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拿得起的時候,是在說“拿得起的能力”,這個能力就是處理應對問題的預案,至少訓練三種方式。
從事情可能演化困難的角度看,又有三種情況:最順利、最糟糕、最可能。顯然,預計最差最糟糕的情形是我們要做的事情,只要此類情形有對策,就可以不斷訓練拿得起能力。
這是生活常識,也是認知行為療法引導式提問技術內容,“去災難化問題”會問到,“事情最糟糕會如何,會怎么應對?最順利會如何?最可能會如何?”
老祖宗也留下經典忠告,“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里的“預”除了理解為做好準備,還有對預計最差情形的應對,這就是大家常說的“應急預案”。
我們可以設想,最差情形,最危急問題,都可以有準備方式,自然不會驚慌失措,才能冷靜應對。
事實上,不是“驚慌才失措”,而是“失措才驚慌”,沒有預備最壞最差最糟糕情形,一旦事到臨頭自然手足無措、驚慌失措,這才是正常的反應。
那些臨危不懼處變不驚的人并不比多數人厲害多少,常常是人家早有準備,好比演講出色的人,人家臺下苦練很久,我們做不到只不過沒有刻苦訓練過。如果堅持訓練,我們都可以做到的,起碼可以提高一點水平。
因此,預料到最差的情形處理辦法,也就是現(xiàn)在常說的底線思維,也可以認為是古人說的憂患意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要拿得起能力,能力就是有解決問題的方法(至于有效無效先別管,試一試再說),關鍵是有解決最糟糕情況下方法,能應對最差情形就是拿得起,這就是底線思維。
生活例子比比皆是。
一位高考復讀生二??荚嚭笙朐诩叶啻龓滋?,家長焦慮受不了,在學校好好學習都不行在家不是更不行嗎?破解方式之一就是底線思維使用,焦慮在于放不下過高欲望,這就是缺少預計最差情形以及如何處理的問題,問一句“假設孩子復讀考試不理想,能接受不”,能讓冷靜下來,理性思考最差可能,想如何應對。
再一個現(xiàn)實的家庭教育本質問題,家庭教育是為了培養(yǎng)優(yōu)秀孩子呢,還是為了避免培養(yǎng)出最糟糕的孩子?
作為家長,尤其那些自己無能卻把希望寄托到孩子身上的家長,這個問題必須認真思考,這也是如何應對最差情形的底線思維。
想培養(yǎng)優(yōu)秀孩子,首先避免孩子身心不健康,或者學壞了,其實優(yōu)秀的孩子更多是自己努力出來的,而問題孩子真的是家長培養(yǎng)的。
看看那些嚴重心理障礙的孩子,住進精神科醫(yī)院的孩子,很多都是原本聰明伶俐學習不錯的,或者是原本就愚笨需要善待的孩子,結果生生被“培養(yǎng)”成了心理問題者,并不罕見。
老百姓那句話說得好,“不能光想好事,也得想想可能不好的”,既然不好是可能的,那么先想出個對策就很有必要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