涼者,離中有陰也。納浮溜之火,安君主之官,秉陽明之德,辟幽昧之邪,藥中神圣也。形如箭鏃、透明者佳。研細,水飛三次為度。
水 銀
辛寒,有毒。鎮(zhèn)墜痰氣上逆,嘔吐反胃;殺蟲墮胎,下死胎。
水銀乃至陰之精,稟沉著之性。得凡火煅煉,則飛騰靈變;得人氣熏蒸,則入骨鉆筋。近巔頂,則蝕腦而百節(jié)攣廢;近陰莖,則陰消而痿敗不興。同黑鉛結(jié)砂,則鎮(zhèn)墜痰涎;同硫黃結(jié)砂,則拯救危病,在用之者合其宜爾。
輕 粉
辛溫,有毒。治痰涎、積滯、鼓脹、毒瘡,殺蟲搜風。
按:輕粉乃鹽礬煉水銀而成,其氣燥烈,其性走竄,善劫痰涎,消積滯。故水腫、風痰、濕熱、楊梅毒瘡服之,則涎從齒齦而出,邪郁暫開而愈。若服之過劑及用之失宜,則毒氣被逼,竄入經(jīng)絡(luò)筋骨,莫之能出。變?yōu)榻顢伖峭?,發(fā)為癰腫疳漏,經(jīng)年累月,遂成廢痼,因而夭枉者不可枚舉。
銀 朱
辛溫,有毒。劫痰,破積,殺蟲,其功與輕粉同,其害亦同也。廚人染食供饌,未知其害耳。
雄 黃
辛溫,有毒,肝家藥也。搜肝氣,瀉肝風,消涎積,解百毒,辟百邪,殺百蟲,截邪瘧,理蛇傷,能化血為水。
石 膏
甘寒,足陽明藥也。除胃熱,止陽明頭額痛,日晡寒熱,大渴引飲,中暑潮熱,胃火牙疼,皮熱如火。
元[1]素曰:能寒胃,令人不食,非腹有極熱者,不宜輕用。
東垣曰:邪在陽明,肺受火邪,故用以清肺,所以有白虎之名。
孫兆曰:四月以后天氣熱時,宜用白虎。
壯盛人生用,虛人糖拌炒,恐妨脾胃。
滑 石
甘寒。利竅除熱,清三焦,涼六腑,化暑氣,通水腫,理黃疸,止諸血,解煩渴,厚腸胃。
時珍曰:滑石利竅,不獨小便也。上能利毛腠之竅,下利精溺之竅。通上下,徹表里,故主治甚多。
小便利及精滑者禁之。
赤石脂
甘酸辛溫。補心血,生肌肉,厚腸胃,除水濕,收脫肛。
好古曰:澀可去脫,石脂為收斂之劑,赤者入丙,白者入庚。
瀉與痢新起者,勿驟用。
火煅。
爐甘石
陽明藥也。受金銀之氣,故能平肝治目,清腫退赤,去爛除翳。
煆紅,童便淬七次,研粉,水飛。入朱砂則不黏膩。
?!∈?/span>
乃水沫結(jié)成,色白體輕,肺之象也。氣味咸寒,潤下之用也。故入肺除痰嗽而軟堅,上源既清,故又治諸淋。
肝屬木,當浮而反沉,肺屬金,當沉而反浮,何也?肝實而肺虛也。故石入水則沉,而南海有浮水之石;木入水則浮,而南海有沉水之香。
陽起石
咸溫。主下部虛寒,助陽種子。
火煆,水飛。
磁 石
色黑,入腎,養(yǎng)腎,益精,明目,聰耳,鎮(zhèn)驚[2]。
代赭石
止反胃,吐血,衄血,經(jīng)不止,腸風瀉痢,脫精,遺溺,小兒驚疳,女人崩漏[3]。
按:代赭入肝與心包,專主二經(jīng)血分之病。仲景治汗吐下后心下硬、噫氣,用旋覆代赭湯,取其重以鎮(zhèn)虛逆,赤以養(yǎng)陰血也。
煅紅,醋淬水飛。
砒 石
辛酸大熱,大毒。主老痰諸瘧,齁喘,癖積,蝕瘀腐,瘰疬。
砒已大熱大毒,煉成霜其毒尤烈,人服至七八分即死,得酒頃刻殺人,雖綠豆冷水亦難解矣。入丸藥中,劫齁喘痰瘧,誠有立地奇功。須冷水吞之,不可飲食,靜臥一日,即不作吐;少物引發(fā),即作吐也。惟宜用生者,不可經(jīng)火。
青礞石
咸平。破老痰堅積,止咳嗽喘急。
