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晚上好,從今天開始我們進入詞學(xué)基礎(chǔ)講座了。
今天開始,我們準備用幾周的時間來說“詞”,說詩詞的“詞”,說唐詩宋詞中的“宋詞”。我們在談?wù)撛姼栉捏w的時候總愛說到“詩詞”兩字,也常常順口說到吟詩填詞。在舍得之前的講座中,談到的大都是詩,尤其是近體詩。詩,我們可以知道是怎么回事了,那么這“詞”是怎么回事呢?
中華詩文化,源遠流長,在各種詩歌類體裁中,最為輝煌的有兩種,一個是唐詩,另一個就是宋詞。甚至可以說,唐詩和宋詞就是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象征性代表。唐詩的典型體裁就是近體詩,這宋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律詞。之所以稱它們?yōu)樘圃娀蛩卧~,是因為他們分別興旺于這兩個朝代,并以這兩個朝代中涌現(xiàn)的大量優(yōu)秀作品為主體,直接影響著中華詩歌文化千年的走向和發(fā)展。以朝代的名稱來稱呼這種詩體,是對那些輝煌時代的一種尊重,不是說,非那個朝代的人寫的這種詩體的詩就不能叫唐詩了。我們今天寫的七律也好,五絕也好,同樣也可以稱為唐詩。我們今天填的《如夢令》《蝶戀花》《滿江紅》這類的詞作,同樣也可以稱為宋詞。
我們要學(xué)好詞,首先就要懂得詞,要知道,它是從怎么形成的?它具有什么獨到的特點?它和詩的區(qū)別在哪里?具體依什么法則去填詞?如何賞析詞作品的?我們在以后的幾周時間內(nèi),將對此做詳細的討論和學(xué)習(xí),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共同參與,對舍得所做的講座提出批評和指導(dǎo),以期共同把它搞懂搞透,進而熟練地掌握它。
如果說詞是起源于《古樂府》,那么我們就想了,詞這種體裁一定和這〈古樂府》有什么相同或類似之處。我們都熟悉的王國維大師就持這個觀點,同樣持此觀點的,還有宋時的王應(yīng)鱗,明朝的徐師曾。王國維在《戲曲考源》中說“詩余之興,齊梁小樂府先之”,徐師曾在《文體明辯》中也說:“詩余者,古樂府之流別,而后世歌曲之濫觴也”。注意一下這里有個名詞叫“詩余”,指的就是我們今天說的“詞”。宋詞的稱呼很多,我們稍后再一一解釋,“詩余”便是其一叫法。
我感興趣的是另一種說法,是說“詞”來源于“近體詩”,我們都熟悉的王力老師就抱有這樣的觀點。與此同樣觀點的還有沈括(宋)、胡仔(宋)、朱熹(南宋)、況周頤和(清)等學(xué)者,他們的觀點是:“詞為唐詩之末造”。王力老師就說過:“詞是一種律化的、長短句的、固定字數(shù)的詩”。這再注意一個詞兒“長短句”,這也是宋詞的另一個名稱。王力認為,詞就是律詩,只是句有長短不齊而已。他們認為,唐朝的詩人啊,往往在早上寫了一首詩(律詩),晚上就把他付之弦管而詠唱。但是常常與音樂不合拍,需要加些音調(diào)以諧調(diào)之,這些所加的調(diào)子被稱為“和聲”,相當于一些過渡性質(zhì)的旋律曲調(diào)吧。把這些補加上去的調(diào)子,用實字填之,說白了就是這被后加上的調(diào)也配上字,那就形成了詞。加的調(diào)子長短不一,那字數(shù)也就不同于律詩了,形成了長短并存的文體,長短句成也,這就是詞。因為唐初的歌詞,也多半是五七言的,與律詩很近哦。
關(guān)于詞乃“詩余”的說法爭議很大,有的人不僅認為它不是詩余,反而是詩之源。這里試引用一下《雨村詞話》(李調(diào)元)的序言之言,以供觀點之借鑒:“詞非詩之余,乃詩之源也。周之頌三十一篇,長短句屬十八;漢《郊祀歌》十九篇,長短句屬五;至《短蕭鐃歌》十八篇,篇皆長短句,自唐開元盛日,王之渙、高適、王昌齡絕句流播旗亭,而李白菩薩蠻等詞亦被之管弦,實皆古樂府也。詩先有樂府而后有古體,有古體而后有近體,樂府即長短句,長短句即古詞也。故曰:詞非詩之余,乃詩之源也?!?/font>
再說一種詞的起源理論吧,那就是詞起源于“燕樂”。燕樂是什么東東?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有解釋:“先王之樂為雅樂,前世新聲為清樂,合胡部為燕樂。”說白了,燕樂那就是西域胡夷流傳來的流行小調(diào)。這理論是鄭振鐸老先生提出的,龍榆生老師,唐圭璋老師都持這類的觀點。這類觀點的依據(jù),主要是根據(jù)詞產(chǎn)生的歷史條件,和特殊的音樂環(huán)境來推論的。此說認為,詞,主要是為這些燕樂配的詞,先有曲,后配詞,即所謂的倚聲而填詞-----這里再注意一個概念名詞“倚聲”,“倚聲”,也是宋詞的名稱之一,這稱呼的含義和來源也即如此。
關(guān)于宋詞的起源還有不少其他的說法,甚至,有的人還認為李白是填詞的鼻祖,他的那首《菩薩蠻》,是至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一首詞(《詞苑叢談》中說的),哪種說法是對的呢?其實,舍得認為,都對,也都不對。這些說法對宋詞的探討和認知是有益的,但是,卻都偏于方法論上的狹隘。我們都知道一個成語叫做“盲人摸象”是吧?這些大名鼎鼎的盲目的公公婆婆們摸到的都只是“詞”這個大象的一條腿或象尾巴,他們摸到的是象不,是象,但不是象的全部。宋詞,做為文學(xué)史上載譽極高,與唐詩并列為中國古典文學(xué)的姐妹雙葩的文學(xué)形式,它曾經(jīng)以聲樂文學(xué)而存在,并以聲樂的美感而繚繞至今日,它的形成,絕不是一種單一的發(fā)展模式。遠古的民歌對它的形成有影響不?漢魏的雅樂清樂有痕跡不?隋唐的樂府及近體詩對它的影響有不?它的形成是一個多元素的綜合的漸進的滲透式的過程,漫漫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孕育,培養(yǎng),是其以前各種詩歌體裁的沖撞、沉浮、融會之后而成熟的,宋朝,只是恰逢其時。它因而一鳴驚人一飛沖天后來者居上而光耀千年。
前面我們說了,詞有很多別名,它叫詞,我們還可以稱它為宋詞,還被稱為曲子、曲子詞、倚聲,長短句、詩余等等。從詞的這些別名上我們就可以體會到,詞的音樂屬性是非常強的。從前面說的其來源也是離不開這個音樂屬性的。說白了,起初詞的性質(zhì),和今天的歌詞沒什么區(qū)別,它實際上就是古代的歌詞。歌,當然要有樂曲和文詞組成的。樂曲和文詞不論是從節(jié)奏上,旋律上,聲調(diào)上,內(nèi)涵上都是互相配合的。比如我們唱一個《今兒老百姓真高興》,文辭用的當然都是拜年嗑的詞,說喜說慶說樂呵事,而所配的音樂,也是歡快的,節(jié)奏感很強很緊湊,洋溢著一種喜慶的調(diào)子。把這個文辭,如果用悲傷的調(diào)子配合一下試試,用什么《江河水》《二泉映月》或白毛女中的《北風吹》那樣的曲調(diào)唱出來,就會不倫不類,給你勉強搭配上你也唱不出來。
這么簡單的道理,在宋詞的創(chuàng)作填制過程中是同樣的。我們都知道宋詞都是有詞牌的,每個詞牌都代表著一種寫作格式,對應(yīng)著一種相應(yīng)的文字布局形式,也有著其獨立的聲律上的音韻要求。這個詞牌是什么?其實就是音樂曲子的名稱。比如今天我們都知道的《二泉映月》就是一個二胡曲的名字,那么,要是為它配上文字唱出來,我們就叫填詞。那么,這個《二泉映月》就相當于所謂的詞牌了。怎么填呢?有了曲子當然就要按照曲子表現(xiàn)的特點來填了,《二泉映月》是個很傷感的樂曲,我們要是為這個曲子配詞,肯定就不能寫那些開心喜慶的詞了。倚聲而填詞,所以,填出來的詞,也就叫“倚聲”。所以,同理,那些宋詞的詞牌基本都是音樂曲子的名字,每個名字都具有它自己的特定含義。第一個為它配上文辭的人,就是這個詞牌的首創(chuàng)人,他設(shè)計了用于配合這個曲子的文辭的形式,流傳效果很好的話,就被大家認可了,那么后面的人,再想填同樣曲譜的詞,就基本按照他所創(chuàng)的格式填了。
比如舍得為《二泉映月》這個曲子配上了詞,共用了多少句,分了多少段,押的是什么韻等等都很周密細致。大家傳唱開了,都覺的好,那么就認可了這個《二泉映月》的配詞就該這樣配文字,別人一來了情緒,也想借《二泉映月》這個旋律曲調(diào)來寫上幾句,以抒發(fā)他自己的感懷或心情,那么,那就用《二泉映月》這個“詞牌”就可以了。當然,他寫作的格式,自然就取舍得起初些作的格式來填寫了。他不能改,因為舍得設(shè)計的格式是被大家認可的,成了一個標準格式。但是,某人如果足夠有名,實力也很強,當然這樣的人個性也很強了,他偏要變動一下舍得設(shè)計的格式,大家也拿他沒辦法,也只能認可他寫的詞了。雖然都是倚《二泉映月》這個曲子寫出來的,但是他寫的格式和舍得的不一樣,又被大家也認可的,怎么辦?那就當做一種變格吧。我們翻看《欽定詞譜》等詞譜的時候,也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同樣一個詞牌,并不都是唯一的格式,有的竟然有好多種變格,就是這么來的。比如《浣溪沙》這個詞牌就有五種變體。但再怎么變,它都是《浣溪沙》。每一體的句子布局有些變動而已。還比如前面說的比喻例子,舍得填了《二泉映月》,舍得是首創(chuàng),總有個先來后到吧?舍得設(shè)計的這種格式就是正格。以舍得所填為準,其他的都屬于變體。
