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曼
舊道德與新觀念
“有錢的單身漢總要娶位太太,這是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焙啞W斯汀無疑是睿智的,她在200年前對男女關系的定義在今天一點也不過時,而且還很實用。有錢的單身漢想要娶的一定是位漂亮、年輕的太太,所以“但凡是女孩都想要有副漂亮面孔,這也是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p>
對于女人來說,“一切幸福不可缺少一份豐厚的財產(chǎn)”,她們把財富排在了擇偶的首要條件,而男人則把“女人的漂亮”作為首選。時空轉換,這兩條公理顯然成為了當下中國人的婚戀價值觀,并左右著高端人群的婚配選擇。
愛情是一種理想
奧斯汀和張愛玲是兩位觀察世俗生活的高手,她們對男女私情洞察入微,雖然兩人生活在不同時代,受不同文化影響,但她們筆下女人的命運卻十分相似:即女人的價值無不是為了一樁好婚姻的出現(xiàn),所以她們一生充滿算計、期待,如同《理智與情感》里的埃麗諾、《傲慢與偏見》的伊莉莎白,令人感動的是這些女人用盡心思后往往都能找到一位理想的伴侶,既多金又溫情如達西似的紳士,為何說“每個女人心中都住著一位達西”,這無疑是理想、愛情與美滿婚姻的重疊,盡管來自上流社會的紳士充滿傲慢與偏見,但他們最終能克服自己的偏見去發(fā)現(xiàn)女人的美:不僅有著姣好的容顏,女人也有狡猾、聰明的一面。這是奧斯汀給19世紀女人的婚戀教材,雖然在西方已經(jīng)過時,可它在中國卻很有市場,如今各種電視相親欄目的火爆,說明中國男女正處于19世紀的“社交饑渴期”,擴大活動范圍、篩選信息目的是找到最“適合”的一位。
有人說如今觀看《非誠勿擾》如同觀看春晚,一點不假,我身邊就有幾位男士非《非誠勿擾》不看,他們心儀的電視欄目一定是諸如《非誠勿擾》這樣的婚戀欄目,而且對某某女嘉賓更是如數(shù)家珍,這些女人多是“白富美”,我一直奇怪這么可人的女子竟要到相親欄目找對象,據(jù)欄目組爆料說是為了曝光,也是為了在全球撒網(wǎng),只有網(wǎng)面愈大釣到大魚的可能性才大,使得很多“三高男士”也心向往之,一位央視的攝像師朋友就上了上期《非誠勿擾》,讓圈子里的朋友收看,結果也沒有“抱得美人歸”。
“可選擇的范圍大了,難免看花眼?!本腿缤乩瓐D有一天問老師蘇格拉底什么是愛情。
蘇格拉底叫他到麥田走一次,要不回頭地走,在途中要摘一顆最好的麥穗,但只可以摘一次。柏拉圖充滿信心地去了。誰知過了半天他仍沒有回來,最后,他垂頭喪氣地出現(xiàn)在老師跟前,訴說空手而回的原因:“很難得看見一棵看似不錯的,卻不知是不是最好,不得已,因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棄,再看看有沒有更好的,到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走到盡頭時,才發(fā)覺手上一棵麥穗也沒有。”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那就是愛情,愛情是一種理想,而且很容易錯過?!?/p>
柏拉圖有一天又問老師蘇格拉底什么是婚姻。
蘇格拉底叫他到杉樹林走一次,要不回頭地走,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適合當圣誕樹用的樹木,但只可以取一次。柏拉圖充滿信心地出去。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憊地拖了一棵看起來直挺、翠綠,卻有點細小的杉樹。蘇格拉底問他:“這就是最好的樹嗎?”柏拉圖回答老師:“好不容易看見一棵看似不錯的,又發(fā)現(xiàn)時間、體力快不夠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來了?!边@時,蘇格拉底告訴他:“那就是婚姻,婚姻是一種理智,是分析判斷,綜合平衡的結果?!?/p>
誠如蘇格拉底所說愛情是一種理想可遇而不可求,也可以看做是精神“奢侈品”,向來注重結果的中國人很少花心思在愛情上,張愛玲的小說才有那一份冷靜,這些來自現(xiàn)實生活的風情圖總給人一種蒼涼感,男女算計的婚姻結果無不是一樁“合適的買賣”,最后才有《傾城之戀》,直到城破墻毀,男女主人公才會流露出一點本真的情感,這是何其的殘忍,所以張愛玲的小說遠沒有奧斯汀的陽光,雖然張生活在中國的近現(xiàn)代,但她看到的人情要比奧斯汀的田園生活炎涼。但她們都肯定財富對于幸?;橐龅闹匾?,只是對愛情有不同的看法。
那么,又半個世紀過去了,我們的婚姻觀變了嗎?
