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無論是小學、初中、高中還是大學,都被期末考試的氛圍包圍著,讓國人的目光一下子又聚焦在“考試”這一話題上。就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媒體將已故國學大師季羨林,1934年在清華大學讀書時所寫的一段抱怨考試的日記予以報道,結果引發(fā)了網(wǎng)友對于大師當年的真性情的稱贊。為何大師當年求學期間爆粗口的話,會引起大家如此的共鳴,是該好好反思我們這種中國式考試的問題癥結了。
季羨林先生年輕時,日記里有這樣一句真心話:“沒作什么有意義的事——媽的,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氣,還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東西?”
大師求學期間的一句粗話,不論是大師當時洞察到了這種機械考試的弊端,還是因為血氣方剛、年少氣盛而發(fā)的牢騷,都一陣見血地指出了為了考試而進行教育的惡果。
其實這些近似抱怨性的話語只是大師幾十年前的牢騷而已,為何到了今天還會引起大家的反響。仔細想想,大師當年的這些話正好道出了很多人內心的意愿。
我們今天的教育就是為了考試而教書、讀書,更可悲的是每次考試都會有統(tǒng)一的答案,一把尺子量到底,教育的整齊劃一已經(jīng)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新力,越來越被學生所抵觸。大師真性情的話語:“我70年前不是圣人,今后也不會成為圣人?!保褪窃诟嬖V國人不要迷戀大師,不要迷戀權威,要有懷疑精神。
可是國人對于權威的過度迷信,已經(jīng)制約了自己的思考力、判斷力,中國的孩子從小就訓話得乖巧、聽話,尤其是以考試分數(shù)作為單一的評價標準,讓孩子們的靈感火花在一次次考試中被澆滅了。
大師能夠說出自己不是圣人,就是說明不能固步自封,教育又何必要求統(tǒng)一答案呢?我們應試教育的弊端就是在禁錮思想,扼殺人的天性。在沒有上學之前我們的孩子是如此地天真爛漫、富有創(chuàng)造力、可塑性很強,可是在經(jīng)過幾年的學校教育以后,就變得只會考試了。
記得一位小學教師說過一句調侃的話:我們小學最大的“成功”就是讓孩子們從小學開始就厭學。何以至此,就是孩子自從進入校園以來,就開始了漫長的考試之旅,最后只學會了如何考試了,何其悲哀!
為何對于這樣一段陳年舊事,大家會如此關注,就在于正好迎合了此景此情。面臨放寒假,原本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就在此時又要進行期末考試,難免讓人感到浮躁。
盡管一直在高喊教育改革的口號,可是如此泛濫成災的考試讓人質疑改革的誠意。但愿大師當年的咆哮會讓教育行政部門有所反思和警醒,別讓國人看不到希望的光芒,讓時間來檢驗這一切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