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興五年(227),諸葛亮在第一次出師北伐前給后主劉禪上表,開篇寫道:“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span>
在諸葛亮的話語體系里,“先帝”劉備創(chuàng)立的國家——今人稱之為“蜀漢”、古人稱之為“季漢”——是“先漢(西漢)”和“后漢(東漢)”的延續(xù),這個國家占據(jù)益州只是一種臨時狀態(tài)而已。諸葛亮之所以要北伐“中原”,正是為了“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擺脫眼下這種臨時狀態(tài)。
此后,諸葛亮在建興六年(228年)兩次北伐,復在建興七年(229)、建興九年(231年)、建興十二年(234年)三次北伐,直到自己病逝五丈原為止。諸葛亮“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愿望雖然未能實現(xiàn),但是他通過北伐解決了蜀漢政權的合法性問題,使北伐成為了蜀漢政權的重要國策。
諸葛亮在北伐的過程中并不是一無所獲。建興六年(228)第一次北伐時,除魏國的隴右郡、南安郡和天水郡曾短暫歸降蜀漢外,一批熟悉隴右風土人情的魏國官員也歸降了蜀漢,這批官員有姜維、梁緒、尹賞、梁虔等。這一年,姜維二十七歲,和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時同齡。從此,姜維一生為蜀漢效力,至死不渝。
姜維,字伯約,天水郡冀縣人。姜維的父親名叫姜冏,東漢末年,姜冏官至郡功曹,羌人叛亂時,姜冏領兵和羌人作戰(zhàn),戰(zhàn)死沙場。
父親去世時,姜維年齡尚小,他是被母親撫養(yǎng)長大的。姜維好鄭氏學,長大后被雍州刺史辟為從事,后被朝廷賜官中郎,參本郡軍事。或許是受父親為國死難的影響,姜維對功名十分渴望,他陰養(yǎng)死士,不修布衣之業(yè),因此在長官眼里,姜維是一個十分危險的下屬。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姜維正跟著天水太守馬遵巡視屬縣。馬遵得知蜀軍犯境,諸縣投降后,對平時就不安分的姜維產(chǎn)生了疑心,為避免不測之禍,他和姜維不辭而別,趁夜逃到了上邽。第二天,姜維參見馬遵,卻發(fā)現(xiàn)馬遵不在,于是,姜維也連忙前往上邽,但到上邽城后卻被馬遵拒之門外。姜維無可奈何,只好返回冀縣,令姜維沒想到的是,冀縣也把他拒之門外。姜維走投無路,只好歸降諸葛亮。馬謖在街亭戰(zhàn)敗后,諸葛亮帶著姜維離開隴右返回漢中,從此,姜維離開家鄉(xiāng),開始為蜀漢效力。
姜維的影視劇形象
母親得知姜維的下落后,給兒子寄信一封,讓兒子返回魏國,并送給兒子一種名叫當歸的藥材作為隱喻。姜維看完母親的書信后,心中沒有動搖,他回信道:“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此時,姜維一定想到了父親為大漢殉難的往事,也想到了自己在二十歲前身為大漢子民的過去,如今歸降蜀漢,可以重新為大漢效力,足慰平生志向了。
