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架構在很多公司只是掛在墻上做形象展示的一樣東西,多數(shù)人對此沒有什么感覺。如果說員工沒有感覺倒也合理,但如果老板也沒有感覺,則是一大失誤。
組織架構一般有以下幾個作用:
一、公司規(guī)劃的直接體現(xiàn):
任何公司的目標規(guī)劃,是一個戰(zhàn)略指引的作用,意義重大,而組織架構則會直接反映出來。如:公司為了發(fā)展壯大,計劃組建事業(yè)部,設立幾大利潤中心,這些內容會直接在架構上體現(xiàn)出來。
二、吸引人才的一種方式:
人才關心什么?
如:利益、公司氛圍與環(huán)境、與老板是否價值觀一致,等等,還有一樣非常重要,就是公司的未來發(fā)展與規(guī)劃。特別對于一些關鍵人才,公司的規(guī)劃是否符合自己的職業(yè)規(guī)劃,將會決定一個人才是否愿意投靠。
三、公司責權的清晰展示:
組織架構設計的常見樣式是直線職能制。所謂“直線”,是指一種從屬關系,而所謂“職能”,則是一種分工,直接職能制就是一種責任與權利最直接的表達方式。
而學習人力資源的人都知道,一個公司的管理成熟度如何,往往是責、權、利的匹配與統(tǒng)一,三者做到完全統(tǒng)一,則該企業(yè)的管理水平一般是不錯的。
四、公司管理制度的基礎:
公司的制度有很多種,應該說最直接相關員工的是崗位職責制度、考核制度、薪酬制度。崗位職責涉及員工具體應該做哪些事,考核涉及到員工做的事情應該達到什么標準,而薪酬則決定員工可以得到多少回報。
而這些制度必須建立在組織架構清晰的基礎上,架構清晰才有可能定崗,定崗才有可能定責,形成崗位職責,而考核則依據(jù)職責設立標準,從而形成薪酬設計的基本依據(jù)。
當然,組織架構的作用還有很多,甚至可以用來吸引投資,因為投資者往往對企業(yè)的未來規(guī)劃有較大的興趣,對企業(yè)管理水平也比較關心,而組織架構則是最直接的展現(xiàn)。
但是,現(xiàn)在社會發(fā)展過快,一套組織架構的適用性往往不會超過三年,甚至一年時間就必須要改動。所以,每年企業(yè)的年終總結時,組織架構的修改升級是一項非常重大的內容。
組織架構的升級優(yōu)化,往大了說可以是“組織變革”,一般情況下,我們會遵循四大關鍵要素:
第一,增加效益:
何為“效益”?可以拆分為“效果”和“利益”,在企業(yè)經營中,最直接的效益就是企業(yè)利潤。
舉個例子,現(xiàn)在很多企業(yè)都在實施組織扁平化,其中有一個直接的結果就是減少了決策環(huán)節(jié),減少了相應的人員,從而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益。
目前在市場上,阿米巴、合伙人機制,都是典型的扁平化組織,如:小米的合伙人架構。
現(xiàn)在中國的中小民企基本上都是傳統(tǒng)的金字塔型架構,是一種集權控制架構,一般情況下人員數(shù)量使用較多,成本相對較大,且決策效率低下,容易錯過最佳的市場反應時機。
所以,在進行組織變革時,組織扁平化是一個非常實用的手段。
但是,組織扁平化會極大侵犯一些既得利益者,有些身處高位、旱澇保收的人,會因此失去權力,需要付出比以前更多的努力才有可能獲得更高的收入。
所以,我們在實施組織變革時,最容易反對和阻礙的群體,就是一些所謂的高管,而這些高管對老板是有較大影響力的,對咨詢項目而言,這是一個挑戰(zhàn)。
第二,提升效率:
什么是效率?我們一般指工作效率,也就是產出與投入的比值,即取得的成績與所付出的時間、精力、金錢等的比值,這是效率的本義。
提高效率,也就是提升產出,而減少時間、精力以及金錢的付出。在實際工作中,減少時間往往是提升效率一個比較直接的指標,所以,我們講效率往往是與工作速度快慢有關系,快則效率高,慢則效率低。
如上面的例子,組織扁平化不單可以增加效益,也可以提升效率,因為減少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同時給一線人員更多的決策權,自然決策效率快,市場反應速度快,從而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足夠強。
現(xiàn)在很多公司實行阿米巴制、小組制、內部市場化、自主經營、小微企業(yè),等等形式都是屬于提高效率的一種方式。
如:海爾的“人單合一”、“員工創(chuàng)客化”,阿里巴巴的“大中臺、小前臺”,華為的“鐵三角”模式,韓都衣舍的“大平臺+小前端”,等等……
第三,集中責任:
在人力資源管理中,非常講究“責、權、利”統(tǒng)一,在中國民企的實際操作中,往往員工被賦予的更多的責任,而缺少對應的權力,甚至得不到足夠的利益。
應該說這是不合理的,但從人性的角度,為什么往往責任大于權力和利益?
