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的詩仙李白足跡遍及華夏名山大川。他在許多山水中都留下了不少的精美的詩篇,秦嶺自然也是李白謳歌的對象。唐玄宗天寶元年,四十二歲的詩仙李白經(jīng)道士吳筠和玉真公主的舉薦到了京師長安,當了翰林院的一名供奉,成為唐玄宗的文學侍臣。這一年李白與秦嶺有了親密的接觸。他初到長安任翰林供奉之前,曾在衛(wèi)尉張垍的陪同下到玉真公主在周至樓觀臺附近的公主別業(yè)拜見這炙手可熱的皇妹,以求玉真公主的舉薦。不巧的是此時玉真公主云游在外,李白只能住在公主的別業(yè)等待她的歸來。秦嶺靠近長安的部分被稱為終南山,因地近京城,山水奇麗,唐代許多達官貴顯、皇親國戚都在終南山下購置土地、修有花園別墅,唐人稱為別業(yè)。終南山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旅游勝地。據(jù)《新唐書·盧藏用傳》記載:武則天朝的盧藏用想入朝作官,隱居在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聲,終于達到了進京作官的目的。后來人們稱盧藏用的作法為:“終南捷徑”。其實在盧藏用之前,終南山中就有了一些渴望在京城發(fā)展的偽隱者結廬居住、等待時機。在百無聊賴的等待期間,李白借機飽覽了終南山風光,并寫了一些登臨游覽終南山的詩歌。李白在用樂府古題所寫的首《君子有所思行》中抒發(fā)了登上終南山俯瞰關中大地的所看到的宏偉壯闊的景象,詩中寫道:
紫閣連終南,青冥天倪色。
憑崖望咸陽,宮闕羅北極。
萬井驚畫出,九衢如弦直。
渭水銀河清,橫天流不息。
朝野盛文物,衣冠何翕赩。
廄馬散連山,軍容威絕域。
伊皋運元化,衛(wèi)霍輸筋力。
歌鐘樂未休,榮去老還逼。
圓光過滿缺,太陽移中昃。
不散東海金,何爭西飛匿。
無作牛山悲,惻愴淚沾臆。
詩中給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圖景:長安之南的終南山緊連著神秘的紫閣峰,山色與蒼天的青冥之色渾然一體。站在陡峭的山崖上遙望京城,整齊排列的宮殿樓閣似乎與天上的北極星連在一起。京城中千萬條街巷繁華似錦如在畫中,九衢大道筆直如弦通往四方。城北的渭水如清澈的銀河拱衛(wèi)帝都,汩汩滔滔奔流不息。京城內外、朝野上下,物寶天華、文章燦爛,工商士民各色人等,服飾絢麗,冠蓋華美?;始荫R廄中的馬匹漫山遍野地奔騰著,城外軍營兵士們軍容整齊威震四夷。這些都是因為有伊尹、皋陶這樣賢能的文臣掌握朝政,有衛(wèi)青、霍去病這樣忠心的武將訓練士卒。長安城里歌舞升平鼓樂不絕,詩人想在京城建功立業(yè)之后再榮歸山林,可惜年過不惑時不我待。詩人也知道此時自己已月過望日,日過中天。如果有朝一日能像漢代人疏廣那樣領到皇上賞賜的養(yǎng)老金也就滿足了。詩人自己絕不會像齊景公登牛山那樣因老之將至而沒出息地淚流沾衣。詩中所提到的伊尹、皋陶是上古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衛(wèi)青、霍去病是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的著名將領,他們的業(yè)績我們一般比較熟悉。
詩句“不散東海金,何爭西飛匿。無作牛山悲,惻愴淚沾臆”引用了漢代疏廣散金和齊景公泣牛山的典故,這兩個故事我們一般讀者比較陌生。西漢宣帝時疏廣和侄兒疏受才學淵博、為官正直,兩人官至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功成身退,告老還鄉(xiāng)之際皇上與太子賞賜頗豐。疏廣回鄉(xiāng)之后用退休金廣請父老鄉(xiāng)親,朝廷賞賜的退休金幾乎花盡。有人勸其為子孫留些錢,他認為給子孫留下財富并沒有好處。他對于遺產(chǎn)的觀念頗像今天的比爾·蓋茨。李白引用這個典故表現(xiàn)了渴望自己能像疏廣那樣功成身退,瀟灑地花著朝廷的退休金安享晚年。春秋時期的齊景公晚年登上臨淄城外的牛山,眺望繁華似錦的臨淄城,想到自己年事已高、時光有限,禁不住熱淚盈眶,痛哭流涕。隨行的大臣艾孔、梁丘據(jù)也跟著哭得一塌糊涂。李白在這里嘲諷了沒出息只會作牛山悲泣的齊景公。
李白的這首《君子有所思》極盡夸張之能勢來頌揚唐玄宗統(tǒng)治下開元盛世的輝煌功業(yè)。詩人表面上是敘寫自己站在終南山上描繪眼中帝都長安城的繁榮盛景,而實質上在為當政者歌功頌德,甚至將當時執(zhí)掌軍政大權的文臣武將比作伊尹、皋陶、衛(wèi)青、霍去病,這些無原則的歌頌讓人感到十分肉麻。李白寫這首詩的目的顯然是為了引起當權者們的重視,以期在長安城里謀得一個職位。而此時正是嫉賢妒能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安祿山得寵為平盧節(jié)度使手握重兵之際,大唐盛世的衰象已初現(xiàn)端倪。自視很高的李白的這些盲目歌頌顯然是缺乏政治遠見的。
李白游終南山也寫了一些贊美錦繡終南的詩篇,他的《望終南山寄紫閣隱者》一
詩就寫出了終南山的秀美:
出門見南山,引領意無限。
秀色難為名,蒼翠日在眼。
有時白云起,天際自舒卷。
心中與之然,托興每不淺。
何當造幽人,滅跡棲絕巘。
《太平廣記》:“終南山紫閣峰,去長安城七十里。”《陜西志》說:“紫閣峰,在西安府戶縣東南三十里,旭日射之,爛然而紫。其形上聳若樓閣然?!倍畎姿f的這位隱居在紫閣峰的隱者是何許人也今已不可考。這首詩開門見山寫了終南山之秀。首句化用了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意,遠望終南山,引起詩人無限的聯(lián)想。接下來詩人感慨道秀色憐人的終南山,真不知如何形容她的美妙,盡收眼底的是無邊的蒼翠。抬頭仰望,山巔上升騰的白云在萬里天宇中舒卷自如。酷愛自由的浪漫詩人李白,心中無比羨慕這自由自在飄飄蕩蕩的悠悠白云,他感到這白云里蘊含著無盡的深意。不可理喻的是這位自我幽閉的紫閣隱者,為何棲身于人跡罕至的懸崖絕巔。李白在這首詩中也寫出了自己內心的矛盾。詩人一方面希望能像天際的白云一樣自由自在舒卷自如,但另一方面又不愿像那位隱者“滅跡棲絕巘”,過著凄清孤寂的日子。我們看到李白筆下蒼翠秀美的終南山是十分可愛的。
李白不僅寫了蒼翠秀美的終南山的舒心可人,還寫了終南山人的淳樸、厚道、熱情、好客。他在《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一詩中寫道: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詩人一行盡興地游玩之后從碧草青青、綠樹蔥蘢的終南山下來時,一彎新月已隨人而至。尋找來時之路,已掩沒在蒼茫的翠色之中無處尋覓了。詩人只得就近求宿農家,叩響農家的柴門,開門的是位稚氣未脫的孩童。詩人借著明媚的月光看到,這戶人家環(huán)境十分幽雅,院中小道兩旁是亭亭玉立的竹子,藤蘿架下倒垂的綠葉輕撫著行人的衣衫。進入廳堂后主人非常熱情,安排酒飯招待這群饑腸轆轆的游客。一打聽這家主人家復姓斛斯。這位斛斯山人并非等閑之輩,言談話語頗有見地,與詩人交談十分投機,好似久別的知己。觥籌交錯之中話題越來越多。談到盡興之處,詩人在山間吹來的徐徐松風中放聲吟唱,曲罷月落星稀已過子夜。此時詩人已醉眼朦朧,而主人好像還未盡興,陶醉在這偶然相遇的機緣中。
與斛斯山人的偶遇,給李白帶來了難得的好心情,掃除了他多日孤獨中等待的煩悶。所以詩人詳盡地用清新質樸的詩語記敘了這意外的農家樂。這首詩也從一個側面表現(xiàn)了天寶初年關中地區(qū)農家生活的寧靜、恬淡、祥和、富足。這是李白這位浪漫主義詩人用現(xiàn)實主義手法對農村生活的生動真實的描寫。
李白在玉真公主別業(yè)期間,還游覽了秦嶺主峰太白峰,寫了《登太白峰》一詩。太白山位于陜西眉縣南部,東入周至,西入太白,南至佛坪縣。又名太乙峰。因山勢高聳,山頂長期積雪,故名曰太白。李白在詩中寫道:
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
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
愿乘泠風去,直出浮云間。
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
一別武功去,何時復見還?
