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它位于東南亞地區(qū),它的英文名字Indonesia源于希臘語單詞Ιvδós(印度河,它源于古波斯語hidū?,它源于梵語sinduhu)+v?σos(島嶼),它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印度群島”。這個名字可以溯源到19世紀,遠遠早于印度尼西亞獨立的那一天。1850年,喬治·溫莎伯爵,他是英國的一位民族學家,他提出了一個術語Indunesians,他傾向于Malayunesians,因為它指的是“印度群島”,或者“馬來群島”。喬治·溫莎伯爵的一個學生詹姆斯·理查德森·洛根,他使用了Indonesia作為印度尼西亞的同義語。東印度出版的荷蘭學術著作不愿意使用Indonesia這個名詞,他們偏向于Malay Archipelago。1900年以后,Indonesia成為除荷蘭以外學術界比較受歡迎的術語。印度尼西亞的官方語言是印度尼西亞語,它的區(qū)域語言有700多種,該國有1300多個少數(shù)民族。印度尼西亞的國花是茉莉花,國徽格言是“殊途同歸”,它被贊美為“千島之國”。印度尼西亞的首都是雅加達,它是印度尼西亞最大的城市,它的英文名字為Jakarta出自Jayakarta(天城語),最后出自梵語Jaya(含義就是“勝利的”)。梵語Karta(意思就是“完成的,獲得的”),它合起來就是“勝利的功績”,或者“完全的勝利”。這個名字源于1527年戰(zhàn)勝葡萄牙人的一次戰(zhàn)爭。在之前,這個城市被稱呼為“Sunda Kelapa”。17世紀,這座著名的城市被稱呼為“東方的女王”,因為街景美麗而得名,城市的格言是“勝利和偉大的”。
印度尼西亞帕隆山國家公園中的熱帶雨林,它位于西加里曼丹島
不丹,被正式稱呼為“不丹王國”,位于喜馬拉雅山的東部,也屬于東南亞的一個國家。不丹的英文單詞是Bhutan,它源于藏語(意思就是藏族),傳統(tǒng)上認為名字源于梵語,“西藏的邊緣”。作為高山的國家,不丹還被稱呼為“神龍之地”,名字反映出它的文化遺產,可能是崇拜龍的。從考古方面來看,不丹定居的歷史可以溯源到公元前2000年。歷史學者推斷說,洛蒙國Lhomon(字面意思就是“南部漆黑”),或者Monyul(黑土地,指的是門巴族,源于不丹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位于印度阿魯那恰爾邦),也許存在于公元前500年——公元600年之間。不丹的官方語言是宗卡,絕大多數(shù)人是佛教徒,其次是印度教和苯教,只有極少數(shù)人信仰基督教,該國擁有“神龍之國”的美譽。1616年——1634年不丹統(tǒng)一,1907年12月17日開始出現(xiàn)旺楚克王朝的統(tǒng)治,國王從一開始就享有龍王的稱呼。在統(tǒng)治不丹以前,旺楚克家族一直管理通薩地區(qū)。最后,他們推翻了地區(qū)領主,鞏固了自己的權勢和地位。后來,通薩地方長官烏堅·旺楚克被一致選舉為第一任不丹國王,他出自佩瑪·林帕,他的祖先源于寧瑪派圣人。不丹的首都是廷布,它是該國最大的城市,英文名字為Thimphu,源于藏語Dzongkha。1955年,古代都城普那卡被廷布取代了。1961年,廷布被國王宣布為不丹的首都。盡管,這座城市的歷史并不悠久,但是不丹的文化可以從它身上得到全方面的反映,如文學、宗教、習俗、服飾制度、音樂、舞蹈和寺廟。
不丹首都廷布市場的店鋪
錫金,位于喜馬拉雅山南麓,它的英文名字Sikkim被普遍認為是源于林布語的兩個單詞,意思是“新的”。Khyim的含義就是“宮殿”,或者“房屋”。這個名字被證明,這座宮殿是由王國的第一位統(tǒng)治者彭措·納姆加爾所建造的。在歷史上印度文學中,錫金被認為是lndrakil,意思就是戰(zhàn)神因陀羅的花園。錫金王國在17世紀是由納姆加爾王朝建立的。錫金最早的定居者是雷布查斯人,據(jù)說林布斯人和馬加爾人也生活在西部和南部地區(qū)。錫金的首都是甘托克,它是人口最多的城市。英文名字Gangtok,大多數(shù)人認為是“切削的山丘”。甘托克早期的歷史記載很有限,最早的記錄可以溯源到1776年修建的寺廟。
錫金的特米茶園
