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確沒有很多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但有不少諾獎獲得者是我們的女婿——這樣看來,這些諾獎的獎章至少有一半中國媳婦的功勞。
??諾獎歷史上,有不少貨真價實的夫妻檔,妻子不是僅占一半軍功章的賢內助,而是獨立擁有自己的一枚獎章。
??合作從來都是諾獎的主題之一,諾獎百余年來,有超過140項同時授予了兩位獲獎者,超過100項同時授予了三位獲獎者。
中國媳婦助力諾獎
作為每年國慶假期的余韻,諾貝爾獎都能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提醒大家表彰并感謝那些在不同領域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貢獻的杰出人士。
由于種種原因,中國目前獲得諾獎的次數并不算多。但我們與諾獎的關系,可能比想象中更近——我們的確沒有很多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但有不少諾獎獲得者是中國女婿。如果說“軍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那中國媳婦無疑是這些獲獎科學家們的有力賢內助,其中有一些媳婦自身也是科研工作者。
網絡上曾經流傳過一張照片:安徽蚌埠一中掛出“熱烈祝賀我校女婿埃里克·白茲格榮獲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標語,自豪感溢出大屏。
埃里克·白茲格是位美國科學家,憑借在超分辨率熒光顯微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成為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而他的夫人吉娜,是蚌埠人,畢業(yè)于蚌埠市第一中學。這樣看來蚌埠一中的驕傲沒毛病。
2013年是“中國女婿”爆發(fā)的一年,有兩位諾獎獲得者。其中獲得生理醫(yī)學獎的是斯坦福大學教授托馬斯·祖德霍夫,他的妻子是畢業(yè)于中國科技大的89級校友陳路。消息公布后,不僅有媒體用“中科大女婿拿下諾貝爾醫(yī)學獎”這樣的標題,更有記者深入江蘇無錫采訪陳路的求學經歷。
托馬斯-祖德霍夫和妻子陳路及孩子
陳路自己也是位科學家,曾獲麥克阿瑟天才獎,同學眼中的“下一個居里夫人”。托馬斯多次應邀到中國講學,還曾陪妻子回母校作演講,會友人。
2013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之一的漢森,是湖北孝感下轄縣級市應城籍辛亥元老蔣作賓的孫女婿。漢森的岳父蔣碩杰是蔣作賓的第四子,26歲就任北京大學教授。值得一提的是,蔣碩杰還是首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提名的華人。岳父未竟的諾貝爾夢想,30年后被洋女婿圓夢。
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布萊恩·科爾比卡是美國斯坦福大學醫(yī)學院分子和細胞生理學系主任。他的妻子田東山是一名醫(yī)生,來自馬來西亞,祖籍廣東,兩人1978年結婚。
布萊恩-科爾比卡(左2)和妻子田東山(右2)
由于布萊恩在清華大學指導一個實驗室,每年都需要在清華工作三個月。田東山多次陪同丈夫來到中國,為其擔任翻譯,“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經常是結合在一起的,難分彼此。”“外出度假時我們也會談工作,但并不覺得這是在工作?!?/span>
諾獎的世界里,不僅獲獎者多有中國女婿,甚至評委中也不乏其人。諾獎文學獎的十八位終身評委之一、著名漢學家馬悅然,兩任妻子都是中國人、兩次結婚也都是在中國——第一任妻子成都人陳寧祖,兩人1950年成婚,共度了46年人生歲月;1998年,在陳寧祖病逝兩年后,馬悅然結識第二任妻子陳文芬,2005年在山西宣布婚訊。
科學世界的“木棉”與“橡樹”
熱門美劇《科學大爆炸》完結季的最后一集中,謝爾頓和艾米終于共同站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臺,并發(fā)表了一番情真意切的獲獎感言。這個場景被無數觀眾認為是全劇最感人的一幕。
這樣情形并非只存在于影視劇中。
如果說中國妻子是諾獎得主們的優(yōu)秀助手,那在諾獎歷史上,并不鮮見真正夫妻攜手合作的科學家夫婦。這些女性憑借自身的成就,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者,“作為樹的形象”并肩與丈夫站在一起,擁有屬于自己的獎章。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巴納吉與迪弗洛都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是史上第一對共享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夫婦。時年46歲的迪弗洛,不僅是史上第二位獲得經濟學獎的女性,也是史上最年輕的經濟學獎得主。他們是諾貝爾獎歷史上第五對搭檔得獎的夫婦。夫妻倆人最大的貢獻是關于貧困經濟的研究。二人共同建立了貧困行動實驗室,在全球推動減貧工作。