詩人一行從周至樓觀臺玉真別業(yè)出發(fā)向西邊太白山進發(fā)。一個夕陽西下的傍晚,李白與同伴們費盡千辛萬苦登上高聳入云霄的太白峰。登上太白峰的李白欣喜地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浪漫的游仙圖:老神仙太白金星親臨太白峰歡迎詩人的到來,并告訴他,天庭的大門已為這位人間詩仙打開。詩人渴望乘著山巔微微和風,離開這凡俗的世界,與云間的神仙為伍。站在高聳的太白峰巔,似乎舉手即可攬月,一望無涯,群山都匍匐在自己腳下,眼前再看不到別的峰巒。走下太白山到山下的武功鎮(zhèn),詩人不無遺憾地感慨道:何日才能再見到這巍巍的太白山。
同樣這首詩中也表現(xiàn)了詩人游仙與從政的內心矛盾。一方面他羨慕無拘無束的逍遙神仙,渴望自由自的游俠生活;另一方面他又有儒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圖大志,渴望像管仲、晏嬰那樣建功立業(yè)。詩人并沒有忘記此次西行長安的目的,他的政治理想還是戰(zhàn)勝了游仙思想,繼續(xù)等待玉真公主給他一個施展政治才華的機會。可能他還想著一旦功成名就之后再回到求仙訪道的自由世界中,所以詩的結尾還有對太白山依依不舍的留戀之情。
在玉真別業(yè)盤桓了一些日子,李白終于等到了云游歸來的玉真公主。同是道教中人,加之名震天下的道士吳筠的推薦,玉真公主熱情接待了這位才華橫溢的道友,談仙論道之際,李白極盡奉承之能事,寫了一首《玉真仙人詞》贊頌這位神仙公主。詩中寫道:“玉真之仙人,時往太華峰。清晨鳴天鼓,飆欻騰雙龍。弄電不輟手,行云本無蹤。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迸牧擞裾婀鞯鸟R屁后,李白還不失時機地向玉真公主表達了他宏偉的政治抱負。早年的李白也與盛唐時期許多文人一樣有著“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他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一文中說:“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h清一?!崩畎紫蛴裾婀魇稣f自己的政治理想后,得到了玉真公主的推薦,得以見到唐玄宗,成為翰林供奉。
李白的成名也與秦嶺有關,一舉讓他成為天下名士的詩作正是他寫秦嶺通往蜀地險惡道路的《蜀道難》。據(jù)唐代孟綮的《本事詩·高逸》其三記載,初入長安的李白在紫極宮大酒樓見到當時擔任太子賓客的老詩人賀知章,拿出《蜀道難》一詩請賀老先生指教。賀知章還未讀完全詩,就贊嘆不已,稱李白為“謫仙”。老詩人是位性情中人,人稱“四明狂客”,當即要請這位年輕的詩人喝酒,恰好身上未帶銀子,隨即解下身上所佩帶的金龜命人拿去換酒,與李白推杯換盞,兩人喝得酩酊大醉。后來李白自己在《對酒憶賀監(jiān)二首》序中說:“太子賓客賀公于長安紫極宮一見余,呼余為謫仙人,因解金龜換酒為樂。悵然有懷而作是詩?!痹娫唬骸八拿饔锌窨?,風流賀季真。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昔好杯中物,今為松下塵。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后來李白每每想起此事,還禁不住淚流沾巾。可以說李白的這首《蜀道難》是震動京師文壇的成名作。
關于《蜀道難》一詩的寫作緣由及背景,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概括起來大致有六說:
其一,謂憂杜甫、房琯而作。
《新唐書·嚴武傳》曰:“武在蜀放肆……琯以故宰相為巡內刺史,武慢倨不為禮。最厚杜甫,然欲殺甫數(shù)矣。李白為《蜀道難》者,乃為房與杜危之也?!痹诖艘郧?,唐代李綽《尚書故實》、唐代范攄《云溪友議》已有此說?!缎绿茣ろf皋傳》、宋代楊遂《李太白故宅記》、宋代錢易《南部新書》等均持此說,認為李白作《蜀道難》是為老朋友房琯、杜甫的前途和性命擔憂,奉勸他們“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雖然這一說法產(chǎn)生較早,記載的典籍也比較權威,但這一說法是最不靠譜的。關于這首詩的寫作年代一般認為在天寶初年,而房琯貶蜀和杜甫入蜀都在天寶十五年安史之亂之后。汲古閣本殷璠的《河岳英靈集》中選有李白《蜀道難》一詩。殷璠在詩集的序言中云:“此集起甲寅,終癸巳。”按甲寅為唐開元二年(公元714年),癸巳為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如果殷璠的說法是嚴密準確的,則《蜀道難》絕不可能作于安史之亂爆發(fā)之后。再說杜甫逃荒入川時,李白因參與永王李璘幕府被判長流夜郎途中,被羈押的李白恐怕也無從得知杜甫的消息。
其二,謂諷章仇兼瓊作。
南宋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引《洪駒父詩話》云:“嘗見李集一本于《蜀道難》題下注:諷章仇兼瓊也??计淠暝陆?。”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四、南宋洪邁《容齋續(xù)筆》卷六、清仇兆鰲《杜少陵集詳注》卷十《寄題杜二錦江野亭》(此系嚴武詩)注及北宋詩人黃庭堅等均持此說。章仇兼瓊開元末為益州長史、劍南防御使,李白作《蜀道難》是擔心他會擁兵自重、搞地方割據(jù),憂心忡忡,作詩諷之,詩中有“所守或非親,化為狼與豺”。一些學者認為,開元末年天寶初年天下太平,地方軍閥還不敢對抗中央,章仇兼瓊也還未顯示出割據(jù)四川之意。天寶五年五月之后章仇兼瓊調離蜀中到中央任戶部尚書。李白的這首《蜀道難》也不可能專為諷章仇兼瓊而作。
其三,謂乃“太白初聞祿山亂華,天子幸蜀時作也?!?/font>
元代蕭士赟《分類補注李太白詩》卷三中說;“太白深知幸蜀之非計,欲言則不在其位,不言則愛君憂國之情,不能自已,故作詩以達意也。”蕭士赟是這一說法的始作俑者。此后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五、清人陳沆《詩比興箋》,清代御選的《唐宋詩醇》等均持此說。他們認為詩中的“問君西游何時還”之句中的“君”乃指唐玄宗李隆基,“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謂蜀地不可久留,勸唐玄宗早日離蜀還京。唐明皇逃離長安奔向成都是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哥舒翰兵敗、潼關失守之后。前面已談到殷璠所輯的《河岳英靈集》中已收此詩,這首詩也不會是為“天子幸蜀時作”。
其四,認為《蜀道難》是李白以樂府舊題寫新詞,言蜀中山川之險,別無寓意。
明代的胡震亨在《唐音癸簽》中說:“欲為《蜀道難》,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陳間擬者不乏,詎逼近有為而作。白蜀人,自為蜀詠耳。言其險,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非親,化為狼與豺’。風人之義遠矣。必求一時一人之事以實之,不幾失之鑿乎?”。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六亦持此說:“李白《蜀道難》之作,當在開元、天寶間。時人共言錦城之樂,而不知畏途之險,異地之虞,即事成篇,別無寓意?!蔽覀兛梢钥吹焦弧稑犯娂肪硭氖嗪透枭{曲中有《蜀道難》題,在李白之前,已有梁簡文帝、陳朝的陰鏗、唐代的張文琮等人的題為《蜀道難》的詩作,不過都沒李白的這首詩寫得好。李白一生喜游名山大川,他胸襟開拓,氣概豪邁,特別喜愛描寫雄偉壯麗的江山。所以他用《蜀道難》古題寫蜀中山水之險峻也是很自然的事。胡震亨、顧炎武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
其五,謂此詩“寄寓著功業(yè)難成之意”。
主張這種說法的是今人郁賢皓和安旗,他們認為《蜀道難》寓意由諷喻別人轉為寫自己之仕途。“詩言志”,李白以此詩抒發(fā)自己的志向與感受,也是合乎情理的。
其六,謂此詩系送友人入蜀之作。
首倡此說者為當代學者范寧,他認為此詩與李白另一首《送友人入蜀》詩和《劍閣賦》,“題材的選擇和這里有很多相似之處”,詹锳先生則確認李白所送友人為王炎。麥朝樞、梁超然等人亦贊成此說。
筆者以為送友人入蜀之作最符合《蜀道難》一詩的本義。李白所送的這位友人是王炎。據(jù)清代王琦所注的《李太白全集》所引《一統(tǒng)志》曰:“王炎,宣城人,與李白為友,嘗入蜀。及死,白詩挽之?!崩畎淄焱跹椎脑娛恰蹲凿嗨揽尥跹兹住?,這三首詩應該是李白五十四歲時所作。王琦的《李白年譜》說:“天寶十三載,太白游廣陵,與魏萬相遇,遂同舟入秦淮,上金陵,與萬相別,復往來宣城諸處?!变嗨≡诮鹆晖ㄍ堑牡缆分小M跹着c李白的關系非常密切,王炎去世李白非常傷心,詩人在《哭王炎》其二中夸贊王炎是一代非凡的人才,說:“王公希代寶,棄世一何早?!睂ν跹椎挠⒛暝缡?,李白傷心不已,李白來到王炎的故鄉(xiāng)憑吊王炎時,王炎已去世多年,“吊死不及哀,殯宮已秋草。”王炎的辭世,使李白失去了一位摯友,不知再與何人談詩論劍,詩人感慨道:“悲來欲脫劍,掛向何枝好?!痹谶@兩句詩中,詩人用了劉向《新序》中記載的吳國公子季札以自己的寶劍掛在已故的徐國國君之墓的典故,抒發(fā)自己的哀思。詩中也寫出了詩人的極度悲哀“哭向茅山雖未摧,一生淚盡丹陽道?!彼坪踉娙艘簧臏I水都為王炎灑盡,可見二人關系之密切。