諸葛亮稱贊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敏于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并且“心存漢室”,是“涼州上士”,對姜維十分器重。同年(228年),姜維被諸葛亮任命為倉曹掾,加號奉義將軍,封爵當陽亭侯,遂以新的身份成為蜀漢的官員。此后,姜維跟隨諸葛亮參與歷次北伐,其軍事才能得到了歷練,與此同時,姜維也感受到了諸葛亮矢志不渝,為北伐中原奮斗不止的精神。
建興十三年(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姜維參與撤軍行動,率軍負責斷后。同年,姜維返回成都,劉禪任命姜維為右監(jiān)軍輔漢將軍,統(tǒng)諸軍,進封平襄侯。
延熙元年(238年),姜維跟隨蔣琬返回漢中,繼續(xù)諸葛亮未竟的事業(yè)。此后,蔣琬數(shù)次派遣姜維率領偏師進攻隴右,但都無功而返。五年后,蔣琬在“魏跨帶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的情況下,對國防策略做出了重大調整。蔣琬放棄諸葛亮“北定中原,還于舊都”的戰(zhàn)略,改用“分裂蠶食,先摧其支黨”的戰(zhàn)略,把涼州作為了以后北伐的目標。姜維由此以鎮(zhèn)西大將軍的身份領涼州刺史。
在蜀漢官員的語境中,天下依然是十三州,蜀漢占據(jù)著益州,東吳占據(jù)著荊州、揚州和交州,魏國占據(jù)著涼州、冀州、青州等九州。實際上,魏國早已把涼州劃分為涼州和雍州兩個區(qū)域,與東漢時期相比,涼州西邊是羌人沒什么變化,雍州則是西有羌人,南用蜀漢,自魏國建立以來,羌人屢次叛亂,蜀漢多次犯境,并且,羌人和蜀漢經(jīng)常聯(lián)合行動,致使邊境形勢十分復雜和緊張。蔣琬之所以把“涼州”作為主動目標,正是看中了魏國在“涼州”防守薄弱,蜀漢容易取得成功。
隴右復雜的局勢
延熙九年(246年),蔣琬病逝后,姜維升任衛(wèi)將軍,和大將軍費祎并錄尚書事。姜維自歸降蜀漢以來,從丞相掾吏做起,經(jīng)過二十八年的緩慢升遷后,終于成為蜀漢的執(zhí)政者,擁有了自主決策和行動的權利。
姜維和費祎同為繼諸葛亮、蔣琬之后的執(zhí)政者,對北伐的態(tài)度卻大相徑庭。姜維熟悉隴右的風土人情,對自己的軍事能力十分自信,他主張“誘諸羌、胡以為羽翼”,以蠶食隴右。費祎則主張“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yè),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徼幸而決成敗于一舉”。
姜維和費祎對北伐的觀點不同,姜維想要北伐,勢必遇到來自費祎的阻力。延熙十年(247年),魏國雍、涼境內的羌人發(fā)動叛亂,他們南通蜀漢,以對抗魏軍。姜維抓住戰(zhàn)機,決定出師北伐,費祎雖然予以支持,卻只調撥了數(shù)千兵馬。姜維出兵隴西郡,與魏將郭淮、夏侯霸在洮西作戰(zhàn),因寡不敵眾而撤軍。不過姜維并沒有空手而歸,他帶著羌人首領白虎文、治無戴等返回蜀漢,把羌人安置在繁縣,為蜀漢增加了人口。
延熙十二年(249年),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政變,誅殺曹爽及其黨羽,夏侯霸害怕受牽連,無奈歸降了蜀漢。夏侯霸是夏侯淵的兒子,夏侯淵在定軍山戰(zhàn)死后,夏侯霸立志為父親報仇,長期與蜀漢作戰(zhàn),但是造化弄人,他如今卻不得不投降自己的殺父仇人。