色青乃厥陰之藥,肝木乘脾,土氣不運,痰滯胸膈,宜其重墜,令木平氣下,則痰癥自愈。脾虛家不宜久服。
入罐打碎,礞石四兩、硝石四兩拌勻,火煅至消盡,石色如金為度。研細,水飛。
花乳石
主金瘡出血,一切失血,婦人血暈,且化血為水,故雖有殊功,不敢多用。
煅研,水飛。
石 燕
利竅,行濕,通淋。目障,腸風,痔瘺,帶下,磨汁飲之。難產(chǎn),兩手各握一枚,立出。
樸 硝
苦辛寒。一經(jīng)煮煉即為芒硝。鼎罐升煅,即為玄明粉。主五臟積聚,久熱胃閉,痰實血結(jié),明目,墮胎。
《內(nèi)經(jīng)》云:熱淫于內(nèi),治以咸寒。故承氣湯用以軟堅去實。
樸硝重濁,止堪涂傅。芒硝輕爽,可供走血蕩腸之需。玄明更佳,然止于治病。服食則不可耳。
硫 黃
咸熱,有毒。主命門火衰,陽氣暴絕,陰癥傷寒,陽道痿弱,老人虛秘,婦人血結(jié),虛寒久痢,心腹積聚。
秉純陽之精,益命門之火,熱而不燥,能潤腸結(jié),亦救危神劑。故養(yǎng)正丹用之,常收起死之功。能化鉛為水,修煉家尊為金液丹。
寇宗奭云:下元虛冷,真氣將絕,久患泄瀉,垂命欲盡,服無不效,但中病當便已,不可盡劑。
番舶者良,取色鮮潔者以萊菔剜空,入硫在內(nèi),合好糠火煨熟,去其臭氣,再以紫背浮萍同煮消其火毒,又以皂莢湯淘去黑漿,一法絹袋盛堿水煮三日夜取出,清水漂凈,用畏細辛、醋、諸血,土硫正可入瘡科,不堪服餌。[4]
壬子之秋,余應(yīng)試北雍,值孝廉張抱赤久荒于色,腹?jié)M如斗,參湯送金匱腎氣丸,小便稍利,滿亦差減,越旬日而腹?jié)M猶是,肢體厥逆,雖投前丸,竟無裨也,舉家哀亂,惟治終事。抱赤泣而告曰:若可救我,當終其身父事之。余曰:即不敢保萬全,然餌金液丹至數(shù)十粒,尚有生理。抱赤連服一百粒,小便遄[5]行,滿消食進,更以補中、八味并進,遂獲全安。故夫藥中肯綮,如鼓應(yīng)桴。世之抱是癥,而不得援者眾矣。亦有如抱赤之傾信者,幾何人哉。況硫非治滿之劑,只因元陽將絕,而參附無功,借其純陽之精,令陰寒之滯見睍冰消爾。
白 礬
酸澀,性涼。主消痰燥濕,解毒止血,定痛止痢,除咽喉口齒諸病,虎、犬、蛇、蝎、百蟲傷。能吐風熱之痰涎,以其酸苦涌泄也,治諸血痛、脫肛、陰挺、瘡瘍,以其酸澀而收也,治痰飲瀉痢、崩帶、風眼,以其收而燥濕也;治喉痹癰蠱蛇傷,取其解毒也。性能卻水,多服損肺。
-————————
[1]元:原無,據(jù)元祿本與 《士材三書》本補。
[2]鎮(zhèn)驚:原無,據(jù) 《士材三書》本補。
[3]漏:元祿本作 “帶”。
[4]番舶者良……不堪服餌:此段原無,據(jù) 《士材三書》本補。
[5]遄 (chuán船):頻繁。
——————————
《用藥機要》
醫(yī)之神良,識病而已;病之機要,虛實而已。虛甚者必寒,實甚者必熱,然常病易曉,變病難知。形衰神憊色夭,脈空而知其虛;形盛神鼓色澤,脈強而知其實,不待智者決也。至實有羸狀,誤補益疾;大虛有盛候,反瀉含冤。陽狂與陰燥不同,蚊跡與發(fā)癍有別,自非洞燭玄微者,未易辨也。
居養(yǎng)有貴賤,年齒有老少,稟賦有厚??;受病有久新,臟腑有陰陽,情性有通滯;運氣有盛衰,時令有寒暄,風氣有南北;六氣之外客不齊,七情之內(nèi)傷匪一,不能隨百病而為變通,乃欲執(zhí)一藥而理眾病,何可得也?故曰用古方治今病,譬猶拆舊料改新房,不再經(jīng)匠氏之手,其可用乎?明于此者,始可與言醫(yī)也矣。
