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厚聶族始祖聶祥發(fā)于公元993年(北宋淳化4年)偕兄聶祥征(遷湖南麻陽雙牌)、弟聶祥盛(遷湖南邵陽新化雙渡),自江西吉安太和縣早禾沖遷入,地址即今湖南衡陽縣金蘭鎮(zhèn)。
現(xiàn)人口近6萬,分居在比鄰的婁底市雙峰縣花門鎮(zhèn)、邵陽市邵東市的汪塘及團山等8個鄉(xiāng)鎮(zhèn),方圓20公里。
自明朝永樂4年至今,雙厚已歷八次續(xù)修族譜,此前均未聞族史有大的變遷。1990年代,湖南衡陽市的常寧市松柏鎮(zhèn)聶族(5000余人)代表帶家譜來雙厚尋根,于是揭開了雙厚聶族元末明初“全族大逃亡”的面紗······
一、常寧房始祖聶仲楚公房譜的差異
以上3張照片,前2張是常寧房老譜,最后1張是雙厚譜。存在的問題是:雙厚賢18郎聶永銘這個哥哥比常寧房賢25郎聶賢相這個弟弟小了18歲。
再看聶賢相及妻子、老弟與聶永銘妻兒及老弟,年齡間距合理,這就排除了修譜時的“筆誤”錯訛。
接下來,仔細查閱、對比,詫異的情況一大堆:
一是雙厚譜上沒有聶仲楚的名字,但老譜上有“原”字輩用“仲”字排郎的最小一位是“仲21郎”,除了仲10郎,還有仲14、仲16、仲18、仲20四人無記載,其他12個郎或失考或沒有后人。今天的雙厚人只是4個原字輩兄弟的后人。
二是聶永銘是雙厚一修譜創(chuàng)始人,為什么考上了吏員而又“隱居不仕”?
三是聶永銘父親仲19郎聶原真公一個普通農(nóng)民,為何會“基業(yè)宏大”?為什么要埋葬3座墳墓?四是賢18小賢25郎18歲,顯然是雙方同意而互動的,雙方為什么要這樣“互動造假”?
理由只有一條:聶仲楚公這個千戶侯不是明朝朱元璋的部下,而是朱元璋的敵人。為防止“滅九族”只有通過改換郎序,才能實現(xiàn)雙厚老譜人口排序的完整性,逃過“滅九族”的大災!
二、“大逃亡”是雙厚全族性的行動
某姓某支脈出一二幾個抗擊元朝政府的中高級軍官,一點也不稀奇,畢竟那是個群雄崛起的時代,但雙厚聶族的史料證明,雙厚是出了一大批高中級軍官。這在聶姓人口稀少的600多年前,肯定是絕無僅有的!??!
1、雙厚譜上標有父子兩代元帥。即始祖聶祥發(fā)公的第12代孫聶原洪(字榮安,行仲2郎)“職居副將”,其子聶永恭(字良仲,行賢5郎)“為寨首,任方隅統(tǒng)帥”。
常寧譜序及雙厚二修譜的贈序上都稱“父子相繼為大元帥”。這元帥到底是屬于元朝朝廷還是陳友諒?目前不得而知,但因雙厚屬于陳友諒轄區(qū),而且洪武20年前后仍在與朱元璋作對,故基本上應是陳友諒的部下。
2、朱元璋確實在明初重兵圍剿過雙厚聶家軍。“原公寨”、“忠恕寺”這些古戰(zhàn)場遺址,至今還存在于金蘭鎮(zhèn)旁。其中,聶永恭夫人劉氏“歿山西”,這證明“聶家軍曾經(jīng)北上追擊元朝朝廷”。聶永恭則標明為“洪武20年赴京歿”,這表明“忠恕寺”大決戰(zhàn)是1388年的事,戰(zhàn)敗后俘往首都南京殺頭了。
3、有直接證據(jù)證實是雙厚“隱居”的有5支:
①常寧聶仲楚公房。明確記載行仲十郎,祖籍西鄉(xiāng)雙厚;
②江西吉安“羊背聶氏”及自此遷湖南道縣柑子園脈地村房。其《慶庵公傳》已注明是元帥聶永恭“數(shù)傳宣二公”。這一發(fā)現(xiàn)也表明,雙厚聶族大逃亡的最先隱居地在江西;
③重慶巫山大昌鎮(zhèn)房。祖籍湖南湘鄉(xiāng)19都即今與雙峰縣杏子鋪(古稱湘鄉(xiāng)20都)交界處,后裔于清朝康熙年間全遷巫山,老譜在三峽移民時丟失,但保留了完整的湘鄉(xiāng)話“諧音版”的雙厚輩份詩,而且人口的繁衍速度與雙厚一致,今天也主要是“東”、“廷”兩輩當旺。
祖上并且告訴后人:先祖是朝廷主管軍事教練的大官,為防誅殺而隱導湘鄉(xiāng)19都,后還開了武館。
