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94年興中會成立至1949年底先后逝世的人物
1942年
鐘榮光 (1866~1942) 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字惺可,廣東香山人。16歲舉秀才,28歲中舉人。不滿清廷統(tǒng)治,結交孫中山、陸?zhàn)〇|等人,共謀革命,于1895年開始參加孫中山發(fā)動的廣州起義,負責籌餉工作。次年加入興中會,旋即與人開辦《博聞報》、《可報》以鼓吹革命,抨擊時政。中華民國成立后,任廣東省教育司長。二次革命失敗后出走美洲,旋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攻讀教育行政。1917年受聘為嶺南學校副監(jiān)督,于是埋頭經(jīng)營教育事業(yè)。首先設立農(nóng)學院,以后次第開辦商學院、工學院、醫(yī)學院及神學學院等。1923年,鐘復奔南北美洲籌集資金,開辟農(nóng)場。1926年4月,嶺南大學收歸中國人自辦,鐘被推為校長,為該校第一任華人校長。1929年創(chuàng)辦嶺南工學院。同年被上海圣約翰大學授予名譽法學博士學位。1935年創(chuàng)建孫逸仙博士紀念醫(yī)學院。1938年退休。1942年1月7日病逝于香港。
黃 騷(1887-1942) 同盟會元老、廣東軍政府授陸軍少將。字深微,廣東香山人。幼年赴美國檀香山。后入紐約圣勞倫斯大學及哈佛大學研究院,獲碩士學位。1905年在美國加入同盟會。1919年回到廣東,被孫中山任為總統(tǒng)府技正。后出任大本營財政部顧問、廣東省財政廳顧問、廣東造幣廠廠長、廣東兵工廠少將廠長等??箲?zhàn)爆發(fā)后,一度出游國外,撰文揭露汪精衛(wèi)禍國陰謀。歐戰(zhàn)爆發(fā)后回國,自香港返內(nèi)陸。1942年1月7日在柳州病逝。
韓國鈞(1857-1942) 清末及民國政要。字紫石、止石,晚號止叟,時人敬稱止老。江蘇海安人。1879年考中舉人。早年歷任知縣,直隸省礦物局總辦,江蘇交涉局會辦,河南新軍參謀處會辦,奉天交涉局、開埠局局長,葫盧島商埠督辦等職。民國成立后,歷任江蘇民政廳廳長、安徽民政廳廳長、安徽巡按使、運河工程局會辦、江蘇省省長、江蘇水利會會長等職。晚年居鄉(xiāng)里。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主張救國,與新四軍友善。1941年初,攜家人避居徐莊,拒絕出任偽職。1942年1月23日在憂憤中病逝。
邢震南(1892-1942)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浙江嵊縣人。保定軍校畢業(yè)。歷任浙江陸軍連長、營長、團附、副旅長等。1927年后,歷任國民革命軍旅長、副師長、師長。1935年后,歷任陸軍第17軍副軍長兼第4師師長、第17軍軍長。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任浙江第7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第3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1941年1月,因疏忽職守,致使紹興輕易被日軍占領,被狀告“擅離職守放棄紹興”,致使平民與學生近百人遭日軍殺害等罪,被軍法判處死刑。
李耀漢(1878-1942) 民國將領、北京政府授將軍府捷威將軍。原名北泉,字子云,廣東新興人,綠林出身。清末曾任新興巡防營管帶等。辛亥革命爆發(fā)后,率部在肇慶反正,后任廣東肇陽羅鎮(zhèn)鎮(zhèn)守使。1917年8月被北洋政府任命為廣東省省長。不久被排擠去職。1923年任沈鴻英部第5軍軍長。后隨沈鴻英興兵作亂進攻開平,兵敗后率殘部部流竄新興、陽春等地。最后兵敗下野隱居。1942年1月在香港家中病逝。
林卓夫 (1887-1942年) 國民黨抗日烈士。字壽源,廣東香山人。廣東省高等師范學校畢業(yè)。1929年夏,接長中山縣立中學。1937年任廣東省教育廳督學。1939年,任國民黨中山縣黨部書記長。1940年兼任中山縣長。后改任國民黨澳門支部主任委員。當時澳門雖是中立地區(qū),未被日軍占領,但日偽橫行無忌。林為日偽所仇恨,被列為第二名暗殺對象。親友極力勸其離澳暫避,但林堅決不走,立下遺囑,準備犧牲,終于在1942年2月1日晚回家時,于柯高馬路離寓所十多丈處被人連開5槍,不治身亡。國民黨中央黨部傳令表彰,并列為烈士。1947年5月移柩葬于石岐迎陽石后山,并立有碑文。
白鳳翔(1897-1942) 東北軍及國民革命軍將領、陸軍中將。字源蘭,號瑞麟,河北滄州人。早年當綠林好漢,1927年被張作霖收編,任團長、旅長等,駐守密山。1933年任國民革命軍騎兵第2軍第6師師長,后任東北挺進軍高參。1936年西安事變時奉命捉拿蔣介石。1940年在綏西率部抗日,殲滅大量日軍,擊斃日本天皇外甥水川伊夫中將。1941年9月在對日作戰(zhàn)中腹部受傷。1942年2月8日被日本特務在內(nèi)蒙達茂旗合教村被毒死。(另一說,1940年在綏西率部投敵,被任為東亞同盟救國軍總司令。1942年又擬反正,被日軍覺察,被毒死。兩說差異甚大,待考)