藥有君臣佐使,陶弘景以上品之藥為君,及考 《內(nèi)經(jīng)》曰: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yīng)臣之謂使,非上中下三品之謂也。張元素曰:為君者最多,為臣者次之,佐使又次之。由是而知陶為邊見[1]。
藥有七情:獨行者,單方不用輔也;相須者,同類不可離也;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惡者,奪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兩不相合也;相殺者,制彼之毒也;相畏相反同用者,霸道也;相須相使同用者,王道也。有經(jīng)有權(quán),因時勢而斟酌也。
藥有五味:苦者入心,直行而泄;辛者入肺,橫行而散;酸者入肝,束而收斂;咸者入腎,止而軟堅;甘者入脾,有和、有緩、有補、有泄,可上、可下、可內(nèi)、可外,土味居中而能兼五行也。淡之一味,五臟無歸,專入太陽而利小便。
藥有四氣:溫者應(yīng)春生之氣而主發(fā)育,熱者應(yīng)夏長之氣而主暢遂,涼者應(yīng)秋收之氣而主清肅,寒者應(yīng)冬藏之氣而主殺伐。故虛弱之人,不足之癥,當以生長為先。壯實之人,有余之邪,當以肅殺為要。兩者易而為治,是謂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醫(yī)殺之耳。
叔季之世,人民虛薄,受補者常多,受克者常少。故補中、還少,日就增多;承氣、抵當,日漸減少。奈何?夫人之病十有九虛,醫(yī)師之藥百無一補,猶且矜獨得之妙,夭枉者比比,終不悔悟,良可悲夫!
溫暖之藥,象類陽明君子,茍有過則人皆見之;寒涼之藥,象類陰柔小人,國祚已移,人猶莫覺其非。
凡用滋補藥,病不增即是減,內(nèi)已受補故也;用克伐藥,病不減即是增,內(nèi)已受伐故也。
七方者:大、小、緩、急、奇、偶、復(fù)。
大方之說有三:有藥力雄猛之大;有品味數(shù)多之大;有分兩數(shù)多之大。此治下焦,療大病之法也。
小方之說有三:有病勢輕淺,不必雄猛之??;有病在上焦,宜分兩輕微之??;有病無兼癥,宜君一臣二之小。
緩方之說有六:有甘以緩之之緩,有緩則治本之緩,有丸以緩之之緩,有品味眾多之緩,有無毒治病之緩,有氣味俱薄之緩。
急方之說有五:有急癥須急治之急,有湯液蕩滌之急,有毒藥之急,有氣味厚之急,有急則治標之急。
奇方之說有二:有獨用一物之奇,有一、三、五、七、九之奇。奇方宜下不宜汗。
偶方之說有三:有兩味配合之偶,有二方合用之偶,有二、四、六、八、十之偶。偶方宜汗不宜下。(桂枝汗藥,反以五味成奇。承氣下藥,反以四味成偶。豈臨時制宜,當別有法乎?)
復(fù)方之說有三:有二三方及數(shù)方相合之復(fù),有本方之外復(fù)加他藥之復(fù),有分兩均齊之復(fù)。(王太仆以偶為復(fù),今七方有偶又有復(fù)。豈非偶乃二方相合,復(fù)乃數(shù)方相合乎?)