李白初到長安任時,朋友王炎要到蜀中游歷,李白為這位摯友寫了這首《蜀道難》及《送友人入蜀》、《劍閣賦》等詩文。眾所周知,從長安到蜀地要翻越綿延千里、高聳險峻的秦嶺。
《蜀道難》一詩開頭就向王炎描述了蜀道之艱難,“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睆墓攀駠谝淮餍Q叢建國之后以及后來的君主魚鳧統(tǒng)治之時,在漫長的歷史中,蜀地與秦地從未有過人員物質交往。李白在詩中夸張地說:“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笔竦刈怨乓詠碇耘c秦地缺少溝通,沒有人員物質往來,是因為“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币簧脼槊接蔚睦畎自陂L安期間曾登過太白山,并寫了《登太白峰》一詩,李白看到太白山的高聳可以與峨眉山相伯仲,詩人用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說敘述了蜀地與秦地交往的歷史,“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方鉤連?!边@個故事說:秦惠文王了解到蜀王好色的毛病,在秦國選了五位美眉送給蜀王。蜀王樂得屁顛屁顛,連忙派五丁力士前去迎娶。返回蜀國時,遇一大蛇鉆人山洞,五丁力士拽住蛇尾想把它拽出山洞,結果山被拽塌,五丁力士及五位秦女都被大山壓死。今陜西寧強縣境內108國道上有五丁關,就是傳說中的五丁開道之地,其地山勢巍峨險峻,道路蜿蜒曲折。
接著詩人筆鋒一轉,又用極度夸張的手法描寫了秦嶺主峰太白峰山勢高峻、水流險惡和道路艱難的情形?!吧嫌辛埢厝罩邩?,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碧咨街?,連為太陽神駕車的羲和走到這過不去也要回車,其山上有羲和回車的標記。山下激流洶涌澎湃九曲回環(huán)?!包S鶴之飛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焙竺娴脑娋洹斑B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也是寫秦嶺的山高與水險。詩人告訴朋友王炎秦嶺高處連黃鶴也飛不過去,其道路之險連善攀援的猿猴經(jīng)過此處也發(fā)愁。秦嶺中的水流奔騰湍急、洶入涌咆哮,沖擊著山崖巨石,其聲震撼山谷。為了進一步說明通往蜀地的道路艱險,詩人又以青泥嶺為例,“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鼻嗄鄮X在今陜西略陽西北秦嶺深處,據(jù)《元和郡縣志》記載:“青泥嶺,在興州長舉縣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東,即今通路也。懸崖萬仞,上多云雨,行者屢逢泥淖,故號為青泥嶺?!鼻嗄鄮X在古代由關中進入蜀地的故道上,李白自己并沒有親身走過這條道,但學識淵博的李白是知道故道上的青泥嶺的險惡的。由于《蜀道難》一詩中出現(xiàn)過“青泥嶺”,甘肅隴南和陜西漢中的一些學者因為對故鄉(xiāng)的熱愛,喜歡牽強地說李白到過青泥嶺,這是不可信的。“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坐在高高的秦嶺上,舉手就可觸摸到天上代表蜀地分野的參宿和代表秦地分野的井宿,讓人不能不贊嘆秦嶺的高峻。詩人在《登太白峰》一詩中也用同樣夸張的手法說太白峰之高“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薄皢柧饔魏螘r還?畏途巉巖不可攀?!毕氲绞竦缻槑V崚峋,詩人不禁為西行的王炎擔憂,問朋友何時結束向蜀地的游歷回到長安?!暗姳B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痹娙怂坪跸氲脚笥压陋毜芈眯性谇貛X深山中的狀況,夜晚歇息時,山林中月色慘白,悲鳥哀鳴,杜鵑啼血,陰森恐怖。在此惡劣的環(huán)境中不免使旅人產(chǎn)生悲涼之感。想到即將行走在蜀道中的朋友王炎,詩人由衷地感嘆道:“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
詩人對四川周邊的狀況是十分了解的,其北部是黨項人和氐人聚居的地區(qū),西部是吐蕃人的領地,南部是西南夷雜居的地方。這些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在中央王朝強盛之時,他們比較安定,一旦中原有變,他們也會乘機作亂。詩人擔心一旦天下有變,在蜀中的朋友王炎就會身處險境。想到朋友翻越秦嶺進入蜀中必經(jīng)劍門關,詩人吟道:“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李白年輕時游歷蜀中時曾到過劍閣,了解劍閣崢嶸而崔嵬的險峻,知道其軍事上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重要性。李白也知道古人曾有得劍閣即得蜀中之說。因為千里蜀道險惡無比,李白叮囑朋友“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因為山中出沒的各種野獸“磨牙吮血,殺人如麻。”有如此多的風險,詩人真誠地對王炎說:“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崩畎自谠姷慕Y尾再次感慨:“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全詩有三處感慨:“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边@既是對詩歌吟詠蜀道主題的強調,又是抒發(fā)詩人為朋友擔憂之情的一唱三嘆。我們知道李白二十五歲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走的是水路長江三峽。其后游歷荊、湘、吳、越,娶妻安陸,定居東魯,應召長安,都沒有翻越秦嶺。而他為什么能夠如臨其境地寫出秦嶺巍峨高峻和蜀道的艱難險惡呢?李白青少年時期生活的昌隆縣青蓮鄉(xiāng)位于岷山之陽。岷山山系與秦嶺山系山脈相連、水流相通,其山形地貌極為相似,野生物種基本一致,其山水的險惡也相當。劍閣距李白故鄉(xiāng)昌隆很近,李白青少年時期漫游蜀中時到過劍閣,他非常熟悉劍閣一帶的山川地理,所以他筆下的劍閣的險峻十分真實。所以詩人能描寫出劍門關天險崢嶸而崔嵬的特點。詩人的朋友前往蜀中游歷,自然也引起自己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同時詩人還寫了一篇《劍閣賦》送朋友王炎,賦中寫道:“咸陽之南,直望五千里,見云峰之崔嵬。前有劍閣橫斷,倚青天而中開。上則松風蕭颯瑟颶,有巴猿兮相哀。旁則飛湍走壑,灑石噴閣,洶涌而驚雷。送佳人兮此去,復何時兮歸來。望夫君兮安極,我沉吟兮嘆息。視滄波之東注,悲白日之西匿。鴻別燕兮秋聲,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劍閣兮,與君兩鄉(xiāng)對酒而相憶?!蔽覀兛梢詮睦畎椎摹秳﹂w賦》中看到劍閣周圍山川地理與太白山極其相似。有故鄉(xiāng)山水在胸中,加之有太白山的親身游歷,即使沒有穿越過秦嶺蜀道的李白,憑著天馬行空的浪漫想像,詩人也能把秦嶺山水描繪得多姿多彩、雄偉壯麗。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不就是依照夢境寫出了天姥山的神奇險峻的嗎?李白的《蜀道難》雖然并非李白的親身歷程的記錄,卻是他的一次騖極八荒的浪漫神游。
二、詩圣杜甫秦嶺的逃難之旅
秦嶺,在詩圣杜甫筆下也留下了許多令人難忘的辛酸詩篇。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關中大旱,杜甫在這一年夏天所寫的《夏日嘆》一詩中具體描述了這場自然災害的悲慘情形:
夏日出東北,陵天經(jīng)中街。
朱光徹厚地,郁蒸何由開。
上蒼久無雷,無乃號令乖!
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黃埃。
飛鳥苦熱死,池魚涸其泥。
萬人尚流冗,舉目唯蒿萊。
至今大河北,化作虎與豺。
浩蕩想幽薊,王師安在哉?
對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諧。
眇然貞觀初,難與數(shù)子偕!