從各類征婚廣告、婚介所、相親欄目的火爆和匹配標準來看,現(xiàn)代婚姻依然是蘇格拉底所說的、它是分析判斷、綜合平衡的結果,是一種理性選擇。
婚姻是女人的職業(yè)
幾天前,一位在財經(jīng)出版社做編輯的朋友給我來電話,說是托我給她女兒物色一個對象,我當時很驚訝!她女兒才25歲,遠不是愁嫁的年齡,但在她看來已到了“困境時期”,女兒的同學、年齡相當?shù)呐笥鸦径汲黾奚踔辽⒆恿?。她女兒留學英國、金融碩士,在一家證券公司做市場分析,從家庭條件和職業(yè)來看是典型的“三高人群”,根據(jù)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習俗“男強女弱”的婚配規(guī)則,那么男方學歷最好高一點、收入高一點、戶口最好是北京、工作穩(wěn)定,這些條件符合的男性經(jīng)朋友搜索了一圈,但最后因男方的軟件欠佳沒有匹配成功。
對于“三高女性”來說,她們除了物質條件、硬件設施還注重了心理契合,如同200年前的英國,在奧斯汀看來女人不僅需要一位養(yǎng)活自己的男人,同時他還是一位懂得女人需求的紳士,而對于男人來說,女人不一定要學歷高,只要漂亮、年輕就行,從“中國婚戀調查”來看,中國男人近30年來的擇偶標準沒有發(fā)生什么變化,他們往往不太注重心靈的契合,這是雙方匹配度低的原因,也讓很多情感咨詢師感到困惑,女人不論是有錢還是沒錢,都在受舊道德、舊觀念束縛,覺得找老公一定是找“依靠”,而且男人一定要比自己強,這樣的婚姻才會穩(wěn)定。
據(jù)一位在北京、上海舉辦過好幾次“剩女”講座的情感咨詢師介紹,“這個人群的女性可說是一只腳邁入了新時代,一只腳還留在舊時代,她們已經(jīng)擁有了一定的經(jīng)濟地位,要求男女平等,但是她們確實還保留著很多傳統(tǒng)的價值觀,‘男比女強’依然是她們公認的擇偶標準。一個28歲自認很優(yōu)秀的女性,對于一個跟她同齡同收入同學歷同職位的男性的評價就是‘不夠優(yōu)秀’;婚戀中介的登記表上,再不貪心的單身女人要求男人的收入也是自己的1.5倍。她們在潛意識里都相信男人是比女人更優(yōu)秀的物種,自然也就應該擁有比女人更強大的能力,她們對男人的要求幾乎是‘高大全’式的,然而現(xiàn)實卻令她們失望?!?/p>
對于“三高”男人來說,他們剔除了從婚姻中鞏固財富的訴求,而是更注重女人的外形,所謂的漂亮、年輕,于是23-25歲的女性就成為搶手貨,而這個年輕段的漂亮女性就更搶手了。于是在很多相親活動中,他們只好找25歲以下的女性。
這些女生就像奧斯汀筆下的主人公,漂亮、年輕、做作,好像一生的時間都是用來等待一段美滿婚姻的出現(xiàn),不同的是,奧斯汀筆下人物生活的時代,女人往往是沒有地位的,不能外出工作,也不能繼承父親的財產(chǎn)。成年女性唯一的職業(yè),就是想方設法找到一個可以娶自己為妻,并且能夠養(yǎng)活自己和未來的孩子的男人。中國現(xiàn)代女性經(jīng)濟地位提高了,她們也有能力養(yǎng)活自己,但不變的是很多女性還是在把婚姻當職業(yè)經(jīng)營,因為她們害怕被擠出“婚姻這趟車”。原因是男人這個物種沒有進化,就如同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說,女人在男人眼中就是“第二性”,是一種被動角色,而男人天生就視勃起的生殖器為驕傲的象征,他們主動出擊,這主要是從生理層面造成的不平等,而更不平等的根源是在文化上的塑造,比如中國自古就有“女人無才便是德”的訓誡,目的是把女人當做一種資源滿足于男人的支配權。