十劑者:宣、通、補、泄、輕、重、滑、澀、燥、濕。
宣劑,宣可去壅,生姜、橘皮之屬。壅者,塞也;宣者,布也,散也。郁塞之病,不升不降,必宣布敷散之。如氣郁有余,則香附、撫芎以開之,不足則補中益氣以運之?;鹩粑t山梔、青黛以散之,甚則升陽解肌以發(fā)之。濕郁微則蒼術(shù)、白芷以燥之,甚則風藥以勝之。痰郁微則南星、橘皮以化之,甚則瓜蒂、藜蘆以涌之。血郁微則桃仁、紅花以行之,甚則或吐或下以逐之。食郁微則山楂、神曲以消之,甚則上涌下泄以去之,皆宣劑也。
通劑,通可去滯,通草、防己之屬。滯者,留滯也。濕熱留于氣分而痛痹、癃閉,宜淡味下降,通利小便而泄氣中之滯,通草是也。濕熱留于血分而痛痹、癃閉,宜苦寒下引,通其前后而泄血中之滯,防己是也。
補劑,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形不足者,補之以氣,人參是也。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羊肉是也。
泄劑,泄可去閉,葶藶、大黃之屬。閉字作實字看,泄字作瀉字看。實者瀉之,葶藶瀉氣實而利小便,大黃瀉血[2]實而通大便。
輕劑,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表閉者,風寒傷營,腠理閉密而為發(fā)熱頭痛,宜麻黃輕揚之劑發(fā)其汗,而表自解。里閉者,火熱抑郁,皮膚干閉而為煩熱昏瞀,宜葛根輕揚之劑,解其肌而火自散。上閉有二:一則外寒內(nèi)熱,上焦氣閉,發(fā)為咽痛,宜辛涼以揚散之;一則飲食寒冷,抑遏陽氣在下,發(fā)為痞滿,宜揚其清而抑其濁。下實亦有二:陽氣陷下,里急后重,至圊不能便,但升其陽而大便自順,所謂下者舉之也。燥熱傷肺金,金氣[插圖]郁,竅閉于上,而膀胱閉于下,為小便不利,以升麻之類探而吐之,上竅通則小便自利,所謂病在下取之上也。
重劑,重可去怯,磁石、鐵粉之屬。重劑凡四:有驚則氣亂魂飛者,有怒則氣上發(fā)狂者,并鐵粉、雄黃以平其肝。有神不守舍而健忘不寧者,宜朱砂、紫石英以鎮(zhèn)其心。有恐則氣下而如人將捕者,宜磁石、沉香以安其腎。
滑劑,滑可去著,冬葵子、榆白皮之屬。著者,有形之邪留著于經(jīng)絡(luò)臟腑,如屎溺、濁帶、痰涎、胞胎、癰腫之類,宜滑藥以去其留滯之物。此與通以去滯略相類而實不同。通草、防己淡滲,去濕熱無形之邪;葵子、榆皮甘滑,去濕熱有形之邪。故彼曰滯,此曰著也。
澀劑,澀可去脫,牡蠣、龍骨之屬。脫者,氣脫、血脫、精脫、神脫也。脫則散而不收,用酸澀溫平以斂其耗散。夫汗出、便泄、遺溺皆氣脫也;腸風、崩下、血厥皆血脫也;流精、骨痿,精脫也。牡蠣、龍骨、五味子、五倍子、訶子、粟殼、棕灰、石脂皆澀藥也。如氣脫,兼參、芪;血脫,兼歸、地;精脫,兼龜、鹿。至夫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此神脫也,去死不遠,無藥可治。
燥劑,燥可去濕,桑皮、赤小豆之屬。外感之濕,由于水嵐雨露;內(nèi)傷之濕,由于酒茶蔬果。夫風藥可以勝濕,淡藥可以滲濕,不獨桑皮、赤豆也。
濕劑,濕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屬。濕字作潤字看。枯者,燥也,血液枯而成燥。上燥則渴,下燥則結(jié),筋燥則攣,皮燥則揭,肉燥則裂,骨燥則枯。養(yǎng)血則當歸、地黃,生津則門冬、五味,益精則蓯蓉、枸杞,不獨石英為潤劑也。
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木郁達之,火郁發(fā)之,土郁奪之,金郁泄之,木郁折之。氣之勝也,微者隨之,甚者制之;氣之復(fù)也,和者平之,暴者奪之,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折之,不足補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jié)者散之,留者行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益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又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反治者,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用。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墒蛊品e,可使?jié)?,可使氣和,可使必已。又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以衰之也。
