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就網絡文學,說一點總體的感受。我們這些人來談網絡文學,不可避免會帶有我們自己的視角,我們的視角肯定是偏于傳統(tǒng)文學的。所以由我們來研討網絡文學,其實就是與網絡文學作者的一種對話。網絡文學的寫作,跟網絡文學的閱讀方式、傳播方式密切相關。每天更新多少,就上傳多少,也就閱讀多少,寫作與閱讀,既象由短跑接成的長跑,又好像一種相互的接力。這種情形,構成了網絡文學的一個重要特點,那就是網絡文學的寫作,與它的閱讀對象和閱讀方式密切相關,作品完成的過程,帶有它獨有的蔓延性。這種方式,就跟傳統(tǒng)小說的做法很不一樣。傳統(tǒng)小說的寫作,間接面對讀者,網絡小說的寫作,直接面對讀者;傳統(tǒng)小說的寫作,是整體性的,而網絡小說的寫作是斷片式的。還有網絡小說的閱讀,實際上與紙質閱讀完全不同,嚴格意義上說是瀏覽式閱讀。所以像這種直面性,斷片性、瀏覽性,恐怕就是網絡小說很重要的一些屬性和特點,正因為這些不同點,網絡小說就跟傳統(tǒng)小說區(qū)別了開來。但網絡小說還是小說,它與傳統(tǒng)小說有基本的共性,有一定的聯(lián)系,這種共性與聯(lián)系是什么呢?那就是怎么說也是漢語敘事,是以漢語的方式敘述故事。因為這種共通性,傳統(tǒng)與網絡,你們與我們,就有坐下來相互交流的可能。
當然我覺得在文學的看法上,小說的概念上,我們一代人跟新的一代人看起來說的是一個詞匯,但在其內涵上,可能并不相同,或者有所區(qū)別。比如說現在的“80后”、“90后”們,他的文學的觀念跟我們是很不一樣的。去年,石河子大學一些學中文的大學生聯(lián)合其他大學的學生編著了由作品讀后感構成的一部“我的文學”,找我作序,我一看目錄,就感到很是為難,因為用我相對傳統(tǒng)的文學觀念來看,既對魯、郭、茅、巴、老、曹等仍在其中感到欣幸,又會對郭敬明、韓寒、滄月、雪小禪、七堇年、九把刀等名列其中感到訝異。可以說,這份作家名錄的無所不包與逾越常規(guī),在體現其豐盈多樣的同時,面目上也顯得模糊和曖昧。但這就是他們的文學喜好,文學尺度,這顯然與我們的看法差異較大。因之,我在序文中,也就此與他們展開了一定的討論。所以今天這種研討,只能是溝通看法,相互交流,在溝通與交流中進行對話。你們談你們的,我們談我們的,你們看看我們的說法有無道理?我們也聽聽你們的意見有無道理?然后相互影響、相互啟迪。
今天我們討論的幾位網絡作家,不管他們的作品還有什么問題或多少毛病,但他們確實是當前網絡文學寫作中比較好的作家和作品,在網絡小說中具有相當的代表性。我這次閱讀的楊鎣瑩的作品,說實話有點讓人意外?!赌侯仭愤@部作品,從書名來看,是典型的網絡小說,因為它表意含混,難知所云。但看完以后,感覺作者的寫作在網絡文學里面是靠近傳統(tǒng)的,類型化寫作的網絡小說特征并不很明顯。還有一個是,她的作品在多時空的形式中有著豐厚、豐盈的內蘊,這些都超出了她的年齡應有的程度。因此,她的這部作品,是既有一定的可讀性,也具有一定的可評性的。
