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旁部首”常常連在一起說,于是有些教師就認為“偏旁”和“部首”是一回事,這是一種誤解。偏旁和部首,雖然有某些聯(lián)系,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什么是“部首”呢?一般地說,部首是表義的偏旁。部首也是偏旁,但偏旁不一定是部首,偏旁與部首是整體與部分的關(guān)系。在偏旁中,部首的數(shù)量很少,常用的不過一百多個。大量的偏旁是表音成分,主要是聲旁,常用的有一千多個。聲旁中將近90%是獨體字,如“偏”、“駕”、“固”等字中的“扁”、“加”、“古”,這類聲旁叫做“成字聲旁”。在小學(xué)語文教學(xué)中,把那些構(gòu)字能力強的成字聲旁叫做“基本字”。
對于會意字來說,分析字形通常采用“從某從某”的格式,那么從某從某這兩個字都叫做被釋字的偏旁。
例如:會意字“武”,從戈從止(止戈為武,好有哲理的樣子)那么,對于“武”來說,戈和止就是它的偏旁。
對于形聲字來說,分為形旁和聲旁,那么形旁和聲旁就是被釋字的偏旁。
例如:形聲字“河”,從水可聲。氵(水)和可就是它的偏旁。
而有的組成單位跟被組成漢字在聲音和意義上都沒有聯(lián)系,稱為“記號”。
而部首是字典編纂學(xué)的術(shù)語,是為了給漢字分類而存在的。
部首可以簡單理解為“一部之首”,“部”是字典的分類單位,是一系列具有相同義符的漢字的總和。
中國古代第一部字典是東漢許慎編纂的《說文解字》。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首創(chuàng)了“部首”這一概念。他把9353個漢字歸為540部,把每部的共同義符(大多數(shù)是獨體字)放在該部的首位,所以稱為部首。這些在“一部之首”的字就叫做“部首字。
把表義的偏旁叫做“部首”,起源于以《說文解字》為代表的古代字典。古代字典給漢字分類采取“據(jù)形系聯(lián)”的方法,把具有共同形旁的字歸為一部,以共同的形旁作為標(biāo)目,置于這部分字的首位,因為處在一部之首,所以稱為“部首”。如“媽”、“妹”、“妙”、“姑”等字,具有共同的形旁“女”,“女”就是這部分字的部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