夏侯霸投奔蜀漢后,劉禪像親人一樣迎接夏侯霸的到來,他先解釋夏侯淵的死因說:“卿父自遇害于行間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后指著自己的兒子們說道:“此夏侯氏之甥也?!彪S后,劉禪封夏侯霸為車騎將軍,恩寵有加。
在人們的印象中,劉備家族和夏侯淵家族是不共戴天的仇人,為何劉禪會如此熱情接待夏侯霸呢?原來,張飛的夫人是夏侯霸的堂妹,而張飛和夏侯氏所生的兩個女兒又皆為劉禪的皇后,也就是說,劉禪的岳母的堂哥是夏侯霸,他們是貨真價實的親戚。歷史就是如此奇妙,夏侯霸無奈投奔蜀漢,卻來到自己親戚家,從此像姜維那樣與自己的故國作戰(zhàn)。在以后的日子里,夏侯霸多次配合姜維北伐,使姜維又多了一位能征善戰(zhàn)的幫手。
夏侯氏、張氏、劉氏的姻親關系
同年(249年),姜維抓住魏國內亂的戰(zhàn)機,再次率領數(shù)千兵馬出兵隴西郡,在麴山修筑二城,派句安、李韶等防守山城,自己聯(lián)絡羌人,以圖大舉。魏將郭淮派陳泰、徐質、鄧艾等圍困麴山,姜維率軍回援,在牛頭山安營扎寨,以圖解圍。陳泰不與姜維交戰(zhàn),郭淮又從側翼包抄姜維的退路,姜維無可奈克,只得撤兵。句安、李韶等困守孤城,最終被迫投降魏軍。
延熙十三年(250年),姜維不甘心失敗,率領數(shù)千兵馬出兵西平郡,最后因不能攻克城池而退兵。
魏、蜀邊境的州郡分布圖
姜維每次北伐只帶數(shù)千兵馬,想要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但是他卻無可奈何,畢竟,他的頂頭上司大將軍費祎不支持北伐。延熙十六年(253年),一個意外改變了現(xiàn)狀。這年初,費祎被魏國降人郭循刺殺,姜維大舉北伐的阻力就此消失。
幾個月后,姜維響應吳將諸葛恪大舉北伐魏國的行動,率領數(shù)萬大軍出兵南安郡,把豲道縣(南安郡的郡治)團團圍住。魏將陳泰率軍救援南安郡,抵達洛門后,姜維一怕退路被段,二則糧草耗盡,只得撤兵。
延熙十六年(253年),姜維北伐路線圖
延熙十七年(254年),姜維率領數(shù)萬大軍出兵隴西郡,魏將李簡以狄道投降姜維,姜維隨后進兵襄武(隴西郡的郡治),斬殺魏將徐質,威震隴右郡縣。隴右郡縣紛紛歸降姜維,姜維撤兵時,把河關縣、狄道縣和臨洮縣的百姓全部遷到蜀漢,再次為蜀漢增加了人口。
延熙十七年(254年),姜維北伐路線圖
延熙十八年(255年),姜維趁司馬師去世,司馬昭掌權未穩(wěn)之際,再次率領數(shù)萬大軍出兵隴西郡。姜維抵達枹罕后,迅速向東進兵,在洮西大敗魏將王經(jīng)。王經(jīng)損失數(shù)萬兵馬,帶著剩下的萬余人退保狄道,姜維趁勝猛追,把狄道圍困起來。
王經(jīng)在洮西大敗震驚魏國朝野,司馬昭不僅派出了老將鄧艾,還派出了叔叔司馬孚,以全力增援隴西郡。諸將畏懼姜維的兵威,為保險起見,他們紛紛提議據(jù)險自保,等姜維勢衰后再救援狄道,陳泰則認為姜維孤軍深入,糧運不濟,不能持久,決定抄小道救援狄道。陳泰按照計劃行事,順利抵達狄道東南的高山上,和狄道城內的王經(jīng)形成內外夾擊姜維之勢,姜維見狀,遂從狄道撤兵,屯兵鐘提。
延熙十八年(255年),姜維北伐路線圖
延熙十九年(256年),劉禪嘉獎姜維的戰(zhàn)功,晉升姜維為大將軍,姜維由此掌握了蜀漢的最高軍權。