從自由戀愛到門當戶對
有專家研究得出,愛情是一種多巴胺激素,它受腦垂體影響,因此不長久,所以不能把愛情當做婚姻的終極訴求,而中國人從來也沒把愛情當做終極訴求,自古以來我們就是“媒妁之約”,婚姻往往是家族關系或者利益的鞏固,所以講究“門當戶對”,只是到了近現(xiàn)代,很多人才受西方“自由戀愛”影響,紛紛要求從父母包辦的婚姻桎梏中解放出來,爭取自主權也是爭個人自由。
上世紀50-60年代,由于政治變革的需要,經(jīng)過歷次運動,城鄉(xiāng)富人被消滅,工人、貧下中農(nóng)成為國家的主體和依靠對象,中產(chǎn)階層只是一個團結的對象。年輕女子擇偶多看重工人、貧下中農(nóng)、軍人和革命干部等身份標識,男女擇偶把政治標準放在了第一位。改革開放后,女人又把財富放在了第一位,無疑“經(jīng)濟關系”是婚姻的終極訴求,不論在什么時代,這是倫敦大學教授得出的結論,這一理論近年來在中國得到了很好的實踐。
擇偶是一種重要的心理、社會、文化現(xiàn)象。作為社會成員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種抉擇,擇偶標準及其模式無疑會反映整個社會文化的價值取向。因為在以往社會,按照費孝通先生在《鄉(xiāng)土中國》中的看法,婚姻并不是個人的私事,選擇誰與自己終生相伴,也不完全取決于當事人的喜好和意志。
那么,在今天,感覺我們是“婚姻自由”完全取決于個人意志和喜好,其實不然,從身邊很多事例來看,中國人的主流價值觀又回歸到“門當戶對”,而且愿意聽從父母安排。甚至包括一些知識分子也認為“門當戶對”的婚姻更牢固,顯然大家更看重婚姻的穩(wěn)定而不是婚姻的質量。
朱德庸就說,中國人沒有自我,在愛情和婚姻上都顯現(xiàn)出來。中國人的愛情之所以錯就是因為不是依據(jù)自己的意愿選擇結婚對象,我們今天談戀愛,先把各自的條件擺上臺面,男的說我有房子、車子、存款……女的說我是清白的,我長得很漂亮……然后就叫來爸爸媽媽、親朋好友圍觀。
“把愛情當理想,把結婚當事業(yè)”正成為剩女們的口號,她們一邊在婚戀網(wǎng)站上頻繁填寫資料,一邊在通勤的路上做著一見鐘情的美夢。而理想的男人一邊在獵艷,一邊在渴望一位純潔漂亮的年輕女性,他們處于舊道德和新觀念中,可以做但不能說。男人只要結婚后不離婚就是一位“好男人”。
這是一個奇特的時代,由于社會階層已經(jīng)穩(wěn)固、上升通道十分狹窄,婚姻將成為改變個人、家族命運的契機,所以它已不是當事人的事,而是一種社會行為。
(作者為本報文化生活部主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