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本叫《統(tǒng)帥決勝之道》的書,這是一本九十年代的書,作者曾經參加朝鮮戰(zhàn)爭,擔任美國陸軍第五戰(zhàn)史小分隊指揮官,親眼目睹了美軍對“冷血嶺”和“傷心嶺”這兩個制高點指揮上的愚蠢。
書的開篇就從這說起,他說,我對高明的將帥如何決勝的理解,是從認識到平庸的將帥們何以不勝開始的。
作者認為,高明的統(tǒng)帥從不犯人們經常犯的錯誤,而平庸的將領總是犯人們經常犯的錯誤,甚至這些錯誤都寫在教科書里。
同時,通過漢尼拔、成吉思汗、拿破侖、杰克遜、謝爾曼、隆美爾等來闡述高明的統(tǒng)帥是怎么做的。
大概總結一下,作者認為,高明統(tǒng)帥一方面會作“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孫子兵法·始計篇》),另一方面會像帕里斯與希臘大斗士阿喀琉斯的戰(zhàn)斗中避實擊虛(《孫子兵法·虛實篇》),把箭射向阿喀琉斯唯一的弱點,即他的腳跟。
不知道作者在朝鮮戰(zhàn)場上對志愿軍的真實的感受是什么,但顯然他對《孫子兵法》研究很深,書中引用了不少《孫子兵法》的觀點,比如他喜歡孫子所言的“兵者,詭道也”,還認為這是實現(xiàn)“出其不意”以“避實擊虛”的關鍵。
當然,他還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高明的統(tǒng)帥都試圖循序《孫子兵法》的“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盡管現(xiàn)實中少有人能做到,但這起到了謹慎決策的作用,讓高明的統(tǒng)帥們,努力避開敵人的主力,千方百計的打擊他至關重要的、但沒有防衛(wèi)或防衛(wèi)力量薄弱的目標,盡量縮小自己遇到的抵抗力量。
但作者提出兩個問題,卻沒有給出答案,不知是想讓讀者在這些高明統(tǒng)帥的戰(zhàn)例中去體悟,還是他也沒有具體的方法。
他的問題是:
第一,如何判斷敵人的弱點在哪里?
第二,在哪里找到阿喀琉斯的腳跟(腳跟是阿喀琉斯的要害)?
對于這兩個問題,《孫子兵法》給出了清晰、明確的方法,我們試著從這個角度梳理一下《孫子兵法》對這個問題的解答。
始計篇講“五事七計”,以此來評估“吾以此知勝負矣”,很多人就真認為,這22個要素分析完了勝負就清晰了,這就是“知勝”。
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五事”評估的是組織所處的環(huán)境,既要評估自己,也要評估對方;“七計”是評估組織所擁有的能力,同樣既要評估自己,也要評估對方。
評估自己是為了搞清楚自己手里拿的是什么牌,知道自己拿什么牌很重要,據說,印度請美軍派教官教授其戰(zhàn)地戰(zhàn)法,最后美軍給出的結論是,他們水平很差,卻又自以為是(大意如此),6月15日晚在中印邊境的蓄意挑釁行為,付出了代價,估計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評估對方,“五事”是其環(huán)境對一個組織的影響,比如地理、氣候條件都影響該地區(qū)的文化和性格,同時,這也會暴露其組織的弱點,至少是一個方向,有很多地方都可以偽裝,但在一些根深蒂固的方面則難以偽裝,吳起兵法中分析過當時各個諸侯國陣法的弱點,都與地域文化特點有關聯(lián)。
能力的評估與其政治、實力、經濟、組織等有關系,但更主要的是考察組織的“將孰有能”、“法令孰明”、“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上。
將的能力往往對戰(zhàn)斗有決定性作用,不僅關系到指揮,還關系到日常的管理和訓練。印度這次挑釁上校當成死亡,另有中校、2名少校被俘,據印度媒體報道被解放軍漫山遍野的追趕,有的士兵直接跳河而被淹死,還有重傷被凍死。
足見其能力的狀態(tài)。
孫子兵法在謀攻篇講“知彼知己”而又在地形篇講不僅要“知彼知己”,還要“知天知地”,也是兩個層面,謀攻篇以前是宏觀的知,地形篇的“知”是微觀之“知”。所謂的“吾以此知勝負矣”,是一種靜態(tài)的可能,距離最終的勝利還有很遠的距離。
這種宏觀的評估,或說方向上的評估最終要得出什么結論呢?
