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公元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率軍北伐曹魏,名將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即魏延親自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于潼關。但是諸葛亮覺得此計太過兇險,所以沒有采納魏延的計謀,而轉兵出祁山。那如果照魏延此計,會不會成功呢?
子午谷奇謀
根據(jù)讀史方輿紀要記載,漢中府東至湖廣鄖陽府一千一百六十里,南至四川巴州四百六十里,西南至四川廣元縣朝天嶺四百九十五里,北至鳳翔府六百三十里。
漢中府北瞰關中,南蔽巴蜀,東達襄、鄧,西控秦、隴,形勢最重。——讀史方輿紀要
所以,漢中是蜀地的咽喉,也是關中的咽喉。從漢中入關中,主要道路是三條,第一條是褒斜道,第二條駱谷道,最后一條是子午谷。
另外兩條是漢中出隴右,一條陳倉道,一條是祁山道。
一般北伐,從漢中出兵,大部分都走褒斜道和駱谷道,諸葛亮當時走祁山道和褒斜道,也是為了奪取涼州,然后步步為營、逐步蠶食曹魏。
而子午谷,南北縱向,長約三百三十公里,北起陜西省長安縣西南秦嶺山中,南至石泉縣;北方出口稱“子口”,南方出口稱“午口”。子午谷懸崖絕壁,棧道無數(shù),其險要的原因乃在于秦嶺。秦嶺又稱為終南山,山勢西高東低,為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的分水嶺。子午谷圍于其中,其山勢之險峻,途徑之惡劣,則可想而知。
魏延如果想要走子午谷,首先是要具備突然性,這一點在當時是具備的,諸葛亮走祁山道,隴右諸郡都積極響應,投降蜀漢,直接導致關中震動,當時的視野全部都吸引到諸葛亮大軍了,如果此時魏延偏師出子午谷,奇襲長安,遏制住潼關的出關通路,還是有希望的。
其次,要具備的是速度和補給以及兵力,這一點是很難具備的。子午谷地勢險要,補給基本上只能算是隨軍口糧,很難持久,倘若魏國無防,可以直接抵達長安城下,也不能確保能迅速拿下長安和潼關,而幾千偏師深入魏國腹心,前后斷絕,沒有補給,就算拿下了長安,魏國大軍反撲,也很難堅守,那邊的諸葛亮大軍并不能及時趕到并會師。
一百年后,東晉桓溫兩路出兵伐秦,他自己親自統(tǒng)兵從襄陽,從武關入關中,命司馬勛率軍從漢中出子午谷出兵,想會師于長安城下?;笢刂髁@路倒是順利,很快進入關中并且屯兵于灞上。但是司馬勛那一路未出子午谷就被苻雄率領的前秦軍隊擊敗,司馬勛逃出子午谷,致使桓溫兩路夾擊的計劃失敗。
又過了1000多年,明末農民起義,當時的起義軍首領高迎祥,想從四川入陜西,占據(jù)關中。進漢中后,他選擇走的是子午谷,想出其不意,偷襲孫傳庭,孫傳庭卻以新招募4個月的新兵(最多2萬人)在谷口伏擊高迎祥主力(最少5萬人)。高迎祥部基本被殲滅,本人也受傷被俘。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其實此計太過險惡,況且對手并非無謀,一旦有所防備,必敗無疑。所以后代很多滅蜀入漢中很少有走子午谷的,基本是褒斜道和駱谷道,然后沿金牛道進軍直取成都。
漢中防御態(tài)勢
漢中的防御態(tài)勢也在這里體現(xiàn),劉備自奪取了漢中后,魏延為漢中太守,都是實兵諸圍,也就是對漢中周邊地帶派兵駐守,設置里外三重的層層防守據(jù)點,使敵方無法攻入漢中境內。這一方針已經實行多年且大有成效,按理來說,應該繼續(xù)推行此方針,然而姜維卻不這么認為,他覺得按照魏延的方針把兵力層層分布用來抵御敵方,實在不是上策,不僅兵力太過分散,也難以建立大功。所以姜維放棄了'實兵圍諸',反而采取了與之完全相反的集中防御的方針,他把漢中外圍的兵力全部調回到樂城、漢城和陽平關這三處,然后用'堅壁清野'的方針來對抗敵人,把敵軍放進來,等到敵方糧盡馬疲的時候再伺機出兵,這直接導致了漢中的淪陷。
從關中入漢中的道路就那么幾條,也可以說是漢中的天險,而敵人一旦過了天險,進入漢中平原,那么漢中的失守是難免的。漢中若是失守,就可以從漢中窺視四川盆地,川地也斷不能久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