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 《荀子·大略》 —— 荀子名言
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 《荀子·修身》
戰(zhàn)國·荀況《荀子·修身》。非:批評。當(dàng蕩):恰當,正確。是:肯定。諂諛(chànyú產(chǎn)余):阿諛奉承。賦:敗壞.傷害。這幾句天意是:批評我批評得正確,他就是我的老師;肯定我肯定得正確.他就是我的老朋友;一味對我阿諛奉承者,正是要敗壞我的人。作為識人、擇友、自我修養(yǎng)的格言,~等句仍有借鑒意義。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勸學》
戰(zhàn)國·荀況《荀子·勸學》。騏翼:駿馬。駑(nu奴)馬:劣馬。十駕:十天的行程;一天所行為一駕。這幾句大意是:駿馬跳躍一次,不能超過十步之遙,而劣馬走上十天,其行程也相當可觀,這是因為它行走不止的緣故。此條以駿馬、駑馬為喻闡述學習的道理。天資聰穎的人如果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就好比一匹健壯的騏驥不愿持續(xù)遠行。而生性駑鈍的人如果刻苦努力,鍥而不舍,也可做出“十駕”之功。因此,不管天分如何,在學習上持之以恒是首要的。此條闡明的治學道理,教育了成千上萬的人努力學習,此名句因此成為中國教育史上有名的語錄,至今仍為人沿用。
小人其未得也,則憂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
先義而后利者榮,先榮而后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 —— 荀子經(jīng)典語錄
見其可欲也,則不慮其可惡也者,見其可利也,則不顧及可害也者。是以動則必陷,為則必辱,是偏傷之患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勸學篇》
戰(zhàn)國·荀況《荀子·勸學篇》。焉:于此,雙音合成詞。這幾句大意是:積土就會堆成大山,山中自會興起風雨;積水就會匯成深潭,其中自會產(chǎn)生蛟龍。荀子的原意,是說明在學習中日積月累,終富學識的遭理。其實萬事莫不如此:成功寓于具體而細小的工作之中??捎糜谥R積累及做事道理的比喻。
是謂是,非謂非,曰直。
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荀子·議兵》 —— 荀子名言
見《荀子·議兵》。兵要:用兵的要領。善附民:善于使人民靠攏自己。本句大意是:用兵的要領在于能使人民歸附于自己,能取得民心。能否取得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在于能否取得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道理在《左傳》中就已講得十分清楚。例如莊公十年齊魯長勺之戰(zhàn),僖公廿八年晉楚城濮之戰(zhàn),僖公卅三年秦晉般之戰(zhàn)等,都說明了這一道理。此句可用以說明用兵之道在于爭取民心。
惡之者眾則危。 《荀子·正論》
見《荀子·正論》。惡(wǜ務):憎恨。本句太意是:憎恨這人的多了,這人就危險了。得人心則安,失人心則危,因此遭到憎恨的多少,就是一個人(或一個國家)危險與否的標志。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輕師而賤傅。 《荀子·大略》
見《荀子·大略》。博:教導、輔佐帝王或王子的老師。這幾句大意是:國家將要興旺的時候,一定十分尊重教師;國家將要衰亡的時候,一定格外輕賤教師。此條采用對比的方法,以尊師與賤師為標準,衡量一個國家政治的優(yōu)劣與國運的興衰,雖不乏夸張成分,但卻發(fā)人深省?!皫煛迸c“傅”在封建社會中都由德高望重的人充任,他們的特殊地位決定了他們對帝王的政治影響?!皫煛?、”傅”受到輕賤,其他臣下則可想而知,其言路必定阻塞,其政治一定昏憤。因此,該名句實質上道出丁一個封建社會中帶有規(guī)律性的現(xiàn)象,具有典型性與很強的說服力,可引以說明尊師重教的重要意義。
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 《荀子·修身》
見《荀子·修身》。饒樂:富裕安樂。這句大意是:勞累辛苦的事就爭先去做、致富致樂的事就讓給別人。這是荀子提倡的修身之道,可用以說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道理,反映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美德。
田野荒而倉廩實,百姓虛而府庫滿,夫是之謂國蹶。 《荀子·富國》 —— 荀子經(jīng)典語錄
見《荀子·富國》。是:這。蹶(Jué6決),跌倒。這幾句大意是:田野荒蕪而倉廩充實,百姓空虛而國庫滿盈,這就是即將傾覆的國家。田野為糧之本,倉凜為糧之末;百姓為糧之源,府庫為糧之流。只有使百姓安居樂業(yè),勤于生產(chǎn),田野才能多收糧食,倉藏才能充實;只有百姓富足,國庫才能富足。若不惜民憫農(nóng),百姓不能樂業(yè),田野不能收獲,而強行拽刮,使國庫充實,這樣的國家很快就會傾覆滅亡。這幾句可用于揭露苛政。