王太仆曰:粗工褊淺,學(xué)未精深,以熱攻寒,以寒療熱,治熱未已而冷疾已生,攻寒日深而熱病更起,熱起而中寒尚在,寒生而外熱不除,欲攻寒則懼熱不前,欲療熱則思寒又止。豈知臟腑之源,有寒熱溫涼之主哉。
《內(nèi)經(jīng)》曰: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清陽發(fā)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味厚為陰,薄者為陰中之陽;氣厚為陽,薄者為陽中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fā)泄,厚則發(fā)熱。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
元素曰:附子氣厚,為陽中之陽;大黃味厚,為陰中之陰。茯苓氣薄,為陽中之陰,所以利小便,入太陽,不離陽之體也;麻黃味薄,為陰中之陽,所以發(fā)汗,入手太陰,不離陰之體也。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以酸瀉之(芍藥),實則瀉子(甘草)。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補之(細辛),虛則補母(地黃)。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五味),以甘瀉之(參、芪),實則瀉子(甘草)。
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芒硝),以咸補之(澤瀉),虛則補母(生姜)。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術(shù)),以苦瀉之(黃連),實則瀉子(桑皮)。
脾欲緩,急入甘以緩之(甘草),以甘補之(人參),虛則補母(炒鹽)。
肺苦氣,急入苦以瀉之(訶子),以辛瀉之(桑皮),實則瀉子(澤瀉)。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藥),以酸補之(五味),虛則補母(五味)。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知柏),以咸瀉之(澤瀉),實則瀉子(芍藥)。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知母),以苦補之(黃柏),虛則補母(五味)。
夫甘緩、酸收、苦燥、辛散、咸軟、淡滲,五味之本性,一定而不變者也。
或補或瀉,則因五臟四時而迭相施用者也。溫、涼、寒、熱,四氣之本性也。其余五臟補瀉,亦迭相施用也。此特潔古因《素問》飲食補瀉之義,舉數(shù)藥以為例耳。學(xué)者宜因其意,而充廣變通之。
元素曰:五臟更相平也。一臟不平,所勝平之。
春宜辛溫,薄荷、荊芥之類,以順春升之氣;夏宜辛熱,生姜、香薷之類,以順夏浮之氣;長夏宜甘苦辛溫,人參、白術(shù)、蒼術(shù)、黃檗之類,以順化成之氣;秋宜酸涼,芍藥、烏梅之類,以順秋降之氣;冬宜苦寒,黃芩[3]、知母之類,以順冬沉之氣。所謂順時氣而養(yǎng)天和也。
春省酸增甘以養(yǎng)脾氣,夏省苦增辛以養(yǎng)肺氣,長夏省甘增咸以養(yǎng)腎氣,此防其太過也。
王好古曰:四時總以芍藥為脾劑,蒼術(shù)為胃劑,柴胡為肝劑,十一經(jīng)皆取決于少陽,為發(fā)生之始故也。
補氣用參、芪,氣主煦之也;補血須歸、地,血主濡之也。然久病積虛,雖陰血衰涸,但以參、芪、術(shù)[4]、草為主者,經(jīng)所謂無陽則陰無以生也。是以氣藥有生血之功,血藥無益氣之理。夫氣藥甘溫,法天地春生之令,而發(fā)育萬物,況陽氣充則脾土受培轉(zhuǎn)輸健運,由是食入于胃,變化精微,不特灑陳于六腑而氣至,抑且和調(diào)于五臟而血生,故曰氣藥有生血之功也。血藥涼潤,法天地秋肅之令,而凋落萬物,且黏滯滋潤之性,在上則泥膈而減食,在下則滑腸而易泄,故曰血藥無益氣之理也。每見俗醫(yī),療虛熱之癥,往往以四物湯,或同知、檗、芩、連而投之,脾土受傷,上嘔下泄,至死不悟,幽潛沉冤,嗟何及矣?