說舍得為《二泉映月》填詞,進而成為這個詞牌的首創(chuàng)人,那只是舉例說明而已,有點玩笑了,俺自己先偷偷高興一把再說。實際上,舍得是沒這個實力的,因為舍得對音律懂的并不多。其實,不僅舍得沒這個實力,對宋詞而言,就是諸多前輩名家,也是沒這個實力的。我們說過,詞是倚曲而填的,謂之填詞,也叫倚聲。那么,實際上,應(yīng)該是有曲也有詞,真正的行家,應(yīng)該是既懂曲,又懂詞。我們知道了“倚聲”是指依曲而填之詞,也叫填詞。實際上還有個“填曲”,也叫“填腔”,就是說,先有文辭,根據(jù)詞而譜曲。在漢代叫做“自度曲”,到宋代就被稱為“填腔”。宋以前(至少說到北宋)的詩詞人,其實也都是音樂家,都是懂音律的。即使不能填腔,也要懂得音律之腔的。因為一個曲調(diào)的轉(zhuǎn)折、節(jié)奏、快慢,如果不能聽懂,所作歌詞就不能選字、協(xié)韻、合拍。這樣做出來的歌詞,就會使歌唱者拗口、失律、犯調(diào)。又能填腔(做曲)又能填詞的人是全才,這樣的人其實也不是很多。代表人物就是周美成、姜白石(姜夔),深諳音律之道。到了南宋后期,那些所謂的詞家基本都不怎么懂音律了。他們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文辭的文法之上了。比如要對入聲字的緊守,平聲、入聲、上聲之間的替換規(guī)律,基本上就是到了模擬其四聲句逗,依樣畫葫蘆的程度了。這時候,其實就不是“倚聲”了,這時候開始,所謂的填詞,實際上就是在“依句填詞”了。我們現(xiàn)在的填詞,實際上也就是依句填詞,詞譜上怎么規(guī)定的,前人怎么填的,我們就按找他那個平仄四聲的規(guī)律來填寫。
詞,宋詞,它由曲子詞演變成純文字體裁的過程,因?qū)σ袈傻娜笔Ф莼?。按施蟄存的說法,現(xiàn)今所說的“填詞”也是不準確的,因為現(xiàn)在大家都不知道那些詞牌的曲子是什么樣的曲調(diào)。大家現(xiàn)在所謂的填詞,都是在比照著葫蘆在畫瓢,詞譜怎么寫的,咱就怎么照著寫,呵呵。如果不懂音律,甚至不懂其樂理表征寓意,詩學(xué)功底又不足的話,寫出來的“詞”自然是破句落韻,拗音澀字,生堆硬湊,屢見不鮮。
其實,事情也不是這么絕對。我們可以不知道原詞牌的曲調(diào)具體是什么旋律調(diào)子,但是,如果能融匯一些音樂性質(zhì)上的理解,掌握住其詞譜原作上的音樂痕跡。從文字的聲律上去體會品味這個牌子的風味,也不是不可行的。音律的意義是什么?就是諧和,蘊籍,達情,舒懷。我們有了古典詩歌的體會,尤其是近體詩聲韻以及平仄格律的基礎(chǔ),有了對文字美感的把握,填出一闋好詞來,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詞的音樂屬性很重要,但也不必拘泥于它的曲子性。要廣義的,深層次地理解這種音樂美感。用文字的表現(xiàn)力來表現(xiàn)出來,不僅可以傳承古典詩詞之旋律美感,還可以形成自己獨到的美學(xué)風味。無限風光在險峰,險峰的攀登是需要付出努力的,險峰處的美景享受是不可言喻的快樂。學(xué)習(xí)的過程,就是一個快樂的過程,
從今天開始,我們就對如何“填詞”展開全面的探索和學(xué)習(xí),盡可能全面細致地了解并掌握它。需要大家和舍得一起共同的努力,學(xué)習(xí)的路途會有險和難的,但是更會有絕妙的美景在等待著我們。我們共同努力吧。
大家周末好!今天繼續(xù)和大家說宋詞?,F(xiàn)在所講的概念性的東西多了些,可能有點枯燥,希望能看的進去,這些都是為后面詞的寫作方法的鋪展打下基礎(chǔ)。上講我們主要了解了詞的來源的一些說法,幾種不同的分析其實都有道理,古今學(xué)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對文字屬性的分析的角度看,直觀感覺上,我本人偏向于詞來源于近體詩一說,但是從其音樂感的屬性來看,我更相信詞是出于“燕樂”這個說法。
關(guān)于詞的真正起源處,我不認為有個真正清晰的界限,詞,應(yīng)該是個多來源而統(tǒng)一的聲詩新體,詞的形成是個漸進的融合的過程。大致來源有這些:1,清樂(六朝俗樂),2,里巷小曲(隋唐俚曲),3,宴樂(由楚漢舊聲到樂府新聲),4,胡夷之樂(西域音樂),5,歌辭(文人歌曲)。
參考了多種資料,我在這里用較大的篇幅來說詞的起源,其目的不是要做詞學(xué)史學(xué)術(shù)上的研究,而是和大家一起品味詞這種體裁特點的多樣性。詞曲的各種曲牌其實也揭示出了這種詞之來源的多樣性。八百多個詞牌,反映了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來源的多樣性。大致了解這種多樣性,知道哪些詞牌是屬于那類性質(zhì)的來源,也利于我們賞析其古典作品,也利于我們自己的填詞寫作。強調(diào)詞的音樂屬性,希望大家重視起來,其實是希望培養(yǎng)一種詞感或詞味,這是有別于詩味的一種品味。書墨以言志,發(fā)聲以言情,詩要有詩味,詞要有詞味,不知其源,不解其質(zhì),談何其味?而寫詩填詞,其實就是重在一個“味兒”。那么,今天就重點對詞的詞味加以分析和了解,以此為契機,深入了解詞這種文學(xué)體裁。
首先,我們一起來商榷詞和詩有什么不同之處。詩與詞雖然同屬詩之范疇的體裁,但是畢竟各有所格。認識其不同之處,也是我們必須要做的,填成的詞要有詞味,別把他寫的象詩歌了,就不合適了。下面分幾個方面來認識一下。
一,從音樂屬性上分析。對于詩而言,只有“樂府詩”具有音樂的屬性,與音樂的聯(lián)系很緊密,其余的一般只要能誦讀就可以了,并不都是需要配上樂曲歌唱的。而“詞”則純粹是倚聲填詞可以唱的文學(xué)形式。所以,詞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符合曲律的要求,這說明它的屬性是和音樂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說,詩和音樂是可以互相獨立的,而詞則是從屬于樂曲的地位。所以,詞的音樂屬性是很強的,這是它有別于詩的很重要的一點。
二,聲韻角度分析。古體詩一般只要求能押韻,達到一種聲韻上的整體協(xié)調(diào)就可以了,近體詩除了押韻限制外,還有固定的平仄安排和對仗的要求。而詞對聲韻的要求就相對嚴格的多了。不僅押韻和平仄安排要符合詞牌規(guī)定,同樣也會有對仗的要求,不僅忌孤平、忌三平三仄尾,甚至還要忌“拗救”。聲韻上對四聲要求比較嚴格。比如用入聲字可以與上聲去聲通押,或通篇只用一個聲押韻。詞的領(lǐng)字重視仄聲,常有“一字豆”的說法,“一字豆”是詞的術(shù)語之一,是指句式上句子的第一字為一獨立音節(jié),以帶領(lǐng)后面字句(多為一四格式),這樣的字一般是仄聲,且多數(shù)是虛詞。比如“看-萬山紅遍”“望-長城內(nèi)外”“又-酒趁哀弦”“念-武陵人遠”等等式樣。
這是詞的聲韻的特點,而詩的第一字的聲韻多是不講究的,也不允許句子的第一字為獨立音節(jié)的情況,詩的平仄要求一般是以兩平兩仄來分配的,特別是前四字不允許出現(xiàn)一三形式的。詩一般是一詩一韻的,韻押在雙數(shù)句的句尾,通常不許換韻,或平仄通押。而詞韻則復(fù)雜多變,韻位變化很多,還有一闋中換三四個韻腳的。詞中時常還有“暗韻”及“藏韻”等現(xiàn)象。
三,形式上的不同。詩的形式比較整齊,特別是近體詩就不允許句子的長短不一樣。當然“樂府詩”也有長短句的存在。說到這,我們回看剛才第一點說到“音樂屬性”時會注意,正是只有“樂府詩”在詩里具有音樂屬性,而句子的長短不一,也正是音樂屬性的一種必然吧。按《欽定詞譜》來看,詞有八百二十多調(diào),加上變格有二千三百多體格,一個詞牌一個樣式。其復(fù)雜性遠非詩可以相比的。詞的斷句也比較靈活,前面說的“一字豆”就是一種,一般還可隨作者的意思靈活處理。
四,風格表現(xiàn)的分析。我們都熟悉的那句是“詩莊詞婉”,詩以端正、嚴整、典博、宏肆等氣象為特點。而傳統(tǒng)的說法上,一般對詞的習(xí)慣評價是“繞指柔”“溫婉”“清淺”“艷科”,這類評價。有的人會說了,這樣的說法是不對的,蘇辛之詞就絕不是這柔弱風格。對了,其實現(xiàn)在對詞的格調(diào)一般是以“婉約”和“豪放”兩種風格而論的。以“詩莊詞婉”這樣定性詩和詞的不同風格是非常片面的。詩,其實也不完全是端正、嚴整、典博、宏肆這類莊嚴的不得了的格調(diào)。清新婉約之詩也是不勝妹舉。但是,這樣說不等于就可以混淆了詩和詞的風格的。
我想,還是從音樂的角度來分析更合適。詞的本質(zhì)是適合唱,那么唱出來的歌詞其文辭就不可能也不適合很艱澀,諸如詩中的引典一類的現(xiàn)象就不會有,適合唱,當然語言就要近于口語化而不適合文言化。詩語多為文言詞匯,書面語言,典雅凝重,耐品味,多蘊含,這些其實都不適合入譜而唱的,唱出來也難懂,讀起來卻有味。而詞,不論你寫的豪放還是婉約,都更需要口語化(只能說是接近口語化而不是真的口語大白話),語言表達上要清淺一些。這些都是受音樂的屬性的影響所致。它的起源就依附于曲,即使現(xiàn)在所謂的詞文學(xué)性質(zhì)更重些,甚至是不知曲調(diào)之所蹤,但是它的基因就是由音樂組成的,你填詞就不能象寫詩那樣去填詞牌。所謂詩可以有詞味,詞不可以帶詩味,就是這樣。