由于久旱無雨,廣袤的農田被曬得黃土飛揚。飛鳥都無法承受干熱的天氣而渴死,魚塘底張著寬闊的裂口,魚兒早已成了魚干。田野中只有耐旱的蒿草還顯現(xiàn)出一點生機。加之安史之亂的戰(zhàn)火兵燹,致使物價飛漲,達到“斗米七千錢”。我們現(xiàn)在不知斗米七千錢的概念,但一對比就知到了,唐玄宗開元初年,斗米只有二十錢,而此時的糧價漲了三、四百倍,人民的災難可想而知。擔任華州司功參軍這樣小官的杜甫,俸祿已不足以養(yǎng)家糊口。由于自然災害和連年戰(zhàn)爭,滿目瘡痍、經(jīng)濟凋弊的大唐王朝已無力救助災民,許多人背井離鄉(xiāng),四處逃亡。這一年的夏秋之際,杜甫也棄官西行,加入到流亡的難民隊伍之中,開始了漫長的漂泊生涯。
杜甫西行先逃到了秦州(今甘肅省天水市),投靠自己的族侄杜佐。到了秦州,在親友們的幫襯下雖然過了幾天安穩(wěn)的日子,但僅憑親友的資助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戰(zhàn)亂中的親友們也無力養(yǎng)活坐吃山空的老杜一家。詩人在他的《遣興五首》其一中是這樣描寫自己一家人在秦州的窘?jīng)r:
朔風飄胡雁,慘澹帶砂礫。
長林何蕭蕭,秋草萋更碧。
北里富熏天,高樓夜吹笛。
焉知南鄰客,九月猶絺绤。
秦州的九月已經(jīng)非常寒冷,呼嘯的北風常常夾帶著沙粒。樹木凋零,秋草萋萋,北方的大雁已隨著朔風向南遷徙。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與老杜比鄰而居的一戶富豪之家天天狂食豪飲、酒氣熏天,然而杜甫一家還穿著夏天的單衣。
杜甫的《空囊》一詩則以幽默、調侃的筆調描述了自己一家在秦州的困境:
翠柏苦猶食,明霞高可餐。
世人共魯莽,吾道屬艱難。
不爨井晨凍,無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
無米可炊,虧詩人想得出來,用那苦澀的柏枝,高天的朝霞充饑。因為不用打水做早飯,井水也就封凍了。無棉衣裹身,睡覺時自然會感到床板冰冷似鐵。囊中羞澀,連無生命的錢袋似乎也感到不好意思,覺得面子上過不去。詩人給它留下一枚小錢,讓這枚小錢看好錢囊。老杜的這種幽默,是他在窘境中無可奈何的自我調侃、解嘲。
老杜一家在秦州實在無法生活下去了。恰在此時,杜甫的一位朋友同谷(今甘肅省成縣)縣宰來信邀請,杜甫又從秦州翻越秦嶺奔向同谷。杜甫把沒到過的同谷想像的非常美好,他在《發(fā)秦州》詩中描繪了想像中的同谷美景:
漢源十月交,天氣涼如秋。
草木未黃落,況聞山水幽。
栗亭名更佳,下有良田疇。
充腸多薯蕷,崖蜜亦易求。
密竹復冬筍,清池可方舟。
雖傷旅寓遠,庶遂平生游。
老杜天真地以為同谷是個田野肥沃、氣候宜人、風景如畫、物產(chǎn)豐饒的世外桃源,到那之后就可衣食無憂了。并且想像那里有薯芋可以充饑,滿山的野蜂蜜也很容易找到。同谷在秦州之南二百多里,位于秦嶺西端腹地,這里又是西漢水嘉陵江的源頭,山高水險、物產(chǎn)貧瘠,群山環(huán)抱,交通閉塞。太平年月衣食無憂之際偶而旅游到此,你也許會感到這兒山奇水異草木繁茂景色宜人。但是一個一貧如洗的家庭逃難到此,若想在此生存則太困難了。
從秦州到同谷,杜甫一家拖著笨重的大車,充滿著美好的憧憬上了路。路途中杜甫用十二首以地名為題的紀行詩記敘了一家人艱難的行程。這組詩真實地記錄了詩人每一步的艱辛,反映出杜甫及家人漂泊歲月中的不幸。
《赤谷》一詩中描寫了杜甫一家從秦州到同谷路途中路經(jīng)赤谷所經(jīng)歷的坎坷:“亂石無改轍,我車已載脂。山深苦多風,落日童稚饑?!睗M路亂石堆積,只有一條車轍可以勉強通過,車軸已多次抹進油脂,可見道路極其難走。山風呼嘯,無衣無食的老杜一家痛苦不堪。眼見太陽快要落山,孩子們餓得嗷嗷叫。然而“悄然村墟迥,煙火何由追”。前不著村,后不著店,想找一戶人家歇息打尖也不可得。詩人未免憂心忡忡,“??炙赖缆?,永為高人嗤?!贝藭r,死亡的恐懼也襲上杜甫的心頭。
在《鐵堂峽》一詩中,詩人描寫了途經(jīng)秦嶺深處鐵堂峽所見到的險惡環(huán)境:
山風吹游子,縹緲乘險絕。
峽形藏堂隍,壁色立積鐵。
徑摩穹蒼蟠,石與厚地裂。
修纖無垠竹,嵌空太始雪。
威遲哀壑底,徒旅慘不悅。
水寒長冰橫,我馬骨正折。
生涯抵弧矢,盜賊殊未滅。
飄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熱。
峽谷中峭壁顏色青黑,像一塊巨大的精鐵矗立在那兒。一條羊腸小道曲曲彎彎直上蒼穹,峽谷像大地上一條深深的裂縫。溝底是無邊的細竹林,而山頂上是亙古以來常年不化的的積雪。一家人神色慘淡地在峽谷中行走,谷底長冰橫路,馬骨幾乎被凍折。想到生逢亂世,盜賊猖獗,國事未寧,自己多年漂泊流落,詩人五內俱焚,肝腸寸斷。不知詩人一家怎樣在荒僻的鐵堂峽中熬過了饑寒交迫的一夜。
再往前走,杜甫一家到了成州長道縣(今甘肅西和縣)城東30里的鹽井鎮(zhèn),這里是唐代一處重要的鹽業(yè)生產(chǎn)基地。杜甫在《鹽井》一詩中描寫了唐代安史之亂期間鹽業(yè)生產(chǎn)和經(jīng)營的情形:
鹵中草木白,青者官鹽煙。
官作既有程,煮鹽煙在川。
汲井歲榾榾,出車日連連。
自公斗三百,轉致斛六千。
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闐。
我何良嘆嗟,物理固自然。
由于常年汲鹵煮鹽,使得這里草木枯白,河谷中整日價煮鹽的青煙繚繞。汲鹽水的轆轤整日轉動不停,運鹽的車輛絡繹不絕。那些當官的生怕弄臟了自己的鞋,遠遠地站在那監(jiān)工,苦役們用號子聲渲泄自己的勞苦。官員和鹽商從中謀得巨額利潤。鹽商們從鹽官手里買到的三百錢一斗的鹽,一轉手每斛(十斗為一斛)就賣到六千錢,其中的利潤成倍地翻。詩人在這里揭露了國家危難之際,官商勾結謀圖鹽利的腐敗現(xiàn)實,我們也深深地理解了詩人喟嘆的原因。
越往前走,進入秦嶺腹地環(huán)境也愈發(fā)險惡。杜甫的《寒峽》一詩就記敘了詩人一家路過寒峽時的情景:
行邁日悄悄,山谷勢多端。
云門轉絕岸,積阻霾天寒。
寒峽不可度,我實衣裳單。
況當仲冬交,溯沿增波瀾。
野人尋煙語,行子傍水餐。
此生免荷殳,未敢辭路難。
老杜一家路經(jīng)寒峽時,正值初冬時節(jié),峽中寒云凝聚,陰霾遮天,澗水陡漲。穿著破衣單衫的杜甫一家,在寒風中瑟瑟前行。偶而遇到打獵或采藥的山里人,便就著他們的煙火在水邊起火野炊。在這艱苦的行程中,杜甫想到了那些轉戰(zhàn)四方扛槍打仗的兵士們,他們的日子更苦,而自己“此生免荷殳”,所以就“未敢辭路難”了。
寂寞的山中之旅偶而也會出現(xiàn)一抹靚麗的風景。正當杜甫一家人身處窘境、人馬勞頓、身心疲憊、黯然神傷地跋涉在莽莽的秦嶺深山中時,一座風景秀麗的古剎突然出現(xiàn)在詩人眼前,這就是建在陡峭的山崖上的法鏡寺。詩人在《法鏡寺》一詩中是這樣描寫它的秀美風光的:
身危適他州,勉強終勞苦。神傷山行深,愁破崖寺古。
嬋娟碧鮮凈,蕭摵寒籜聚。回回山根水,冉冉松上雨。
泄云蒙清晨,初日翳復吐。朱甍半光炯,戶牖粲可數(shù)。
拄策忘前期,出蘿已亭午。冥冥子規(guī)叫,微徑不復取。
法鏡寺周圍的景色十分秀麗,懸崖上幽靜的古剎像一位美少女一樣鮮亮純凈,寺院周圍的落葉如簇簇筍衣聚集著。清澈的山溪在寺廟下的山腳靜靜地流淌,茂密的松林中融化的寒霜如細雨般滴下。清晨的薄霧中,初升的太陽露出了桔紅的臉龐。寺廟紅色的屋脊半映燦爛的霞光,明麗鮮艷的門窗歷歷可數(shù)。詩人拄杖佇立欣賞了許久,竟然忘記了趕路。這是杜甫在沉悶的漂泊旅途中的唯一一次以較為輕松的心情欣賞這美妙的景色,它似乎掃去了詩人心頭沉積了多日的郁悶,給詩人帶來一絲短暫的欣喜。
詩人一家剛剛走過景色宜人的法鏡寺,又進入環(huán)境更為險惡的青陽峽。詩人在《青陽峽》一中詩對青陽峽作了驚心動魄的描寫:
塞外苦厭山,南行道彌惡。岡巒相經(jīng)亙,云水氣參錯。
林迥峽角來,天窄壁面削。溪西五里石,奮怒向我落。
仰看日車側,俯恐坤軸弱。魑魅嘯有風,霜霰浩漠漠。
行走在秦嶺深處,像到了苦寒的塞外,無盡頭的山路令人生厭,向南的道路越走越險。峰巒交錯、綿亙無涯的深山中,云霧茫茫水氣騰騰。林木向遠山蔓延,怪獸般的峽角迎面向人撲來。走進青陽峽,只能看見狹窄的一線天空,刀削似的峭壁赫然矗立眼前。山溪之西的五里險峰上不時有崩落的巨石,如發(fā)怒一般向詩人一家滾來。仰望高聳入云的山巔,好像會撞翻羲和駕的日車。俯看綿延無際的沉沉山腳,耽心它會把地軸壓斷。山魈的呼嘯引來凄厲的寒風,寒霜雪霰彌漫,峽谷中一片冷寂。這是一幅令人毛骨竦然的恐怖畫面。穿越歷史的時空,我們可以想像到杜甫一家當年在青陽峽所經(jīng)歷的令人心驚膽顫的艱難旅程。
穿過青陽峽,老杜一家來到距同谷縣城西七十里的龍門鎮(zhèn)。龍門鎮(zhèn)是個群峰圍繞的山間小鎮(zhèn),由于處在陜甘交通線上,有些官軍在此駐防。這里“石門雪云隘,古鎮(zhèn)峰巒集。”杜甫看到了在如此惡劣環(huán)境中戍守的軍人景況,慘澹的夕陽中軍旗飄蕩,冷風寒水銹蝕了士兵們的兵刃。聽到這僻靜的深山中士兵寒夜中的哭泣聲,詩人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憐憫之情,作了《龍門鎮(zhèn)》一詩反映戍守在秦嶺深處的軍人們的艱苦生活。