巴基斯坦,位于南亞次大陸的西北部,它的英文名字是Pakistan,它源于烏爾都語和波斯語(Pākistān,“純凈的土地”),它出自Pak(純凈、神圣的和潔凈的)和波斯語stān(意思就是“土地”和“地方”)。這個名字由拉瑪特·阿里在1933年創(chuàng)造出來的。Stān出自古波斯語Stāna,它源于原始伊朗語Stāna,它最后源于原始印歐語steh(屹立,位于,坐落)。這個波斯語單詞可以作后綴,如名詞后綴,波斯語Stān與梵語單詞同源。巴基斯坦的歷史可以溯源到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包括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巴基斯坦的格言是“虔誠、統(tǒng)一、誡律”,官方語言為烏爾都語和英語,能說的口頭語言有77種,國花是素馨花。首都伊斯蘭堡,它的英文名字是Islambad,它的意思就是“伊斯蘭之城”,源于兩個單詞 Islam 和abad。Islam指的是伊斯蘭宗教,它是巴基斯坦的國教。Abad指的是波斯語后綴,指的是“文明的地方”,表明一個定居的地方,或者城市。這座城市建造于1960年,1967年8月14日成立,距離現(xiàn)在已經56年了。據(jù)說,1958年開始選擇一個合適的位置建造新的首都,特別強調位置、氣候、邏輯學和防御需要??ɡ孀畛跻脖豢春茫捎谏虡I(yè)上的問題,最終還是放棄了。
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秋季落葉樹變化的顏色。
印度位于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半島上,根據(jù)《牛津英語詞典》記載,它的英文名字India出自古代拉丁語India,指的是南亞和東方不確定的區(qū)域。還有一種說法,India這個名字源于古希臘語Ivδoc(拉丁化就是Indos)和古波斯語Hindush(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東方的省),它最后與梵語Sinhu(河流)同源,它尤其指的是印度河。古希臘語指印度是Indoi(Ivδoi),翻譯成就是“印度的人民?!?此外,這個術語Bharat在印度史詩和印度憲法中提到過,在許多印度語言的使用中有些差異?,F(xiàn)代提到的歷史名詞Bharatavarsha,它最初是應用于北印度。在19世紀中期,這個名詞作為印度本族的名字變得越來越流行了。Hindustan,它出自中世紀波斯語,指的是印度,在13世紀非常受到歡迎,它在莫臥兒王朝時代得到廣泛的使用。印度斯坦指的是,包括北印度和巴基斯坦,或者幾乎完整的印度。印度國徽的格言是,“Truth Alone Triumphs”(唯真理必勝),國花是荷花,國鳥是藍孔雀。印度的官方語言為印地語和英語,民族語言有447種,它也是世界上使用語言最多的國家之一。印度的首都是新德里,英文名字是New Delhi,它始建于1911年12月12日,完工于1931年2月13日。據(jù)說,德里的名字源于Dhillu,或者Dilu,他是公元前50年營建一個城市的國王,名字就以他的名字來命名。另一個傳說認為,Delhi的名字是根據(jù)印度俗語dhili(意思就是松散)而起的,因為德里的鐵柱地基很脆弱,能夠被移動。根據(jù)旁遮普的注記和提問,城市的名字處于國王普利特維爾時期,它名叫dilpat。dilpat和dilli都源于古印地語dil,意思就是“卓越的,崇高的”。從事印度考古的一位學者,他名叫亞歷山大·坎寧安,提到了dilli,它后來變成為dihli/dehli。有些人認為,該地區(qū)流通的錢幣,它被稱為dehliwal。國王因陀羅普拉沙·普利特維爾在現(xiàn)在的普拉拿·吉拉修建了一座新的防御要塞,它下令修建要塞的大門,后來就被命名為dehali。有些歷史學者認為,Dhilli,或者Dhillika就是這座城市最初的名字。其他人相信,名字可能是印度斯坦語dehleez的誤用,他指的就是“門檻”,或者“門口”,象征了城市是作為恒河平原的大門。
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國家博物館,它是國內最大博物館中的一個
孟加拉國,位于南亞次大陸的恒河和布拉馬普特拉三角洲上,它的英文名字是Bangladesh,它源于Bengali(孟加拉,出自梵語)—desh(國家),合起來就是“孟加拉的國家”。孟加拉出自本民族語達羅毗荼描述地方部族,或者首領的名字,它象征著太陽神。Bengali這個術語源于青銅時代達羅毗荼族和鐵器時代的梵加王國。最早可知使用這個名詞的是源于805年的尼薩里的金屬版。Vengala Desa這個詞語在11世紀南印度的記載中被發(fā)現(xiàn)了。這個術語在14世紀孟加拉蘇丹王國時期獲得了正式的地位。1342年,沙姆蘇丁·伊利亞斯·沙宣稱,他自己是孟加拉的第一位“沙”。這個詞語孟加拉在伊斯蘭時期成為了這個地區(qū)最為司空見慣的名字。16世紀的歷史學者阿布爾·法茲勒·伊本·穆巴拉克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后綴al的增加源于一個事實,古代羅阇(君主)把地面的大土堆提高到山丘腳上,因此被稱呼為“al”。