《凝暮顏》這部作品給我的印象深刻的,主要有兩點,一個是表述方式上的雙線敘事或者雙核結構,一個是人物命運的重復與輪回。這兩個東西又相互交織,相輔相成。作品中的第一條故事線是現代的,另一個故事線則是當代。現代故事線中的主人公凝痕,情感經歷與個人命運都不順遂,她先后有過兩三段戀情,因為自己性格的原因,也因為戰(zhàn)亂的大背景,她都未能實現自己的真正意愿。她心高氣傲,但卻只能由一個女傭,熬成白家的二少奶奶,但在心里卻始終愛著另外一個人。作品里的其他人,也都在情感際遇上陰差陽錯,個人命運上歷盡坎坷。當代故事線中的女主人邊暮,雖為當下都市的白領麗人,卻因性格的羈絆,不斷錯失愛情,深愛蕭憶,只是柏拉圖式的暗戀;轉而愛上廖彥時,卻被好友佘芳捷足先登;戀愛一事無成,只好獨自踏上去往小鎮(zhèn)的旅程。幸而在那里得知了凝痕的往事,仿佛在鏡像看到了自我,于是她重返T城,繼續(xù)自己的學業(yè)。作品在兩條故事線的交叉演進中,寫出了兩個時段和兩個主角的各自人生故事,主線之外還有副線,主角之外還有配角,交叉性中蘊含了人生的豐富性與人性的復雜性,作品確實耐人咀嚼。正是這樣的二重結構的敘事,作品又寫出了分屬現代與當代的凝痕與邊暮的相似性,不僅面容相互酷似,而且命運何其相同:都因追求愛情不得,使得人生從青春時代起就陷入了悲涼,并從此難以改變基本走勢。不同時期的女性有著如此相似的命運,讓人驚異,也引人深省。它會讓人在心里反問,為什么在現代時期的抗戰(zhàn)背景之下,女性個人的意愿實現不了,命運異??部溃搅水敶鷷r期的當下社會,她們在愛情與人生上,際遇仍然一如既往,命運依然重蹈覆撤?我們的社會與時代,對于女性來說,到底是變了還是沒變?這些都會引起我們深深的追問與深思。
用傳統(tǒng)的小說尺度來看,這個作品確實還有許多不足。比如,作品里的兩條線索的故事和兩個核心的結構,基本上是平面運行,平行敘事,兩條線索的故事之間,沒有一種內在的聯(lián)系,除了發(fā)生在同一個古鎮(zhèn)這一個地方之外,兩個故事平搭浮擱,完全沒有什么勾連,感覺上是把兩部作品拆開后又硬合成了一部作品。我想,你應該想一些辦法,那怕玩一點穿越,讓兩個故事有更內在的勾連,看起來就會不一樣一些。所以我看著看著就想發(fā)問,你這個作者,為什么要把兩個作品拆來來又捏鼓成一個呢?這種兩個故事的交叉敘事,因為兩個故事都是碎的,看起來很難受,也顯得很凌亂,交叉敘事不是不可以運用,但要用的自如而得體,或者說應比現在的樣子更好一些。
我在閱讀中還感覺到,作者在這部作品當中,想要表現的東西太多了,兩條線都想表現,兩個人物都想寫好,還想寫好現代的戰(zhàn)亂,當代的困惑,女性的命運,人性的孤獨,等等。你能感到眾多的線索在相互糾纏,眾多的人物在相互遮蔽,使得更重要的都似乎沒有真正突出出來。我認為一部作品所有的意義,都蘊含于在故事的本身,你把故事寫好就行了,不要外加別的意義。敘事完畢,故事看完,讀者自然會領悟其意義。在故事之外強加過多的東西,讀者在閱讀中未必能悉數接受到,又是反倒會分解乃至損害故事應有的意義。
從這個作品可以看出,楊鎣瑩在小說寫作上是真有潛力,確有實力;她的潛力在于她在這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直接與間接生活體驗的豐富性,她的實力在于她把握復雜現象,處理難度問題的一定能力。這些積累與才力,加上她的靠近傳統(tǒng)文學的藝術造詣,都向人們預示,假以時日,她今后當會有更好的發(fā)展,更大的進步。
作者簡介:白燁,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近年以在新興文學現象與“80后”寫作的研究方面尤為突出。在當代文學的理論批評和作家作品評論方面,撰著300多萬字的理論批評文章,出版8部文學理論評論著作;另主持或主編有“文壇紀事”、“文論選”、“文情報告”等多種文學選本和文學現狀概觀圖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