學不可以已。 《荀子·勸學》
見《荀子·勸學》。已:停止。本句大意是:學習不能夠間斷,應當持之以恒。學習,是一個連續(xù)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習,自有其嚴整的內(nèi)在邏輯。因此,學習是不能夠間間斷斷、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的。荀子提出的~,是一條很重要的教育原則。它指出了教育與學習的規(guī)律,具有格言意義,因而流傳甚久甚廣,至今為人們所常用。
學問不厭。 《荀子·大略》
見《荀子·大略》。厭:足。本句大意是:學習與求教不應該有滿足的時候。這是中國人治學所追求的—種境界?!皩W”與“問”是學習過程中的兩個重要范疇,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是獲取真知不可或缺的兩個基本條件。知識無止境,學問也應該永不滿足,它不僅道出了一個規(guī)律,而且道出了人的一種精神。正因為如此,這一名句成為千古習誦的格言。
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 《荀子·非十二子》
見《荀子·非十二子》。當(dàng檔):恰當。知:明白事理。這幾句大意是:話說得恰當,這是明白事理;不說話時也很恰當,這也是明白事理。一個人是否明理,不在于說不說話,話說得多或少,而在于言語是否得當,是否恰到好處。說話時正是該說的時侯,且說得恰如其分,這是明理;沉默時恰好是不應該說的時候,這也是明理。這幾句可用于說明言談必須得當。
百王之無變,足以為道貫.一廢一起,應之以貫.理貫,不亂;不知貫,不知應變。 《荀子·天論》 —— 荀子名言
荀子《荀子·天論》經(jīng)過歷代都相沿不變的東西,足以作為一貫適用的原則. 朝代有興衰變化,但都是用一貫的原則來適應.整理出一貫的原則來,社會就不會混亂.不懂得這個一貫的原則,就不知道如何去適應事物的變化.道貫:一貫的原則.一廢一起:指朝代的興衰.理:整理.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荀子·勸學》
見《荀子·勸學》。崖:高峻的岸邊。這兩句大意是:寶玉藏在山中,連山上的草木都顯得光澤滋潤;珍珠產(chǎn)于深淵,連高岸邊上的土石也顯得不干枯。荀子是以~作比喻,說明事物積于內(nèi)必形于外的道理,并進而聯(lián)系到為學也是一樣,只要專心致志、持之以恒地堅持學習和自我修養(yǎng),就一定能取得顯著成績并表現(xiàn)出來?,F(xiàn)常用以說明在一定條件下的必然性。
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荀子·儒效》
見《荀子·儒效》。知之:知道道理。行:行動,實踐。敦:厚。這兩句大意是:懂得許多道理卻不付諸實踐,雖然知識很豐厚,也必將遇到困厄。這名句體現(xiàn)了荀子的“知行”觀。在社會生活中,“知”很重要,無“知”就沒有人類文明,但“知”并不是目的,“知”是為了“用”、“知”而不會用,不能變成行動,再豐富的知識也無用,而且在實踐過程中必將遇到重重困難。這種強調知行統(tǒng)一,學以致用的觀點,現(xiàn)在看也是正確的。
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荀子·非十二子》
荀子《荀子·非十二子》持:持論,主張;有故:有根據(jù)。指所持的見解和主張有一定的根據(jù)。之:代詞,指所說的話。話說得有一定道理。
良醫(yī)之門多病人。 《荀子·法行》 —— 荀子經(jīng)典語錄
見《荀子·法行》。本句大意是:好醫(yī)生的家中病人多。人有病,都希望能盡快治好,所以凡是醫(yī)術高明的醫(yī)生。去上門求醫(yī)的人就多。本句多用來說明從病人的多少,可以看出醫(yī)生技術的高明與否;也可用以比喻知識淵博、處世經(jīng)驗豐富的人,登門求教的人就多。
長幼有序。 《荀子·君子篇》
戰(zhàn)國·荀況《荀子·君子篇》指年長者和年幼者之間的先后尊卑。
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過不肯悔,讒夫多進。 《荀子·成相》
戰(zhàn)國·荀況《荀子·成相》。戒:警惕,戒除。有(yíu右):通“又”,指重犯錯誤。這兩句大意是:犯了錯誤以后不知道警戒,以后必然重犯。可引用以警告那些犯了錯誤而不思悔改的人。
怒不過奪,喜不過予。 《荀子·修身》
戰(zhàn)國·荀況《荀子·修身》。過:過分,奪:剝奪。予:賜予.這兩句大意是:憤怒時不對人過分地處罰,高興時不對人過分地賜予。處事要遵守一定的原則,不可同情緒方面的原因而在執(zhí)行時過寬或過嚴,這就須要人有較高的修養(yǎng),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使情感服從于理智,不為喜怒所左右。對犯過錯甚面觸犯刑法的人,即使再惱怒.也不懲罰過分;對作出成就或自己欣賞的人.即使再喜歡,也不獎賞過分。這幾句可用于告誡人們要善于控制自己的喜怒情緒,作到賞罰得當.