不久,姜維和鎮(zhèn)守漢中的胡濟約定一起出兵天水郡,會師上邽,以期取得更大地勝利。到了出兵的日子,姜維從鐘提出發(fā),一路急行軍趕往上邽,但當他抵達祁山后,卻得知鄧艾已經(jīng)在上邽做好了防守的準備。隨后,姜維迅速回師,取道董亭北上,做出進攻豲道的姿態(tài),以吸引上邽分兵增援豲道。
鄧艾見狀,連忙率軍增援豲道,屯兵武城山,以阻擋姜維的去路。姜維見目的已經(jīng)達到,便趁夜渡過渭水東行,沿著偏僻山道偷襲上邽。鄧艾一看姜維沒了蹤影,就知道姜維一定是又向上邽進兵了,他于是又連忙率軍返回上邽。就這樣,兩個軍事才能卓越的男人在隴右的山道間來回穿梭,為自己爭取著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每一分每一秒,上演了一場“三國版奔跑吧兄弟”。最終,鄧艾提前返回上邽,在段谷攔住了姜維的去路。
在姜維與鄧艾斗智斗勇的這段時間里,胡濟始終沒有任何動靜,姜維于是不得不指揮疲憊至極的孤軍,和以逸待勞的鄧艾展開了決戰(zhàn)。結果可想而知,鄧艾取得大勝,姜維慘敗而歸,計劃完全泡湯。
延熙十九年(256年),姜維北伐路線圖
胡濟放姜維鴿子,對姜維袖手旁觀,實際上是蜀漢官員反對姜維連年北伐的冰山一角。自費祎死后,“多技藝,挾數(shù)術”的侍中、尚書令陳祇逐漸受到劉禪的寵信,陳祇勾結宦官黃皓弄權,造成蜀漢政治走向衰落,諸葛亮主政時政清人和、積極進取的局面從此消失不見,代之以人心渙散和安于現(xiàn)狀,還有爭權奪利。譙周作《仇國論》,公然把蜀漢稱作“因余之小國”,反之,譙周把蜀漢的敵人稱作比作“肇建之大國”,借“伏愚子”之口表達了“如遂極武黷征,土崩勢生,不幸遇難,雖有智者將不能謀之矣”的觀點。
姜維在段谷慘敗,反對北伐的蜀漢官員趁機向姜維發(fā)難,姜維不得不自求貶削,辭掉大將軍之位,降為后將軍,行大將軍事。
段谷之敗雖然使姜維北伐受挫,但是姜維并沒有因此氣餒。轉過年來(257年),諸葛誕在淮南發(fā)動叛亂,司馬昭調走關中的兵馬平叛,姜維再次抓住戰(zhàn)機,率領數(shù)萬兵馬出兵駱谷道,徑至沈嶺,圍困長城。駐守長城的魏將司馬望(司馬昭的堂弟)雖然兵微將寡,但是他堅守城池,不給姜維一點破綻。不久,鄧艾自隴右率軍增援長城,和司馬師會師,使長城轉危為安。此后,任姜維怎么挑戰(zhàn),司馬望和鄧艾都不出戰(zhàn),姜維也只好堅守不退,魏軍和蜀軍就此形成對峙的局面。
景耀元年(258年)春,司馬昭平定諸葛誕叛亂,姜維聞訊,旋即撤兵回國。這次北伐是姜維唯一一次在關中作戰(zhàn),他一定是想實現(xiàn)諸葛亮“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遺愿,然而,魏軍的實力畢竟太強,姜維只能東望長安而已。
延熙二十年(257年),姜維北伐路線圖
姜維班師后,劉禪念其有殺敵之功,復晉升姜維為大將軍。面對北伐難成的局面,姜維建議朝廷制定新的國防策略,他改變錯守諸圍,據(jù)敵于外的舊制,采用斂兵聚谷、堅壁清野的策略,同時部署游軍并進以伺敵軍之虛;以使敵人“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當敵軍引退時,“諸城并出,與游軍并力搏之”,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
