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家看一張歲月靜好的照片:
這是我們一家人在瑞士蒙特勒度假,那會小胖三歲多,正好遇到當地集市,有各種賣玩具賣小吃的攤。
小胖先是看上了一個玩具,想買,但一想到自己一次只能買一個東西,就說再看看別的。
這下好,他看到了棒棒糖,于是果斷的放棄了那個賣20歐的玩具,選擇買這個1歐的棒棒糖。
(孩子小時候真的不是按照金錢來判斷價值的)
然后他嘴里叼著這個棒棒糖,悠哉游哉的躺在我的腿上,翹著二郎腿,在瑞士的微風里享受棒棒糖的美味。
這是“滿地雞毛”前的美好。
躺了一會,他跟姥姥玩起了扔紗巾的游戲。他拿著姥姥的紗巾甩在空中,姥姥再抓回絲巾,來來回回幾個回合,一老一小玩的挺開心的。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還有一條,飛揚的絲巾
接下來戲劇性的一幕發(fā)生了,姥姥把絲巾坐在自己屁股下面,這樣小胖就抓不到了。
眼疾手快的小胖看到姥姥旁邊的手機,就撿起來一下扔了出去。
“啪”,手機永遠的消失在波光粼粼的日內瓦湖里。
姥姥一下子就急得沖小胖大喊大叫,小胖聽到姥姥教訓一下子就懵了。
爺爺是那種舍不得孩子哭的,看見孩子快哭了,就摟著小胖,說沒事沒事,給姥姥再買一個就好了。
旅行中的雞飛狗跳,和所有雞飛狗跳一樣,經常來的措不及防。
相信姥姥和爺爺的做法,代表了大部分家長面對孩子錯誤行為時的做法:
有些家長是嚴厲的責備,甚至打罵,一巴掌糊過去;
有些家長是無原則的“包容”:沒事沒事,不是什么大事。
而我怎么辦呢?面對孩子的“錯誤行為”,我自創(chuàng)了一個法則叫做“雙向換位思考”,就是:
首先,站在孩子的角度描述事實(注意是事實,不是觀點!戳這里復習),理解孩子錯誤行為背后的行事邏輯;這是家長換位;
接下來,用孩子能夠感同身受的方式,引導他們換位思考別人的想法,從而明白自己行為帶給別人的傷害;這是孩子換位。
我把小胖從爺爺懷里拉過來,蹲下跟他說:
“你之前是在跟姥姥玩絲巾,絲巾搶不到了,就想著用手機替代絲巾,對不對?”
“但手機并不像絲巾那么輕,能夠飄在空中被抓回來,手機太重了,一扔出去就一下掉進了水里,根本沒有反應的時間?!?/p>
“你本來以為在玩,但是姥姥的反應讓你知道這不是玩,你有點害怕和不知所措?!?nbsp;
這樣去描述事實,一方面是跟孩子演示怎么去表述事實和行為背后的動機;
一方面也是讓家長去共情孩子,理解孩子看似不可理喻行為背后的原因。
我的話說到了小胖心里,他一下子就哭起來。
“媽媽能理解你的情緒,你沒有考慮到手機和絲巾的不同,在你看來,他們是一樣的東西?!?nbsp;
接下來,我拿掉他嘴里的棒棒糖,跟他說:
“這是你的棒棒糖,是你今天放棄買玩具換來的最喜歡的東西,如果我現在一下子把他扔進湖里,你是什么感受?”
小胖當真了,大哭著說不要啊。
“你最心愛的東西如果被媽媽扔進湖里,你看你剛剛也大哭大叫起來了。
你的這種感受就是姥姥的感受啊,手機是姥姥很喜愛的東西,里面有姥姥的照片,聊天記錄等等,它對姥姥的重要性相當于棒棒糖對你的重要性。
“所以剛剛姥姥大喊大叫你是不是也能理解?她很著急很生氣,因為你扔掉了她心愛的東西?!?/p>
因為從小就是這么跟他雙向換位的,他一下子就明白了我說的話,最后,他主動去跟姥姥道歉,并告訴我,扔了別人的東西會讓別人很難過,以后就算開玩笑鬧著玩,也不能隨便亂扔別人的東西。
我們經常說要“看見孩子”,要讓孩子明白ta是獨立的平等的個體,但平等不是能夠靠說教實現的。
在我看來,所謂平等就是“在人之上,把別人當人;在人之下,把自己當人”。
家長一味的指責、打罵,家長與孩子的權力格局就是“孩子在人之下”,他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敢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久而久之,“不把自己當人”;
而家長一味的寬容縱容,家長與孩子的權力格局就是“孩子在人之上”,他霸道不講理,只顧自己,久而久之,“不把別人當人”。
雙向換位思考就是即把別人當人,也把自己當人。
而且雙向換位思考并不要求家長一定要時刻“理智淡定”,因為媽媽也是人,也可以有情緒。
就像我朝小胖也吼過,比如有一次,我寫了一篇文章,離開電腦的時候,他跑來玩電腦,嘩啦啦的把那篇文章全部刪除了。
等我回來一看,直接火冒三丈。
我沖著他吼:“我的文章全沒了!”
他被吼哭了,在旁邊抽抽嗒嗒的哭。
然后,他哭他的,我生氣我的。
等我怒火逐漸平息之后,我開始用“雙向換位思考”的方式和他交流:
我說:
“你剛剛被我嚇了一跳吧?平時你敲電腦玩的時候都沒事,為什么今天媽媽突然就沖你吼了?
這是因為今天我的電腦頁面還停留在文章這里,你點到了刪除鍵,就刪除了文章。
這篇文章我花了整整兩天的時間才寫出來,這就相當于你辛辛苦苦搭了很久很久的樂高被推翻了一樣。
你還記得上次嗎?我不小心撞翻你花了一上午搭的樂高,你也朝我生氣的發(fā)火,還哭了。
我剛剛就是非常非常生氣!跟你的生氣一樣。
刪除掉文章的后果是你沒有預計到的。這樣吧,以后你想玩我電腦的時候來問一下我的意見,看可以不可以玩,這樣怎么樣?”
小胖點頭,他之后再用我的電腦都會來征求我的意見,看是否可以玩一玩,敲一敲。
并且,他還會“推演”,看到我的筆記本或者書,也會問媽媽我能在你的筆記本上畫畫嗎?會不會影響你?
在我們家,小胖的很多“犯錯行為”都是靠這種“雙向換位思考”解決的。
在糾錯的過程中,孩子整個人是開放的,舒展的,平等的,他不懼怕不遮掩犯錯,而是誠實、勇敢、有擔當;他看得見自己,也看得見別人。
其實,這就是我最希望看見的狀態(tài)。
畢竟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懼怕錯誤,掩蓋錯誤,被錯誤束縛住手腳,失去了從錯誤中反思、成長的能力和勇氣。
(此圖純屬狐公子搗蛋
)
*更多相關文章,可以點擊下方專輯閱讀哦~
插畫:狐公子
后記
這兩天我們團隊一起在深山老林散養(yǎng)遛娃,一群“狗都嫌”的孩子聚在一起,可想而知老母親們有多累!動不動就地演繹一起“滾”……
詳細的情況大家可以看看之前介紹的團文《幼小銜接神器:這款APP不在我們的重點考察中,卻一路憑實力逆襲》。每一個字的體會都是我們團隊輪流帶著上面的小神獸親身體驗所得,優(yōu)缺點一一列舉,是否需要都可以參考內容去做判斷。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