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商業(yè)談判還是日程溝通,就某個事情進行協商時候,如果涉及價格、目標等此類內容,幾乎有個現象,即先亮出低牌的一方往往會吃虧。
最簡單例子,去服裝店買東西,討價還價時候,只要你先出一個價格,幾乎就被吃定了,別想再省錢,因為你的報價暴露了你的心理狀態(tài)。
心理學解釋就是,先說出自己目標的一方焦慮指數較高,按捺不住才急于表達,這從氣勢上首先就輸了,因為沉不住氣,也就沒有了心理優(yōu)勢。
從這個角度說,后發(fā)制人要比先發(fā)制人更有心理優(yōu)勢,也就是心理健康水平更高。
所以,老道的人都是不急不躁,堅持讓對方先說話,多說話,先亮出底牌,自己再結合既定目標適當調整。
更糟糕的情況是,先亮出底牌一方,如果對方痛快答應了,一定會感到后悔不迭,內心深處暗自懊悔報價低了,因為對方這么爽快同意說明自己吃虧了。
因此,有經驗談判者,即便得到好的價格也會按捺滿意,表達很不情愿模樣,繼續(xù)討價還價,一方面可繼續(xù)得到好價格,另一個方面也知道太痛快答應了,對方會難受。
這里的心理學解釋很簡單,人性是趨利避害的,而且遭遇危害的感受要比獲得好處感受更加強烈,打個比方,你丟了100元錢的痛苦,遠大于撿到100元錢的幸福。
比如買衣服,你得知多花了100元,這是損失,產生痛苦感受,要比少花了100元的高興更加讓你強烈。
一句話,同樣的失去要比得到更折磨人!這就是人性!
因此老祖宗有句話,“不患寡而患不均”,都差咱不怕,就怕別人比咱強,哪怕自己已經很富有很富足了。
你可以說“人心不足蛇吞象”,但這就是人性,才需要在這個本能方面,不斷檢視與修煉。
從進化心理學也好解釋,遠古人逃避危險就能活下來,而獲得好處只不過錦上添花,因此對于危險、損失、壞處、吃虧、少賺錢等,就更加敏感。
因此,所謂“小氣”不是貶義詞,人人本能都如此,只不過社會化讓我們學得大氣和大方,這就是“延遲滿足”,或者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吃小虧賺大便宜”“吃虧是福”“吃虧心安”。
這里我們還要強調一點,對于損失的感受,潛在少賺錢要比真實損失更加讓人痛苦,比如股市買股票,看著下跌了,擔心上漲了買不到便宜價格,會管不住手提前買,后來發(fā)現買早了,這就是所謂抄底抄在半山腰。
怕吃虧要比真吃虧還難以忍受,這就是“躺平”的心理學解釋。
為此,這種博弈情形下的對策有兩點:
一是慢半拍決策,讓子彈飛一會兒,讓人家先說先亮出底牌,自己獲得謙虛禮讓美名不說,還可以后發(fā)制人,何樂而不為呢!
二是一旦決策行動,要設定合理目標區(qū)域,有容錯區(qū)間很重要,少賺還是多賺,只要符合心理價位即可,這就是避免苛求完美心態(tài)!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