老板請員工來的目的是什么?——解決問題。什么是問題?就是一種責任。老板經常強調責任的根本,就是迫切希望員工能夠幫助公司解決問題。
但是非常遺憾的是,中國的中小民企,往往是老板出面解決問題,最終由老板承擔責任,而老板也樂此不疲地擔任了“救火隊長”這一職責。
所以,中國民企的一個怪狀就是,老板不斷地強調責任、責任、責任,結果往往是自己干的最多,承擔的責任也是最多,員工形成了一種觀望的狀態(tài)。
所以,在組織變革中,將責任集中到人、到各級部門,是一個基本原則。
我最近服務了一家物流企業(yè),從業(yè)務開發(fā)、報價、路途保障、異常處理、客情維護、收款,等等一系列的動作,服務客戶的工作人員涉及到多個部門。
一旦客戶出現(xiàn)投訴、不滿意,往往是所有部門承擔連帶責任,結果責任被分散,大家反而都無所謂,反而給了所有人推諉責任的一個空間。
所以,我的建議是服務客戶最好是一個人,或者一個部門的人員,如果為了控制風險,可以增加一個回訪部門(如滿意度調查),以增加公司與客戶的粘性。
另外,從客戶角度而言,客戶也不愿意接觸太多的人和部門,從提升客戶滿意度的角度出發(fā),其實我們沒有必要設置太多的人員與部門進行服務,容易適得其反。
應該說,小組制就是一種比較好的集中責任的方式,阿米巴制也是充分授權給各級巴(部門),將責任與權力都集中到組長或者巴長身上。如:華的“鐵三角”模式。
華為面對客戶的群體被稱為“鐵三角”,包括三種角色:客戶經理、交付專家、解決方案專家,這三種角色的人基本上就可以面對和應付客戶的日常需求。
客戶之所以會投訴,多數(shù)是因為企業(yè)沒有幫助解決問題,服務態(tài)度不佳等原因,在鐵三角中,客戶經理負責客情服務,保證態(tài)度良好,而交付專家、解決方案專家則負責解決問題,保證“藥到病除”。
這種責任集中的做法,可以有效避免逃避責任,強化員工的主人翁心態(tài),同時也會提升積極性,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幫助企業(yè)實現(xiàn)更多的效益。
在實際工作中,絕大多數(shù)員工會選擇趨利避害,會強調責任過多,忙不過來,常常會要求增加人員甚至增加部門來應對相應的工作,以規(guī)避責任。
第四、控制風險:
客觀地說,中國民營企業(yè)在控制風險方面是做的比較好的,如老板娘往往管錢,每一筆支出都要老板親自審核,這都是典型的風險控制手段。
還有一種比較常見的風險控制手段,就是客服部門對客戶的回訪、客情服務,以避免客戶只認業(yè)務員而忽略公司。
但是,過嚴的風險控制,勢必會影響到工作效率,從而有可能直接影響公司的效益,而得不償失。
舉例說明,很多中小民企的老板負責業(yè)務,也負責費用審批。特別是創(chuàng)業(yè)型老板,多數(shù)也是業(yè)務能手,但害怕有人在財務上做手腳,從而嚴格地審批每一筆支出。
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過分在意風險與安全,會導致老板沒有時間做業(yè)務。我們可以設想一下,有可能老板親自審核費用,只能為公司規(guī)避幾萬塊的損失,但因為沒有時間開發(fā)業(yè)務,而錯過幾百萬的單子。
請問:哪個更重要呢?
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風險損失在可控范圍內,低于因此帶來的效益,我們可以減少控制,盡可能地多放權。
但有幾種權不可放:
1、重大財務權、財務監(jiān)督權:
同樣以費用審批為例,可以將歷史數(shù)據(jù)做一項統(tǒng)計,將一些零散的費用報銷,小金額的費用,授權給相關人員,自己保留大金額的、大客戶的等比較重要的財務審批權。
在必要時,對其他人員的授權進行監(jiān)督抽查,一旦發(fā)現(xiàn)問題,一定要重罰甚至開除,作為公司的紅線,絕對不可以手軟。同時,也要強化財務部門的審查功能。
2、重要人事任免權:
作為領導,必須要有“自己人”,說起來似乎有點那個味道,但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實際問題。而掌握核心人才,實質就掌握了整個企業(yè),因此,重要的人事權必須在自己手中。
3、經營管理權:
現(xiàn)在企業(yè)比較流行股權改革,而股權改革有兩大要素必須要重點關注:1、是否有利于長效激勵?2、是否有利于控制風險,避免丟失經營控制權?
經營控制權主要是針對股權改革而言,比較有效的手段是合伙人機制的設計(可參閱筆者前面文章)。
4、干部獎勵權:
這個與人事任免權的意義是一樣的,作為公司創(chuàng)始人,必須要有自己人,要有追隨者,所以,他們的物質獎勵的決定權也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上。
5、戰(zhàn)略規(guī)劃權:
任何時候,公司的發(fā)展規(guī)劃一定由老板自己說了算,對了好,錯也罷,這必須是老板應對承擔的責任。當然,廣泛地聽取其他人的意見也是必須的,不能閉門造車。
可惜的是,中國的民企,多數(shù)老板是過一天,看一天,走一天,是一天,很少考慮未來的發(fā)展,說句實在話,能活著就不錯了,哪有時間考慮以后。
其實這就是一種惡性循環(huán),老板天天為瑣事所累,無法抽身,很多瑣事根本無益于解決企業(yè)的生存問題。
退一步講,做規(guī)劃也許真的不一定能解決當下的什么問題,但對于工作思路的整理,后期工作的可行性分析,都是有實際幫助的,對企業(yè)發(fā)展也有確實的指導意義。
增加效益、提升效率、集中責任、控制風險,有時候存在一種矛盾關系。
因為過度控制,可能導致效率低下,因為責任過度集中,工作量確實過重過大,導致能量不能得到釋放,工作效果變差,同樣,可能也會因為過份在意效率,在意工作時間,而忽略了實際的工作成果,這一切,皆有可能。
在實際進行組織變革時,四大要素往往要綜合衡量、考慮,而且這四大要素也不太好排序,但排第一的會比較明確,那就是增加效益,因為效益是企業(yè)生存的根本,沒有根本,企業(yè)就失去存在的基礎。
歡迎參與評論與探討,文:黃志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