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ay
校對:litcave 工作室
配圖:Online
網(wǎng)絡上,已經(jīng)有不少讀者把香港推理小說家陳浩基跟日本的東野圭吾作比較,稱他為「華語推理第一人」。
其實毫不夸張,前不久,繁體中文電子書服務平臺讀墨(Readmoo)公布2020年度數(shù)據(jù),其中「文學小說」類百大暢銷榜和百大閱讀榜,陳浩基有五部作品在列,分別是《筷》、《氣球人》、《魔笛》、《13·67》和《網(wǎng)內人》。
但是對于大多讀者來說,只是聽過其名,不見其作。
根據(jù)豆瓣讀書顯示,陳浩基的在內陸出版的目前只有《網(wǎng)內人》和《遺忘,刑警》,可以說,這個「華語推理第一人」稱號,還未經(jīng)內陸讀者審視呢。
在以往的文章,我們曾分享過「亞洲書評」欄目中一篇談論《13·67》的文章《日本東野圭吾,香港陳浩基:他與〈13·67〉》。今天,來談談他的《氣球人》。
《氣球人》原本是作者在2011年初版的作品,當時是四個短篇,今年4月再版,擴寫為九個故事,可謂舊瓶裝新酒。
小說設定是,主角獲得一種超能力,只要接觸皮膚就能對目標身體輸入指令,讓其某個部位充氣、膨脹或扭曲,最后死亡。而九個故事,是主人公借這股超能力走上殺手之路直至退休的歷程。
畢竟整本書是作者分別在兩個時期所創(chuàng)作,流暢度如何,也是讀者最先關注的。
從主人公獲得超能力開始,其實每段情節(jié)都沒有突兀感,視角的切換可能有點莫名其妙,但劇情的推進掩蓋了這一瑕疵。作者謹慎處理了「新」與「舊」之間的接縫,延續(xù)原有篇章的文風同時,也豐富了劇情。在這點上可見,作者誠意十足,并沒有用擴寫來糊弄讀者。
但是相對的,由于是2011年寫就的小說,自然帶有當時暢銷讀物的痕跡。撇開「超能力殺手」這個較為陳舊的設定不談,情節(jié)的反轉與推進,也是比較過時的,情節(jié)上的很多進展,讀者都能預料到——不是基于對這類小說的熟悉,而是讀過一部分后,讀者基本能預想自己將會讀到什么樣的故事。
就好比作者與讀者進行一場賽跑。讀者不斷期待「接下來一定有反轉」,而作者則在讀者感到「意料之中」同時,又給予讀者新的期待。
而九個故事,雖然看似有幾個人物先后連接起來,內在邏輯卻極為松散,情節(jié)毫無新意,不單是對今天的讀者來說無新意,放在2011年,似乎也欠缺亮點。一個「無敵」的主人公,基本沒有遇上真正的前進阻力,所以也是十分平淡無趣的。
小說的緊張氣氛很大程度上依賴警察的視角,以及主人公害怕身份暴露的意識這兩個方面來營造,而每個事件暫且結束之際,作者又急于出來作解說。這樣的快節(jié)奏推進下,其實丟失了很多東西,尤其是人物塑造。
對于讀者來說,這樣的小說每處大段文字都只是作者在我們的腦海中營造一種氛圍和設定,倘若快速跳過,也并不影響對劇情的理解。實質上,劇情完全能靠人物的對話完成推進。
在故事的高潮部分,主人公突然宣布退休,及最后部分他老了后所遭遇的一次暗殺(當然那殺手也未遂),都顯得十分草率。而關于主人公對世界的想法還有他獲得超能力的緣由,都是同類作品的一般套路。
如果作為茶余飯后的消遣讀物,《氣球人》勉強能湊合,但跟他的一些得獎作品對比,還真遜色不少。
可以說,《氣球人》只是陳浩基的習作,正如他所說是受編輯之邀所寫——它更像當初的一個作業(yè),而今嘗試要把它變成作品,還是回天乏術。
「后浪·文風」主題書展 進行中
團體參觀請聯(lián)系
閱讀執(zhí)事-薩忒(WeChat:litcave)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