經(jīng)過一處名為石龕的地方,作者看到即使在這遠離中原戰(zhàn)場的秦嶺深處,人們的生活也深受戰(zhàn)亂的影響。杜甫在《石龕》一詩中寫道這里的險惡與恐怖:“熊羆咆我東,虎豹號我西。我后鬼長嘯,我前狨又啼。”在這樣令人毛骨悚然的惡劣環(huán)境中,一個個采竹人在懸崖峭壁上忙碌著,他們在給官府采伐箭桿,供應前線唐軍平定安史之亂的軍需??墒茄巯履茏黾龡U的細竹幾乎采伐殆盡,山民們要想完成官府攤派任務,就得冒著生命危險攀上虎嘯熊咆的懸崖采伐箭竹。見此情景,詩人喟嘆道:“奈何漁陽騎,颯颯驚蒸黎!”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即使自己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詩人依舊思慮的是黎民的痛苦和國家的危難。
過了石龕,杜甫一家到了同谷縣界的積草嶺,自此向西南行即到達同谷。詩人在《積草嶺》題下注:“同谷界”,詩中寫道:
連峰積長陰,白日遞隱見。颼颼林響交,慘慘石狀變。
山分積草嶺,路異明水縣。旅泊吾道窮,衰年歲時倦。
卜居尚百里,休駕投諸彥。邑有佳主人,情如已會面。
來書語絕妙,遠客驚深眷。食蕨不愿馀,茅茨眼中見。
盡管老杜一家翻 越積草嶺時,正值濃云密布的連陰天,天色濛濛,冷風颼颼,石色慘慘。全家老小早已疲憊不堪,但一想到前面不遠的同谷縣,詩人一家似乎有了信心和希望。想到同谷縣宰那熱情漾溢妙語連珠的邀請信,想像著熱情的“佳主人”的熱忱款待,詩人心情未免有些激動。舉目蒼茫的南天,恍忽間那座一家人安身立命的茅屋已出現(xiàn)在眼前了。然而這只是詩人天真的心愿,同谷等待他的是比秦州更為冷酷的現(xiàn)實。
過了積草嶺,老杜一家接著翻越的是一路中最艱難的泥功山,此山在同谷西北三十里。詩人在《泥功山》一詩中淋漓盡致地描繪了一家人的狼狽像。詩中寫道:
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泥濘非一時,版筑勞人功。
不畏道途永,乃將汩沒同。白馬為鐵驪,小兒成老翁。
哀猿透卻墜,死鹿力所窮。寄語北來人,后來莫匆匆。
一座泥功山,杜甫一家從早到晚整整翻了一天。泥功山的泥濘,把老杜一家折騰得一塌糊涂:白馬在泥水中滾成為鐵色驪駒,小兒在泥水中染成個老翁。善攀援的猿猴摔死在山澗里,善奔跑的麋鹿累死在泥淖中。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心驚膽戰(zhàn)。自顧不暇的詩人,還要叮囑后來人翻越泥功山時“莫匆匆”。時時想著別人,正顯示了杜甫高尚寬廣的情懷。
杜甫這一路的最后一首紀行詩是《鳳凰臺》,詩中所寫的鳳凰臺在同谷縣東南七里的鳳凰山上,作者自注:“山峻,人不能至其頂?!惫湃税养P凰視為天下的祥瑞,鳳凰出則天下太平。而現(xiàn)實的情形卻是“西伯今寂寞,鳳聲亦悠悠?!碑斈甑娜收呶鞑Р布拍耍P鳴之聲也成了遙遠的迴想。如今象征和平的鳳凰臺也面臨生存的危機,詩人想像能憑自己的力量來拯救鳳凰:“安得萬丈梯,為君上上頭。恐有無母雛,饑寒日啾啾?!辈⒈硎驹敢狻拔夷芷市某?,飲啄慰孤愁。”讓它生出彩翼,展翅飛游八極,“再光中興業(yè),一洗蒼生憂?!笨梢?杜甫雖然遠離了廟堂,但依舊憂國憂民,心系天下蒼生。
從秦州到同谷這組紀行詩,不僅記錄了詩人沿途所經(jīng)歷的自然風光和一家人艱難的步履,而且作者也將自己的目光和情懷由此及彼地推向廣闊的社會人生,他沒有斤斤計較個人的不幸與悲慘,而是時時想著那些比自己更為艱難的下層士兵和黎民百姓。這組詩也向世人展示了杜甫偉大的人格。
到同谷縣后,杜甫一家先寓居于栗亭,后又遷到萬丈潭附近的鳳凰村。盡管萬丈潭山勢險峻、水光奇異、景色宜人,但一家人無衣無食,老杜也沒了賞景的雅興,一家人最緊迫的問題是生計,不是欣賞美景。此時也沒了那位縣宰朋友的音訊了。我們不知這位同谷縣宰是后悔邀請杜甫一家而躲避不見?還是調離同谷改任他地?其后杜甫的詩中也再沒提到先前那位“情如已會面”、“來書語絕妙”的“佳主人”同谷縣宰。
在同谷生活的一個多月,是杜甫一家生活最艱難、最痛苦的日子。杜甫到同谷是這一年的十一月。這一季節(jié)秦嶺深處的同谷縣正是天寒地凍的日子,無衣無食的杜甫一家在凄厲的寒風中掙扎著。詩圣用詩歌記錄了自己一家人在同谷的悲慘情形,《乾元中寓同谷縣作歌七首》其一寫道: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亂發(fā)垂過耳。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嗚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風為我從天來。
生活的困窘已使老杜蓬頭垢面,稀疏的白發(fā)亂如冬日的茅草,散亂地垂過兩耳。即使三年前在安史叛軍的牢獄中,詩人盡管也已白頭,但還不忘將稀疏的頭發(fā)簪住。而現(xiàn)今連詩人簪都已省略了,可見落魄之極。無以聊生饑餓難耐,白發(fā)蒼蒼的老杜只得穿著破衣爛褲在秦嶺深處跟在猴子屁股后面滿山遍野拾橡子充饑。身處閉塞的秦嶺深處,也不知中原故鄉(xiāng)平叛的消息,冰天雪地里撿拾橡子凍得詩人手腳皴裂皮肉生瘡。想苦吟一曲也沒有了氣力,只有呼嘯的寒風為詩人悲歌。
橡子是青棡樹的果實,雖然外表有點像板栗,但其味苦澀,難以下咽,食后難以消化。猴子不到實在找不到其他食物時都不愿吃橡子??梢姶藭r老杜一家人的慘狀。秦嶺山中有一種野生土芋名黃獨,其根塊吃起來比橡子口感好得多。為了活命,詩人想到進山挖黃獨。詩人在《乾元中寓同谷縣作歌七首》其二中寫道:
長镵長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為命。黃獨無苗山雪盛,短衣數(shù)挽不掩脛。
此時與子空歸來,男呻女吟四壁靜。嗚呼二歌兮歌始放,鄰里為我色惆悵。
杜甫和兒子穿著不能掩脛的破爛單褲,手持從房東家借來的長镵進山挖黃獨。詩人把一家人的性命都寄托在白木柄的長鑱上。似乎老天也與詩人作對,一場大雪,滿山銀裝素裹,連黃獨苗都無處尋找,老杜父子只能空手而歸,聽著家人揪心的呻吟。此時詩人一家瀕臨凍餓而死的境地。
他又想起遠在安徽鐘離孤苦寡居的妹妹和漂零遠方的三個弟弟。人之將死,其言也哀,詩人已做好與弟弟妹妹永別的準備。遺憾的是與弟弟、妹妹們“生別輾轉不相見”,擔心他們“汝歸何處收兄骨”。言外之意是怕自己死后弟弟妹妹們收尸都找不到地方,讀了詩人的這些詩,難免讓讀者流下辛酸的淚水。
也許是上蒼還不愿讓這位偉大的詩人早早離開人世,讓他想起了遠在四川成都及周邊地區(qū)的親友,任彭州刺史的高適、任成都尹的裴冕、任成都司馬的表弟等。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杜甫一家收拾簡單的行囊離開讓他傷心的同谷?;叵爰磳⑦^去的這一年,走路最長、吃苦最多的一年。想起一生苦難、奔波不已的孔子、墨子來,老杜心理也有些平衡了。詩人在告別同谷之時的《發(fā)同谷縣》一詩中寫道:“賢有不黔突,圣有不暖席。況我饑愚人,焉能尚安宅?!蹦佑羞B煙囪都熏不黑的日子,孔子也有席不暇暖之時。圣賢們尚且如此,何況我這經(jīng)常挨餓的愚頑之人,哪里還能求得安居屋宇中呢。
詩人還在《發(fā)同谷縣》一詩中用“一歲四行役”五個字道出了一家人整整一年漂泊流離的生活狀況。乾元二年正月剛剛上表歸順朝廷的史思明再次叛亂,中原形勢驟變,回故鄉(xiāng)洛陽探親的杜甫于三月由洛陽匆匆趕回華州。一路上兵荒馬亂,詩人用《三吏》、《三別》等詩記錄了這段行程。七月,由于關中大旱,無以聊生,詩人棄官從華州逃荒到秦州。十月,由于在秦州再次陷入困境,一家人歷盡千難萬險南下同谷?,F(xiàn)在又要長途跋涉了離別同谷,開始奔向成都的艱難旅程。同谷給詩人留下了饑寒交迫的痛苦記憶,一家人差點喪生這偏僻荒涼的秦嶺深處。也是這里淳樸善良的山里人在最艱難的時候救助了詩人一家。雖然詩人一家只在同谷居住了近一個月,卻與當?shù)匕傩战Y下了深厚的情義?!芭R歧別數(shù)子,握手淚再滴。交情無深舊,窮老多慘戚?!保ā栋l(fā)同谷縣》)臨別之際,詩人與窮鄉(xiāng)親們難舍難分,灑淚惜別。離開同谷向南翻越木皮嶺,渡過嘉陵江到興州(今陜西略陽縣),又從興州翻越飛仙嶺,留下《飛仙閣》一詩,走上金牛道,結束了詩人一家的秦嶺之行。過金牛道進入四川,再過龍門棧道,入劍門關,老杜一家歲末抵達成都,開始了新的蜀中漂泊生活。秦嶺之行,對于命運多舛的杜甫來說,僅僅是其人生又一次艱難之旅。正如宋代詩人王安石在《杜甫畫像》一詩中所總結的那樣,“惜哉命之窮,顛倒不見收。青衫老更斥,餓走半九州。”杜甫一生都在為解決全家人的饑餓問題忙碌奔波著。
秦嶺給杜甫的記憶也是十分痛苦的,詩人在秦嶺中留下了數(shù)十首詩,記錄了他及家人在這險山惡水中所經(jīng)受的肉體和心靈的折磨,也記錄了動亂年代秦嶺山民們的艱難生活,是一組描寫秦嶺山民生活的現(xiàn)實主義詩歌杰作。杜甫的秦嶺紀行詩也寫出了秦嶺山水壯闊、險峻、奇崛、詭秘的崇高美,是唐代山水詩的另一類。
三、詩佛王維秦嶺的高士之隱