另有一支住20都,祖?zhèn)魇菉涞子∠櫾夤L子聶榮后裔,曾經(jīng)住衡陽北鄉(xiāng)政義鄉(xiāng)(今衡陽縣集兵灘鎮(zhèn)),后遷居江西豐城,明嘉靖初年有聶見文公從豐城回遷住“衡山縣金蘭鄉(xiāng)”,其子再遷杏子鋪定居。
這里有2條疑問:一是“金蘭鄉(xiāng)”只有衡陽縣有,而且走小路到衡山只有50公里;二是聶見文從孫輩起采用了與19都相同的字輩,而且更接近雙厚原創(chuàng)。這個聶見文本人的輩份是自發(fā)定位在巫山行湘鄉(xiāng)始祖的第6代孫位置。這兩支的家傳史料上又都對彼此沒有介紹。
巫山聶姓因雙厚輩份詩國內無重復,所以可以肯定是“雙厚人”,但這也給了我們更多想象:如果聶見文確定祖籍是衡陽縣金蘭鄉(xiāng)、先祖是聶榮一郎公,那雙厚始祖聶祥發(fā)父親聶肇辟就是聶元光長子聶榮(此前從雙厚第5代與印溪第7代均用“念”字排郎而且故鄉(xiāng)都是吉安太和縣,我已提出過聶祥發(fā)是聶元光孫輩的猜測)。
再者,江西豐城的若干聶姓也可能是雙厚隱居過去的。因為與杏子鋪情況相似的還有衡山縣新橋和衡南縣洪山鎮(zhèn)麥坪聶族的入湘始祖聶為政公,也是聶榮后裔并于明成化年間回遷。
另外就是今天的豐城聶姓有多脈的堂號是《光裕堂》、《親睦堂》,后者是聶仲楚公常寧房堂號,前者是不是有“光復垂裕堂”之意?因為雙厚的堂號是《垂裕堂》。
這是杏子聶族譜齒錄首頁,序文中注明是從江西豐城遷入
④江蘇鹽城大縱湖聶族。始祖文一、文二兄弟于明洪武初年從蘇州遷入。600多年前聶姓人口不多,排郎的重復性幾乎不存在,何況又是同時代的排郎,特別是雙厚這邊正好有文一、文二不知去向。這也表明,雙厚的外遷隱居從江西往北也是個方向。
雙厚老譜有征戰(zhàn)陣亡的文三而無文一文二
⑤廣東江門聶族。這支祖?zhèn)鳛槁櫜勇櫚l(fā)后裔,但與雙厚有3個對接點:一是該脈有文六、文七,雙厚老譜標有文五、文八也正好缺失文六文七。
另外,文五的父親名聶永真在“永”字輩房兄弟中排第七(特別還注明“早故”),而江門文六文七公的父親名“真七聶公”。二是江門與雙厚的堂號都是《垂裕堂》。
三是昌公早年因性格直率受貶職而到衡陽為官,當時雙厚的大學士聶寇卿公應該與他有交集或者往來。
如果是雙厚的某位高級將領逃亡到江門,目的可能是隨時準備出國海外,后來朱棣繼位為攬民心而停止追剿父親的敵人,這位高級將領便完全有可能以民族英雄聶昌公的后裔名義定居下來。
四是最近又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即廣西賀州信都鎮(zhèn)聶氏開基祖聶石,行賢三配朱氏,怪異的是,前幾代都有功名,這“書香門第”為什么不定居大城市而偏居賀州?
為什么賢三公要帶朱氏一道到黎氏家族當“上門女婿”而致部分后人改姓黎?雙厚聶永真公行賢三,妻子也失考了,里長兒子也抓往南京殺頭了,現(xiàn)在的疑問是:聶永真是不是聶石???
文五作為里長于洪武21年赴京實是被殺頭了,父親和老弟敢不逃亡?
三、西南多脈聶族尋根應該聚集雙厚
從湖北興山往西有重慶長壽晏家房、南川房、江津房、綦江房、瀘州聶超公房、古藺汝鄉(xiāng)公房、樂義萬禎公房、貴州習水土城房、仁懷鑒璉公房等,他們是不是雙厚人?
目前就差雙厚史料上有他們祖先的名號或者他們史料上標明雙厚了,其他方方面面的零碎資料及各脈相互間的佐證,都直接指向了——根在雙厚?。?!
1、各脈都有大同小異的“故鄉(xiāng)提示詩”。為什么不直接告訴后人故鄉(xiāng)何縣何村?另外多脈同詩也表明,大家祖上不是親兄弟就是堂叔侄。
2、各脈入川黔之后立馬買田造房,而且還有文化,這表明他們很富有。這與清朝初年的移民不同,清初如同后來的國民黨抓壯丁有錢人打通官府,移去的便多是貧窮而又不識字的莊稼漢。三思,富人為什么要遷居到偏僻的西南地區(qū)?