天不為人之器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之匈匈也,輟行。 《荀子·天論》 —— 荀子名言
戰(zhàn)國·荀況《荀子·天論》。惡(wù悟):討厭,害怕。輟(chuò綽):停止,廢除.遼遠:遙遠寬廣。匈匈:同“洶洶”,吵吵嚷嚷。這兒句大意是:上天不會因為人們厭惡寒玲而廢除嚴冬,大地不會因為人們厭惡遙遠而改變寬廣,見識遠大的人不會因為目光短淺的人吵吵嚷嚷而停止行動。這幾句先以自然規(guī)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為喻,強調人們的正常行動不要因為種種干擾而中止??晒┱撌鋈藨斢袌远ǖ男拍顣r引用。
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 《荀子·勸學》
戰(zhàn)國·荀況《荀子·勸學》。這兩句大意是;(君子)居住必定選擇風俗醇美之鄉(xiāng),交游必須接近賢德之士。荀子是。“性惡論”者,他強調人的后天學習、改造的重要性。他認為環(huán)境對人有重要影響.所以主張~.認為選擇良師益友和有利于學習的環(huán)境,可以使人遠邪近正.修身立德。
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 《荀子·榮辱》
戰(zhàn)國·荀況《荀子·榮辱》。樂易:和樂平易。憂險:憂危,憂慮戒懼。夭折:短命。這兩句大意是:心情和樂平易的人常常長壽,精神憂郁、戒心過甚的人常常短命。這兩句從精神狀態(tài)方面談養(yǎng)生之道。性情平和,處事平易,不急不躁不怒,保持淡泊愉快,就有利于身體各部分的正常代謝,有益于健康長壽。精神抑郁,愁腸百結,思慮過度,戒懼過甚,就會損耗精力,不利于身體各部分正常功能的發(fā)揮,這樣身體就會大受虧損,常常導致短命夭折。這幾句可用于告誡人們應保持平易愉悅的心情,不要憂思過度,以免有損身心健康。
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荀子·勸學》
戰(zhàn)國·荀況《荀子·勸學》。怠慢:懶惰,松懈。作:發(fā)生。這兩句大意是:懶惰、懈慢就會忘記自身,災禍就會發(fā)生。在社會生活中,人要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而懶惰、懈慢會便大腦處于松弛、麻木的狀態(tài),以至于忘記了自身的處境,忘記了對自身的防護,對一切持一種漫不經(jīng)心的態(tài)度,送樣就會導致災禍的發(fā)生。這兩句可用于告誡人們要警覺、謹慎,不可懈怠。
禍之所由生也,生自纖纖也。 《荀子·大略》 —— 荀子經(jīng)典語錄
戰(zhàn)國·荀況《荀子·大略》。纖纖(xiān先):細微。這兩句大意是:災禍的產(chǎn)生,是由細微的萌芽狀態(tài)開始,~點點發(fā)展起來的。災禍的發(fā)生不是猝然而至,而有一個萌芽、發(fā)展、形成的過程,它的開始總是由細微處萌芽的。所以對于任何可能導致災禍的苗頭,都不可掉以輕心。這兩句可用于告誡人們對災禍要注意防微杜漸。
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荀子·榮辱》
戰(zhàn)國·荀況《荀子·榮辱》。好(hào浩):喜歡。惡(wù務):厭惡。這幾句大意是:饑餓了就想吃飯,寒冷了就想溫暖,疲勞了就想休息,愛好利益而厭惡禍害,這是人生下來就具有的本性。饑而欲食,寒而欲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這是人求得自身生存的基本要求,因而也是人的自發(fā)欲望,屬于人的本性。可以用這幾句表明衣、食、住、息是人的正常要求,應該得到滿足,好利惡害亦屬人之本能,只要不損人利己,也無可非議。
滿則慮嗛,平則慮臉,安則慮危。 《荀子·仲尼》
戰(zhàn)國·荀況《荀子·仲尼》。嗛(qiàn欠):不足。這幾句大意是:富足的時候要想到不足的時候,平安的時候要想到危險的時候。無論是精神上還是物質上,富足的時候要想到不足的時候,預先為之謀劃;處境平安的時候要想到可能發(fā)生的危險,預先作好準備。這就是所謂“有備無患”,即令有患亦可以從容應付。因為世事是復雜的,人生是曲折的,對于逆境不可不防。這幾句可用于告誡人們居安思危。
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 《荀子·不茍》
戰(zhàn)國·荀況《荀子·不茍》。養(yǎng)心:指自我修養(yǎng)。本句大意是:君子的自我修養(yǎng)以真誠為最好?!罢\”是古代重要的道德標準之一,有真誠、忠誠、誠懇、誠實等多方面的含義。撇開當時的封建內(nèi)涵,那與奸詐、虛偽相對的“誠”,仍是當代應該提倡的一種精神文明,在講為人處事的準則時可以化用。
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于矛戟。 《荀子·榮辱》 —— 荀子名言
戰(zhàn)國·荀況《荀子·榮辱》。這幾句大意是:贈人美好的言辭,比布帛還要溫暖;出言傷人,比用長矛利戟刺人還要嚴重。言語可以給人帶來愉悅,也可以給人帶來痛苦。這幾句以善言暖于布帛,惡言深于矛戟作比,形象準確地說明了這種感覺意識。這種以物質喻精神的方法可以學習;也可直接用“與人善言,暖于布帛”表達關心、愛護的語言給人們帶來的溫暖,用“傷人之言,深于矛戟”表達惡言惡語給人們帶來的巨大傷害,告誡人們切不可惡語傷人。
凡流言、流說、流事、流謀、流譽、流訴,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 《荀子·致仕》
戰(zhàn)國·荀況《荀子·致仕》。流:沒有根據(jù)。流訴:讒言,毀謗。不官:不公開。衡至:橫逆而至。這幾句大意是:凡是那些沒有根據(jù)的言語、說法、事情、謀劃、稱贊、毀謗,不公開而橫逆而至的,高尚的人對這些要小心對待。世上總是會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流言蜚語,不管它是毀也好,譽也好,既然它不敢公開,而是通過一些不正常的渠道傳播,大多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懷著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的作為,至少也是一些好奇無聊的人不負責任的妄言,其結果往往傷人壞事。所以高尚的人對此要洞察秋毫,謹慎對待。若是對己,要置若罔聞;若是對人,則不可以訛傳訛。這幾句多用于告誡人們對一切流言蜚語都要小心謹慎。