韋孝儒(1890-1942)國民 黨元老、中統(tǒng)局大員。河南杞縣人。 早年加入同盟會。1012年加入中國國民黨。北京大學畢業(yè)后,歷任河南省多地縣長??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參與救亡活動,并組織了一支十六個大隊、五千余人的隊伍與日軍作戰(zhàn)。升任河南第十二區(qū)行政督察專員。1942年3月15日晚,被軍統(tǒng)特務趙理君綁架殺害。
趙理君(1905-1942)國民 黨軍統(tǒng)局少將專員。四川浦江人。1924年中學畢業(yè)后任小學教師。后入黃埔軍校 ,于第5期畢業(yè)。1927年參加廣州起義。失敗后回四川,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1年脫黨,投靠軍統(tǒng),成為戴笠愛將、軍統(tǒng)殺手,先后參與殺害楊杏佛、史量才,斧劈唐紹儀,并于1942年3月15日晚活埋中統(tǒng)大員韋孝儒等六人。由于民憤極大,蔣介石下令緝捕,并在洛陽就地正法。
賴心輝(1884-1942) 川軍將領、陸軍上將、北京政府授將軍府正威將軍,字德祥,四川三臺人。云南講武堂畢業(yè)。善用大炮,綽號賴大炮。歷任川軍護國軍支隊司令、四川省省長、國民革命軍第22軍軍長。長期參與四川軍閥混戰(zhàn)。1929年被劉湘趕出四川,所部改編為國民黨新編第11師,任師長,被派到江西參與“剿共”。后所部被陳誠收編,擔任軍事參議院上將參議閑職。寓居上海法租界,靠吸食鴉片打發(fā)日子。1933年落魄返成都。1942年4月18日在成都貧病逝世。
王鳳山(1904-1942) 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抗日英烈。字鳴岐,山西五臺人。太原軍官學校畢業(yè)。后入晉軍,歷任營長、團長等職。1937年七七事變后,率部投入抗戰(zhàn)。1941年升任陸軍第218旅旅長、暫編第45師少將師長。1942年4月在萬泉縣一線與日軍激戰(zhàn)時,4月18日在戰(zhàn)斗中中彈犧牲。
王 庚(1895-1942)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字受慶,江蘇無錫人。清華學校畢業(yè),后留學美國,先后就讀哥密西根大學、倫比亞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后轉入西點軍校,1918年畢業(yè)返國,任職于北洋政府陸軍部。1919年以中國代表團武官身份參加巴黎和會。1922年與陸小曼結婚,因與徐志摩有糾葛,1925年主動退出,后一直獨身。歷任交通部護路軍副司令、哈爾濱警察廳廳長、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前敵指揮部炮兵指揮官及裝甲車隊司令、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兵工研究委員、兵工署昆明辦事處處長等職。1942年被任命為赴美軍事代表團成員,4月,在途徑開羅時病逝。被北非盟軍以厚禮葬于開羅盟軍公墓。
朱世勤(1904-1942) 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抗日英烈。字儉堂,山東單縣人。早年家貧,組織綠林武裝,被推為頭領,后被招安。曾任魯北水上保安副司令等職。1937年七七事變后,在家鄉(xiāng)組織抗日義軍,配合主力部隊與日軍作戰(zhàn)。被任為山東第1路軍游擊第1旅旅長、山東第11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國民革命軍暫編第30師少將師長等職。1942年5月4日,在單縣王寨與來犯日軍激戰(zhàn),壯烈殉國。
左 權(1904-1942) 國民革命軍少將、抗日英烈。原名紀權,字孽麟,號叔仁,湖南醴陵人。1924年3月考入廣州陸軍講武學校,11月轉入黃埔軍校第1期。1925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歷任排長、連長。參加平定滇、桂軍閥的戰(zhàn)斗,以及第二次東征。同年,被共產(chǎn)黨派往蘇聯(lián)留學??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出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副參謀長、前方指揮部參謀長。1942年5月25日,在山西遼縣的十字嶺突圍戰(zhàn)斗中被炸彈擊中頭部犧牲。后遼縣改名左權縣以紀念。
戴安瀾(1905-1942) 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中將、抗日英烈。原名炳陽,字衍功,號海鷗,安徽無為人。黃埔軍校第3期畢業(yè)。歷任營長、團長、第200師少將師長。參加了長城抗戰(zhàn)、華北抗戰(zhàn)、臺兒莊戰(zhàn)役、武漢外圍戰(zhàn)、收復昆侖關之戰(zhàn)等。因昆侖關一役,蔣介石稱贊其為“當代之標準青年將領”。1942年率第200師入緬甸,同4倍于己之日軍作戰(zhàn),阻止日軍從仰光向曼德勒推進,掩護英軍撤退,殲敵5000多人。5月初奉命向國境線撤退。5月18日與敵作戰(zhàn)時負傷,5月26日犧牲。官兵按照他的遺愿,將他的遺體輪流抬回國內(nèi)。7月31日,廣西全州上萬人為其舉行隆重的追悼會。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中將,英名入南京忠烈祠。戴將軍還是二戰(zhàn)中第一個獲得美國勛章的中國軍人。
