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承接《世界觀》第一部分,科學史和科學哲學中基礎命題的介紹
《世界觀》一書,正是賦予讀者一套全新的認知體系,如果你仔細閱讀本書,認知一定會提升,思維會迅速升級。本書縱橫西方科學兩千年,從探索什么是科學,科學對世界觀的影響展開,讓讀者在一系列有趣的話題中,升級自己的認知體系和底層邏輯。那些關于真理、信念、經(jīng)驗、常識、事實的闡釋,那些關于歷史、科學與哲學的關聯(lián),充滿著思辨,復雜而迷人。打開本書,會讓你愛不釋手。
《世界觀》第二部分,探討了從亞里士多德世界觀到牛頓世界觀的轉變,并關注在這一變化過程中某些哲學性 / 概念性命題所扮演的角色。其書中的一些經(jīng)典思想提煉入下,期望能夠對你有所啟示:
1. 在亞里士多德的世界觀中,自然科學家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解釋不同類型的物體都有什么目的和本質屬性。每個基本元素的目標都是要到達其在宇宙中的天然位置,這些天然目標解釋了為什么物體會有它們所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模式。
2. 目的論:解釋就是從為實現(xiàn)一個目標,目的或功能的角度而給出的解釋。如:蘋果樹為了撒播種子而結蘋果。
3. 機械類論,不涉及到目標,目的或功能的解釋就是機械論解釋。對于多個問題來說,從目的論和機械論解釋都是行的通的。如: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說,可以結蘋果的蘋果樹更容易繁殖,和生存下去。
4. 托勒密《至大論》,地球是球形的,靜止的,并且位于宇宙中心
5. 地球是球形的,事例:地球不同的位置觀察太陽月亮和其它星體升起和下落的時間不同;同一時刻的月食現(xiàn)象,不同觀察者記錄的時間不相同;時間上的差異和不同地點的距離成比例
6. 地球是靜止的常識論據(jù):如果地球是自轉或者圍繞太陽公轉,那么一定會注意到運動產(chǎn)生的某種現(xiàn)象;向上拋一個物體垂直落下,這個物體并沒有落到我們身后,地球并沒有運動;恒星的視差,如果地球在運動,那么我們應該觀察到恒星的視差,實際沒有,說明地球要么不動,要么恒星的距離遠到超乎想象
7.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看起來月球,太陽,恒星和行星全都圍繞地球轉,那么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似乎是自然而然的:重的物體有一種向宇宙中心運動的天然趨勢。
8. 隨著科學的新發(fā)現(xiàn),我們所堅持的某些事實,也就是我們看起來顯而易見的經(jīng)驗事實,是如何被證明是錯誤的哲學性/概念性事實的。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我們關于所居住宇宙的某些基本觀點。
9. 托勒密體系:每顆行星都有周轉圓,偏心圓和等距點。一個周轉圓沿半徑更大的一個圓圈運轉,被稱為周轉圓-均輪系統(tǒng)。等距點,周轉圓圓心相對于一個點做勻速運動,這個點就是等距點。背后邏輯,尊重正圓和勻速運動的事實。
10. 哥白尼體系:日心說體系,和托勒密體系一樣,同樣運用了周轉圓,均輪和偏心圓,沒有等距點,最明顯的區(qū)別,太陽和地球的位置不同。背后哲學性/概念性事實:宇宙模型必須尊重正圓和勻速運動事實。
11. 柏拉圖主義:認為有很多各種各樣客觀的存在,單有沒有實體的永恒”形式”,這些形式是知識的客觀存在,相對于僅僅得到的一個信念或觀點,當我們得到知識時,我們的知識就多了一個或多個這樣客觀存在,但又沒有實體的永恒形式。這些永恒的形式不僅涉及數(shù)學真理,還涉及真理和美的形式,至善的形式。
12. 新柏拉圖主義:把柏拉圖的哲學和基督教精神相融合,把柏拉圖的至善形式與基督教的上帝畫上了等號。如太陽,柏拉圖對至善的暗示,也就變成了上帝的代表。哥白尼可能受新柏拉圖主義的影響。
13. 第谷體系:月球和太陽圍繞地球轉,但是行星圍繞太陽轉。盡管地球是靜止的,是宇宙的中心,但是行星運動的中心是太陽。綜合可托勒密和哥白尼體系的特點
14. 開普勒體系:摒棄了正圓和勻速運動事實,兩個關聯(lián)的創(chuàng)新,橢圓軌道和變速運動。行星繞太陽沿橢圓軌道運轉,太陽占據(jù)橢圓軌道兩個焦點之一,開普勒行星運動第一定律。以行星為起點,畫一條直線和太陽連接起來,這條直線在相等的時間內(nèi)掃過的面積相同,開普勒行星運動第二定律。
15. 伽利略的研究工作,通過望遠鏡提供了與地心說和日心說之爭相關的新經(jīng)驗數(shù)據(jù)
16. 亞里士多德世界觀面臨挑戰(zhàn):為什么石塊會下落;為什么地球圍繞太陽高速運動我們沒有感覺;我們向上拋一個物體,為什么回到我們拋出的位置;什么因素使行星獲得最初的運動等
17. 牛頓的世界觀:三大定律+萬有引力定律。慣性定律:任何物體不受外力運用下,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tài),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tài)。第二定律:物體運動的改變與其所受的作用力成正比,而且與其所受作用力的方向成一條直線。第三定律:對于任何一個作用力,總會存在一個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反作用力。
18. 重力普遍存在于一切物體中,以工具主義來看待重力。
19. 科學定律的兩個特點:科學定律反映了無例外的規(guī)律性;科學定律反映了宇宙的客觀特點。
回顧人類歷史,每一次社會、科技的大躍遷,都是一次世界觀的重新樹立。沒有世界觀的不斷被顛覆,我們就擺脫不了“人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神學社會,走不出幾千年的低生產(chǎn)力的農(nóng)業(yè)文明,也孕育不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日新月異的現(xiàn)代科學。
之前,我總以為科技的進步是技術積累從量變到質變的必然結果,現(xiàn)在我才認識到,如果不是人類歷史上那些偉大的思想家對全人類世界觀的一次次重塑,再多的積累也形成不了質變。從亞里士多德的“地心說”到牛頓的“三大力學定律”的躍遷,是人類世界觀的一次脫胎換骨。
有一種認知躍遷潤物細無聲,對于你我來說意義重大,它就是世界觀。世界觀作為整個人類認知體系的反映,先后歷經(jīng)多次變遷。從亞里士多德世界觀到牛頓世界觀,人類跨越了將近兩千年。整個人類認知躍遷背后的思維工具:經(jīng)驗、歸納、邏輯思考,從哪里來,又將去往何方?《世界觀》一書給了我們詳細的闡述,讓我們更好的理解人類發(fā)展的底層規(guī)律、思考力量的偉大,也讓我們能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理解自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