有兼聽之明,而無奮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無伐德之色。 《荀子·正名》
戰(zhàn)國·荀況《荀子·正名》。奮矜(jīn今):傲慢。伐:自夸。這幾句大意是:有善于全面聽取各種意見的明智,而沒有傲慢自大的樣子;有恩澤普及萬物的寬容和仁厚,而沒有自吹自擂的得意之色。這幾句可引以形容那些謙虛、謹慎、賢明、寬厚的人。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荀子·解蔽》
戰(zhàn)國·荀況《荀子·解蔽》?;?毛病。蔽:蒙蔽。一曲:局部,指認識上的偏見。大理:指涉及全局的根本道理。這兩句大意是:大凡人的毛病,都易于受局部偏見的蒙蔽,而不明白關系到全局的大道理。人的認識,由于受到視野和宴踐范圍的局限,或由于個人認識上的偏見,大都易于被局部的小道理所蒙蔽,而看不到、認不清全局的大道理。這兩句可用于勸誡人們不可囿于一曲之見而認不清大理。
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無益于理者廢之。 《荀子·儒效》 —— 荀子經(jīng)典語錄
戰(zhàn)國·荀況《荀子·儒效》。這幾句大意是:處理任何事情,只要是有益于公理的就樹立提倡,無益于公理的就廢除掉。處理任何事情,都要以合不合公理為標準,因為這符合多數(shù)人的利益,適合于社會的通行原則,也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趨勢。對公理有好處的就去辦,就支持;對公理沒有好處的就堅決廢除掉。這幾句多用于說明處事要符合公理的原則。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 《荀子·議兵》
戰(zhàn)國·荀況《荀子·議兵》。敬:恭敬謹慎。慢:怠慢,疏忽。這幾句大意是:凡是各種事業(yè)的成功,一定在于恭謹小心;它的失敗,一定在于怠慢疏忽。所謂“敬”,就是小心謹慎,認真負責,一絲不苛;所謂“慢”,就是敷衍了事,馬虎大意,怠慢疏忽;“敬”.顯示出對事業(yè)的追求,“慢”,暗示了對物質生活的貪圖;“敬”表現(xiàn)出積極的進取心,“慢”表現(xiàn)了消極被動的心理。很顯然,“敬”與“慢”是兩種截然相反的工作態(tài)度,自然也帶來兩種不同的結果。前著將使事業(yè)興盛發(fā)達,后者勢必導致衰落失敗??梢源硕湔f明對工作的不同態(tài)度將帶來不同后果,勉勵人們勤于事業(yè)。
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 《荀子·修身》
戰(zhàn)國·荀況《荀子·修身》。這幾句大意是:以是為是,以非為非,這叫做聰明;以是為非,以非為是,這便是愚蠢。~幾句看來很簡單,實際含有很深刻的寓意。在一般人看來.有誰不是以是為是,以非為非呢?但在實際生活中,以是為非、以非為是的人太多了。那種指鹿為馬的人,那種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的人,那種信口雌黃、胡說八道的人,無不以是為非,以非為是。盡管他們這樣作總會找出種種借口,但歷史最終證明了他們是最愚蠢的。這幾句蛻明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原則,說明人的聰明與愚昧取決于對事物的判斷能力。
流丸止于甌臾,流言止于知者。 《荀子·大略》
戰(zhàn)國·荀況《荀子·大略》。甌臾:瓦器,一說凹下之地。知:同“智”,這兩句大意是:滾動的彈子遇到低凹地便停止了,流言蜚語遇到聰明人便消失了。一二句以形象的語言說明了生活中的一個真理:見怪不怪,其怪自敗。滾動的彈子若在傾斜的地上滾動,將是越滾越快;一旦遇到了障礙,彈于便無法滾動了,流言蜚語遇到那些撥弄是非者,則會添枝加葉,越傳越離奇。但謠言一到聰明人那里,便會嘎然而止。因為智者不會相信這些流言,“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見《論語·陽貨》)。
無稽之言,不見之行,不聞之謀,君子慎之。 《荀子·正名》 —— 荀子名言
戰(zhàn)國·荀況《荀子·正名》。無稽(jī積):無從查考,無根據(jù)。這幾句大意是:沒有根據(jù)的言論,人們見不到的行為,聽不到的計謀,君子應該慎重對待。沒有根據(jù)的言論,或道聽途說,以訛傳訛,或別有用心,造謠誣陷,人們自當慎重對待,不可輕信;“不見之行,不聞之謀”皆處隱幽之中,人們不得而知,多鬼蜮魍魎之行,往往出人不意,攻人不備,人們尤當慎重對待。這幾句是從《尚書·大禹謨》“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化來,用于告誡人們要警惕那些無稽之言和暗地密謀、隱蔽施行之事。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荀子·勸學》
戰(zhàn)國·荀況《荀子·勸學》。柱:通“?!保蹟?。束:被約束。這兩句大意是:過于剛強就自己招致折斷,過于柔弱就自取約束。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有一定的跟度,超過這種限度,就會導致矛盾向相反方面轉化,這兩句話正說明這樣的哲理。可用于對性格的規(guī)勸。
肉腐出蟲,魚枯生蠹。 《荀子·勸學》
戰(zhàn)國·荀況《荀子·勸學》。蟲:蛆蟲。蠢(dù杜):此指蟲子。這兩句大意是:肉腐爛了就會生蛆,魚干枯了也會生蟲。荀子是以~作比喻,說明世上任何事物的發(fā)生,都有它各自發(fā)生的原因,一個人享受榮譽還是蒙受恥辱,也是依據(jù)各自的品德高下來決定的,因此君子應當善于選擇良師益友,遠邪近正,加強修身立德的鍛煉。這兩句可用以說明:壞事情的發(fā)生必有其發(fā)生的條件,應當檢查,反思,多從自身去尋找原因。
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 《荀子·正命》