姜寶德(1893-1942) 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中將、抗日英烈。遼寧營口人。1918年保定軍校畢業(yè)。歷任東北陸軍參謀、營長、團長等。1935年,任軍委會北平分會總務處參事、南京國民政府訓練總監(jiān)部參事等??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歷任中央陸軍學校第三分校戰(zhàn)術主任教官、江西臨川戒嚴司令部司令。1942年6月2日,日軍逼近臨川城,因無兵可守且不得后撤,留下遺書自殺殉國。
胡義賓(1906-1942) 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抗日英烈。字履冰,江西興國人。黃埔軍校第3期畢業(yè)。歷任營長、團長、旅長、第5軍第96師少將副師長。1942年3月,隨第5軍入緬甸與日軍作戰(zhàn)。5月奉命向國境線撤退。6月,行至埋通時遭日軍襲擊,在激戰(zhàn)中中彈犧牲。
何佩瑢(1880-1942) 北京政府授陸軍上將,漢奸。字韻珊,湖北建始人。清末舉人。1906年12月畢業(yè)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回國后出任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教官、北洋陸軍隊官、管帶、團長、旅參謀長等。民國成立后,歷任北洋陸軍第2師參謀長、湖北督軍署參謀長、湖北省政務廳廳長、湖北省財政廳廳長、湖北省省長。1921年后寓居青島、漢口等地。1939年出任汪偽武漢特別市參議府議長、武漢維持會會長、河北省省長、汪偽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1942年6月6日被日軍指使其妾毒死。
王永泉(1878-1942) 民國將領、北京政府授將軍府溥威將軍、汪偽漢奸。字百川、伯川,江蘇徐州人,生于河北青縣。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yè)。1908年回國后,任保定軍校教官、湖北陸軍管帶、工兵團團長等。民國成立后,任北京政府陸軍部高級幕僚、湖南督軍公署參謀長、西北邊防公署參謀長、奉軍總司令部副官長、北京陸軍第24混成旅旅長、福建督軍公署軍務幫辦、閩軍總司令等。1924年江浙戰(zhàn)爭失敗后到天津寓居。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在河北投日偽,任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治安部次長、偽華北陸軍軍官學校教務長。1940年4月,任汪偽南京政府軍委會委員等。1942年7月在天津寓所病逝。
常恩多(1895-1942)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遼寧海城人,滿族。東北陸軍講武堂畢業(yè)。歷任東北軍營長、團長、國民革命軍第633團團長、第111師師長。參與了西安事變。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率部在蘇、魯、皖一帶頑強抗擊日軍。1942年在山東率部起義,將111師帶到濱海抗日根據(jù)地。同年8月9日,在莒南王家坊病逝。
沈 昌(1905-1942)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土木工程師。浙江義烏人。出身大戶人家。中學時代投身五四運動,被學校開除,后到美國讀書,先后入讀麻省理工即康奈爾大學,獲工程學碩士學位。30年代回國后,歷任上海市政府秘書、鎮(zhèn)江縣縣長、內(nèi)政部官員、平綏鐵路局局長、鐵道部購料委員會主任委員等??箲?zhàn)爆發(fā)后,歷任西南運輸處副處長、川滇鐵路公司總經(jīng)理、滇越鐵路線區(qū)司令部滇越川滇兩線中將司令,后兼任中國遠征軍隨軍鐵路特派員。1942年4月從滇緬戰(zhàn)區(qū)九死一生撤退回國。是年8月26日中元節(jié)在重慶家中病逝。
王柏齡(1889-1942) 辛亥革命元老、黃埔軍校和國民革命軍元老、廣州國民政府授陸軍中將。字茂如,法號慧常,江蘇江都人。早年保定陸軍促成學堂畢業(yè)。1906年參加同盟會。1911年參加了上海辛亥革命。1913年參加二次革命。失敗后,赴日本入讀陸軍士官學校。1915年畢業(yè)后回國,繼續(xù)參加反袁斗爭。歷任團長、旅長、云南講武堂教育長。1923年到廣州,參與創(chuàng)建黃埔軍校,任黃埔軍校教育長、教授部主任,軍校參謀長、黃埔軍校教導師師長、國民革命軍第1軍第20師師長、第1軍副軍長兼第1師師長、北伐總預備隊指揮官,在南昌戰(zhàn)役中指揮失誤被撤職,開始信奉佛教。1928年后,任長江要塞司令、中央軍校教授部主任、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等職。抗日戰(zhàn)爭時期,退出軍界,先后寓居昆明和重慶,從事佛教活動。1942年8月26日在成都病逝。國民黨黨政要人均表示悼念或參加追悼會。骨灰運回揚州,葬于瘦西湖畔之熊園。