下面介紹一下詞的特點和分類。明朝的徐師曾在《文體明辨》中論到詞時說到:“調(diào)有定格,字有定數(shù),韻有定聲”,用這三個“定”把詞的特點說的很清楚了。
再詳細點說可以這么羅列一下:
1,句式長短不齊(長短句);
2,每一詞調(diào)(就是“詞牌”)有每一詞調(diào)的句格、句數(shù)和字數(shù);
3,每一詞牌的字聲平仄、韻律和韻字數(shù)量也各不相同;
4,對偶、粘合、迭唱與否,每一調(diào)詞也各不相同,因詞而異;
5,為樂去而填詞,適合吟唱。
關(guān)于詞的特點大致如是,我們可以在以后的學(xué)習(xí)中慢慢體會,自可品味得出的。
詞的分類,在宋初時只按兩類來分,短一點的就叫做“令”,長一點的就叫做“慢”。到了明代編輯詞集《草堂詩余》的時候,就分的比較細了,按詞的長短分為小令、中調(diào)和長調(diào)。因為唐五代以前的詞多數(shù)都是比較短的小令,中長調(diào)的詞是宋以后開始出現(xiàn)的。
現(xiàn)在我們分類是按清時毛先舒的方法來確定的,58字以下的算小令,58-91字范圍的算中調(diào),91字以上的稱為長調(diào)。現(xiàn)在知道最長的長調(diào)是吳文英的《鶯啼序》共有240個字呢。其實,一首詞算小令還是中調(diào)或長調(diào),也就是個人為的規(guī)定,大家都約定俗成沿用而已。前面提到了“令”“慢”等這樣的字,這關(guān)系到宋詞的一些專用術(shù)語問題,下面用一點時間對宋詞的一些術(shù)語做一些解釋,以后大家在賞析或?qū)W習(xí)填詞的過程都會不斷遇到的,查閱詞譜時,也會常見到。先認識一下有好處的。
1,闋——是詞所特有的單位名詞,一首詞被稱為一闋詞。小令或雙曳頭的慢詞,都以一首為一闋。分為上下片的詞,可以稱為上下闋,或叫做前后闋。有時也是詞的代名詞。“闋”乃古字,因詞而復(fù)活,為宋詞所用。
2,令、小令——唐時以“令”代替“曲”字。一曲稱為一令,小令就是小曲。“醉翻衫袖拋小令”即其意。在唐時,稱呼“小”物為“子”,現(xiàn)在廣東方言里的“仔”字,就是唐遺風未改。既然“子”有小的意思,那么曲名后面加“子”,則基本都是小令了。比如漁人的小曲,就叫“漁歌子”,流行于酒泉的小曲,就名曰“酒泉子”,這類“XX子”的曲牌名不少。到了宋時,一般就不叫“子”了而稱呼為“令”,比如“喝火令”“訴衷情令”等等,只要是小調(diào)都可以加“令”字??丛~牌,“子”和“令”的意義沒什么區(qū)別,但是我們由此可以知道“子”多是唐時的牌子,“令”則是宋時的牌子。
3,引——原是琴曲的名字,后來有人用唐五代時的小令,曼延其聲,變?yōu)樾虑?。引,在這里就有了引申的意思了。凡題有引字的,引申之意,字數(shù)必多于前。有學(xué)者注釋稱“凡調(diào)名加引字者,引而伸之也。即添字之謂?!疤碜帧焙汀皵偲啤币彩菍υ{(diào)擴大的含義,區(qū)別是,“添字”和“攤破”對原調(diào)變動不大,僅是在字句之間,“引”則離原調(diào)比較遠了。在查看詞牌詞,這些都經(jīng)??吹降?。
4,近——就是“近拍”的簡稱?!敖摹本褪桥f曲翻成新調(diào)的意思,也就是新調(diào)的含義。
5,慢——“慢”在古書上被寫做“曼”,延長、曼延的含義。一旦歌曲延長了,必然有遲緩。用在詞上,就是指著“長調(diào)”?!奥弊旨硬患?,就看有沒有同名的令曲了,有則加,以示區(qū)別,沒有則不必加。
6,拍——拍做名詞用,就是指音樂上的節(jié)奏單位。寫歌詞來配合音樂時,在音樂的節(jié)拍處,詞也應(yīng)該告一段落或者停頓一下。一般的講,在宋詞中是以一拍為一句的,“拍”的時間是固定的,一句字字的多少卻不定,多了就擠的急促點,少了就慢些悠然點?!芭摹币部梢员灰隇榍拇~,詞的過片處,也可以稱過拍。
7,攤破,添字——從音樂含義上看,“攤破”就是將一個曲調(diào)增加一些調(diào)變成一個新的曲子。從文字角度看,“攤破”就是“添字”。比如詞中最常見的有《攤破浣溪沙》,就是在《浣溪沙》上下片的后面分別添加了三個字。
8,換頭、過片、么——詞的早期形式主要是以單片的小令為主的,所以不存在什么“換頭”或著“過片”的。后來由單片發(fā)展成重疊的二片,也就是兩個段落。下片的起句和上片的起句不一樣的,就被稱為“換頭”?!斑^片”就是指著下片的起句,也叫做“過”或“過處”。“過”字有音樂曲中“過門”的意思。“換頭”,其實也是過片,它還有個名字叫“過腔”。詞的下片,有個稱呼叫做“么”,這是借用了北曲的稱呼了,北方人管最后的或最小的叫“老么”,下片為后,估計是這么來的。
關(guān)于宋詞的一些術(shù)語以后還會陸續(xù)介紹的,因為這些術(shù)語和詞的特點及相關(guān)的寫法有密切關(guān)系,所以,在以后結(jié)合寫作方法時一起講解更有效一些。
現(xiàn)在對詞的特性再略做分析一下,以增加對宋詞的基本認識。
一,詞是音樂文學(xué)。詞為倚聲之作,它比詩的新異之處就在于這種新的詩體可以盡情謳歌,詩言志,詞言情,詞的音樂屬性是它的第一特征。前人有言謂之“選詞以配樂”“由樂而定詞”(胡震亨言)乃是其本性也。乾隆年間編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為了突出詞的音樂本性,稱之為“詞本管弦冶蕩之音”。
二,詞的美學(xué)意義,重在雅俗共賞。其實,對于詞的一些諸如“艷體”“別格”這類的說法,雖然有失偏頗,但是卻也反映了它通俗的一面。詞乃“小道”也是一種習(xí)慣上的看法,不少論調(diào)是詞為“女性詩體”,“軟性聲調(diào)”,所以稱它為“艷體”。歷代大家也不乏此論者,晚唐詩人溫飛卿即有言“本工詩余,下流至韓幄……”(注:幄是錯別字,應(yīng)單人旁)。其實,客觀地看,就詞體而言,可謂是美學(xué)經(jīng)典載體之頂也。兩宋以來,創(chuàng)調(diào)數(shù)百,列體過千,作家不計其數(shù)。其詞調(diào)繁盛,聲律之嚴密、旋律之多變、風韻實為高雅近俗,已在某種程度詩莫能之過也。它對格律嚴謹、韻致奇妙、節(jié)奏出新等藝術(shù)上高難度的要求,均在一切詩歌韻文之上的。詞的生命就是樂曲的旋律,其美學(xué)意義也是與之密不可分。
三,調(diào)與情相合,詞與調(diào)相應(yīng),詞,為情思所寄托之詩體。其調(diào)如何現(xiàn)在多已不知道,但是調(diào)與情感的配合,從以往的詞作上看,也可以品味得出的。例如《梅溪詞》中的《壽樓春》調(diào),連用四個平聲,這個聲調(diào)濁而低沉,屬于悼亡之音,其情表達,在文字的音韻上講究的也是如此搭配。
詞的發(fā)聲、節(jié)奏,要皆音的,要分明的,它的嚴格和巧妙,有時達到令人驚奇的程度。平仄要求極其嚴格,清濁音要分清,音和聲要分明。每一處都要細致處理好。
詞學(xué)基礎(chǔ)講座手記(三))——詞的構(gòu)成元素及其構(gòu)思立意
大家晚上好。今天繼續(xù)做《舍得詞學(xué)基礎(chǔ)講座之三》。因為今天涉及的內(nèi)容相對多了點,時間會略長,希望各位多加諒解。我講座歷來的原則是“就低不就高”,盡量面對初入門者,所以希望盡量說的明白一些,這樣難免有時話會說的羅嗦點,也請各位詩友給予海涵,呵呵。
關(guān)于詞的一些理論雜說,史上數(shù)不勝數(shù)。我們可以看到宋以來的各種《詩話》《詞話》以及各種雜評不勝枚舉。我們前兩講粗略地談了一下詞的來源以及詩和詞的大致區(qū)別之處。我們還對詞的一些特性做了介紹,主要是強調(diào)詞的音樂屬性。雖然我們現(xiàn)在所見到的各種詞牌,其曲調(diào)早已不知所蹤,但是,我們?nèi)匀灰涀?u>“詞”的本性是離不開音樂的。雖然我們現(xiàn)在更多的是在文字上對“詞”進行藝術(shù)上的注重和提煉,更多的是追求文學(xué)上的風采,但是,其樂理樂感的成分仍然是詞的本源。如果不懂得這個本質(zhì)性的意義,那么,用再華麗的辭藻堆砌出來的詞,也會全然失去詞之風味,不成其“詞”了。相關(guān)詞學(xué)上的理論論述,我會在其后每一章節(jié)上綜合講解的,我會結(jié)合具體的詞作的賞析點評來闡述的。下面,我們直接進入大家都比較關(guān)注的主題——就是“如何填詞”。
我們現(xiàn)在先了解一下“詞”的基本構(gòu)成和基本要求。
整體上看,詞的構(gòu)成有以下幾個元素和層面:境象、情性、意蘊、神韻、風采。
1,這里說的“境象”,其實就相當于我們在講解近體詩時說的“意象”。構(gòu)成詞境的材料,有景、物、事、理。按唐人的說法是“景、心、風、色”。這“境”不能單純看做是僅指風景或外物,它也包括“事”在其中的,事件、故事、細節(jié)、景物等等。對于境象者,人常說它是文學(xué)的“最外層”,實際上也不完全正確,有時候,一“事”本身可能就是“詞眼”所在,所以,境之展現(xiàn)不僅是詞之外貌,也可以能是詞之要點,這是要靈活看待的。