最知名的諾獎夫妻檔自然是居里夫婦。1903年,瑪麗·居里和丈夫皮埃爾·居里因為在放射性上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成果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們的女兒女婿伊蕾娜·居里和弗雷德里克·約里奧繼承了父母的科學實踐精神。1935年,在居里夫婦獲獎32年后,小居里夫婦聯(lián)袂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由于長期接觸放射性制劑,夫妻二人都沒到60歲就相繼離世。伊蕾娜得白血病于1956年病逝,弗雷德里克患肝病于1958年病逝。
1947年,美國圣路易斯大學的卡爾·科里和妻子格蒂·科里因一起發(fā)現(xiàn)糖代謝中的酶促反應,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栐诋斈甑闹Z貝爾晚宴上的講話中曾說:“我們的合作始于30年前,當時我們還是布拉格大學的醫(yī)學院學生,此后一直在繼續(xù)。我們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互補的。”
2014年,挪威科技大學教授梅·莫澤和丈夫愛德華·莫澤因發(fā)現(xiàn)“大腦中的GPS”——組成大腦定位系統(tǒng)的細胞,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二人在挪威不同的小島上長大,在奧斯陸大學讀書時相識,成為科研伴侶。他倆的家庭都沒有什么學術背景和氛圍,愛德華曾在采訪中提到,“我們成長的地方,沒有幾個人受過大學教育,也沒人會去要求。根本沒有人知道要怎么去做這些事?!?/span>
這對來自挪威的科研夫妻已經分手
遺憾的是,獲得諾獎兩年后,挪威媒體曝出二人已經分居,但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仍將是研究工作中的合作伙伴,依然是好同事、好朋友。
在諾獎夫婦俱樂部里,還有一對非典型夫妻檔——來自瑞典的默達爾夫婦不是同行,二人分別獲得諾獎的不同獎項:丈夫貢納爾·默達爾是經濟學家、社會學家,1974年與哈耶克一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妻子阿爾瓦·默達爾政治家,因在世界核裁軍運動中所作出的貢獻獲1982年諾貝爾和平獎。
莫澤夫婦共同獲獎后,諾貝爾博物館館長古斯塔夫曾表示:“已婚夫婦經常是一個好團隊,他們可以在實驗室內外不斷交換思想?!薄斑@非常好,因為你坐在實驗室的時候,不一定會迸發(fā)出最好的觀點。”
在接受采訪時,梅·莫澤也曾經表示:要想獲得出色的工作成果,你必須得尊敬和你一起工作的人,你需要一流的同事,同時又要興趣相投,“當突然想到一個問題的時候,你能馬上和對方探討,而不是計劃在一周、兩周或三周后開一次會”。這大概是夫妻兼同事最有利的地方。
03
“合作”是諾獎的主題之一
根據諾貝爾官網的數據,截止到今年10月10日,諾貝爾獎一共頒發(fā)了615次,共授予957位個人和24個團體,其中5位個人兩次獲獎,1個團體(聯(lián)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兩次獲獎、1個團體(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三次獲獎。146項同時授予了兩位獲獎者,113項同時授予了三位獲獎者。
合作從來都是諾貝爾獎的主題之一。無論是諾貝爾本人還是基金會,都很明確地意識到很多事情都需要智慧碰撞和通力協(xié)作才能完成,或者兩個人不同的工作同樣杰出、難以分出誰更重要。實際上,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獎就出現(xiàn)了兩個人同時獲獎的情況:亨利·杜南和弗雷德里克·帕西共同獲得了首屆諾貝爾獎和平獎。亨利·杜南是國際紅十字運動之父,弗雷德里克·帕西則是國際和平聯(lián)盟和各國議會聯(lián)盟的創(chuàng)始人。
諾貝爾基金會章程規(guī)定:獎金數額可以在兩份工作成果之間平均分配,每份工作成果都應被視為可獲獎。如果一份工作成果是由兩個或三個人完成的,則應共同獎勵。
諾貝爾獎三人共享已是常態(tài)
諾獎歷史上,出現(xiàn)過夫妻,也出現(xiàn)過母女、父女、師生、兄弟,他們中有的是共同從事了同一項事業(yè),也有的是相互之間得到了指導、鼓勵或者示范。
在諾獎最初的25年里,合作獲獎人數所占的比例不超過25%,而在近些年,這個數字已經達到了80%。這也證明,現(xiàn)代科學已經越來越不適合單槍匹馬的英雄作戰(zhàn),而是需要更多人的合作與共同努力,相互借鑒、學習,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如果加上團隊獲獎,比如國際勞工組織、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國際防止核戰(zhàn)爭醫(yī)生組織等,合作的力量更顯強大。
諾獎章程還有一條規(guī)定:“在任何情況下,獲獎人數均不得超過三人”。這也是一條不能缺少的規(guī)定,畢竟一項科研成果或者事業(yè)成就的取得,參與付出的往往遠不止與三個人。如果不加限制,像某些電影獎出現(xiàn)十個最佳影片的情形會很常見,軍功章掰十半也不夠用。諾獎并不是排排坐,共同獲獎后出現(xiàn)問題與矛盾的也并不少見。有合作也有分歧,這才是真實的世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