楊庶堪(1881-1942) 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功臣、民國政要。字滄白,晚號齋,四川巴縣人。1905年加入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討袁戰(zhàn)爭。歷任四川宣撫使、四川省省長、廣州政府秘書長、廣東省省長、段祺瑞執(zhí)政府農(nóng)商總長、國民政府委員 、國民黨中央監(jiān)察委員等職??箲?zhàn)爆發(fā)后,拒絕出任偽職,拋妻別子到重慶參加抗日,1942年8月6日在重慶南岸病逝。舉國哀悼。按國葬儀式,將其遺體安葬巴縣東溫泉。在重慶建立楊滄白紀念堂,炮臺街改名滄白路,出生地巴縣木洞鎮(zhèn)改名滄白鎮(zhèn)。
吳 昆(1882-1942) 國民黨元老。字遇唐,湖北黃岡人。1905年與劉靜庵等在武昌籌組日知會。后赴日本留學,加入同盟會,任評議員兼《民報》干事。1906年受孫中山派遣,陪同法國人歐幾羅赴內(nèi)陸考察黨務。1917年與宋教仁等赴東北籌劃起義。事泄后被捕,中途逃脫,再赴日本。1911年回國參加武昌起義。民國成立后,任第一屆國會眾議院議員。協(xié)助宋教仁改組國民黨。1917年隨孫中山南下護法。1925年孫中山逝世后脫離政界,賦閑在家。1942年8月在湖北恩施病逝。
張季鸞(1886-1942) 民國政要、報業(yè)家。名熾章,陜西榆林人。1905年留學日本。辛亥革命后,任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tǒng)孫中山秘書。后協(xié)助于右任創(chuàng)辦《民立報》等。曾參加二次革命。后歷任《民信日報》、《中華新報》、《大公報》總編輯等。辦報原則是“不黨、不私、不賣、不盲”,以敢言著稱。1938年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2年9月6日病逝于重慶。
李厚基(1870-1942) 北洋軍閥將領、陸軍上將、北京政府授將軍府全威將軍。字培之,江蘇豐縣人。北洋武備學堂畢業(yè)。清末曾任北洋軍管帶、標統(tǒng)、協(xié)同。民國成立后,歷任第4師第7旅旅長、吳淞要塞司令、福建鎮(zhèn)守使、福建護軍使、福建督軍兼省長等職。1924年兵敗下野,移居天津。1942年9月逝世于天津。
吳兆麟(1882-1942) 辛亥武昌首義元勛、北京政府授陸軍中將、重慶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上將。字畏三,湖北鄂城人。早年入湖北陸軍。1906年加入日知會。武昌起義時被推為臨時總指揮。后任湖北軍政府參謀部部長。1912年任參謀總長兼第5師師長,不久解甲回鄂,投資實業(yè)。1922年被推為武昌首義理事會主席。1938年武漢淪陷后,拒絕出任偽軍總司令,遂遭軟禁。晚年皈依佛門。1942年10月17日逝世
熊育錫(1869-1942) 民國政要。字純?nèi)?,號儀炳,江西南昌人。清末參加維新運動。辛亥革命后,任江西省軍政府教育局副局長,江西都督府教育科科長等職。1927年后,歷任國民政府江西省建設廳代理廳長、國民黨江西省黨部組織部部長等。1942年11月19日在寧都病逝。
陳體誠(1893-1942) 國民政府官員,公路工程師。字子博,福建閩侯人。1915年畢業(yè)于上海交通部工業(yè)專門學校。后留學美國,專攻橋梁構造工程?;貒?,歷任京漢鐵路局工程師、浙江省公路局局長、福建省建設廳廳長、全國經(jīng)濟委員會公路處處長、西北公路特派員兼甘肅省建設廳廳長、中緬公路運輸局副局長。積勞成疾,1942年11月在昆明病逝。
蔣作賓(1884-1942) 民國軍政要員、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字雨巖,湖北應城人。1905年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后,歷任九江都督府參謀長,南京臨時政府陸軍部次長,北京政府參謀本部次長。1917年南下參加護法運動,任孫中山大本營幕僚長、1921年后,歷任湖北省總監(jiān)、湖北宣慰使,戰(zhàn)地政務委員會主席,駐德、駐日公使,內(nèi)政部部長,安徽省政府主席,黨政工作考核委員會政務組主任等職。1942年12月24日病逝于重慶。
朱少屏(1882-1942) 同盟會會員,報業(yè)家、國民政府外交官、抗日志士。上海人。早年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曾協(xié)助于右任創(chuàng)辦《民呼日報》等,并參與組織南社。辛亥革命時,組織滬軍都督府,任總務科科長。后任南京臨時政府總統(tǒng)府秘書。參與創(chuàng)辦《太平洋報》。1916年,任環(huán)球學會總干事。后任《申報》駐歐記者、《中國評論周報》社總經(jīng)理、上海通志館代館長。1942年任駐菲律賓領事。日本占領馬尼拉,強迫總領事館組織華僑為日本當局籌款,朱等不從,被日軍拘捕施以酷刑。同年被殺害。1947年7月7日,遺體被運回國內(nèi),安葬南京。
胡仁源(1883-1942) 民國政要、教育家。字次珊,號仲毅,浙江吳興人。京師大學堂畢業(yè),1901年入日本仙臺高等學校及英國待爾模大學學習。民國成立后,歷任江南造船廠總工程師、北京大學校長、北京交大校長、北洋政府教育部總長、唐山交通大學校長、浙江大學工學院教授等。1942年病逝。
