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診的時候,遇到一個病人,口罩一摘下來,就看到面上數道橫向的紅色紋路,就像印第安人臉上畫的油彩,她說:我2019年初的時候,突然覺得臉上微微發(fā)熱,然后開始泛紅,一開始沒在意,結果越來越多,成了現在的樣子,已經3年了,它也不癢也不痛,什么感覺也沒有,就是紅,一直以來不知道用了多少藥,外用的內服的,中醫(yī)西醫(yī)都看過,我現在都放棄治療了。
當時我腦子里就蹦出了一句話:面赤斑斑如錦紋。這句話出自《金匱要略》,原文是: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升麻鱉甲湯主之。相對應的,也有陰毒,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
明明是陽毒,一派熱像,方中卻有雄黃、蜀椒這樣的熱藥,明明是陰毒,反而將雄黃、蜀椒去掉,不合常理。陰陽毒自古以來就有爭議,因為寒熱說不通,就有醫(yī)家說是毒傷于陰經和陽經,也有說這個陰陽指的是表里,也有醫(yī)家認為是傳抄之誤,應該將兩個方藥調換,還有說之說以用雄黃、蜀椒,是因為陽毒的病因里有蟲,陰毒無蟲,還有說熱藥為引,領諸藥解毒的,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從古至今,也沒爭出個結論來,所以這個方子被束之高閣,甚少有中醫(yī)去使用。在我看來,不用想得太復雜,大道至簡,這個方子的結構是一升一降,升麻主升,鱉甲主降,升麻用至二兩,鱉甲僅手指大一片,可見升多降少,服法是服藥后取汗,可知是借升麻上升之性,使毒從汗解。至于雄黃、蜀椒,我個人還是認為,當調換,陽毒去掉,陰毒可加。
沈沁寫于2022.8.25早上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