戰(zhàn)國·荀況《荀子·正命》。名:名稱。實:事物的實質。命:命名。約定:根據(jù)人們的共同意向相約而定。俗成:共同約定的;大家認可,習慣上一直遵守和沿用的。這幾句大意是:什么名稱代表什么實物,并不是一開始就固定了的,人們相約以此命名這一實物,一旦為社會所承認,固定下來大家一直沿用,這一命名就被認為是此實物的名稱了。荀子的話說明事物的名稱是依據(jù)人們共同的意向而制定的,引而為人們承認和遵守?,F(xiàn)在也可以把人們經(jīng)長期實踐而確定或形成的某種事物的名稱或某種社會習俗稱為“約定俗成”。
跬步而不休,跛鱉千里;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 《荀子·修身》 —— 荀子經(jīng)典語錄
戰(zhàn)國·荀況《荀子·修身》。跬(kuǐ)步;古稱一舉足(一腳向前邁出后著地)的距離為跬,兩舉足的距離為步。跛鱉:瘸腿的鱉。累:堆積。輟(chuò綽):中間停頓,停止。崇:增長,積聚。這兩句大意是:不停地邁步,瘸腿的鱉也能行程千里;堆土而不停止,高山也能壘積而成。事業(yè)的成功在于韌性的堅持之中。量的積累形成質的變化,是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對于人來說,無以小而不為,正是努力不懈,才會取得光輝的業(yè)績。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勸學》
戰(zhàn)國·荀況《荀子·勸學》。積:積累。跬(kuǐ)步:古以一舉足為跬,兩舉足為步。至:到。這幾句大意是:不一步一步地積累,就不會走到千里之外;不積匯小的河水,就不會形成大江大海。荀子的本意,是用此比喻學業(yè)的成功在于點滴的積累和堅持不懈的努力。其實,這幾句話還說明了事物發(fā)展過程中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
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 《荀子·天論》
戰(zhàn)國·荀況《荀子·天論》。望時:期望時令。待:指坐待恩賜。孰與:何如。應時:適應時令。使之:使用它。這幾句大意是:期望時令而坐待它給人類以恩賜,還不如適應時令的變化而使用它為人類造福。荀子的反天命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光輝的一頁。它激勵人們不要被動地受制于自然,而應該能動地順應自然變化,掌握自然規(guī)律,進而改造自然,達到使自然造福于人類的目的?,F(xiàn)代人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成就,與先哲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來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輝思想是分不開的。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論》
戰(zhàn)國·荀況《荀子·天論》。大:尊。天:生長萬物的大自然。思:猶“幕”,寄希望。孰與:何如。物畜:把天當成物質看待。制:管制,控制。從:順從。頌:歌頌。用:利用。這幾句大意是:與其尊敬天而希望它賜以福澤,還不如把它當成物質看待而管制它;與其順從天意而歌頌它,還不如對天生的物質加以控制而充分利用它。在荀子的宇宙觀中,天只是自然存在的物質,而不是宇宙萬物的主宰者。人在天的面前,不是俯首帖耳任其擺布的奴隸,而是人能勝天,人力可以控制和利用自然。這一光輝思想和唯心主義的“天命論”尖銳對立,他充分肯定了人的價值,人的能動力量,對人類戰(zhàn)勝自然和人類的發(fā)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荀子·天論》 —— 荀子名言
戰(zhàn)國·荀況《荀子·天論》。天:天體,自然。行:運行,運動。常:規(guī)律。堯:傳說中上古賢明的帝王。桀:夏朝末年的暴君。這幾句大意是:天體運行有一定的規(guī)律,不為堯的賢明而存在,也不因桀的暴虐而滅亡?!w現(xiàn)了荀子樸素唯物主義的自然哲學觀。荀子認為:天有運行規(guī)律,人有能動力量。天的自然力量和人的能動力量有各自作用的范圍。天無意識、無情感,對堯對桀均無愛憎。天的自然規(guī)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也不干預、主宰人事;人可以掌握和順應自然規(guī)律,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卻無法改變天的客觀規(guī)律。荀子的這一精辟思想激揚千古,啟迪后人,至今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捎靡耘小烀摗薄ⅰ疤烊烁袘摗钡任ㄐ闹髁x學說。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 《荀子·榮辱》
戰(zhàn)國·荀況《荀子·榮辱》。窮:窘迫。這幾句大意是:能了解自己,有自知之明的人,從不埋怨別人;知道自己命運前途的人,從不埋怨上天;埋怨別人的人,常常很窘迫;埋怨上天的人,常常沒有志氣。這幾句說明人不應“怨天尤人”。而要做到不怨天尤人,必須有自知之明,能夠了解自己,戰(zhàn)勝自己;同時能審時度勢,對大環(huán)境、天氣候有所了解。做不到這些,常常會在工作中出現(xiàn)各種問題,出現(xiàn)問題后又怨天尤人,無助于解決問題,只能增長消極情緒,志氣低落,從而產(chǎn)生新的、更多的同題??捎靡詣衩闱嗄耆藨凶灾?,不要怨天尤人。
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荀子·樂論》
戰(zhàn)國·荀況《荀子·樂論》。入人:進入人們心中,指動人。化人:感化人們。這兩句大意是:聲樂深深地打動人們的心靈,迅速地感化著人們。激昂慷慨的樂聲,能使人精神振奮,產(chǎn)生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纏綿悱側的樂聲,能使人精神郁結,徘徊不前;淫蕩頹摩的歌聲,能使人精神頹廢,玩物喪志。所以古人認為~,并認為從一國的音樂可以推知其政治,可見音樂的導向不能忽視。強調音樂的藝術功能時可以引用。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荀子·勸學》