2,情者,可以理解為情趣、情感、情致、情味等等。詩詞的本質(zhì)就是詠情之體,那么這個“情”字理所當然就是詞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前人言說“緣情而綺靡”,謂之情也?!巴录{精華,莫非性情”,也是情論。人常說“詩言志,詞言情”,情之于詞,乃神之于體,無情之句,難以為詞也。
3,意蘊,包括意旨、意圖,旨趣等等,它接近于“理”,這里說的“意”就相當于詞章的中心思想所在吧。其實說這三樣“境”“情”“意”,是沒法嚴格的分開的,它們應(yīng)該屬于一體的,或者說是詞之神體的不同方面。這些要素的構(gòu)成體現(xiàn)了一定的詞的境界、風度、文采以及氣格,也就是說形成了詞的意境所在。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起篇就說“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我們說詞的構(gòu)成,沒有說詞是由哪種文字格式或曲調(diào)格式的構(gòu)成外型,而只是從其神韻處說起,這是針對詞這種特殊體裁的特殊性而言的。
不要把這些概念看成空泛的論調(diào),在賞析前人詞作時,我們可以認真揣摩其中的風味和意境,品味其帶來的美之享受,進而可熏染我們的美學(xué)細胞。培養(yǎng)成良好的審美習(xí)慣,自己下筆寫作也會自然地神采流露。那么同此理,對倚聲填詞的基本要求,也是從這個層面上來說的。我們主張:填詞者,填寫時當胸襟鼓蕩,淋漓盡情。當意蘊內(nèi)涵,心境空明。當寫照傳神,事語奇妙。重要的,是要雅俗共賞,不裝深沉,不落俗套,方為好詞是也。下面分條說明一下,以求與同道者商榷交流:
1,詞氣堂正,腔調(diào)介于雅俗之間。怎么理解這里說的“雅”和“俗”呢?在舍得做《古詩漫談》講座時介紹了,自古來,詩為風雅之體,尤以“雅”為詩之正格。詞和詩的不同點,其實更多地也體現(xiàn)在這個“雅”的有無之處了,詩為風雅之物,詞承其風格,淡薄于其雅也。那么這個“俗”呢,就是指著“曲”而言吧?!扒蔽覀兎褐冈?,其文體直白多俗,市語頗多,所以謂其為“俗”。詞,正好介于二者之間。不及詩之雅,不似“曲”之俗。詞人難做,也難在這里了,呵呵。既要別與詩,也要別于曲。宋時的李之儀說過:“長短句于遣詞中最為難工,自有一種風格,稍不如格便覺齟齬”?!吧喜凰圃姟保喜槐叵笤娔菢又毖云洹爸尽?,“下不類曲”,又不能只象“曲”那樣娛樂于人。
2,詞要追求一個“妙”字。這個“妙”字可能只得各自意會了。還是綜合詩和曲之長而發(fā)揮吧,妙者——美妙、神妙、精妙、巧妙、絕妙也。那么詞中之“妙”從何來呢?嚴羽在《滄浪詩話》中云:“詩有別才,非關(guān)書也;詩有別趣,非關(guān)理也”。我想,這個詞之妙點,更在于其“別才”和“別趣”之處吧。這所謂的“別才,別趣”,其實就是指超脫理性范圍的形象思維而言的。如果朋友們喜歡,待稍晚些時日,舍得擬對《滄浪詩話》做一專題講座,嚴羽之詩學(xué)思想,深得文學(xué)之精髓,深暗詩歌學(xué)之要旨,可學(xué)之。詞之“妙”是一種境界,在后面的學(xué)習(xí)中,我們還將繼續(xù)探討,慢慢體會吧,但愿學(xué)詞者都能有所妙悟為上。
3,情與景的關(guān)系。關(guān)于情和景,我在做近體詩基礎(chǔ)講座時,以及在做詩作點評時曾經(jīng)大量說及到。景色的描寫,實際上就是對情之抒發(fā)的鋪墊,景色是為情(意)而設(shè)而造而鋪的。情與景的關(guān)系,可參見舍得近體詩基礎(chǔ)知識講座之九(意象和意境)。在這里要強調(diào)的是,如李漁所說的“要說的情出,要寫的景明”,也就是說,關(guān)于“情”的描寫,要表露的出,要讓人看的見,可以多一些婉轉(zhuǎn),但務(wù)必要少一點晦澀?;逎稽c,于詩而言有情可原,但是于詞而言,是不合理的。關(guān)于景色描寫,要清亮,要明晰可見,少借隱喻,可以變化,不可以引申。
現(xiàn)在把李漁在《窺詞管見》中的相關(guān)話列出,供大家商榷:“作詞之料,不過情景二字,非對眼前寫景,即據(jù)心上說情,說的情出,寫的景明,即是好詞。情景都是現(xiàn)在事,舍現(xiàn)在不求,而求諸千里之外,百世之上,是舍易求難,……安得復(fù)有好詞?”。若情和景真要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不論是寫詩還是填詞,均是上佳之作。填詞之景色,要的是那種“搖蕩性情”之景色,如何品味,則各自省得吧,呵呵。
4,填詞寫作要扣題。這是行文的一般基礎(chǔ)要求,填詞照樣不例外。對此不多言了。
5,情與理融,不滯于理。這里再引用前面《滄浪詩話》里的話“詩有別趣,非關(guān)理也”。怎么說呢,填詞取趣,不能在詞里給人講大道理,詞這東西,不是你用來進行教育人的工具載體,如果你填的一闋詞里,大道理擺了一大堆,用詞的形式給人上政治思想課呢,那你就廢了。傳說中的“老干體”被譏笑為不侖不類之體,就是這樣原因。寫詩喊口號,填詞來說教,一看就令人生厭。概因為,這些老干體的作者們,只認識這詩呀詞呀的外形,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就用,根本就不知道這詩詞之品位高下??吹揭黄デЮ锺R,他不識得,卻牽來推碾子拉磨使用了,呵。
詞者,“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其實,填詞一道,不是就不講道理了,那要辨證地理解什么是理?怎么來講?“說的情出,寫的景明”,實際上這“理兒”自然就在其中了。這道理前人也早就說明白了,看《貞一齋詩話》(清·李重華)里說的就非常到位:“情愜,則理在其中矣”。
6,詞的語言風格。要求很簡單——貴在清新。舍得論詞,常說到詞語要“清淺”一些為上,清者,使人氣爽而暢。你想啊,詞的本質(zhì)是配合曲子可以唱的,你嗚魯巴突地說些渾濁晦澀而生澀的字眼,唱給誰聽?誰聽的懂?詞語一經(jīng)口出,人即能聽的懂是最基本的。說到這,還要提醒一下注意,要謹慎對待“同音多義字”的使用。這就是我所說的詞語要“清淺”的意思。不追求高雅華詞類于詩賦,但又淺而不俗,有別于曲。語言使用,要注意斟酌的,只是合轍押韻對上詞譜了還不算完事,要掂量一下是否有“清新”之氣。
7,最后再說一下填詞要忌諱的“三氣”吧。一是“道學(xué)氣”,二是“書本氣”,三是“禪氣”(神秘味道,參禪悟道的味道)。這幾條應(yīng)該不難理解,這幾樣都不符合詞之味道的。填詞之時,要注意一下別沾上這“三氣”為好。
好,到此為止,我們對詞的基本概念及風格特點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了。我們更多人的目的不是僅僅了解,我們更需要知道如何去填詞,填詞應(yīng)該具體的遵循哪些原則和注意事項。常見的思路和方法是什么?這是我們下面要討論的。詞的做法,和寫詩有相似之處。但是真要著筆來寫,則必須依附詞調(diào)了。每個詞調(diào),在片數(shù)、句數(shù)、字數(shù)、用韻以及平仄等,都有自己的獨特的要求。一個調(diào)一個樣,幾乎沒有完全一樣的。調(diào)兒多,式樣繁多,不象詩那樣只有律和絕那么簡單。
寫詩的時候,還要首先考慮的是選擇用七律寫還是用七絕或五絕來寫,有一定的選擇呢。填詞,當然首要考慮的也是選擇詞調(diào)。這和寫詩時選擇律或絕是一樣的。但是,不同之處是考慮之點要復(fù)雜的多。近體詩有五種格式(七律、七絕、五律、五絕、排律),算上古體詩或楚辭等,也是可數(shù)的。詞,則有二千多種格式,幾乎到了多不可數(shù)的程度。所以,這量變到一定程度就會達到質(zhì)變,詞之調(diào)的選擇,當然就格外重要了。擇調(diào),就是選《詞牌》,擇調(diào)的目的是:擇腔、擇律、按譜、押韻(楊守齋語)。
這里,我再借用一下龍榆生的相關(guān)論述:“填詞為倚聲之學(xué),不但它的句度長短,韻位疏密,必須與所用曲調(diào)(一般叫做詞牌)的節(jié)拍恰相適應(yīng),就是歌詞所要表達的喜、怒、哀、樂,起伏變化的不同情感,也得與每一曲調(diào)的聲情恰相諧會,這樣才能取得音樂與語言、內(nèi)容與形式的緊密結(jié)合,使聽者受其感染,獲致'能移我情’的效果?!睂τ趽裾{(diào),初學(xué)填詞者要遵守“取徑宜慎”的原則。說到這,還是強調(diào)詞的性質(zhì)的音樂屬性,楊守齋曾言:詞欲協(xié)音,“腔不韻則勿作”“律不應(yīng),則不美”。每腔每調(diào),則都具有其獨到的情感意義,我們常說的一個詞兒是“聲情并茂”,有什么樣的情,就會發(fā)什么樣的聲(腔),情借聲以達之。
詞調(diào)就相當于聲,我們填詞的內(nèi)容就是情,聲情配合是必須的,第一步,當然是要選擇好“調(diào)”(詞牌)??偛荒苡韵彩露“暟桑恳浴稓J定詞譜》為例,八百多個詞牌,二千多個格式,我們想全都記住很難,其實也沒必要,就算全都能背下來,也不代表你多厲害,只能說你很用功,也很傻。建議喜歡填詞的朋友,要熟悉記住幾個自己喜歡的詞牌,了解它的來龍去脈,知道它屬于什么性質(zhì)的腔調(diào)。最好是典型的能分別代表各種情致的調(diào)子都選擇幾個來熟悉它,甚至熟記于心。這樣,使用起來很方便,不用花費精力現(xiàn)去查詞譜,想填便填,情思詩脈不被(查詞譜這類的雜事所)擾亂,何其快哉!