藥有宜陳者,枳實、橘皮、半夏、麻黃、吳茱萸、狼毒之類;藥有宜新者,人參、白術(shù)、當歸、澤瀉之類,茍不揀選,何效之有?詩云:老醫(yī)迷舊病,朽藥誤新方,其謂是乎。
丸、散、湯、液,當顧名思義。湯者蕩也,蕩滌其邪鋒。丸者緩也,緩養(yǎng)其正氣。散者散也,解散其結(jié)塞。
下焦丸藥宜大而堅;中焦次之;上焦宜小而松。如蒸飯面糊為丸,取其遲化;蒸餅稀糊,取其易化;滴水則尤為易化;煉蜜取其遲化;蠟丸取其難化。
制藥貴得中,不及則無功,太過則損性。
煅則通紅,炮則煙起,炒則黃而不焦,烘則燥而不黃。
酒制升提,鹽制潤下,姜取溫散,醋取收斂。便制減其溫,蜜制潤其燥,壁土取其歸中,麥麩資其谷氣;酥炙者易脆,去瓤者寬中,抽心者除煩。
病在上焦者,先食而后藥;病在下焦者,先藥而后食。病在上者,不厭頻而少;病在下者,不嫌頓而多。少服則滋榮于上,多服則峻補于下。
煎藥用水,各有其宜。中虛者,當用春雨水,取其發(fā)生;火旺者,宜用冰雪水,取其陰寒氣凝;血滯痰阻便閉者,宜急流水,取其行而不滯;失血遺精溺多腸泄者,宜井華水,取其止而不流;吐逆喘嗽脹滿,宜東流水,取其順下;陰不升陽不降者,宜甘瀾水,取其調(diào)和。
煎藥忌銅鐵器,宜用銀瓦器,令小心者看守,器須潔凈,水須新汲。補藥須封固,慢火久煎。利藥須露頂,急火速就。熱藥宜冷服,冷藥宜熱服。上焦藥,徐徐服;下焦藥,急急服。
凡服膏子藥,噙在口中,細細咽下,所謂病在上者,服藥不厭頻而少之意也。若湯調(diào)頓服,即非古人設(shè)膏子之意矣,何不隨煎隨服,乃用陳久之膏耶。
凡煉蜜,每斤加水四兩,待熟掠去沫盡,煉至滴水不散為度,則經(jīng)久不壞。
藥滓再煎,殊非古法,味有厚薄,氣有重輕。若取二煎,其厚且重者,尚有功力,其輕且薄者,已無余味,安在其君臣佐使之宜哉。
-————————
[1]由是而知陶為邊見: 《士材三書》本作 “由是而知陶為服食之說,則是治病之法為偏也”。
[2]血:原作 “其”,據(jù)元祿本與 《士材三書》本改。
[3]黃芩:元祿本作 “黃柏”。
[4]術(shù):原作 “本”,據(jù)元祿本與 《士材三書》本改。
——————————
《引經(jīng)報使》
手少陰心:黃連、細辛。
足少陰腎:獨活、肉桂、知母、細辛。
手太陰肺:桔梗、升麻、蔥白、白芷。
足太陰脾:升麻、蒼術(shù)、葛根、白芍藥。
手厥陰心包絡(luò):柴胡、牡丹皮。
足厥陰肝:青皮、柴胡、川芎、吳茱萸。
手太陽小腸:藁本、黃檗。
足太陽膀胱:羌活。
手陽明大腸:白芷、升麻、石膏。
足陽明胃: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足[1]少陽膽:柴胡、青皮。
手[2]少陽三焦:連翹、柴胡;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3]。
-————————
[1]足:原作 “手”,據(jù)元祿本與 《士材三書》本改。
[2]手:原作 “足”,據(jù)元祿本與 《士材三書》本改。
[3]連翹……附子: 《士材三書》本作 “上,柴胡、連翹;中,青皮;下,地骨皮”。
——————————
2023.09.03.醒真補注整理,配圖源自網(wǎng)絡(lu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