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如何教人自治修身
前面說到《論語》是如何治國治人的,引出中正的精神;又以為除非學做圣賢,則不能真正理解圣人,“煌煌巨言”,不勝慚愧。我們自己日常生活、與人相處是否總能符合中正的精神呢?我們是否立志要做圣賢呢?這不得不讓我們注意到自治修身這一問題,不自治而欲治人,不修己而論道,說什么都是空的。
沿用上面用過的方法,我們把《論語》中討論如何自治修己的章句抄錄下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關注的不是個人應具備什么品德,而是個人怎樣具體可行地擁有這些道德。比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為政篇》)這句話表明人應該信,但是沒有說怎樣自治克己才能做到信,像這種語句,雖然談論的是個人品德,可是我們就沒有摘錄。摘錄后整理,將它們分為八類,分別為:
一、好學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篇》)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篇》)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保ā缎l(wèi)靈公篇》)
二、親仁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里仁篇》)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保ā缎l(wèi)靈公篇》)
三、自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學而篇》)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匾膊挥?。(《為政篇》)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里仁篇》)
“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公冶長篇》)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者也?!保ā豆遍L篇》)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保ā妒龆罚?/p>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保ā蹲雍逼罚?/p>
子曰:“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篇》)
四、改過
過則勿憚改。(《學而篇》)
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篇》)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篇》?/p>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保ā蹲雍逼罚?/p>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保ā缎l(wèi)靈公篇》)
五、篤志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篇》)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保ā独锶势罚?/p>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述而篇》)
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保ā妒龆罚?/p>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保ā蹲雍逼罚?/p>
六、實踐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保ā妒龆罚?/p>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篇》)
七、由我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保ā妒龆罚?/p>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保ā缎l(wèi)靈公篇》)
八、約禮
“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保ā秾W而篇》)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思,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保ā短┎罚?/p>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保ā蹲雍逼罚?/p>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保ā额仠Y篇》)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衛(wèi)靈公篇》)
“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保ā缎l(wèi)靈公篇》)