據(jù)前人經(jīng)驗總結(jié),填詞之法有個“三步曲”。第一步,就是構(gòu)思、立意和取材;第二步,注重長短的結(jié)構(gòu)與離合;第三步,則是完善詞的文采、音節(jié)和色調(diào)。今天就從第一步來說起——詞的構(gòu)思立意、取材。
朋友們大多都看過《紅樓夢》吧?也許會記住林黛玉和香菱論詩的那一段,黛玉說:“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緊”,這話,當然是曹雪芹借黛玉的口來表達的他自己的觀點,但是,這話也非常懇切?!白鲈娨认乱狻T娭幸?,如人之有骨。人而無骨,行尸走肉也”——這是清代的學(xué)者王楷蘇的言論。關(guān)于詩詞的立意,舍得也有自己的言論,請參見舍得的講座手記《近體詩寫作的立意與謀篇》一文?,F(xiàn)在結(jié)合詞的特點,綜合諸多前人的一些論述,對此之“立意”分述如下,以求詩友之商榷:
1,立意要深,用語清淺。我們賞析詩詞作品時,強調(diào)這樣一個觀點,意深語淺,乃是佳作。前面我提到的填詞的詞語要“清淺”也是指此而言。我們看一下馬致遠著名的小曲《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辈蛔銎渌治觯覀冎豢此挠谜Z,沒有生澀之字,沒有艱深的詞語,多么平實的字句,可是,卻生動地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其境遠也,其意深也,寥寥數(shù)字,意蘊深遠,結(jié)構(gòu)精巧,平仄起伏,頓挫有致,音韻鏗鏘,直貫靈心?!院喴馍?,是寫詩填詞的最高境界?!耙赓F深,語貴淺,意不深則薄(淺浮,淺?。薄耙馍盍x高,雖文詞平易,自是奇作”。不妨再看一下我們熟悉的李白之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這語言之淺白,剛會說話的小兒都可以朗朗上口,可是這淺白之字表達出的內(nèi)蘊含義,卻牽動無數(shù)漂泊思鄉(xiāng)人的心腸。
這一點說的多些,主要是看有些朋友寫詩填詞,總喜歡去找那華麗無比的詞匯,反復(fù)地堆砌,表面上一看,哇,這詞好靚!再仔細一品,除了語病之外,啥都沒有!返樸歸真,才是大道,別去總琢磨找那些花哨詞兒了。意深,不在詞的華麗之處,而在于詞的組織運用上。
2,立意要新,不點鬼簿。說句白點的話,就要是有點個性。寫出來的東西,別人一看就是你張三的,不是他李四的。獨立的風采和個性,就是新意!我們這里再借用《窺詞管見》中的言論,以述其義:“文學(xué)莫不貴新,而詞尤甚,不新不可作。意新為上,語新次之?!^新意者,非于尋常見聞之外,別有所聞所見而后謂之新也”。
3,詞意真切,浪漫寫實。詞家常說的是,填詞之道須“隨事命意,遇景得情”。凡事講究個真。前面提過的“要說的情出,要寫的景明”,就是對真實的描述。景明而真,情切而真。情出肺腑而非虛偽強構(gòu),真情流露,不求而自工。人皆說詩人為性情之人,填詞吟詩,實為性情之產(chǎn)物。我們自己也有感受,有情緒時,便有了詩興,有情調(diào)時,便喜哼曲叨詞。如果煩躁苦悶不安時,給你命題,你也難有上佳之作??贪迥驹G之性格性情,實難出好詩好詞的?!霸娪袆e才,非關(guān)書也,詩有別趣,非關(guān)理也”,做詩填詞弄曲,乃是高雅情趣之為,豈是那整天扳著臉,一臉死相之人所玩的起的?愛詩之人,皆有一顆火熱真切之心,有了這份真,我們才有緣在此相聚交流。詞意須真切,自在情理之中。
4,詞有別味,在其詞意----“貴遠不貴近,貴淡不貴濃”。怎么理解這意思呢?其實主要是指表現(xiàn)手法而言的。濃而近則很容易見識,遠而淡,則霧里看花,欲得而難求。在講近體詩時說到一個“含蓄”的概念,這里實質(zhì)上就是這意思。唐詩宋詞的美學(xué)特點就是兩個字——含蓄。其意的表達要具有藝術(shù)性,也就是說要注重修辭的運用。多用比和興,有話別直說。我在相關(guān)講座時提過,寫作時,別直言其義。比如,寫相思,文就盡量不要用“相思”這兩個字,寫悲傷,文中就不要直接寫上“悲傷”,比喻比擬,借物達意,這個意則表現(xiàn)的就不那么淺顯了。直接說出,那就是“近”了“濃”了,用修辭手段藝術(shù)地表達,就是“遠”了“淡”了。
順便再說一點,填詞之立意,立意還貴在一個“銳”字上,貴在言外之意,這在后面的講評時我們會一一分析品味。
大家周末好!今天繼續(xù)做詞學(xué)講座。今天做第四講《舍得詞學(xué)基礎(chǔ)講座(四)》。今天主要想側(cè)重詞的結(jié)構(gòu)上討論一下。但在講座前,先和大家聊侃一段詞話吧。
關(guān)于對詞的認識,從文學(xué)角度看,它只是詩的一種“體”而已。它區(qū)別于我們正規(guī)概念中的詩,是因為它比詩“俗”。說它“俗”,是因為它更接近民間,是因為它可以配樂詠唱,說詞“俗”,那是相對的,比詞更俗的是“曲”,且不管那南曲北曲,那就不能允許你拿捏文詞,基本上就是市井白話。
在這順便說說詞曲的大致區(qū)別,是這么個脈絡(luò)。曲和詞基本屬于一類的體裁,沒有什么嚴格的區(qū)分,但是相比較,詞的文氣更重一些,也相對清雅高調(diào)了許多。不管如何,就文辭而言,都屬于詩這個大家族的,只是不同的詩體而已。其實,文學(xué)意義上講,體裁之間不存在什么高雅或低俗之區(qū)別的,文字形式及韻律要求不同而已。宋詞呢,以李煜、柳永、晏殊、歐陽修、秦觀、周邦彥、李清照等等這些人為代表的作品,被定位了“婉約派”。
所謂“婉約派”,他們的特點主要是內(nèi)容側(cè)重兒女風情,結(jié)構(gòu)深細縝密,音律婉轉(zhuǎn)和諧,語言圓潤清麗,有一種柔婉之美,故名之。然我們還知道一種詩詞流派被稱為“花間派”,這是比宋要早些的晚唐五代的一種詞派。其名的由來是因為一本詞集叫做《花間集》,是由當時的18家詞人500首作品編輯而成的,編者為五代西蜀趙崇祚。作品代表人物是溫庭筠、皇甫松、韋莊等等。其作品內(nèi)容無外乎也是離情別恨,旅愁閨怨,男女私情燕爾這類的。格調(diào)嘛,歷來被詬病,被多數(shù)人說其格調(diào)很低。
如果看《花間集》,其實不能不看《花間集序》,歐陽炯在這個序里給出的定位是“詩客曲子詞”,頗為耐人尋味。曲子詞,是供歌妓們在酒席間歌唱以娛樂所用,是其“俗”的一面,但是,這“曲子詞”卻為“詩客”們所寫,這自然又帶點雅的風味。說的透點就是雅人去俗一把。我們可以認為,雅人可以俗,而俗人卻無法雅,雅和俗的本質(zhì)區(qū)別是內(nèi)涵氣質(zhì)的區(qū)別。官僚啊,大學(xué)教授啊,在KTV里一樣俗的一塌糊涂,只是“俗”的時候呢,還忍不住得玩點高格調(diào)。呵,扯的稍遠了點,《花間集》就是一群雅客們寫的,其實是一群詩人們寫的。說的俗點,它在當時,相當于現(xiàn)在KYV練歌房里的點歌單,歌本,比喻雖然不太恰當,但其作用大致如此。但是,由于作者們多是當時的大文豪,所以,其文學(xué)價值當然也相當高,甚至,形成了一個流派以至于影響到后來的詞學(xué)風貌。
說到對詞之文體的演化,不能不提到一個北宋時非常重要的人物---柳永,他原名叫“三變”(也叫“柳七”),后來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他對詞學(xué)的貢獻極大,詞由小令向慢詞的發(fā)展和豐富,他起了關(guān)鍵性的作用,詞境的開拓,內(nèi)容題材的豐富,詞的通俗化、口語化,其影響在詞史上皆功績彪炳??上н@位大詞家,平生過于放浪,終生潦倒,死的時候還是一群妓女們捐錢給葬了的。柳七的態(tài)度是“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其人性情,鄙視功名利祿,放言狂之“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這個“奉旨填詞柳三變”的詞,雖然也有“花間派”的痕跡(這和他的生存環(huán)境有關(guān)),雖然也免不了凄婉纏綿,兒女情長,但是卻無靡靡之氣。他的詞作中有股放浪不羈的豪氣,詞境清新脫俗,畢竟在文學(xué)地位上屬于大家巨匠的。
唐代強豪詩人輩出,而宋時詞界群星璀璨,風格流派也自然不一樣,以蘇東坡和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派,異軍突起,以詩為詞的特點,和婉約派分庭抗禮。在后期,我將專題介紹蘇東坡其人及其作品風貌,這里只說一下“東坡”之名的來歷。蘇軾,號東坡居士,這個“東坡”其意是取自白居易的《東坡種花》而來。其起句是“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詩中還有“東坡春向暮,樹木今何如”之句,蘇軾是白居易最忠實的粉絲哦,非常非常地崇拜他,甚至自比為當代的白居易。