林君復 (1879-1942) 辛亥革命元老、近代民主革命家。廣東香山人。早年在廣州格致書院讀書,繼入讀日本宏文書院和早稻田大學,得識孫中山,并追隨革命。曾在日本華僑中籌得一批款項,并將家產(chǎn)變賣,交給黃興、朱執(zhí)信等作為革命活動經(jīng)費。1906年奉孫中山命,到澳門創(chuàng)辦“仁聲劇社”,以此進行革命活動,演出《血淚》等劇目,揭露清廷禍國殃民的罪行。后成為香山縣武裝起義的領導人之一,數(shù)次變賣家業(yè)購買軍火準備香山武裝起義。1911年11月,策動駐守前山之新軍營長任鶴年部起義。香山光復后,率領香山民軍進軍廣州,與各路民軍會師。中華民國建立后,廣州各界曾推舉他為廣東副都督,伍廷芳、廖仲愷等曾推舉他為農(nóng)民部長等高級官職,但都婉辭,回香山、香港等居住。孫中山為此而書贈其“毀家紓難,功成身退”條幅。1941年末香港淪陷前,到惠陽象山古寺削發(fā)為僧,長居古剎,布衣素食。1942年在寺中病故。
凌則民(1911-1942)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抗日英烈。字堅瑜,湖南平江人。黃埔軍校第6期畢業(yè)。歷任國民革命軍排長、連長、營長。1939年參加昆侖關戰(zhàn)役負傷。1940年傷愈歸隊,任第5軍第96師第288團團長、第96師補充團上校團長、少將團長??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奉命出國遠征緬甸,1942年與日軍作戰(zhàn),英勇頑強,由于敵眾我寡,身中數(shù)彈而犧牲。
1943年
周 復(1901-1943)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抗日英烈。字旭人,江西臨川人。黃埔軍校第3期畢業(yè)。歷任中央軍校政治部秘書、復興社中央干事會干事、檢查會書記、國民黨南京市黨部特派員、第1戰(zhàn)區(qū)政治部主任等職。從1939年至1943年,與蘇魯戰(zhàn)區(qū)總司令于學忠指揮部隊在蘇魯邊區(qū)堅持了4年的抗日游擊戰(zhàn)爭。1943年2月,日軍對蘇魯戰(zhàn)區(qū)的膠東游擊根據(jù)地進行大規(guī)模"掃蕩",2月21日,在激戰(zhàn)中中彈犧牲。
李子鬯(1880-1943) 民國政要。祖籍四川巴縣,生于云南騰沖。光緒舉人。京師大學堂畢業(yè)。后回云南創(chuàng)辦教育。1911年參與重九起義。后歷任云南都督府軍政部次長、殖邊督辦、西藏宣慰使、云貴礦務督辦、國民政府第一殖邊督辦兼云南公路分局局長等。1943年2月在昆明病逝。
胡瑞霖(1878-1943) 民國政要、佛教居士。字子笏,法號妙觀,湖北江陵人。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后在漢口辦實業(yè)獎進會,被選為湖北咨議局議員。武昌起義后,歷任湖北軍政府財政部部長、署理湖南內(nèi)務司司長兼財政司司長、湘江道尹、副總統(tǒng)府顧問官、大總統(tǒng)府政治咨議。1916年7月署理福建省省長、不久被李厚基趕走。后任總統(tǒng)府顧問,寓居北京。后皈依佛門,1921年參與發(fā)起“講經(jīng)會”,創(chuàng)辦武昌佛學會,任北平女子佛學院院長。組織華北佛教居士林,被推為首任理事長等。后在山西五臺山筑舍修行。1943年3月19日病逝。
劉郁芬(1886-1943) 西北軍將領、北京政府授將軍府銳威將軍、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漢奸。字蘭江,河北清苑人。1907年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畢業(yè)。歷任北京政府陸軍營長、團長、旅長。1924年任暫編第2師師長,參與馮玉祥的北京政變。1927年后,歷任第2集團軍第3軍軍長、國民黨駐甘肅總司令、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第7路軍總指揮、甘肅省政府主席、陜西寧青四省"剿匪"總司令。1940年投靠日偽,歷任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汪偽國民政府開封綏靖主任、汪偽國民政府參謀總長等職。1943年4月2日病逝于北平。
鄭萬瞻(1880-1943) 民國政要。湖北秭歸人。清末舉人。后考入京師大學堂。1909年任湖北省諮議局議員。民國成立后,任第一屆國會眾議院議員。后參加共和黨。1918年8月任安福國會眾議員。1921年逃亡日本。1922年回國居住在上海。1925年任湖北官礦局督辦,年余去職,閑居北京。抗日戰(zhàn)爭期間,拒絕投日任職。1943年5月在漢口病逝。
石德純(1877-1943) 民國政要、南京國民政府授中將參議。字寅生,安徽壽縣人。1902年留學日本。1907年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后,當選為國會議員。宋教仁遇剌后,憤然棄政從商。1926年組織皖豫國民聯(lián)軍,任總司令、策應北伐。北伐后,聯(lián)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暫編第6軍,任軍長。1927年被蔣介石排擠,調(diào)任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將軍隊交給親信,自己回鄉(xiāng)興力教育和水利事業(yè)??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組建安徽省人民抗日自衛(wèi)軍第1路軍,任司令。1939年,任安徽省臨時參議會副議長。1943年6月3日,在主持省臨時參議會期間病逝。