對姜維的這個建議,朝廷采納了,于是,一個新的防御體系開始形成。朝廷把胡濟從漢中調到漢壽,在漢中只留下王含駐守樂城、蔣斌駐守漢城。朝廷還把西安、建威、武衛(wèi)、石門、武城、建昌、臨遠作為前沿警戒,防范魏軍的進犯。也就是說,漢中從此不再是屯兵地點,漢中和成都之間的漢壽成了新的屯兵地點。
對姜維這個收縮戰(zhàn)線的策略,后世多持批評態(tài)度,認為姜維的這個策略導致了魏軍能夠長驅直入蜀漢,姜維是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之一。根據(jù)饒勝文的觀點,“姜維此舉,說是為防備魏軍進攻而采取的'殄敵之術’,但考慮到過去十年的時間里,蜀軍一直采取主動進攻,曹魏內部變故頻仍,無遑出擊,所以,姜維此舉的重點應不在防備魏軍進攻,而是將他能動用的有限的軍隊,集中成一支機動兵力,以便伺機再出?!?/p>
我相信,以姜維一貫的作戰(zhàn)風格來看,姜維并不是一個安于現(xiàn)狀的大將軍,他一定是想集結更多地兵力北伐魏國。果然四年后,景耀五年(262年),姜維率領整合后的軍隊再次出兵隴西郡。在侯和,姜維遇到了他的宿敵鄧艾,兩軍一番激戰(zhàn)后,姜維不敵,失敗而歸,屯兵沓中。
景耀五年(262年),姜維北伐路線圖
姜維之所以沒按照慣例回成都,是因為他不敢再回成都了。此時,陳祇已經(jīng)去世,黃皓已經(jīng)專權,黃皓正謀劃著廢掉姜維的大將軍之位,就連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也是黃皓的支持者。
在蜀漢百姓的眼中,諸葛瞻就是諸葛亮的化身,史載“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比欢?,諸葛瞻讓百姓們失望了,他不僅放棄了父親“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理想,還對黃皓專權“無能匡矯”,甚至隨波逐流,站到了姜維的對立面。
景耀五年(262年),姜維在朝廷再也容身之地,一種“羈旅托國”之感油然而生。他一生十余次北伐,像諸葛亮那樣為“興復漢室”而奮斗,諷刺的是,“漢室”最終拋棄了他。從此,姜維不再北伐,蜀漢從“益州”徹底蛻變成“因余之小國”。
蜀漢既然放棄了“天下”,自甘居“三分”之一,那么,它存在的意義便消失了。一年后(263年),司馬昭派鄧艾、鐘會討伐蜀國,劉禪投降,蜀國滅亡。
◆姜維為何堅持北伐?
蜀漢實力弱小,但北伐才是出路,否則只有滅亡。
蜀漢疆域最廣的時候,占據(jù)益州、荊州、漢中之地,士兵10多萬,但這和曹魏的50多萬士兵和孫吳的20多萬士兵還是沒有占據(jù)優(yōu)勢。公元219年,蜀漢大將關羽大意失荊州,荊州自此成為孫吳的地盤,關羽也被孫吳殺死,蜀漢統(tǒng)治者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發(fā)動幾十萬大軍攻打孫吳,戰(zhàn)爭開始時蜀漢節(jié)節(jié)勝利,孫吳陷入危機,但孫吳集團及時調整策略,任命陸遜為主將,運用火攻戰(zhàn)術實現(xiàn)以少勝多,打敗了劉備的大軍,自此蜀漢元氣大傷,劉備也病逝白帝城,此后的蜀漢經(jīng)歷了很長時間的休養(yǎng)生息。