好了,這詞話啊,聊起來沒完,以后咱再接著聊。我們經(jīng)常了解一下詞的各種淵源和傳由,于我們習(xí)詞也是大有裨益的,至少我們可以熏陶在一種詞的“氛圍”之中。咱別跑題,大家喝點茶水,咱言歸正傳,還是說詞法吧。
詞的布局結(jié)構(gòu)之特點
現(xiàn)在想大致地介紹一下詞的布局結(jié)構(gòu)之特點,介紹一下詞的“起”、詞的“結(jié)”以及詞的“過渡”問題。用我們講詩時的說法,就是詞的“章法”。在古典詩詞學(xué)的概念里,“章法”,就等同于“結(jié)構(gòu)”,以后不論是說到哪個,意思都是一樣的。比如我評說你的作品“結(jié)構(gòu)”有點問題,那意思就是指你寫的不合“章法”。
在我們前期修習(xí)近體詩的時候,我們常說到它的章法是“起承轉(zhuǎn)合”。其實,這個概念也適合用在詞學(xué)里來,只是,我們不能照搬。在詞中,我們可以忽略“承”的表面意義,而只去注意它的起、結(jié)和轉(zhuǎn)。我們稱它為“詞的發(fā)端”,“詞的煞尾”,“詞的過變”。所謂“過變”就是前時我們所說的“過拍”、“換頭”等意思。詞的起法可謂是多種多樣,一會我會比較詳細地分析的,首先要了解一下詞的起篇大致可以有這樣三個思路:
一是要“謀勢”。看過我以前的講座的朋友都知道,記得我在講七絕的寫法時,說到“起句要押住陣”這話吧?這詞的特點,也有這意思,起句開門見山,有陣勢,可以一下子就吸引住眼球,直抒主題。我們看一下蘇軾的《江城子》中的起句“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也是這個作用。開篇就先給你狂妄一把,然后再得意地從態(tài)上說如何的狂,左手牽著黃狗,右手擎著蒼鷹,玩的夠瀟灑吧,呵呵。再看一下陸游的《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候,匹馬戎梁州”,先把自己曾經(jīng)的大志亮了出來,也算是一種“勢”的渲染,起句,有勢乃佳。
二是要“謀境”,典型的有如蘇軾的《念奴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斯境大也。還比如黃庭堅的《定風波》(次高左藏使臣韻)的起句“萬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終日似乘船?!睂懛孔勇┚头孔勇﹩h,他卻給你先來一個“萬里黔中”,呵呵,這就把“境”給你鋪染一下,還帶出了“萬里”之勢。溫婉一些的,如朱淑真的《秋波媚》的起句“遲遲春日弄輕柔,花徑暗香流”,這里用視覺和嗅覺來造境,勾勒家園美好的春日景色。
三是要“謀思”,這是要以意為先,常常是先以問句而起。我們看黃庭堅的一首《清平樂》(晚春)“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這闋詞的過片也是一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說起黃庭堅,文學(xué)史上和蘇軾并肩被稱為“蘇黃”,也是不得了的人物。那么就再把蘇軾的句子也搬來做例子“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都是先設(shè)問,引人發(fā)思,然后再鋪展敘述,辭以賦之。
關(guān)于詞之結(jié)構(gòu)的說法,下面漫而談之吧。曾經(jīng)聽過這樣的話“詩重發(fā)端,惟詞亦然”,查了之后知道,這是清時沈祥龍說的。詞的“起”,是要給予足夠重視的,比如我們前面說的那“三謀”,都是指要對起句加以構(gòu)思的。
填詞起篇不能油腔滑調(diào)的,也不能濃裝艷抹的。還要避免用那些俗套的陳詞濫調(diào),令人一瞥,望而生厭,何談美哉?詞的起,講究是是一種“開門見山”,清麗淺白,開口就讓人聽個明白。這點有別于近體詩的。詩的起,雖然也有“興起”一說,但是,詩重含蓄,重比興的修辭技巧,在文辭上給你埋伏筆,設(shè)鋪墊,然后再中而興之,那是有章有節(jié)的鋪展,而詞,開門見山就可以了。這個“開門”也別亂開,要重視一個“凝重”,不要裝模做樣,不顯露輕浮。凝重而有神韻,則大勢可成。按嚴羽的話說“發(fā)端忌做舉止”,就是這意思。我們在前幾講里說了,詞類分為小令,中調(diào)和長調(diào)。中長調(diào)的,也稱為“慢詞”。對于慢詞而言,它的起是有講究的。現(xiàn)在不少人做這類“慢詞”,在起處多是描寫景色來鋪引,然后到第二韻的時候在點到題,也就是次片才進到意面。其實這不是正規(guī)的詞法。慢詞之起,應(yīng)該立即扣緊題意,籠罩全篇。也就是說,適宜實起,而不適宜虛寫,不適合泛泛地寫景。起便定住題面,后面就順勢而下。
我們說起法,說的是一些常見的例子,其實,詞之起法幾乎沒一定之規(guī)。悟得其妙時,法便無定法。有如蘇子的“大江東去”“明月幾時有”這樣起句便籠罩全篇的,也有起意言題之后,另言他意的。還有起句之前便已經(jīng)有“語意”存在的,虛擬的語已經(jīng)在,而“起”只是對起接續(xù)而已,比如李易安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還比如辛稼軒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這樣的句子,看似不完整,嚴格講究,前面好象缺點啥。可是,我們讀來仍然能夠意會。這就是詞的結(jié)構(gòu)的特點,很靈活。具體的修習(xí),我們以后結(jié)合作品,分別講之,細推敲之,不在于掌握幾個起法,而在于認識詞之“起”的性質(zhì)和規(guī)律
大致上我們可以粗淺地這樣認識一下,
第一,可以在開端處點出中心思想。
第二,可以從容開端,步步為營,漸入佳境。
第三,由景入情,先景后情。
第四,由情起句,再襯以景致。可以先從這幾個方面考慮謀篇入句。
說起法,其實是不能獨立來說的,它只是詞之結(jié)構(gòu)布局的一部分,要綜合全篇來考慮的。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有這樣的論述:“凡思緒初發(fā),辭采苦雜,心非權(quán)衡,勢必輕重。是以草創(chuàng)鴻筆,先標三準:履端于始,則設(shè)情以位體;舉正于中,則酌事以取類;歸余于終,則撮辭以舉要?!?。他這里說的,我們看做是主要是針對慢詞而言,是指篇幅比較長的詩體而說。就如我前面所講,慢詞的起,取得牢籠全體的姿勢,取得概貌。大的起,中間部分就不能干癟,要飽滿起來,開闔變化,鼓蕩起伏而無懈可擊。結(jié)尾則需要收神,做一總結(jié),完成全篇的收口。
有朋友可能會注意到我的簽名處寫了這么幾句話“小詩精深,短章蘊藉,大篇開闔乃妙”。這是白石道人(姜夔)在他的《白石道人詩說》里的話,在這話的意思,白石點出的就是題材、選材及組織成章的法旨。其中“大篇開闔乃妙”,要是就是一整體布局的全局觀。關(guān)于詞的發(fā)端,我們再多說幾句。常言道是“萬事開頭難”,詞也是啊,有了好的開端,后面的結(jié)構(gòu)一般也就“心中有數(shù)”了,這個起,也好比是高樓大廈的奠基石?!暗變骸贝蚝昧?,后面的譜寫也有信心了。信心在,情緒暢,詩思自然有脈而舒整。
這里再參考一下龍榆生的相關(guān)講義,他將詞之“起”分為兩種態(tài)勢,一是“飄忽而來,奄有壓倒一切的氣概”,二是“故取逆勢,借以激起下文所要鋪寫的壯闊波瀾”。其實講的就是兩個不同的角度切入的問題。一個是正寫,一個是反寫。
當然,我們也可以自己總結(jié)出,還可以側(cè)寫,借勢起勢。我們在這里要注意因調(diào)而區(qū)謀劃不同的起法。調(diào)的長短不同,其結(jié)構(gòu)也必然不同,比如剛才說的慢詞,是適合中長調(diào)的一般規(guī)律(不是死規(guī)定)。由此,我們也可以根據(jù)體裁而分析出單起之調(diào),適合突兀而起,精神而驚警,對起之調(diào),就應(yīng)該規(guī)整而洗煉。這里說的“對起之調(diào)”是指起句采用對仗的形式的“起”。諸如此說,可與諸君于閑暇時推而論之。
現(xiàn)在,利用今天的節(jié)余時間,再說幾句題外話。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我的講義中引了不少古代的詩話詞話,基本上都是用文言文寫成的。我們修習(xí)古典詩歌,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是很重要的。不要求你如何熟練地用文言文去寫作,但是,必須要習(xí)慣文言文的通常用法,它的語言習(xí)慣和語法特點。古典詩歌,尤其是近體詩,實際上它所使用的詞匯,就是文言詞匯。我經(jīng)常提到的“底蘊”二字,其實,能通順地讀懂古文,是最基本的要求。古詩詞的語言風格,實際上是和文言文之精練雅致之語非常地切合。