始計篇曰: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這個“利”通常被理解為利害,或者對五事七計的總結,對“五事七計”的總結沒有錯,但這個“利”更強調是評估出來的獨特的優(yōu)勢,與對方形成獨特差異的地方,這個我們發(fā)揮的關鍵,尤其用在企業(yè)中,更要如此理解。
就是說,發(fā)揮優(yōu)點,隱藏弱點,或偽裝弱點,這些評估可以找到對方弱點的一個方向。
要害在哪里?
這幾乎是戰(zhàn)場上每個統(tǒng)帥都努力要做的一件事,誰對戰(zhàn)場形勢判斷準確,快速調整部署,誰就能抓住“機”,誰最終獲得勝利。
俞大猷說:以虛實論形。
軍形篇講排兵布陣,講資源配置,兵種、兵力與地形的有機結合,結合的越緊密,地勢、氣勢就越強,否則就會給人抓到機會。
其實,多數(shù)情況,任何兵力配置都不可能哪里都“實”,肯定有“虛”的地方,但通常會對“虛”進行偽裝,給對方一種聲勢,形成一種靜態(tài)的勢能打擊對方的士氣。
但遇到高明的統(tǒng)帥,可能就會一眼洞察到你的虛實,故后邊分合、奇正造勢,他也就一目了然了,都知道你的目的是什么,最終勝負就可以可知。
所謂“勝可知而不可為”大概就是一眼洞穿對方陣形的虛實,清楚對方造勢用勢最終的目的吧!
說戰(zhàn)爭是將帥之間智力、心力的比拼,是因為你可能以為自己洞穿了對方的虛實,很可能都是對方給你設計的“陷阱”,并非掌握了對方真實的情況,一步步走向對方設計的“戰(zhàn)地”和“戰(zhàn)日”。
怎么辦呢?
虛實篇給出了具體的方法: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
策,有策劃、謀劃的意思。通過各種途徑得知敵人的計謀,了解敵人的將領,清楚他的背景、知識、套路,了解敵人的兵力部署,分析敵我雙方誰得誰失。
作,觸動、激動、誘逼的意思,是說刺探或觸動敵人,讓他動起來,以了解它的動靜規(guī)律。
形,是查明的意思。通過佯動示形,了解和掌握有利地形和不利地形,查明敵人所占區(qū)域哪里容易進攻,找到弱勢區(qū)域。查清楚兵力配置情況,以眾擊寡。
角,是較量力量,通過戰(zhàn)斗偵查、火力偵察,即通過小規(guī)模的戰(zhàn)斗,查明敵人兵力部署情況,或理解為試探敵人的實力。
就是說,要通過一些偵查、試探性的工作來確認自己的判斷。
《毛選·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中說:指揮員的正確的部署來源于正確的決心,正確的決心來源于正確的判斷,正確的判斷來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偵察,和對于各種偵察材料的連貫起來的思索;指揮員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要的偵察手段,將偵察得來的敵方情況的各種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將自己方面的情況加進去,研究雙方對比和相互關系,因而構成判斷,下定決心,形成計劃。
信息收集越全面,可能性評估越多,預案越周全,決勝點浮出水面的幾率就越大,找到阿喀琉斯腳跟這個要害的幾率越大。
最后,強調一點,讀《孫子兵法》有個特點,從己方去理解如何去做,而其反面就是觀察對方的方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