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頁:為主體增加畫框
在拍攝園林和古建筑時,攝影師要善于挖掘和利用環(huán)境中的元素,自由地進行組合,形成富有變化的畫面,在取景時嘗試多走動,多用數(shù)碼單反相機的取景器觀察環(huán)境,并經(jīng)?;仡^觀察環(huán)境,將有趣味性的元素與拍攝主體相結(jié)合。其中運用畫框來點綴古建筑,是最簡單易行的手法。不過需要注意,作為邊框的景物應為黑色或深色,如果是淺色的則應采用逆光拍攝,使之變暗,以邊框的“暗”襯托主體的“明”。此外,被用做邊框的景物應與主題、主體存在一定聯(lián)系。
這里,攝影師在拍攝取景時退后了數(shù)步,利用為主體增加畫框的方式進行表現(xiàn)。取景時利用現(xiàn)場的門框、窗口、等邊框的方法襯托主體,稱為框式構(gòu)圖法。古建筑有了這樣的邊框,可以增添一定的裝飾性或趣味性,加強景物的縱深感,讓觀賞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
通過中焦鏡頭向上仰拍,利用樓梯上的大門為前景,拍攝藏地古廟的特寫。
向門廊中后退,利用廣角鏡頭收納進房檐和矮墻,作為畫面的畫框。
第三頁:通過寬畫幅及全景形式表現(xiàn)
全景照片在英文中為Panoramic Photo,或成為Panorama,是指符合人的雙眼正常有效視角(大約水平90度,垂直70度)或包括雙眼余光視角(大約水平180度,垂直90度)以上,甚至360度完整場景范圍拍攝的照片。全景照片通常要使用規(guī)定的拍攝方法,預先拍攝照片素材,之后在電腦中通過Photoshop等照片后期處理軟件進行拼接。為了每次拍攝不枉此行,拍攝全景素材顯得非常必要。有時,為了獲得款畫幅的效果,也可以采用廣角鏡頭拍攝照片,后期進行剪裁的方式。
通常,拍攝時先對拍攝主體對焦,這里對中間的角樓對焦,之后將鏡頭設置為手動對焦模式來鎖定焦點。之后,將白平衡設置為手動,使用M擋手動模式測光和拍攝。拍攝時可以從左到右拍攝多張照片,但要保證每張照片有1/3或1/4的內(nèi)容重合。對于有一掃全景功能的相機,則可以直接拍攝。
在狹窄的環(huán)境內(nèi)拍攝大型建筑時,也可以使用接片的方法獲得寬廣視角。
對于古典建筑,拍攝亮點是他的典雅和陳舊。古典建筑其實因為年久失修大多都光彩不再艷麗,但古典藝術(shù)氣息在細節(jié)上有很好的體現(xiàn),呈現(xiàn)古典建筑的細節(jié),可以說是技術(shù)上的捷徑。這張照片拍攝于北京西什庫教堂,攝影師使用了超廣角鏡頭進行收納構(gòu)圖。
后期,攝影師通過款畫幅剪裁,將紅綠柱子以上的部分進行裁剪,突出廊柱的延伸感,同時利用款畫幅效果增加畫面沖擊力。
在拍攝宏村的徽居時,利用前景的白鵝作為裝飾。
第四頁:利用人物點綴環(huán)境
在古代的建筑和園林設計藝術(shù)中,設計者通常利用點景的方式完善整個規(guī)劃。點景就是利用點綴的方法裝飾景點或者景物,使景點更加豐富,生動。如果遇到場景較平淡,并顯得單調(diào)和乏味時,可以嘗試將人物納入到畫面中,作為裝飾的點景,讓照片更加鮮活和生動。
在尼泊爾的杜巴廣場拍攝時,攝影師通過將衣著極具特色的人物背影納入畫面,來彌補陰天時古建筑間的空白。
這里,攝影師通過玻璃的反光,呈現(xiàn)了古建筑的另一面,同時將隔窗張望的游人納入到畫面中,讓照片的觀賞者可以進行思考,讓照片會自己開口講故事。攝影作為一種視覺形式,需要藝術(shù)性的美感,同時作為一種表達或記錄的手段,和文字、音樂是一樣的,也可以表達思想,記錄生活。不過,有主題并且畫面完整的照片可以精確表達作者的思想,但必然有其局限性,因此可以適當讓照片富有故事性,又留有想想空間。不過,這不僅是想想力的問題,在拍攝時還要通過技術(shù)手段平衡各部分內(nèi)容的光影。
這里,攝影師在湖南懷化的鳳凰古城拍攝時,一早趕上薄薄的霧氣,同時初生的太陽帶來了溫暖的色調(diào),讓畫面中充滿了祥和的氣氛。在畫面中,獨特的吊腳樓與風雨橋建筑,被長鏡頭的壓縮透視效果加工后,密不透風地擠在了一起。攝影師前行數(shù)步,將河邊洗衣服的婦女及其倒影納入到取景當中,但相比整體環(huán)境的比例來講,只作為點景來出現(xiàn)。這樣,洗衣服女既能活躍畫面,同時又不會喧賓奪主。
在柬埔寨的吳哥窟中拍攝時,攝影師將身著橙色服飾的僧人與黑色的古建筑相結(jié)合,呈現(xiàn)出明顯的色彩視覺差異效果。
總結(jié):
古建筑主題是一個非常值得挖掘的攝影題材,在拍攝時不僅可以融入人文和生活氣息,還可以以寫實或創(chuàng)意的手法加以呈現(xiàn),來記錄古建筑的獨特建筑藝術(shù)。我們可以結(jié)合攝影的構(gòu)圖與用光技巧,來從形式感上大做文章,也可以深入挖掘歷史淵源,通過寫意的手法來抽象表現(xià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