說到秦嶺與唐詩,人們自然會想起詩佛王維。王維是盛唐時期可與李白、杜甫比肩的詩歌大家。他繼承和發(fā)揚了謝靈運開創(chuàng)的山水詩而獨樹一幟,使山水田園詩的創(chuàng)作成就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在唐代詩歌史乃至整個中國詩歌史上都占有極高的地位。
出身于豪門的王維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少年時代的王維就通音律,能詩文,擅丹青,頗有才名。唐玄宗開元九年(721),二十一歲的王維便以進士及第,被任命為大樂丞。當時有“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士”之說。五十歲中進士尚是年輕的,可見二十一歲就考中進士的王維是何等地出類拔萃。此時與王維同歲的李白還在故鄉(xiāng)讀書游歷,天下人還不知李白是誰。杜甫這一年只有十歲,還是個稚氣未脫的孩童。而王維已是譽滿京城的少年才雋,常出入于寧王李憲、岐王李範、薛王李業(yè)等王公貴胄、達官顯宦的府第。
王維的交游雖然使他結交了許多豪門權貴,給他帶來極大的聲譽,但同時也使他卷入無端的政治漩渦中飽受磨難。就在他中進士擔任大樂丞僅數(shù)月后,因為伶人舞黃獅子而得罪朝廷,被貶到濟州(今山東長清縣)作司庫參軍。據(jù)唐人薛用弱的《集異記》記載:“(王維)及為太樂丞,為伶人舞黃獅子,坐,出官。黃獅子者,非一人不舞也。”黃獅子舞雖然只能舞給皇上看,但作為太樂丞的王維相當于皇家歌舞團團長,召集手下伶人排演黃獅子舞本不算什么罪過,卻受到了如此嚴厲的處罰,其原因可能是他與京中諸王過從甚密有關。唐玄宗李隆基雖然與他的兄弟們關系比較密切,但又時時提防著他們對皇位的覬覦,絕不讓他們在朝臣中培植自己的勢力,王維遭貶應該與此有關?!缎绿茣ね蹙S傳》對王維貶官濟州也有記敘,只不過沒有《集異記》詳盡。5遭受貶謫的王維感受到了仕途的險惡,也消磨了王維在仕途上進取的銳氣。在濟州當了五年小小的司庫參軍的王維,絲毫看不到政治上的出路。直到開元十三年十一月唐玄宗封禪泰山之后大赦天下,王維才得以回到長安。
從開元十四年到開元二十二年的漫長時日里,王維成為一介布衣,未擔任任何官職。他在寫給張九齡的《始獻興公》一詩中說:“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食粱肉,崎嶇見王侯。鄙哉匹夫節(jié),布褐將白頭?!边@八年中詩人曾隱居中岳嵩山及長安郊外終南山下,與一些文人雅士詩畫為友。王維原以為此生將布衣一生、終老山林。開元二十二年(734),王維的詩友張九齡當了宰相,王維的命運又有了新的轉機。他上書宰相張九齡請求引薦,被任命為右拾遺。盡管這是個品階不高的諫官,但在這個職位上能常常與皇帝對話,也能與朝中地位顯赫的大臣交往,升遷的機會比較多。三年后,正直的宰相張九齡被貶,重新燃起政治熱情的王維再次被兜頭澆了盆冷水。由于與張九齡等正直的大臣們的密切關系,他也成了李林甫及其黨羽們排擠、打擊的對象。開元二十五年王維以監(jiān)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塞上、勞軍涼州,并在河西節(jié)度副使崔希逸帳前任節(jié)度判官。前后在涼州生活近兩年,其間詩人也寫過一些獨具特色的邊塞詩,如《使至塞上》等?;亻L安以后,他又被派往南方負責南方科舉考試“知南選”,擔任荊州地區(qū)科考的主考官。
奸相李林甫執(zhí)政以后,政壇上風氣大變,朝中許多正直之士都遭受排擠,一些人甚至被迫害至死。面對這種黑暗現(xiàn)實,王維既不敢挺身抗爭,也不愿同流合污,因此他在仕途上也就失去了發(fā)展的機會,開元二十八年張九齡逝世,王維在仕途上的希望隨之破滅,天寶元年在朝中任左補闕,后改任庫部郎中等無權無利的閑職。從天寶初年到天寶十五年安史之亂前,王維一直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其間大約從天寶九年到天寶十一年間,因服母喪而免官在家。半官半隱的生活中,沒什么公務可辦的王維在長安城南郊的終南山下買了塊地皮修了一處別業(yè),過著“彈琴賦詩,傲嘯終日”半官半隱的生活。他在《終南別業(yè)》一詩中記敘了這件事: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王維是個非常忠于夫妻感情的人,但他的家庭生活又很不幸,正值壯年,愛妻仙逝,其后王維終身未娶。劉煦的《舊唐書·王維傳》說他:“在京師,日飯十數(shù)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唯茶鐺、藥臼、經(jīng)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絕塵累?!彼纹畹摹缎绿茣ね蹙S傳》也說:“喪妻不娶,孤居三十年?!闭蔚氖б猓彝サ牟恍?,生活的孤獨,詩人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可以遠離喧囂的都市筑室居家于終南山腳潛心向佛。他在《酬張少府》一詩中說: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詩人隱居終南山下時,每當雅興陡起,詩人便獨自進山欣賞山中美景,借終南山的山光水色、霧氣云嵐以消解自己心中的塊壘。有時偶然遇到山間老翁,談笑甚歡,忘記歸去。他的《終南山》一詩寫出了終南山的磅礴的氣勢和詩人融入其中的感受: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巍峨高大的終南山主峰太白峰接近帝都長安,放眼望去山巒綿延,直到海角。剛剛還在盤旋在各個山巔上的白云,轉眼間已連成茫茫一片,淡淡的青霧籠罩著山間游人,山中奇景若有若無、時隱時現(xiàn)。高大雄偉太白峰成了天上代表蜀地的參宿和代表秦地井宿分野之界,廣袤的秦嶺中的千巖萬壑有陰有晴氣象萬千、美妙的景色隨著日光和云霧變幻無窮。流連山間美景不知不覺日近暮色,想要找個人家投宿,只好隔著山澗激流向樵夫打聽。
這首詩從多種視角展示了秦嶺終南山恢宏的氣勢,有仰視、有平視、有俯視。詩中既寫出了秦嶺雄渾遼廓、高聳峻峭的陽剛之美,又寫出了它的妙曼輕柔、幻化無窮的陰柔之美。美妙的山景給了落拓的詩人些許心靈的慰藉,山中的安寧和靜謐也許能使詩人忘卻仕途坎坷的郁悶和煩惱,與樵夫、山民的交往也許能讓詩人感受到人間真情的存在,終南山的偉岸挺拔也許給了詩人做頂天立地的大寫的人的啟迪。所以詩人筆下的終南山景才如此誘人。王維在人生中曾遭遇到了極大的不幸,他曾是個京城中獨步文壇的青年才雋,即將在唐王朝政治舞臺上一試身手時,卻遭遇黃獅子舞事件的意外打擊,被貶出京,蹉跎了十幾年的歲月,消磨了盡了他身上青春的銳氣。終南山之游,也許會讓詩人領悟到這政治舞臺上的景象也如同這山中景色一樣變幻無窮難以把握,人生的升陟沉浮也如同山間的景象變化莫測,能平靜地對待這一切,表明詩人人生境界的升華。也許終南山之游能使詩人參到了某種禪機。
其后,政治上無所事事的王維又在藍田縣西南輞川谷口買了原屬于武則天時期的詩人宋之問的一處別業(yè)。宋之問雖是有才華的詩人,但其人品低下,是個諂媚權貴的小人,先是諂媚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后又投靠太平公主、安樂公主。唐玄宗先天年間被貶欽州其后賜死。王維來輞川時,宋家的別業(yè)早已破敗不堪,經(jīng)過王維的精心修繕,輞川別業(yè)又變得幽雅可人。秦嶺北麓的輞川谷,風景奇麗秀美。輞川是發(fā)源于秦嶺北麓流往灞河的一條小河,據(jù)《藍田縣志》記載:“輞川口即山之口,去縣南八里,兩山對峙,川水從此流入灞,其路則隨山麓鑿石為之,約五里,甚險狹,即所謂扁路也。過此則豁然開朗,此第一區(qū)也,團轉而南凡十三區(qū),其勝漸加,約三十里至鹿苑寺(即唐清源寺),則王維別墅?!痹谝渣S土高原為主的關中地區(qū),秦嶺北麓的終南山是一片秀美的土地,青翠的綠色不同于渭北漫漫黃土地,被人們稱為長安的后花園。詩人在《輞川別業(yè)》一詩中對他的別業(yè)及周邊環(huán)境作了詳盡的描述:
不到東山向一年,歸來才及種春田。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
優(yōu)婁比丘經(jīng)論學,傴僂丈人鄉(xiāng)里賢。披衣倒屣且相見,相歡語笑衡門前。
這是一幅多么美妙、和諧的鄉(xiāng)村春景圖。王維還在輞川購買了土地,親自耕作,他在《酬諸公見過》一詩中講述了自己農業(yè)耕作的情形:“屏居藍田,薄地躬耕。歲晏輸稅,以奉粢盛。晨往東皋,草露未晞。暮看煙火,負擔來歸?!蓖蹙S的這段描述告訴我們詩人在輞川莊居住時,每日天未亮時便踏著晨露荷鋤親自下田耕作,傍晚看到農戶的炊煙裊裊升起,才挑著擔子披著夕陽的余輝回家。每到年底也像其他農戶一樣交納皇糧國稅。自己也能享受一些新鮮的勞動果實。詩人的這些描述使我們想起了“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陶淵明。王維雖然把自己寫得很辛苦,其實他的境況與當年的陶淵明大不相同,他有著自祖上傳下來的豐厚的產(chǎn)業(yè),他自己又是在職的政府官員,絕不會有普通農民的衣食稅賦之憂。詩人到這里來是尋求一種恬澹、寧靜、安逸、優(yōu)閑、超塵脫俗的心境。