在此做一友情建議,閑時多讀古文,于修詩一道,大有裨益。
詞學(xué)基礎(chǔ)講座手記(五)——詞的“過變”和“煞尾”
我們今天還是從閑聊開始吧。有的朋友在聽了舍得的詩法講座之后,或者看了舍得對詩詞作品的點評之后,跑來對舍得說:“聽了你的話后,忽然感覺自己不會寫了,感到“不會寫了”時更要去寫,多讀,多看,多思考,多動筆!感到不會寫了,那是一種自我覺醒,是一種升華,是詩詞修學(xué)之路上的真正起步。我們該感到高興。
好,繼續(xù)我們的詞學(xué)講座。今天主要講詞的“過變”和“煞尾”。先談一下“過變”的問題吧。
一、詞的“過變”
過變,就是所謂的“過拍”“換頭”“過片”,也被稱為“過腔”,名堂挺多的。早期的詞是不分片的,基本都是單遍的小令。后來發(fā)展成了重疊的兩遍,再后來甚至發(fā)展了三片四片的長調(diào)了。這片和片之間就需要個過渡,就如我們唱的歌曲,兩段或兩遍之間,就需要個“過門”,在音樂上需要有個間歇和過渡,在文辭上,也需要有個承接和轉(zhuǎn)變。這就是“過”。說詞是音樂化的文學(xué),在這術(shù)語上也體現(xiàn)出來了。
對于下一片的起句,我們都可以稱為“過變”或“過片”“過拍”等,但是稱為“換頭”還有另有一說的,就是下一片的起句,不是在句式上單純重復(fù)上一片的,而是有所變化,才叫換頭。比如《望遠行》、《阮郎歸》、《憶秦娥》這類的詞牌,下片的起句和上片的句式就不一樣。而《采桑子》《蝶戀花》《浣溪紗》這類的詞牌,上下片的格式是完全一樣的。在翻看施蟄存的講義時,我們了解到這一點:“換頭”也可能是來源于律詩的格律,大家都知道律詩格律中有“對”和“黏”的要求,這“對”就是上下句的平仄性要相反,特別是指前兩句而言,這也稱為“換頭”,當然是這指聲韻而言了。據(jù)施蟄存老師講,這個說法是來自日本和尚遍照金剛的《文鏡秘府論》,這我們就不多考究了,做為一般了解就可以了。我們現(xiàn)在要理解的,就是如何“過變”,下一片的起句,和上片的一樣不一樣我們都不管,叫它“過變”“過片”“過拍”“換頭”等等都沒大關(guān)系。
之所以對這個名詞說道這么多,是因為它在詞中的結(jié)構(gòu)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們研究近體詩詩法的時候,我就特別強調(diào)了“起承轉(zhuǎn)合”中的“轉(zhuǎn)”,所謂轉(zhuǎn)者,變化也。詩意之美感,尤其需要一種動態(tài)的變化美。詞為音樂文學(xué),對于變化之表現(xiàn),要求更甚。我們看詩,是不分片的,一體貫之,一韻貫之,如此,尚有前后變化之講究,“前有浮聲,后須有切響”。詞有上下片,當然更不可以上下一樣味道,平淡而無變化,就體裁而言,分片已是形變,其變之法,自當用心琢磨。詞的過變換頭之處,是全詞的樞紐所在,我們多數(shù)人還是關(guān)注其具體的作法。其過片的作法,我們可以參考一下夏承燾先生的論述。
在總結(jié)大量前人的作品之后,夏先生將之歸納為七種類型:
1,承上啟下而曲意不斷的(例--蘇軾的《水龍吟》;
2,下闋另詠其它事和物(例--辛稼軒的《感皇恩》);
3,上闋結(jié)句引起下闋(例--馮延已的《長命女》);
4,下闋申說上闋(例--辛稼軒的《玉樓春》);
5,上下闋文義并列的(例--朱淑真的《生查子》);
6,上闋問,下闋答的(例--劉敏中的《沁園春》);
7,打破分片定格的(例--劉過的《沁園春》)。
大致說來,過變處以換筆、換意的情況比較多,也有連續(xù)寫下去接上片的意思不變的。具體的作法,舍得個人感覺不必拘泥于什么形式,主要把握的是要有兩個原則,一是要“變”,這個變不一定要改變上片的意思,但是在語氣上一定要有“新”的感覺。正如一支曲子的譜寫,第二段的時候,總要再起個“頭”,使人為之精神一振,謂之旋律起伏之的再起是也。二是“不能變”,與上片的總的脈絡(luò)不能斷,也就是上下片演奏的是一個主旋律,詞的主格調(diào)不能變。
用樂感來品味詞感,是因為二者在美學(xué)上是具有通感的。比如我們欣賞著名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從它的曲式分析來看,大概就分了這么三段:呈示部分、展開部分、再現(xiàn)部分。從快樂的學(xué)校生活到十八相送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祝英臺回家抗婚不成,樓臺會以及哭靈,第三部分就是化蝶了,這是主題再現(xiàn)。每一部分都是各不相同,這種不同就是“變”,變的開始或過渡階段,反映在詞學(xué)中就被稱為“過變”。
所以,變,要考慮的是一個過程,而不能只拘泥在過片之句上。填詞時,只考慮過片如何寫,其實是不全面的。先要有謀篇的設(shè)計,上片可以寫什么,下片可以寫什么,這樣,在寫法上,至少上片的結(jié)句,不能單純的去“結(jié)”,而是要留有余音,這樣,下片的“變”才會變的有理。這樣,就要綜合考慮上片的“結(jié)”和下片的“起”,要兼而顧之。這都是“過變”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吧祥牭哪┚湟坪隙炙破?,下闋的的起句要似承而又似轉(zhuǎn)”說白了,不管是作詞的開端,詞的過變,還是詞的煞尾,都需要前后兼顧而有所設(shè)計的。尤其是過變,既不可以讓前后脫節(jié),又要體現(xiàn)出這個變化感來?!斑^片不可斷了曲意,需要承上接下”--這是《詞源》(張炎)所說的。還如前面引用的夏承燾先生所論述的幾種過變方式,其中就有曲義不斷的這種方法。既然不斷,那怎么能“過變”呢?不妨就看看舉例吧:
水龍吟·次韻章質(zhì)夫楊花詞·蘇軾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M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楊花者,柳絮也。這是蘇軾的和韻之作,是非常經(jīng)典的佳作。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對其贊曰“東坡《水龍吟》詠楊花,和均而似元唱。章質(zhì)夫詞,元唱而似和均”,這說的是,蘇軾寫的是和韻,卻看起來象原唱原韻了,而所和的章質(zhì)夫的原詞,看起來反而象和韻之作了。和韻本來就已經(jīng)很難,一般很難抵上原韻的,能夠勝于原韻,當然是蘇軾功底更深厚了。王國維又說到“詠物之詞,自以東坡《水龍吟》為最工”。我們這里呢,暫時不對這個作品做全面的詳細賞析,且先關(guān)注它的“過片”---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這是下片對上片的直接呼應(yīng),寫的還是楊花。上片寫的尚且還是“愁”,這過片開始演化的就成了“恨”了。正如前面所列的第一條作法--“1,承上啟下而曲意不斷的”?!俺睢被鳌昂蕖?,傾注惜春之情,也是在更深的層次上寫柳絮“也無人教墜”的際遇。這一韻對應(yīng)了上闋首韻“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呼應(yīng)有致,同曲同義而旋律遞進,情致更濃。
我們結(jié)合以往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再進一步分析,過片處還應(yīng)該體現(xiàn)這樣一些特點:
1,上闋和下闋,看著斷了,實際還是還連著的,如前所說,主脈(或暗脈)不能斷。
2,上闋寫景,下闋言情。情景之關(guān)系,是一種互融的互襯的互動的關(guān)系。關(guān)于情景之關(guān)系,我們在講近體詩的時候多次講到,填詞的時候,也要有這種不可撕裂性的考量。
3,上片具體鋪述,下片進行引申或演繹,這一點我們看個例子,王沂孫的《眉嫵》(新月)一詞:
漸新痕懸柳,澹彩穿花,依約破初暝。便有團圓意,深深拜,相逢誰在香徑。畫眉未穩(wěn),料素娥、猶帶離恨。最堪愛、一曲銀鉤小,寶簾掛秋冷。
千古盈虧休問。嘆慢磨玉斧,難補金鏡。太液池猶在,凄涼處、何人重賦清景。故山夜永。試待他、窺戶端正。看云外山河,還老盡、桂花影。
上闋是對新月的具體描寫,寫它如何可愛。下闋,我們注意他的過片“千古盈虧休問”這一句的概括,就引出了亡國之恨的感慨。以月之“盈虧”而引申,可以看做歷史煙波的起伏、成敗、榮辱等等。
4,上闋寫感,下闋寫感的來由,下闋可以寫今昔,是利用對比的描寫。或者,先在上闋寫出總的概括,下闋分層地寫具體的緣由。還有的,上闋的結(jié)尾那里留下一個問,下闋再給出一個答。