雅利安語后綴desh出自梵語單詞desha,意思就是“土地”,或者“國家”和“點與區(qū)域”。孟加拉的歷史可以溯源到4000年前的紅銅時代,它早期的居民包括達羅毗荼語人、臧緬語族人、南亞語族人和印度雅利安語族人??脊抛C據(jù)證明,公元前2000年,種植米的人們定居在孟加拉這個地區(qū)。到了11世紀,人們有系統(tǒng)地地建造成排的房屋,埋葬死者,制造紅銅飾物,以及黑色和紅色的彩陶。1879年,考古學者亞歷山大·坎寧安辨別出馬哈斯坦加爾(Mahasthangarh)為龐德拉王國的都城,這在印度早期文獻《梨俱吠陀》中提到過。孟加拉最古老的文字銘文在馬哈斯坦加爾發(fā)現(xiàn)過,它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它是用婆羅米文字書寫的。孟加拉國的國花是睡蓮,還享有“千河之國”的美譽,它的官方語言是孟加拉語,絕大多數(shù)是孟加拉民族,國徽格言是“孟加拉的勝利”。孟加拉的首都是達卡,它的英文名字是Dhaka,它可能出自dhak樹,在這個地區(qū)是非常常見的,或者它源于達克什瓦里(Dhakeshari),它是這個地區(qū)的贊助女神。另一個支持的理論認為,達卡指的是一種樂器(膜質樂器),它還曾經被蘇巴達爾·伊斯蘭·汗一世下令演奏過。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達卡這個詞語源于拉賈塔蘭吉尼的作品,這個地區(qū)最初叫Dhakka,它的意思就是“水塔”。比克蘭普爾和索納爾岡都是孟加拉統(tǒng)治者早期的防御要塞,它們都位于附近。所以,達卡這個詞語最有可能是用作防御目的的水塔。達卡城市的定居歷史可以溯源到公元1000年,這個區(qū)域是古代比克蘭普爾的一部分,它由塞拉王朝所統(tǒng)治。
孟加拉的拉爾巴格堡壘,也叫奧南加巴德堡,它是17世紀沒有完工的莫臥兒防御要塞建筑群,屹立在布里甘加河之前。
斯里蘭卡,位于印度半島南面的印度洋上,它的英文名字是Sri Lanka,它的古代名字有多個。根據(jù)文獻記載,傳說中的王子維賈雅命名這個島嶼為“紅銅手”,因為他的隨從雙手都被這個地區(qū)的紅土地給弄成紅色的了。在印度神話里,這個術語Lankā(意思就是“島嶼”)。在泰米爾語中Eelam是用來指桑加姆文獻中的整個島嶼。這個島嶼當時處在喬拉的統(tǒng)治之下。古希臘地理學家稱呼它為Taprobanā,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稱呼這個地區(qū)為Sarandīb,它就是英文單詞serendipity(機緣和碰巧)的起源,它出自梵語Simhaladvīpah。1505年,葡萄牙把Ceil?o這個名字授予斯里蘭卡,翻譯成英語就是Ceylon(錫蘭)。直到1948年,錫蘭才正式獨立。在僧伽羅語的意思就是“樂土”,錫蘭梵文的含義就是“獅子”。斯里蘭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25000年以前,甚至還可能溯源到50萬年。這個時期跨度了“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鐵器時代早期”。斯里蘭卡最早的定居者可能是維達人的祖先,至今這個民族的人口數(shù)量接近2500。斯里蘭卡的首都是科倫坡,英文名字是Colombo,原先由葡萄牙人在1505年引進的,據(jù)信出自古代僧伽羅語,名字就是Kolon thota,它的意思就是“凱拉尼河的港口”。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它的名字起源于僧伽羅語,它的拼法就是Kola—amba—thota,它的意思就是“綠色芒果樹的港口”,這個解釋與羅伯特·諾克斯在關于該島歷史的說法是一致的。一位13世紀的語法學家,他編撰了一部最古老的僧伽羅語語法,其中提到了詞語的分類,它們全都屬于早期的僧伽羅語。書中列出單詞naramba(看,觀察)和colamba(要塞,或者港口),它源于本地的維達語。梵文srī作為名詞,它的意思就是“光、輝煌、榮耀和可愛”。此外,這個單詞作為前綴就包含有“神圣的”意思,它一般與人物、神人和圣物聯(lián)系在一起,這往往出現(xiàn)在信件、手稿和重要文件的開頭,或者后面,斯里蘭卡合起來就是“神圣的土地”。
古老的斯里蘭卡議會的建筑物,現(xiàn)為總統(tǒng)秘書的總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