戰(zhàn)國·荀況《荀子·勸學》。明:視力好,引申為看清楚。聰:聽力好,引申為聽清楚。這兩句大意是:眼睛不能同時清清楚楚地看兩種不放在一起的東西;耳朵不能同時清清楚楚地聽兩種來自不同方向的聲音。此條以眼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為例子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的道理。勸學的道理本來很枯燥,不善說理時,往往不易為人所接受。茍況巧妙地通過打比方的方法,用人們最熟悉、最簡單的例子淺顯易懂地闡明道理,不僅瑯瑯上口,而且富有哲理性,說服力很強,因此成為教育實踐中使用率很高的名句。
騰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 《荀子·勸學》 —— 荀子經(jīng)典語錄
戰(zhàn)國·荀況《荀子·勸學》。騰(téng滕)蛇:龍類,相傳能興云霧而游于其中。鼫(shī石)鼠:相傳這種鼠能飛不能屋,能緣(爬樹)不能窮術(爬到樹梢),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跑到人前頭)。窮:困窘。這兩句大意是:騰蛇沒有腳(但心專技精)而能飛行,鼫鼠雖身兼五種技能(因用心不專技能不精)而常常陷入困境。此條也是用比喻的方法,闡明學習應當專心致志,行事應該把目標集中到一點上的道理。否則,淺學輒止,半途而廢,不專不精,樣樣都是“半瓶子醋”終將一事無成。
君子之學也,人乎耳.箸乎心。 《荀子·勸學》
戰(zhàn)國·荀況《荀子·勸學》。箸:通“著”,附著。這幾句大意是:君子的學習,聽在耳中,記在心里。此條通過學習過程中“耳”與“心”的關系的描述,闡述專心思考的重要性.學習是一個完整的心理過程,需要眼、耳、心、口的積極配臺,單憑哪一個環(huán)節(jié)獨立發(fā)生作用而排斥其它,都是不可能奏效的。此句以“耳”、“心”為例,含蓄生動,道理盡明,可謂言簡意賅。
知而好問,然后能才。 《荀子·儒效》
戰(zhàn)國·荀況《荀子·儒效》。知(zhī志):同“智”。這兩句大意是:聰明并且好問,只有這樣才能成才。此條道出了人的資質聰明與虛心求教對于成才的辯證關系。人的成才是需要以聰明為條件的,但它不是唯一的條件。資質聰穎卻不認真學習,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人才。只有既聰慧又不自恃,反而好學善問的人,才能成為棟梁之材。這其中的深刻道理,至今仍有鮮明的現(xiàn)實意義。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勸學》
戰(zhàn)國·荀況《荀子·勸學》。鍥(qiè妾):用刀刻。舍:放棄。鏤(Iòu漏):雕刻。這幾句大意是:如果雕刻一樣東西,刻一刻,停一停,甚至干脆放棄了,即使是枯朽的木頭,也不會折斷;如果一直不停頓地用刀子刻下去,即使是金屬,是石料,也可以把它鏤空。此條用雕刻為例子說明學習的道理。雕刻有兩種做法,一種是鍥而舍之,一種是鍥而不舍,兩種做法的效果截然相反。學習也是選樣,如果學學停停,最終一事無成;如果鍥而不舍再高深的學問也可以掌握。此條采用比擬的手法,用一個生動的比喻闡明為學的道理。此條又采用對比的手法,使兩種效果形成強烈反差,足以引起人們的重視。這種手法著眼于人的接受心理,實踐中往往容易奏效。
習俗移志,安久移質。 《荀子·儒效》 —— 荀子名言
戰(zhàn)國·荀況《荀子·儒效》。移:改變。質:車質。這兩句大意是:習俗風尚能改變?nèi)说闹鞠?,長期安居能轉變?nèi)说臍赓|。荀子《勸學》有:“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可以作此二句的注釋,說明環(huán)境可以改變?nèi)说闹鞠颍愿?,品德,氣質。人是社會的人,離不開其周圍的客觀環(huán)境,必然會受到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梢源硕湔f明風俗、環(huán)境對人影響之大,強調移風易俗的重要。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荀子·勸學》
戰(zhàn)國·荀況《荀子·勸學》。青:藍色顏料靛青。藍:可提煉藍色顏料的蓼藍。這幾句大意是:青色的顏料是從藍色顏料中提取出來的,但它卻比藍色更青;冰是水變成的,卻又比水更冷。這是一個暗含哲理的名句,它以兩個生動的倒子,說明人經(jīng)過學習和實踐,后來居上的現(xiàn)象是很普遍的。人們應該清楚地認識這個自然和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歡迎成長與超越,為師者更應鼓勵學生超過自己,使社會以更快的速度前進。
刑稱罪則治,不稱罪則亂。 《荀子·正論》
戰(zhàn)國·荀況《荀子·正論》。稱:相稱。這兩句大意是:犯的罪和所受的刑罰相稱,社會就太平;量刑與所犯的罪過不相稱,社會就會出現(xiàn)混亂。刑罰的關鍵是合于法。量刑合法,可以使罪犯低頭伏罪,使其他人知法畏法,社會秩序就易于治理,量刑過重,會使罪犯不服氣,產(chǎn)生抵制行為;量刑過輕,等于放縱罪犯,達不到懲罰的目的,社會秩序就會出現(xiàn)混亂??梢?,刑罰必須相稱,才能達到制亂治安的目的。
無德不貴,無能不官,無功不賞,無罪不罰。 《荀子·王制》
戰(zhàn)國·荀況《荀子·王制》。貴:使富貴。官:使作官。這幾句大意是:沒有美德,不能使之富貴;沒有才能,不能讓他作官;沒有功勞,不能給予獎賞;沒有罪過,不能給予懲罰。對無德無才的人不能重用,對無功無過者也不可濫施賞罰。因為“無德而官,則官不足以勸有德;無功而賞,則賞不足以勸有功”(宋·李靚《強兵策》之八),妄賞妄罰的結果,是使善行者得不到應有的獎勵,卻傷害和冤枉了無辜者?!f明賞罰應嚴格掌握標準和原則,做到刑稱賞當,才會達到勸善懲惡的目的,對有德有才的人產(chǎn)生激勵作用。
足國之道,節(jié)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荀子·富國》 —— 荀子經(jīng)典語錄