伍光?。?867-1943) 清末及民國政要、教育家、翻譯家。廣東新會人。北洋水師學堂畢業(yè),后留學英國。曾任清政府海軍處顧問、軍樞司司長等職。辛亥革命后,歷任南京臨時政府財政部顧問、鹽務署參事、復旦大學教授等。1943年6月10日在上海病逝。
李仙根(1893-1943) 民國政要、書法家。廣東香山人,原名李蟠。1908年入廣東陸軍小學,與鄧演達等同學。加入同盟會并參加了辛亥革命。1914年赴日本繼續(xù)從事革命活動。1917年回國后追隨孫中山,任孫中山機要秘書。1924年曾出任香山縣長。1925年孫中山在北京病重時,電召其北上陪同,目擊孫中山逝世全過程并參與治喪工作。1927年后,歷任國民政府機要秘書、中山縣縣長、粵漢鐵路南段局長、西南政務委員會委員??箲?zhàn)開始后,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呼吁抗日。1943年6月15日在重慶病逝(一說被藍衣社特務害死)。
朱 深(1879-1943) 民國政要,漢奸。字博淵,河北霸縣人。早年留學日本。民國成立后,歷任大理院總檢察長、內(nèi)閣司法總長、京師警察總監(jiān)等職。后退出政界。1937年后,任偽華北臨時政府議政委員會常務委員、法制部部長,汪偽國民政府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等。1943年7月逝世。
林 森(1867-1943) 同盟會及國民黨元老、民國政要。原名天波,字長仁,號子超,晚號青芝老人等。福建福州人。早年參加反割讓臺灣斗爭。1905年加入同盟會。民國成立后,歷任南京臨時參議院議長、國民黨美洲總支部支部長、護法軍政府外交部部長、護法國會參議院議長、福建省省長、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立法院院長。1931年任國民政府主席。1943年5月在重慶因車禍受傷臥病。8月1日病逝。
黃維剛(1897-1943) 國民革命軍追晉陸軍中將。字震三,號雨辰,河南項城人。1919年保定軍校畢業(yè)。歷任西北軍營長、團長、第29軍第38師第112旅旅長等。抗戰(zhàn)時期,任第59軍第38師師長、第59軍軍長。先后率部在喜峰口、臨沂、河南和湖北等地對日軍作戰(zhàn)。1940年5月張自忠將軍犧牲,遺體在日軍手中,奉命率部協(xié)同179師與日軍激戰(zhàn),奪回張將軍遺體。1943年8月3日在湖北南漳病逝。歸葬于家鄉(xiāng)。
穆藕初(1876-1943) 民國政要,實業(yè)家、棉花專家、昆劇傳承者。別號湘玥,上海浦東人。學徒出身,后留學美國。回國后在上海、鄭州等地開辦紗廠,任總經(jīng)理。1920年被選為上海華商紗布交易所理事長。1921年創(chuàng)辦中華勸業(yè)銀行。又開辦昆劇傳習所。歷任太平洋商務會中國首席代表、國民政府工商部常務次長、中央實業(yè)實驗所籌備主任、上海救濟委員會給養(yǎng)組主任、國民政府農(nóng)產(chǎn)促進委員會主任、經(jīng)濟部農(nóng)本局總經(jīng)理等職。1943年9月16日病逝于重慶。
廖平子(1880-1943) 同盟會員、報業(yè)家。原名仕肩,字蘋庵,廣東順德人。1902年被聘為香港《中國日報》副刊主筆,宣傳革命。1905年加入同盟會。1907年冬赴日本留學,曾與盧信等人在東京創(chuàng)辦《大江日報》。1909年回國,常為香港《中國時報》和廣州《平民日報》撰文。1911年武昌起義后,被聘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稽勛局審議員。二次革命失敗后,棄職回鄉(xiāng),不問政事。曾主持上海精武體育會。1930年任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1938年曾組織民團抵抗日軍攻占廣州。失敗后避居澳門,創(chuàng)辦《淹留》半月刊。1942年遷居廣東曲江,又曾創(chuàng)刊《予心》。1943年9月病故。
李士群(1905-1943) 漢奸。浙江遂昌人。畢業(yè)于上海大學。早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2年被國民黨特務逮捕后叛變,充當國民黨特務。1933年因參與特務內(nèi)部斗爭而被逮捕,1938年逃往香港,投靠日本特務機關充當漢奸。曾積極幫助汪精衛(wèi)進行叛國投敵活動。1940年后,任汪偽政府警政部政務次長兼特工總部主任、警政部部長、清鄉(xiāng)委員會秘書長、軍事委員會調(diào)查統(tǒng)計部部長。1943年9月,被戴笠下令已被策反的漢奸周佛海利用日本特務將其毒死。