其中比較綜合完備、不能單獨歸為一類的論述是: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保ā队阂财罚?/p>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保ā蹲訌埰罚?/p>
這八條未必是修身的完整路徑,但是基本上可以體現(xiàn)出《論語》中修身之道的原貌。八者,互為表里,相輔相成。其中約禮、親仁、改過、實踐主要是向外的,好學、由我、自省、篤志主要是在內(nèi)的。
八條之間的關系,值得玩味
這八條的含義是豐富的,不容易全數(shù)闡發(fā)出來。八條彼此之間聯(lián)系頗密,值得玩味。
首先,好學與約禮,正如孔子所說“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其中奧妙無窮。又如,由我和親仁,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庇终f:“擇不處仁,焉得知?”把這兩條放在一起看,頗可玩味。表面看來,兩者是相反的,前者自己欲仁就可以得仁,后者卻說要居仁地、與仁人交,不然就不算智慧,其實正好相反相成。再比如,將自省和改過放在一起??组T中顏回最好學,最得孔子真?zhèn)?,那么顏回最難得的是什么呢?“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聞一以知十”,自省精神做得最好。同時,顏回做到了什么呢?“不遷怒,不貳過?!薄安毁E過”是了不得的本領。將顏回的退而自省、聞一知十和不貳過放在一起,不是也有幾分妙處么?唯有篤志和實踐,在《論語》中找不到直接依據(jù),然而說志存高遠和腳踏實地相反相成,也是妥當?shù)摹?/p>
這樣的話,我們記住了內(nèi)四條,外四條也就記住了:好學對約禮,自省對改過,由我對親仁,篤志對實踐。
同時,內(nèi)四條和外四條各自的內(nèi)部也有相反相成的。自省是內(nèi)在經(jīng)驗,好學是外在經(jīng)驗;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稙檎罚?b>博學是以人為師,自省是以我為師。博學而不自省,不免迷惑;自省而不知道學習,那也很危險。外四條中的親仁和改過,也是相反相成的。親仁強調(diào)的是“見賢思齊”、“擇善而從”,是向外學習別人的仁善的,改過卻是改正自己的過錯,需要向內(nèi)自省的。
那么,約禮和實踐、由我和篤志又是什么關系呢?兩者不再是相反相成的,而是相似的,甚至是一回事兒,只不過一個遠一點、一個近一些。只有實踐才能實現(xiàn)約禮,實踐近些,而約禮則高遠些,然而不離實踐。“為仁由己”,“人能弘道”,所以人才能“志于道”(《述而篇》)、“志于仁”(《里仁篇》)。由我是篤志的準備和基礎,篤志依賴于由我,并實現(xiàn)、發(fā)展了它。它們是一回事兒,只不過一個處于高級階段,一個處于基礎階段。
所以,我們只需要記得由我、自省或者篤志、好學就足以方便記憶了。我們看到由我、自省兩條,想到了什么?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蔽覀兛吹胶V志、好學兩條,想到了子夏說過的“博學而篤志”。
幾點注意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篤志、親仁都與由我相反相成,但并不意味著篤志和親仁是相似的。因為它們是在不同的層面上相反相成,不能邏輯地推論下去。第二,八條是修身治身的方法,它們的關系是彼此平行的,沒有本末先后。第三,八條方法達到怎樣的效果,主要看功夫。改過的極致功夫是不貳過,自省的最高功夫是“內(nèi)省不疚”(《顏淵篇》)、聞一知十,篤志的至誠功夫是“朝聞道,夕死可矣”。
儒者求治,不甚求知,這是很明了的
宋初,孫明復先生作《儒辱》論曰:“仁義不行禮樂不作,儒者之辱歟。夫仁義禮樂,治世之本也,王道之所由興,人倫之所由正,舍其本則何所為哉?!北銓⑷寮抑居康莱鰜恚河问溃驹谕醯蓝?。通過什么來治理天下?惟仁義禮樂爾。通過什么來實現(xiàn)仁義禮樂呢?正是這八條。仁義禮樂,如今中道衰絕,仁義不存,禮崩樂壞,然而“治世”(自治作為另一面)的問題是永恒的。
所以,《論語》是以仁義禮樂治理天下、治理自身的一個本子。仁義禮樂,也許有錯,也未必全錯,即便有所錯謬,不合時宜,但是治理天下、治理自身的道不由儒家、不由孔子闡釋弘揚,也須由道家、甲乙丙丁家來闡釋弘揚,豈可廢之?牛頓物理學在高速的環(huán)境下是不對的,正好適時提出相對論才對,怎么可以因為牛頓物理學的“失效”而廢棄科學呢?儒家也許是錯誤的,不合時宜,應該被扔進垃圾桶的,但是天下、個人不用仁義禮樂的大道來治,就應該用別的什么大道來治才對,豈可因此而廢棄圣學和治道呢?
儒學也許可以被淘汰吧,但治道不會
治世的問題,就像是一系列自然現(xiàn)象和客觀事實,假如一種科學假說或理論無法解釋這一現(xiàn)象和觀察到的事實,應該再提出一個,直到找到合理的科學解釋。治世的道,如果不是或者不全是《論語》所載的道,也應該再尋一個道。不過,依我看,道不必另造,因為人性是一致的,古往今來并沒有改變。變的只是一些環(huán)境、際遇、社會背景、經(jīng)濟條件等等人性所立的土壤。因此,道不必另造,卻須新說。有常道,有新形勢,應該就著新形勢把常道重說一遍。
諸子與孔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論語》中正的大道是一個常道,但也不是唯一的常道。道家、墨家、法家、佛家都是有常道的。本文雖尊主《論語》,但是并不排斥諸子,因為儒、墨、道、法是針對治世問題的不同回答。它們都是治道,都是圣賢之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