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李克富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心理咨詢行業(yè)領軍人物,新陽光研究所創(chuàng)辦人,出版《三個月改變孩子一生》《行走中的思想》《自由的聯(lián)想》等近十本專著。李老師“后現(xiàn)代思維”可謂拍案叫絕,不由你不被敲打的“痛并快樂著”,現(xiàn)承蒙李老師同意,編發(fā)其生活心理隨筆,以饗讀者,相信朋友們受益無窮!
能力與意識
文 | 李克富
給研修生面試,我現(xiàn)場出的題目是:簡述并演示一下您學過的任何一種心理咨詢技術。
看過他們的簡歷,均考取了心理咨詢師三級或二級資格證書,至少接受過精神分析(動力心理學)、認知行為療法、格式塔療法、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敘事療法、薩提亞家庭治療等之一種培訓,而且盡管數(shù)量不多,大都接待過個案。
按說要求并不高:既然學過,不能演示有情可原,但應該從知識的層面能夠說出個大概。比如,動力心理學的自由聯(lián)想、釋夢;認知行為療法的放松訓練、系統(tǒng)脫敏;格式塔療法的空椅子技術、感覺停留技術;焦點治療的例外問題、奇跡問題和評估性問題提問技術;敘事療法的外化及結構技術、發(fā)掘獨特事件的技術;薩提亞家庭治療的情感聯(lián)結技術、角色扮演技術。當然,我覺得至少對于心理咨詢基本操作的參與性技術、影響性技術和控制會談內容和方向的技術得能夠掌握,因為這在每次具體咨詢過程中都必須運用。
結果不如人意。不過在接下來的交流中,經(jīng)提醒大都能零星想起當時所學的內容。這讓我想到,盡管他們覺得自己接受過某種培訓,但卻只是在課堂上的“培”而沒有實踐中的“訓”,因此便不會“用”——演示。再反思這幾年帶學生的經(jīng)歷,覺得更基本的問題可能是接受培訓的學生們對學過的內容不擅于總結、提煉。
我不斷強調:學習過程中不擅于總結、提煉,不是一個人的能力問題,而取決于一個人是否具有這種意識。
記得1月31日晚和一幫老學員聚會,在見她們成長的同時,也深為其不能深入地談論一個問題而焦慮。一位學員送我回家的路上,她說這是因為大家的知識面窄、沒有具體的實踐,但我還是堅持認為這是學員們頭腦中缺乏某種意識,或者干脆說是因為意識不到而導致在學習方法上出現(xiàn)了問題。
我所成長的年代還沒有什么素質教育,老師就是權威,考試所有的題目都有標準答案,包括語文。
學語文對我而言最難的,就是讀完一篇課文后總結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
不過當年語文老師的這種要求使我養(yǎng)成了一種習慣,即凡讀書或聽課,都會不自覺地想:如果用最簡短的語言表達出來,我學到了啥?如果是聽課或跟別人談話,我也會委婉地問:“您能不能給我總結一下?”或者在陳述自己的理解后問:“您覺得我這樣理解對嗎?”
當然,我也極力鼓動學生們這樣問我。但卻少有學生去做——這就不能說是能力問題了!
由于各種原因,我既缺乏對心理學的系統(tǒng)學習,也基本沒有接受過任何有關心理咨詢的專業(yè)技術培訓。我所依靠的就是讀書、實踐、反思。
今晨分享一點我比較“死板”的方法。
心理咨詢的對象是人,因此我無論學什么流派或心理學知識,都首先去發(fā)現(xiàn)在這種流派和知識背后隱含著怎樣的人性觀,即如何看待人性,籠統(tǒng)地講也無非就是:善的?惡的?不善不惡的?又善又惡的?
對我而言,一旦大體搞清楚了這一點,其余的也就“一通百通”了。
近一年來,深感在這一點上認識深刻了不少。這得益于我的禪修經(jīng)歷,確切地說是我?guī)煾盖么虻慕Y果。師父那天給我打了個比方:當您進入一個黑屋子,開燈的剎那,屋子里的一切都是同時呈現(xiàn)在您眼前的,但您卻只能看到一部分,其余的視而不見。
彼時彼刻,我意識到呈現(xiàn)是“同時”的,見識卻是“漸次”的。
視而不見不是我缺乏能力,而是我沒有那種意識。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