須知川黔交界處曾經(jīng)被稱為“夜郎之國”,人類生存繁衍都較困難。有些老譜說是明朝的軍官,有功于朝廷。那請問緊跟毛澤東打天下的功臣及今天的老板們,誰不帶著后人進城而甘居窮鄉(xiāng)僻壤?這分明就是“隱居”?。?!
3、隱居一個高級官員(官小位卑的沒必要逃,朱元璋根本不掌握他們的“檔案”),多脈聶族都可能具備條件。
但一次性隱居七八位至幾十位高級官員,可以肯定,600年前除了雙厚聶族無二家。目前,全國事實上也沒有雙厚之外的聶家提出過“大逃亡”史實。
4、當然,上邊只是推理,更進一步的史料也不少。一是各脈基本上都有“文”字輩,而且與雙厚文字輩同時代;二是除了“故鄉(xiāng)提示詩”外,相互間還有一些佐證。
長壽與瀘州有“三聽對聯(lián)”的交集(這里要指出一個問題,“三聽”對聯(lián)主角是嘉靖與聶賢,國史已肯定。后人對老譜應肯定錯了就錯了,不能機械地堅持老譜絕對正確的理念,特別不能鬧出聶賢是“開山”而200多年前的是“開河”的低級笑話。
細想,朱元璋與聶家人對過的對聯(lián),嘉靖皇帝會再翻出來找個姓聶的臣子再對嗎?)。聶超公二哥住湖南湘鄉(xiāng),如果巫山房湘鄉(xiāng)始祖是超公二哥那超公能不是雙厚人?元帥兒子聶文聰后裔隱居吉安太和交吉水位置,超公、長壽文廣公、綦江朝宗公都相傳與此比鄰。
鹽城始祖住蘇州而超公入川前,住地也與江西到南京相關聯(lián)。土城譜憑故鄉(xiāng)提示詩肯定與超公等房同源,而土城譜還注明是明朝洪武前200年的“聶懋祖”后人,而雙厚確有同時代的“聶懋祖”,元帥、千戶侯等都是的七八代直系后人。
汝鄉(xiāng)公墓碑上直接點明故鄉(xiāng)“玉良鄉(xiāng)”在與雙厚比鄰的湖南邵陽(雙厚聶杞祥公就隱居在邵陽)。
元帥聶永恭是聶懋祖的第七代孫
湖廣寶慶府就是今天的邵陽市
四、雙厚聶族的鐵證待發(fā)拙
以上的史料匯集與研究,絕對不是牽強附會與信口開河,但如果要再找史料應該很難有新的突破。
現(xiàn)在走到這一步應該說每一步論證都是有依據(jù)的,讓各脈都把目光集中到雙厚,可以說這應該是祖先的巧妙安排。
說得太明白就失去了“隱居”的意義與安全性,而祖先不想讓后人知道,后人是肯定無法從傳說中知曉的。
所以,祖先在隱居前的底線就是:留下傳說,讓各脈后人都知道“根在雙厚”目的就達到了,然后是共同到雙厚去考證最終證據(jù)。
雙厚老譜也是造了假的,但雙厚先輩勞苦功高,因為他們把真實的家譜及外遷人員信息,全部埋在了仲19郎聶原真公的2座假墳中了。
也有人質疑或擔憂,萬一發(fā)掘沒有結果?對此,我們也要分析。一是有與沒有的機率各半,但現(xiàn)在肯定是遠大于50%;二是從創(chuàng)譜人賢18郎聶永銘的角度換位思考,假是他造的,那他畢生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肯定是“設法把真相傳給后人”。
怎么傳?把真實史料埋進父親的墳墓是最佳選擇;三是2座假墳里不是史料是什么?明朝剛剛建立,老貨幣作廢,正是用錢的時候,所以不可能做埋藏金銀財寶的蠢事。
反過來想,埋藏的若是金銀財寶,那就會非常低調并高度保密。但雙厚譜是公開說明有2墳,而且墓碑上標明“碑上墳下”,就差沒有刻上“是假墳”3字了。
為今之計,各支各脈與其仍在不顧舟車勞頓制訂新的尋根計劃,建議不如來一次“雙厚考古之旅”,隨后統(tǒng)一思想,制訂方案,通過聘請考古研究所專業(yè)人士上門勘探發(fā)掘,真相最終必必大白于天下。
作者簡介:
聶斐斌:全球聶姓大聯(lián)網(wǎng)首倡者、中華聶族宗親協(xié)會榮譽會長、中國有色金屬報記者;熱心家族事務,研究家族歷史有30多年的經(jīng)驗,思想很具建設性,其探討家族建設的系列研討文章,在百度、本人實名新浪博客可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