蜀漢的統(tǒng)治中心在益州,這里自古是易守難攻,從外部很難攻破,但時間久了,益州的統(tǒng)治者就會心生懈怠,益州內部一亂,從外部就可以輕易攻破,蜀漢后主劉禪在諸葛亮輔佐時期可以保證益州幾十年不遭戰(zhàn)火,但在劉禪和諸葛亮百年之后,蜀漢政權的安穩(wěn)就無法保障了。
所以蜀漢雖然實力弱小,但在和孫吳結盟的情況下,只能選擇北伐一條路,就像諸葛亮在《初出師表》里說的:
然不伐賊,王業(yè)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所以蜀漢只有北伐擦為一條路可選,北伐與否最終都會滅亡,不如伐之。
為了北伐諸葛亮做的努力。
而諸葛亮也為了北伐的夙愿,殫精竭慮,8年時間5次北伐曹魏,但諸葛亮做事事必躬親,勞心勞神,最終在第五次北伐時,病逝五丈原,蜀漢的北伐大業(yè)也就此擱置。
諸葛亮連年北伐的后遺癥:蜀漢國力消耗巨大,急需休養(yǎng)生息
戰(zhàn)爭一直都是一場綜合國力的大比拼,曹魏國力強盛,又多以逸待勞,國力損耗不多;但蜀漢就不同了,原本就實力不足,從蜀地向前線運送糧草軍械必然要走蜀道,非常不便,耗時耗力,再加上前后五次北伐,勝多敗少,蜀漢國力消耗巨大,國內的厭戰(zhàn)情緒也逐漸增長,連年征戰(zhàn)也讓蜀漢國內人民負擔加重,急需休養(yǎng)生息。
所以此時,將軍姜維是繼承諸葛亮北伐夙愿的繼承人,但考慮到蜀漢國內外的局勢,只能等到蜀漢恢復元氣,才能把再次北伐的事宜提上日程。
諸葛亮死后,蜀漢短期并無北伐信念
諸葛亮死后,蜀漢由費祎輔佐朝政,他對蜀漢是忠心耿耿的,也是才干出眾的能臣,但卻沒有多少北伐的想法,再加上蜀漢國力的損耗,此時蜀漢的政策是休養(yǎng)生息。
而姜維雖然想北伐,但他沒有兵權,只能等待時機,北伐的事業(yè)就這樣被擱置了。
姜維原是魏人,人微言輕,威望不足,沒有足夠的軍權支持北伐
同時姜維原本是魏人,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戰(zhàn)爭初期取得了一定的勝利,姜維也被迫投降了蜀漢,雖然此后的姜維對蜀漢是忠心無二的,但他終究是個魏人,缺乏威望,蜀漢的軍政大權不會輕易交到他的手里。
姜維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
其實在諸葛亮死后的4年之后(238年),姜維就進行了他的第一次北伐,但卻在南安和魏軍相持不下,此次北伐也就此不了了之。
直到蜀漢滅亡的前一年,姜維依然進行了第十一次北伐,他沒有辜負諸葛亮的信任,一生都在為北伐事業(yè)而奮斗。
雖說姜維北伐總的來說是勝多敗少的,但連年征戰(zhàn)還是造成巨大的國力消耗,再加上蜀漢后期,名將凋零,北伐造成蜀漢“兵困民?!钡木置媸遣豢杀苊獾?,同時魏國的損耗也極其嚴重,蜀漢的北伐其實是延緩蜀漢滅亡的時間的。
諸葛亮跟劉備搭伙以后,便開始一心幫著劉備實現(xiàn)統(tǒng)一天下的心愿。而到后來,若是他想幫劉備實現(xiàn)這一心愿,就不得不進行北伐。只是很可惜,劉備活著的時候,諸葛亮沒能幫他實現(xiàn)心愿。甚至到諸葛亮自己也去世的時候,這個他與劉備共有的心愿也未能得到實現(xiàn)。
好在繼諸葛亮之后,還有個人肯堅持北伐,他就是姜維。不過支持姜維進行北伐的人并不是很多,反而在北伐失敗后站出來指責他的人的數(shù)量倒是不少。那么,都說姜維不應該北伐,那他為何還非堅持北伐呢?