戰(zhàn)國·荀況《荀子·富國》。足國:使國家豐足。裕民:使人民富裕。臧(cang藏):通“藏”。其余:指富余的財物。這兩句大意是:使國家繁榮富足的方法,是節(jié)約用度,讓人民富裕起來,并善于積蓄富余的財物。富國必先富民,這固然是重要時,但人民富裕了之后,還要注意引導他們勤儉節(jié)約、積蓄儲備,這樣才能增加社會財富,使國家繁榮昌盛。本名句可供闡述節(jié)約、積貯的重要性時引用。
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 《荀子·富國》
戰(zhàn)國·荀況《荀子·富國》。下:指百姓。上:指政府、國家。這兩句大意是:百姓貧窮,那么國家也貧窮;百姓富裕,那么國家也富裕。國庫的財富由百姓供給,要使國庫充裕,必須先使百姓富裕,沒有百姓貧而國家富的。所以采取措施,鼓勵生產(chǎn),使百姓富裕,是國家富裕的基礎。這兩句可用于闡述民富與國富的辯證關系。
良農(nóng)不為水旱不耕。 《荀子·修身》
戰(zhàn)國·荀況《荀子·修身》。不為:不因。水早:指水災,旱災。本句大意是:好的農(nóng)夫不因為出現(xiàn)水災、旱災就不耕種。這句原義是單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但現(xiàn)在可廣用其義,用于論述人們在從事各種工作時,不能因為出現(xiàn)困難就停止不前。
故明主必謹養(yǎng)其和,節(jié)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荀子·富國》
戰(zhàn)國·荀況《荀子·富國》。和:指農(nóng)民順應農(nóng)時適時耕種。斟酌:考慮是否得宜。這兩句大意是:英明的君主,一定謹慎地使農(nóng)民適應農(nóng)時耕種,節(jié)省開支,擴大生產(chǎn),開拓財富來撼,并且根據(jù)具體情況隨時考慮調整。荀子認為這樣才算是精通治國大,著名成語“開源節(jié)流”即從此來?!伴_源節(jié)流”是發(fā)展生產(chǎn)、繁榮經(jīng)濟、富國富民的經(jīng)驗總結,是治國之法寶,不僅具有現(xiàn)實意義,也具有永恒價值,什么時候都不應丟掉這個法寶。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 《荀子·大略》 —— 荀子名言
戰(zhàn)國·荀況《荀子·大略》。身:自己。這幾句大意是:口能談論,又能親自去實踐,這種人是國家的寶貝。這里所說的“言”,是與國有益之言;所說的“行”,是與國有益之行。不但有理論,而且能實踐,身體力行,這樣的人實在是國家的寶貝。這幾句可用于贊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才。
亂則國危,治則國安。 《荀子·王霸》
戰(zhàn)國·荀況《荀子·王霸》。這兩句大意是:動亂,國家就危險;大治,國家就安全。社會混亂,動蕩不定,政令難以施行,生產(chǎn)難以進行,國家就危險了;社會大治,有良好的秩序,令行禁止,生產(chǎn)發(fā)展,國家就安全了。這兩句用于說明亂則危國,治則安國。
名聲若日月,功射如天地。 《荀子·王霸》
戰(zhàn)國·荀況《荀子·王霸》。這兩句大意是,一個人的名聲之高如日月高懸,光照寰宇;功勞之大如天廣地厚,覆載萬物。荀子認為這樣的人物就能使“天下之人,應之如景(影)響”;意即選樣的人物就會受到人民的擁護,具有號召力,凝聚力,“如影隨形,如響留聲?!爆F(xiàn)在可用以歌頌名望極高、功勞極大的人。
不誘干譽,不恐于誹。 《非十二子》
戰(zhàn)國·荀況《非十二子》。誘:受引誘。誹:毀謗。這兩句大意是:不為贊揚所引誘,不因毀謗而畏懼?!涫钦f,為人處事.應有一定的原則.應有自己的信仰,不能一聽到贊揚、夸獎,便飄飄然不知所以;亦不能一受到戚脅、恐嚇,便移志變節(jié),賣身投靠。它從正面闡述了正人君子面對軟硬兩手的態(tài)度;不受誘惑,不受威脅,堅持真理,堅守節(jié)操。
贈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勸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聽人以言,樂于鐘鼓琴瑟。 《荀子·非相》 —— 荀子經(jīng)典語錄
戰(zhàn)國·荀況《荀子·非相》。以:用。言:指善言。黼黻(fǔfú甫伏):花紋。文章:華美的色采。聽人:使人聽。這幾句大意是:用善言贈送人,比金石珠玉還寶貴;用善言勸導人,比華美的色彩或花紋還美好;使人聽取善言,比聽取鐘鼓琴瑟之音還快樂。贈人,不必皆是錢財寶物,美好的言語能激勵人,鼓舞人,使人得到教育,受益終身,這比金石珠玉還要寶貴;勸導人,不必聲色俱厲,威畏相逼,若以誠摯真純的言語諄諄相勸,將比華美的色彩或花紋還美好;即使是一般的言談,言語美好,也會使人聽起來比鐘鼓琴器之樂還要愉悅。這幾句可用來說明贈言、箴言甚至一般言談,言語美好,都會使人覺得寶貴而樂于聽取,可見語言美之重要。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荀子·王制》
戰(zhàn)國·荀況《荀子·王制》。則:能。這兩句大意是:水能載得住船,也能翻倒船?!盾髯印ね踔啤罚骸皞魅眨壕撸垡?;庶人者,水也?!!边@里以舟喻君,以水喻民,說明了民對君的利害關系,民可以供養(yǎng)君,服從君的統(tǒng)治,也會反對君,推翻君的統(tǒng)治,君的存在依賴于民的態(tài)度。這種重民思想對后世的政治家、思想家、開明帝王,都有啟迪作用。唐初名相魏征的“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即本于此。
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 《荀子·儒效》
戰(zhàn)國·荀況《荀子·儒效》內(nèi)在上能全心全意控制個人的私心,然后方能廉潔奉公;外在上能抵御外物的誘惑,行為不為性情所亂,而后才能成就“德”這樣的理想人格。
知賢之謂明,輔賢之謂能。勉之強之,其福必長。 《荀子·解蔽》
戰(zhàn)國·荀況《荀子·解蔽》明:光明,明亮。 賢:人才,賢德。指有德有才的人。