王維在給朋友裴迪的一封信中詳細地描繪了輞川谷迷人的風光和與裴迪攜手同游的愉悅:向北渡過碧綠的灞水,清澈明亮的月光映照著遠處的城郭。夜色中登上輞川谷中的華子岡,輞川河水在輕風的拂動下蕩起的層層淪漪,與天上的月光交相輝映。遠處寒山中山民家的燈火在叢林中忽明忽暗。冬日寒風中小村深巷犬吠狺狺,如洪亮的豹吼。山村夜晚農家的舂谷聲與寺廟稀疏的鐘聲相互交錯、此起彼伏。此刻獨自坐在高高的山崗,隨從的仆人家童在一邊靜靜地歇息。詩人想起往日與朋友裴迪一起在輞川谷游玩的情景,攜手走在狹窄的山路上,站在清澈的河水邊,共同賦詩抒情言志。詩人與朋友裴迪相約,待到春日來臨、春意盎然,群山披綠、草木茂盛,溪流潺潺、銀儵戲水、風朗云清、白鷗翱翔,山林蒼翠、田野碧綠,麥田青青、野雉歡鳴之際,再邀超塵拔俗、情致高妙的裴迪再游輞川谷。
輞川河谷中有多處風光極其秀美的景觀,王維常以一位參禪者的心態(tài)觀瞻這些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他的詩有一種其他詩人所難以企及的靜謐、澄澈、寂然、曠達。他又是一位擅長描摹山水景物的丹青妙手,所以他能捕捉到大自然中一剎那間的紛紜變化、轉瞬即逝動態(tài)美,也能描繪出自然的清凈靜謐、禪韻盎然的靜態(tài)美。王維隱居輞川時,與裴迪多次攜手游覽輞川山水。輞川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和詩歌。王維與裴迪唱和的《輞川集》序中說:“余別業(yè)在輞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華子岡、文杏館、斤竹嶺、鹿柴、木蘭柴、茱萸沜、宮槐陌、臨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欒家瀨、金屑泉、白石灘、北垞、竹里館、辛夷塢、漆園、椒園等?!彼麄円赃@些景點為題各吟二十首絕句唱和。他有關輞川的一些詩中用色彩鮮明如風景畫一般的詩句描繪了輞川河谷的奇麗風光。
他的《鹿柴》一詩寫出了詩人居住環(huán)境的清靜幽雅,“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這首詩的標題兩個字向我們描述了他的別業(yè)的環(huán)境,用鹿角一樣的樹杈圍成柵欄,深掩在空山之中。走近別業(yè),客人們能聽到山中主人的聲音兒,卻看不到人,走進叢林深處,客人的身影卻留在了山路青翠的苔蘚上。靜中有動,更顯其靜。詩中寫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禪意。
王維和裴迪的《輞川集》中一些寫水的詩極有特點。對輞川中的欹湖及周邊景點的描寫非常美。從王維和裴迪及其他人的詩文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輞川河谷中的欹湖是個堰塞湖,這里水面開闊,景色奇麗,頗有江南水鄉(xiāng)的韻味。王維和裴迪常常留連于欹湖的山光水色之中。在王維和裴迪的筆下,欹湖的風光頗似杭州的西子湖。裴迪是這樣描寫欹湖景色的,“空闊湖水廣,青熒天色同,艤舟一長嘯,四面來清風”。王維的《欹湖》一詩則描述了泛舟湖上的情形與感受,“吹簫凌極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與志同道合的朋友蕩一葉扁舟徜徉在寬闊的水面上,回首仰望,青山蒼翠,藍天云舒,或引吭長嘯、或吹簫自娛,多么悠閑、多么愜意。
欹湖邊還建有臨湖亭,供人歇腳休憩,欣賞湖光山色。王維的《臨湖亭》一詩這樣描述的:“輕舸迎上客,悠悠湖上來,當軒對尊酒,四面芙蓉開。”夏日在湖中盡興游玩之后,棄舟上岸,臨湖亭中兩位摯友沐浴著徐徐清風、看著窗外四面荷花,小酌幾樽,多么瀟灑、多么安逸。
欹湖沿岸柳樹成行,每到春日,垂柳倒映水中,柳絮隨風起舞,如波浪起伏,別成一番景致。王維用畫的語言描繪了欹湖的春柳,“分行接綺樹,倒影入清綺。不學御溝上,春風傷別離?!痹娭幸擦髀冻隽嗽娙诵闹械南Т簯n愁。裴迪的“映池同一色,逐吹散如絲”詩句則形象地概括了“柳浪”的特點,綠樹與碧水成一體,柳絮與漣猗輕飛揚,充滿了詩情畫意,自成一幅絕妙的山水圖,也使我們想起杭州西湖的著名景點“柳浪聞鶯”。
柳浪之下有水流湍急的欒家瀨,這是欹湖的出水口。王維的《欒家瀨》一詩則寫出了秋雨連綿時節(jié)輞川山谷水流的另一特點。“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榴瀉。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边B日的秋雨河水大漲,河水裹挾著山中各種雜物如石榴般滾落下來。奔騰跳躍的水波濺起朵朵白色的浪花,常在水中覓食的白鷺也驚得遠離這里。裴迪的同題詩中“汛汛鳧鷗渡,時時欲近人”的詩句寫出了這里人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生動情景。這是秦嶺山中動態(tài)的水。他的《柳浪》、《臨湖亭》、《欹湖》則寫出了輞川河中水流寬闊之處的靜態(tài)之美。
《輞川集》中還有些詩寫了輞川谷中山嶺的特點?!度A子岡》一詩描寫了位于輞川谷口的華子岡的山色,“飛鳥去不窮,連山復秋色。上下華子岡,惆悵情何極?!憋w鳥不絕,秋色連綿的華子崗,讓詩人聯(lián)想到的是無盡的惆悵。
《斤竹嶺》一詩描寫了輞川上游一個名叫斤竹嶺的山峰的風光,“檀欒映空曲,青翠漾漣漪。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比藗冊诮镏駧X上看到的是滿山高大的檀樹、欒樹虬枝橫溢遮天蔽日,一片青翠的篁竹如萬傾碧波在山風中蕩漾。這里又是關中通往商洛的古道,人們聽到山間“坎、坎”的砍柴聲,卻無處尋覓樵夫的蹤跡。
詩人的《木蘭柴》一詩則寫了輞川谷的山的另一種韻味,“秋山斂余照,飛鳥逐前侶。彩翠時分明,夕嵐無處所?!毕﹃柕挠噍x涂抹在秋日群山上,成雙成對的鳥兒飛向它們幸福的巢中。五彩的晚霞與青翠的山色交相輝映,傍晚清新的山嵐彌漫在整個山谷。詩人所描寫些這種景象使我們想起了陶淵明《飲酒》其五中“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意境。詩中也暗含著隱居生活的樂趣。輞川的山?jīng)]有秦嶺其它山峰的巍峨崢嶸,似乎也像詩人的性格一樣柔和、平靜,不與他山爭峰,向人們展示著它的婉約的秀美。
王維的《鳥鳴澗》一詩所描繪的意境也特別美,詩人描寫了秦嶺的一條山澗特有的幽靜:“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飛鳥,時鳴春澗中?!边h離了喧囂的官場與都市,一個閑暇的夜晚,在蒼茫的秦嶺山中尋一條寧靜的山澗,嗅嗅秋桂的芳香、聽聽春鳥的鳴唱,應是人生一大樂事。寧靜的秋夜,閑暇無事坐在靜悄悄的山澗中,呼吸著大自然的靈氣,任由清香的桂花灑滿全身。這是詩人秋季閑坐鳥鳴澗的享受。春日的月夜中,空寂的山澗灑滿銀色的月輝,明亮的月光驚醒了山中飛鳥,它們在春天的山澗中鳴叫著。這是詩人春季閑坐鳥鳴澗所見到的情形。明月驚鳥的描寫在前人的詩中已出現(xiàn)過,如曹操的《短歌行》中有“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阮籍的《詠懷》(其一)中有“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辈懿俸腿罴脑娭兴鑼懙囊饩扯加行┢鄾觥n傷。而王維的這首《鳥鳴澗》則表現(xiàn)的是一種悠閑、恬靜的意境。辛棄疾的《西江月》中的“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的詞句化用了王維的“月出驚飛鳥,時鳴春澗中”的詩意?!肮鸹ā迸c“春山”這兩種不同季節(jié)出現(xiàn)的意象不可能同時出現(xiàn)在一時一地。我們閱讀這首詩時,可能會產(chǎn)生這樣的疑惑,為什么詩中會同時出現(xiàn)“桂花”和“春山”這兩種春季和秋季不同季節(jié)的意象呢?我想這不可能是詩人的疏忽,應該是詩人在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時間游覽秦嶺時所看到的不同的景象,詩人用極其凝煉的手法概括了他多次游玩鳥鳴澗所看到的情景。
在王維描寫秦嶺山水的詩歌中,《山居秋暝》的藝術成就最高。這首詩描寫了居住在輞川山谷中的詩人,在一個秋雨落日之后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詩人用生花的丹青妙筆為人們渲染出一幅雨后恬淡、安寧、靜謐、祥和的山村晚景圖。詩中所描寫的秦嶺中的這個小山村猶如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這里山美、水美、人情更美。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自然有一種神仙般的逍遙與灑脫。