杜重遠(1897-1943) 政治活動家、實業(yè)家。遼寧開原人。1917年留學日本,1922年,組織東京留學生進行反帝示威游行。1923年回國后,在沈陽創(chuàng)辦肇興窯業(yè)公司,曾任奉天省總商會副會長。九一八事變后,在北平成立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任常務委員兼政治部副部長。后在上海創(chuàng)辦《新生》周刊,任總編輯。1935年5月因該刊發(fā)表《閑話皇帝》一文遭日駐滬領事提出"抗議",遂被國民政府判處徒刑,1939年任新疆學院院長。1943年10月被盛世才毒死于獄中。
許國璋(1897-1943) 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中將、抗日英烈。字憲廷,四川成都人。早年投川軍,后入劉湘部,歷任連長、營長等。1937年七七事變后,任第3師第9旅第25團團長、第67軍第483旅旅長等,隨第29集團軍出川抗日。1938年,率部參加黃(梅)廣(濟)戰(zhàn)役。1941年升任第150師師長。1943年率部參加鄂西會戰(zhàn)。同年11月在參加常德會戰(zhàn)時身負重傷,11月3日凌晨為避免被俘受辱,舉槍自戕,以身殉國。
彭士量(1905-1943)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抗日英烈。字秋湖,湖南瀏陽人。黃埔軍校第4期畢業(yè)。歷任營長、團長、師參謀長、副師長、第73軍暫編第5師少將師長??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率部參加對日作戰(zhàn)。1943年11月,率暫編第5師參加常德會戰(zhàn),堅守常德西北石門陣地,與日軍浴血奮戰(zhàn)8晝夜,傷亡殆盡。11月15日,在集中余部與敵激戰(zhàn)時,不幸中彈犧牲。
翁俊明(1891-1943) 同盟會員、國民黨高干。廣東澄海人,生于臺灣臺南。早年加入同盟會。1915年因密謀刺殺袁世凱被捕。1916年遷居夏門。1921年任浙江樟腦總局局長,創(chuàng)辦醫(yī)學??茖W校及開放醫(yī)院。加入中國國民黨。1942年,在江西開辦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臺灣黨務工作人員訓練班,任班主任。1943年春任國民黨臺灣黨部主任委員。同年11月18日在福建漳州遇刺身亡。
劉桂棠(1892-1943) 土匪、漢奸將領。外號劉黑七,山東費縣人,土匪出身。1923年參與臨城劫車案。1928年投靠蔣介石,所部被改編為新4師,任師長。后又改投閻錫山、張學良等。1933年到東北投靠偽滿,任偽滿第3路軍總指揮。1934年被韓復渠部擊敗,潛居天津。1935年重新出山,后投靠日軍。1938年打著"反正抗日"的旗號開進魯中山區(qū),再任國民黨軍的師長。后勾結日偽襲擊抗日根據(jù)地。1943年11月被八路軍魯南部隊擊斃于費縣柱子山。
孫明瑾(1905-1943) 國民黨追贈陸軍中將、抗日英烈。號玉軒,江蘇宿遷人。黃埔軍校第6期畢業(yè)。歷任國民黨軍營長、副團長、師參謀長、預備第10師少將師長。參加了三次長沙會戰(zhàn)。1943年11月率預備第10師參加常德會戰(zhàn)。12月1日,在常德外圍趙家橋指揮部隊與日軍作戰(zhàn)時,受重傷犧牲。
陳調(diào)元(1886-1943) 北京政府授陸軍少將加中將銜、國民政府授陸軍二級上將、追贈陸軍一級上將。字雪喧,河北安新人。1904年保定北洋陸軍參謀學堂畢業(yè)。1908年北京陸軍大學畢業(yè)。在北京政府陸軍任職。歷任營長、旅長、淮海鎮(zhèn)守使、蘇皖宣撫軍第3路總指揮、孫傳芳部第5方面軍總指揮。1927年投向蔣介石,歷任國民革命軍第30軍軍長、安徽省政府主席、第1、第2集團軍總指揮、山東省政府主席、贛粵閩湘鄂五省"剿共"預備軍總司令、軍事參議院院長。 西安事變時與蔣介石等同被拘禁??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點檢委員會主任委員、軍事委員會撫恤委員會主任委員等。1943年12月8日病逝于重慶。
許權中(1895-1943)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陜西臨潼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歷任馮玉祥部旅長、代理師長、西安中山軍事政治學??傟犻L,西北軍暫編第3旅旅長,綏察抗日同盟軍軍委常委、副軍長兼第18師師長,楊虎城部警備第2旅旅長,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17師參謀長,第4集團軍中將參議等職。1943年12月9日,在眉縣槐芽鎮(zhèn)洪水溝被國民黨特務暗殺。
呂瑞英(1890-1943) 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浙江永康人。早年考入湖北陸軍第3中學堂,曾參加辛亥革命。1917年入保定軍官學校。1919年畢業(yè)。歷任國民革命軍軍營長、團長、旅長等。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歷任陸軍第69師師長、第61軍軍長、第6集團軍副總司令。參加了太原保衛(wèi)戰(zhàn)、忻口會戰(zhàn)、呂梁山會戰(zhàn)等。1943年12月14日在洛陽因病逝世。1944年9月6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明令嘉獎。