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 —— 荀子名言
以治氣養(yǎng)生,則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則配堯舜。
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此之謂也。 《荀子·非相》
戰(zhàn)國·荀況《荀子·非相》從最近的事情可以知道遙遠的事情,從一件事情可以知道千萬件事情,從事情的細小之處可以知道他的廣大,說的就是這個。比喻從了解一點而推知其他許多事物。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學無止境。 —— 荀子經(jīng)典語錄
形相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
賢能不待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須而廢,元惡不待教而誅,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荀子·王制》
戰(zhàn)國·荀況《荀子·王制》賢能人破格提拔,缺德無能人立即罷免,罪魁禍首不等教育就殺掉,普通人不忙治理先教化。
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惫示咏Y于一也。 《勸學》
戰(zhàn)國·荀況《勸學》所以沒有潛心鉆研的精神,就不會有洞察一切的聰明;沒有默默無聞的工作,就不會有顯赫卓著的功績。徘徊于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時侍奉兩個君主的人不能被雙方所接受。眼睛不能同時看兩個東西而全都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全都聽明白。螣蛇沒有腳卻能飛行,鼫鼠有五種技能卻陷于困境。《詩》云:“布谷鳥住在桑樹上,七只小鳥它喂養(yǎng)。那些善人君子啊,堅持道義一個樣。堅持道義真專一,思想就像打了結?!彼跃訉W習時總是把精神集中在一點上。
務本節(jié)用財無極。 《荀子·成相篇》 —— 荀子名言
《荀子.成相篇》 注:務本:古時經(jīng)濟以農(nóng)為本,務本就是搞好耕、織這個根本。簡釋:務本節(jié)用,就是開源節(jié)流。一方面致力于生財?shù)母?,努力?chuàng)造財富;一方面有計劃地合理消費,節(jié)約開支。這樣,財富就會不斷積累,無限豐富
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
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載人,不能治人也。宇中萬物,生人之屬,待圣人然后分也。 《荀子·禮論》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 —— 荀子經(jīng)典語錄
思索以通之。
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妒臣,則賢臣不至。
圣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
圣可積而致,途之人可以為禹。 《荀子·性惡》 —— 荀子名言
戰(zhàn)國·荀況《荀子·性惡》圣:指最高的道德和智慧。積:積累。致: 達到。途之人:指平凡的人。禹:夏禹,傳說中古代部落花 流水聯(lián)盟的領袖。喻品德崇高的人。只要不懈的努力,任何 人都可以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高尚的人。
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荀子·勸學》
戰(zhàn)國·荀況《荀子·勸學》聲音即使再小也不會聽不到,行為即使再隱蔽也不會不表現(xiàn)出來。
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
仁義禮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貨財粟米之于家也。
人知貴生樂安而棄禮義,辟之是猶欲壽而刎頸也。 —— 荀子經(jīng)典語錄
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 荀子名言
禮,所以正身也;師,所以正禮也。
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
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 —— 荀子經(jīng)典語錄
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
禮者,人道之極也。 —— 荀子名言
禮者,斷長續(xù)短,損有余,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也。
君戒專欲,臣戒專利。
酒亂其神也。
積土而為山,乘之而后高,積水而為海,積之而后深。故圣者眾之所積也。 —— 荀子經(jīng)典語錄
恭敬,禮也;謙和,樂也;謹慎,利也;斗怒,害也。
公生明,偏生暗。
夫師以身為正儀,而貴自安者也。
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 —— 荀子名言
凡斗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
篤志而體,君子也。
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 荀子經(jīng)典語錄
不足于行者,說過;不足于信者,誠信。
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不讓,然后為德。聞之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不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