詩的首聯(lián)“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兩句描寫出了詩人所居住的環(huán)境的清新、自然、優(yōu)美、和諧,并且點出了詩題中的“山”,“秋”,“暝”。山是無塵世喧囂的純凈空山;天是雨后初霽的清新氣象;季節(jié)與時間是秋日的傍晚。這一切意象構成了一幅恬靜、清幽、淡然、平和的水墨山水圖。讀了這兩句詩,使我們感覺到似乎走進了秦嶺北麓一座秋天的新雨洗凈了塵世污濁之氣,一抹晚霞彩練般掛在西天,氣候涼爽宜人,空氣清新自然的小山村。這是詩人所描寫的理想的生活環(huán)境。這幅美妙的圖景又是全詩的背景。
詩的頷聯(lián)“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兩句則描寫了秋雨初霽后山林中的景色。也是對秋暝的具體描寫。雨后的山中松林被洗得格外蒼翠,夜暮降臨,如水月光從青翠的松枝間灑下,斑斑駁駁,如滿地碎銀;雨后的山林中一股股涓涓細流在青石板上潺潺流淌;更反襯出山中的寧靜,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脈搏在輕輕地跳動著。詩中所描寫的意境我們既可以看到銀色的月光與青翠的山林組成的靜態(tài)的畫面,又可以聽到青石板上清泉流動的潺潺水聲,有靜有動,動靜結合;有聲有色,聲色俱美。
頸聯(lián)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兩句則寫了生活在這樣美好環(huán)境中的山民們的活動。詩句字面含義是傍晚的竹林中傳來回家路上洗衣女們喧鬧的說笑聲,她們的喧笑聲中漾溢著熱烈的生活情趣。蓮花搖曳,漁夫們劃著小船滿載而歸,好一幅漁舟唱晚圖。這幅畫面描繪的好像不是中國北方秦嶺山區(qū)的生活,頗有濃郁的江南水鄉(xiāng)韻味,使我們想到南朝民歌《西洲曲》中所描寫的水鄉(xiāng)生活,“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清新優(yōu)美的景色,幽雅清靜的環(huán)境,淳樸率真的山民們幸福、愉快、和諧、平靜的勞動生活,這一切深深吸引著厭倦了爾虞我詐的丑惡官場的詩人。詩人對山村美好生活的描寫也正是對都市骯臟官場的否定。
在詩的尾聯(lián)中詩人感慨道:“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百花爭艷的的春天雖然已經(jīng)過去了,秦嶺山中的秋天不是依然美好嗎?那些王孫公子自可以留在山中欣賞這山中美好的秋色。這一聯(lián)的內容與上面的內容關系極為密切,有一種因果關系。王維的“王孫自可留”一句化用了漢代淮南小山的《楚辭·招隱士》中“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王孫兮歸來 ,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辭句反其義而用之。秦漢之際,天下大亂,許多六國的王公貴族不得已流落民間,當起了所謂的隱士。淮南小山的辭句流露出了對他們的同情與憐憫,勸他們早日離開悲苦的山野回歸社會。而王維的詩句則寫出了詩人對秦嶺美好秋色的贊美,從而表達了詩人歸隱山野的決心。
蘇軾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的確如此,在這首詩中,我們既欣賞到了賞心悅目的水墨山水圖,也看到了浣女嬉戲、漁翁悠然山村風情畫。似乎又聽了到清心悅耳泉聲叮咚、流水潺潺的優(yōu)雅樂曲。也體會到了詩人超然物外、渴求寧靜的禪韻。這首詩中也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王維不但有卓越的文學才能,而且是出色的丹青妙手、音樂天才。他有深厚的藝術素養(yǎng)和敏銳的藝術靈感,由于長期生活在風景如畫的秦嶺山水中,使他對山水的自然之美具有細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筆下的山水景物鮮活靈動、極富神韻。他的山水田園詩如他的山水畫一樣,常常是略加渲染便禪意無窮、意蘊深遠、耐人玩味。他的詩摹景狀物極有畫意和音韻,色彩鮮明、音韻優(yōu)雅、動靜結合、音畫俱佳。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得益于他在秦嶺終南山和藍田輞川莊的隱居生活。王維留存下來的詩有四百多首,作于終南別業(yè)和輞川別業(yè)、描寫山水風光、田園生活的超過百首。我們在杜甫詩中看到的秦嶺山水是蠻荒、凄涼、艱難、險峻的,而王維筆下的秦嶺山水卻向人們展示了它嫵媚、秀麗、婀娜多姿的一面。秦嶺的奇山異水滋養(yǎng)了王維的山水田園詩。秦嶺成就了王維,也成就了盛唐山水田園詩。
天寶十五年六月,安祿山叛軍攻入長安,王維沒來得及追隨唐玄宗逃往蜀地,被安史叛軍俘虜。由于王維名氣比杜甫大得多,當時就有“天下文宗”和“詩佛”的美譽,安祿山當年到長安時就見過王維,所以對他看管得也比較嚴,他沒有機會像杜甫一樣逃出京城去見唐肅宗。王維被囚禁在長安菩提寺中時,安史叛軍在長安大肆燒殺擄掠。唐人所撰的《明皇雜錄》一書中說:一天,安祿山與叛軍將領和降官數(shù)十人在皇宮重元門北凝碧池舉行盛宴慶賀勝利。席間,安祿山命令將搶掠來的唐皇室的奇珍異寶陳列炫耀,并帶上俘虜?shù)臄?shù)百名唐玄宗親手調教過的宮廷樂師為其奏樂取樂??粗逊藗儾辈豢梢皇赖那樾?,成為階下囚的樂師們痛哭流涕,無法演奏音樂。叛軍將領們紛紛拔刀威逼樂師們繼續(xù)演奏。一位名叫雷海青的樂師再也壓抑不住心中的怒火,將手中的樂器當場“砰”地一聲摔得粉碎,面向唐玄宗逃亡的西方放聲大哭。安祿山叛匪將雷海青綁在戲馬殿前,隨后又將雷海青肢解示眾。清代戲劇家洪升在傳奇《長生殿》中將這段的故事演繹成雷海青用手中琵琶擲向安祿山,并當眾怒罵安祿山及投降安史的無恥之臣后英勇就義。
王維被囚菩提寺時,裴迪來看望他時向他述說了凝碧池眾樂師抗敵和雷海青慷慨就義的事跡,王維感動得熱淚盈眶,含著熱淚寫了一首題為《菩提寺禁裴迪來相看說逆賊等凝碧池上作音樂供奉人等舉聲便一時淚下私成口號誦示裴迪》的七絕:“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落葉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
這首詩中充滿了因安史之亂所造成的萬戶傷心、生靈涂炭、帝都淪喪悲傷之情。
被關押在菩提寺中的王維也曾產(chǎn)生過逃跑的念頭,甚至以絕食和裝病對抗安祿山。但叛軍對他看管得特別嚴,后來王維自己在《大唐故臨汝郡太守贈秘書監(jiān)京兆韋公神道碑銘》中是這樣描述當時的情形的:“上京既駭,法駕大遷。天地不仁,谷洛方斗。鑿齒入國,磨牙食人。君子為投檻之猿,小臣若喪家之狗。偽疾將遁,以猜見囚。勺飲不入者一旬,穢溺不離者十月。白刃臨者四至,赤棒守者五人。刀環(huán)筑口,戟枝叉頸,縛送賊庭?!睆倪@段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王維被俘后不與叛軍合作的態(tài)度是十分堅決的。
安祿山將王維等一批唐朝官員押解到洛陽后,強行授王維以偽職給事中,身陷牢籠的王維無奈地接受了這一現(xiàn)實。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九月唐軍收復長安,十月收復洛陽。朝庭下旨凡降賊官員以六等論罪。唐肅宗還京后,命御史中丞崔器把接受安祿山偽職的官員全部召集到含元殿,一個個脫鞋免冠,叩頭請罪,事后都收入監(jiān)獄。王維也被囚禁在宣陽坊楊國忠舊宅中。后來其他投降安祿山的官員都被定罪,因為王維的《凝碧池》一詩當時就傳到行在,唐肅宗讀后頗為贊賞,加之他的弟弟、刑部侍郎王縉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建有大功,愿意削官為他贖罪而獲免,因而王維得以從寬發(fā)落,只是降了官職,成為太子中允。中國歷史上許多文人曾因詩文獲罪,而王維卻因詩免災。唐肅宗對王維處罰還算是比較公允和寬厚的。經(jīng)過安史之亂的磨難后,王維青年時的政治熱情早已耗盡,對世事官場徹底失去興趣,“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是他的人生狀態(tài)的真實寫照?!杜f唐書·王維傳》說他:“退朝之后,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唐肅宗乾元二年改任尚書右丞,這是他最后的官職,所以后世人們稱他為王右丞。上元二年(公元761年) 七月,這位偉大的盛唐詩人離開人世,享年六十一歲。王維逝世后,人們將其安葬在輞川山谷的清源寺西側他的輞川別業(yè)旁邊。他的靈魂與遺體永遠與秦嶺山水融為一體,這也是詩人生前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