石 瑛(1878-1943) 民國政要。字蘅青,湖北陽新人。早年留學法、英,1905年加入同盟會,并協(xié)助孫中山成立歐洲中國同盟會。民國成立后,歷任南京臨時政府秘書、眾議院議員、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湖北建設廳廳長、浙江福建廳廳長、南京市市長、考試院銓敘部部長、湖北臨時參議會議長等職。1943年12月4日逝世。
趙戴文(1867-1943) 民國政要、晉軍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字次隴,山西五臺人。1905年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從事反清活動。民國成立后,歷任山西都督府秘書廳廳長、山西督軍公署參謀長兼晉北鎮(zhèn)守使、陸軍第四混成旅旅長、第三集團軍總參議兼政治訓練部主任、察哈爾都統(tǒng)、國民政府內(nèi)政部部長、蒙藏委員會副委員長、監(jiān)察院院長、山西省政府主席。1936年九一八紀念日后,成立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任副會長??箲?zhàn)爆發(fā)后,任第二戰(zhàn)區(qū)長官部政治部主任、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國民黨山西省黨部主任委員等。1943年12月27日病逝于山西吉縣。臨終遺言,在其墓碑上只刻上“中國國民黨黨員趙戴文之墓”這些字。
龔心湛(1871-1943) 清末及民國政要、實業(yè)家。原名心瀛,號仙舟,安徽合肥人。早年留學英國。歷任清政府駐外公使館隨員、廣州知府、署廣東按察使、云南提法使等。民國成立后,歷任安徽省財政廳廳長、安徽省省長、內(nèi)閣財政部次長、代理內(nèi)閣總理、內(nèi)務總長兼交通總長等職。1926年去職移居天津,任中國實業(yè)銀行董事長、啟新洋灰公司經(jīng)理及董事長等。1943年12月,因啟新公司被日軍軍管后,憤懣而病逝。
江朝宗(1861-1943) 北洋軍閥將領、北京政府授將軍府迪威上將軍,漢奸。別號澄宇,安徽旌德人。早年投清軍。清末曾任近畿督練公所總參議、陜西漢中鎮(zhèn)總兵等。民國成立后。歷任步兵統(tǒng)領、京津臨時警備副司令、代理國務總理、臨時參政院參政等。1928年北洋政府垮臺后,蟄居北京。1937年七七事變后,任日偽組織"北平治安維持會"委員長兼北平市市長、華北臨時政府議政委會委員。1943年9月21日病逝。江家大辦喪事,在家停靈23天,日軍岡村寧次送花圈,汪偽政府派考試院長江亢虎專程赴北平吊唁。社會輿論則諷刺責罵。
張一麟(1868-1943) 民國政要、藏書家。又名張一麐,字仲仁,號民傭、公紱、江東阿斗、大圜居士等,江蘇吳縣人,清末先后入袁世凱、程德全等幕。民國成立后,歷任袁世凱政事堂機要局局長、內(nèi)閣教育總長、總統(tǒng)府秘書長等職。袁世凱策動帝制,回蘇州閑居,以著述為樂。1932年,與李根源等成立中國國學會,任會長。后閑居蘇州。九一八事變后,投身救國活動。1938年被選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3年病逝于重慶。
萬廷獻(1872-1943) 北京政府授陸軍中將。字仲篪,湖北武昌人。光緒舉人。早年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參與組織勵志社。1900年回國參加自立軍起事,事敗后逃亡日本。1901年回國后,任北京練兵處監(jiān)督、陸軍部軍制司司長、陸軍第四中學總辦。辛亥革命后,歷任黎元洪顧問、南京臨時政府南軍總代表、總統(tǒng)府陸軍顧問等職??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遷居成都,研習經(jīng)史。1943年3月病逝。國民政府明令褒揚, 將生平事跡宣付國史館。
王漱芳(1901-1943) 民國政要、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貴州盤縣人。早年入武昌商科大學及國立東南大學商學院。1924年加入國民黨。1926年參加北伐戰(zhàn)爭,任東路軍及第一路軍總指揮部秘書長。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任訓練總監(jiān)部秘書主任、交通部秘書廳主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行營參議等。1932年后,歷任南京市政府秘書長、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國民黨貴州省黨部主任委員、軍委會戰(zhàn)場工作委員會黨務組中將組長、甘肅省政府秘書長、甘肅省民政廳廳長等職。1943年出巡視察,在隴南岷縣一處懸崖邊墜馬身亡。
張海若(1877-1943) 清末及民國政要、書法家。原名國蓉,號修丞,湖北蒲圻人。1904年中進士。曾任翰林,故人稱張翰林。民國成立后,曾任約法會會員、國務院參事。1935年58歲時迎娶書畫詩詞才女楊嗣馨,成為一時佳話。與陳云誥、陳師曾、傅增湘、齊白石徐鼐霖等金石書畫名流來往密切,多次舉辦展覽。1943年病逝(另一說為1949年病逝,待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