一、為了鞏固自己在蜀漢的地位。
如果你不了解姜維的個人經(jīng)歷,可能不會體會到姜維在蜀漢處境之糟。姜維跟大部分的蜀漢大將不同,他剛開始的時候并非是蜀漢的成員,而是以降將的身份被迫加入到蜀漢陣營的。他原本是曹魏天水郡中郎將,后遭上級拋棄且遭遇進退兩難的情況,這才選擇了歸順蜀漢。
雖然他加入蜀漢后,諸葛亮一直都待他不薄,他也表現(xiàn)得很好。但蜀漢陣營中的其他人,卻始終對他持有不友好的態(tài)度。尤其在諸葛亮逝世后,姜維的處境就更加尷尬了。所以為了鞏固自己在蜀漢的地位,姜維才非要去進行北伐。
二、為了實現(xiàn)恩師的遺愿。
除了鞏固自己在蜀漢的地位之外,姜維非要進行北伐也是為了實現(xiàn)恩師的遺愿。前面我們已經(jīng)說過了,姜維加入蜀漢陣營后,諸葛亮一直都待他不薄。具體來說的話,諸葛亮是既樂意將自己掌握的本領傳授給姜維,又樂意給姜維在蜀漢安排一個較為體面的職位。正因為如此,他才在姜維心中成為恩師一般的存在。而諸葛亮這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幫劉備實現(xiàn)統(tǒng)一天下的心愿。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會發(fā)動多次北伐戰(zhàn)爭。
只是可惜,即便到了他逝世的那一天,他也沒有能夠取得勝利。而這一切,都早已被頗受諸葛亮器重的姜維看在了眼中。若是姜維能在有生之年取得北伐的勝利,那不就相當于他幫助恩師完成了遺愿,報答了恩師的教誨和提攜之恩?既然如此,那一向就很重情義的姜維當然要堅持進行北伐了。
只不過諸葛亮剛去世的那段時間,姜維沒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歷幫他實現(xiàn)這一遺愿。所以這件事就只能一直拖到姜維真正掌握蜀漢大權后,才能得以實施。
三、為了讓蜀漢統(tǒng)治繼續(xù)維持下去。
其實,姜維堅持北伐,并不僅僅是為了他自己或者他的恩師諸葛亮,還為了他一直效力的蜀漢。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大家應該都知道,北伐的目的就是滅掉蜀漢的一大競爭者曹魏。只有這樣,蜀漢才有希望統(tǒng)一天下。
可曹魏并不好惹,既不是蜀漢想滅就能滅掉的,也不是會像孫吳那樣甘于與其他勢力分享天下的。也就是說,即便蜀漢不先想辦法滅掉曹魏,曹魏在將來的某一天也會不遺余力地干掉蜀漢。
姜維曾經(jīng)為曹魏效過力,降蜀漢后也曾多次跟曹魏打過交道,自然深知曹魏的秉性和實力。若是他不在有能力干掉曹魏的時候迅速將曹魏干掉,那等待他和蜀漢的,就必定是被曹魏滅掉。而之所以說他和蜀漢當時有干掉曹魏的實力,主要是因為諸葛亮逝世后,蜀漢曾進入過一段休養(yǎng)生息的時間。而就是因為有這么一段時間存在,才讓劉禪當?shù)弁鹾蟮氖駶h得到了喘息和恢復實力的機會。
而姜維在這段時間也頗受劉禪的重視和蜀漢百姓們的信賴,若是他能在此時一舉北伐成功,那未來基本上就沒有什么勢力能夠影響到蜀漢的統(tǒng)治了。
說白了,姜維堅持進行北伐,不管是對他自己來說,還是對于整個蜀漢而言,都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存在。再加上他進行北伐的時機也并沒有什么不妥,所以可以說,進行北伐算得上是明智之舉了。而他進行北伐后之所以會受到眾人的批判,也只不過是因為最后的結果是以失敗告終罷了。
若是他能北伐成功,那估計眾人給予他的評價,就會變得與他北伐失敗后得到的評價存在比較大的區(qū)別了。由此可見,姜維進行北伐并非是在做無用功,而只不過是因為失敗而沒有得到正視罷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