我在這里分出的幾種幾種的形式,其實是不需要記的,形式的樣數(shù)還可以多了,如何設(shè)計,是要根據(jù)內(nèi)容的需要,更主要是作者的如何設(shè)計安排了。好象同樣一塊布料,不同的設(shè)計師就可以剪裁出不同式樣的衣服。結(jié)構(gòu)上安排,其實重在一個“巧妙”上。如何巧,如何妙,那就看你是否獨具匠心了。布局的關(guān)鍵點,就是在“過片”這里,我們可以把它看做是一個“節(jié)點”,或者是一個平衡點,這個節(jié)點,是需要非常經(jīng)心處理的。劉熙載說過“詩之局勢非前張后歙,則前歙后張”,歙(xī),是收斂的意思。疏密張弛,錯落有致,把握的如何,也是考量你作品的品位高下之重要看點了。我們在平時賞析古典優(yōu)秀作品時,要多注意作者的這種布局上的安排,也多注意一下他的“過變”是如何處理的,不要生硬地抄襲他的“過片”模式,而是要領(lǐng)會他這么安排的目的,以及所取得的效果。
二、詞的“煞尾”
詞的煞尾,就是我們所謂的“結(jié)句”了,是收尾之句。
提起收尾,想起一句老話---“編筐編簍,全在收口”。其重要性不需要我多強調(diào)大家都很理解的。其實,別說是詩詞作品,任何文章體裁的寫作中,收尾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說寫文了,就是我們平時的工作生活中的大事小情,結(jié)尾(最后一步)都是很重要的。前面做的都很好,最后一關(guān)節(jié)沒處理好,一錘子給砸飛了的事兒,也是常見的。最后一步,離成功最近,也最遠。再套用一句民間的老話“二十四拜都拜了,別差這最后一哆嗦了”。填詞之道,也是同樣道理,煞尾,很重要。
關(guān)于如何煞尾,我在這里引用一下沈起龍在《論詞隨筆》中的言論------詞起結(jié)最難,而結(jié)尤難于起。結(jié)有數(shù)法:1,或拍合。2,或宕開。3,或醒明主旨。4,或轉(zhuǎn)出別意。5,或于眼前指點。6,或于題外借形。不外《白石詞說》所云“辭意俱盡”“辭盡意不盡”“意盡辭不盡”三者而已。
前人詞話中還認為,詞之煞尾,貴在以神蕩見奇,貴在以迷離稱雋。也就是說,貴在虛寫而不適合用“實語”,著一實語,即為敗筆。這里我理解的是,詞的煞尾,不能寫的太老實了。一是要注意收束,一是要注意發(fā)散,或者收中有散。姜白石所云之意,也不外如此。其實所謂“辭意俱盡”,當是一吐胸懷,取其痛快淋漓之感。讀過《水滸傳》的朋友都會記得宋江在潯陽樓醉酒后“題反詩”的情節(jié),我們就試以宋江的這個“反詩”來做例子:
這黑三郎寫的其實是一首《西江月》,對于這闋詞,我們印象最深當是它的煞尾“他年若得報冤仇,血染潯陽江口”。這是借酒澆愁,轉(zhuǎn)而為恨,往日積累一腔憤怒,借筆而直抒胸襟。大丈夫可殺不可辱,豪邁如斯也。私以為,這等煞尾,當屬“辭意俱盡”了。我們還看蘇軾的《江城子》,起句為“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其結(jié)尾是“西北望,射天狼”,點明主題,立即收筆。這都應(yīng)該屬于“辭意俱盡”之煞尾了。一般的以豪邁風格的作品,采用這樣的收束比較多見,效果是比較暢快。
我們再看一下姜白石關(guān)于收尾的原話:“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馬,辭意俱盡。如臨水送將歸,辭盡意不盡。所謂辭意俱盡者,急流中截后語,非謂辭窮理盡也。所謂意盡辭不盡者,意盡于未當盡處,則辭可以不盡矣。非以長語益之者也。至若辭盡意不盡者,非遺意也,辭中以仿佛可見矣。辭意俱不盡者,不盡之中固已深盡之矣”。
對此多加揣摩,深刻理解,當可體會在詞的煞尾時,如何對“辭”和“意”進行藝術(shù)處理。前次講座時我建議朋友們熟練掌握文言文,于此便有收益。修習(xí)古典文學(xué)而不識古文,將舉步維艱。歷代詩話詞話數(shù)不勝數(shù),若能輕松翻閱賞讀,當如蛟龍歸大海,當如放虎回深山。何須去看什么如何寫詩填詞這類的書籍。遍覽群書,自會形成自己的理念和風格,你自己也可以編寫學(xué)習(xí)方法和心得了。
哦,又跑題了,咱接著說“煞尾”。在白石上述這番議論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用于詞的收尾可有三個境界,這三個層面其實是不分優(yōu)劣高下的,主要是根據(jù)自己辭文的主題、格調(diào)以及設(shè)計思想而取決的。前面說了“辭意俱盡”,那么“辭盡意不盡”呢?“意盡辭不盡”呢?我們這時當可想到“含蓄”二字,當可想到修辭手段,所謂不盡者,即是余味繚繞。不盡之中,實已盡之更深了。
我們可以再看一個辛稼軒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一直很喜歡這闋詞,拿來舉例,可以更好地品味。我們看他在這闋詞中的煞尾“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這里,我們可以理解成“辭盡意不盡”了。如只是從字面看,江天色晚,山中鳥隱,該回家睡覺了,沒啥說的了??墒牵Y(jié)合前面的辭義,讀到這里,我們肯定不會回家睡大覺。我們此時會咀嚼到一種含蓄、深惋而又十分沉郁的感覺?!拔鞅蓖L安”而不可歸去,好無奈的情懷,意緒綿綿而不盡,乃至流傳千年仍有余音呢。
多品味這樣的作品,把這種感覺找到了,其實就是找到了我們學(xué)習(xí)寫作的方法。即使我們不去寫作而只是欣賞,也會享受到詩詞之美的無上樂趣。這類優(yōu)秀的詞作很多,再比如我們都熟悉的李易安的《醉花陰》,她那結(jié)句寫的是“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人比黃花瘦”只是說人的胖瘦嗎?顯然不是!這里含有“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味道,妙在深婉含蓄,妙在辭語之外,辭語可盡,而余味無窮。還有她的那首《聲聲慢》的煞尾“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拋給你了一聲嘆,她走了千年了,卻讓你今天還跟著這句抹眼淚呢。
好,對于煞尾,我們歸納一下,在具體的演繹手法上,無外乎這樣二種情況:以景色來結(jié),或以情思來結(jié)。景色做結(jié),還可以分為實景結(jié)和虛景結(jié)。情思做結(jié),又可以分為寓情而結(jié)和抒情而結(jié)。通過這種分類,我們不需要多解釋,就可以理解關(guān)于煞尾的大致可采取的形式了。
我們一直在說詩須依法而又詩無定法,對于倚聲填詞,其實也是要有這種理念。知其法,才可以不拘于法。記住這樣的順序,先知法,才可以無法,前提是要知法。這是一種高層次的藝術(shù)境界之發(fā)揮,而不是不懂法而去胡來。前面說的“景結(jié)”或者“情結(jié)”,也不是死板的分類哦。還可以亦情亦景,還可以亦景亦情。如果真的這么細分下去,按圖索驥,會累死你。掌握一種靈活和靈動,才是學(xué)詞的真諦。方法論,只可借鑒而不可拘泥。站在高一點的層次來看“方法”,才是大道。
今天是周末,索性再占用大家點時間,多說幾句。舍得在這里已經(jīng)分別說了“詞的發(fā)端”,“詞的煞尾”以及“詞的過變”,告訴你方法了嗎?既告訴了,也沒告訴,舍得希望為大家提供的是一種謀篇的思維方式。詞之為道,乃是智者的事。詞道不是給那些懶于思考的懶人開放的,也不是給那些拘泥于死板教條的方法論者準備的。填詞之作,需要經(jīng)心,需要精心,更要有大局觀,時刻要有大局的視角。
總結(jié)上面的起、結(jié)、過,我們可以對詞的結(jié)構(gòu)做一大致綜述。詞章之妙要之法,在于“篇意前后摩盈,則精神百出”,長篇敘事,短篇寫意。小詩精深,短篇蘊藉,大篇開闔乃妙。布局時不僅要考慮到意的流動緩急,也要在節(jié)拍,句式上相應(yīng)配合。意的流動,在慢詞而言,就適合大開大合,大起大落,要的是一種大貌的氣勢。在小令而言,要見到一種精巧,要風吹波瀾而起意,要體現(xiàn)個“精”與“巧”。大的內(nèi)容,可以寫到小令里,壓之縮之以精之,小的內(nèi)容,卻不可以拉伸成長篇,一旦以小拉大,必然拉雜瑣碎,強填硬湊,也必然乏味生厭。
關(guān)于結(jié)構(gòu)中句式的配合,也要領(lǐng)悟其機。比如,同樣是《念奴嬌》,蘇軾和辛棄疾等人就用“四、三、六”拍或者是“四九”起句領(lǐng)銜。而朱希真、黃升等人卻用“四、五、四”句式起句領(lǐng)銜。同樣還是《念奴嬌》,劉克莊、姚孝寧等人的作品,使用的是“七、六”拍的兩句相銜。大家可去查看他們相關(guān)的作品便可以看出這般端倪。語氣,詞義,句式,節(jié)拍皆須配合而動,協(xié)調(diào)感是重要的,整體觀是關(guān)鍵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