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士輿論對蜀漢政權(quán)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01.來自于蜀漢北方名士的態(tài)度。
劉備稱帝時,居群臣之首的是許靖和劉巴,他們均為當時的名士,與同為名士的曹魏高官王朗、陳群等都有書信交往。這兩個人都是為躲避戰(zhàn)亂而從客居的交州輾轉(zhuǎn)來到蜀地的,可以說是別無選擇才為劉備服務(wù)的。
名士劉巴
特別是劉巴,以前劉備在荊州頗得眾望時,雖然許多名士都爭著投入劉備的麾下,但是只有劉巴一人不但不從,反而投奔了曹操。劉備當然對他懷恨在心。不久曹操命令攻打荊州南部,劉巴再次回到荊州。但是因為荊州被劉備占領(lǐng),劉巴回不到北方去,只能逃往交趾。后來他為投靠劉璋來到了蜀,沒想到劉備也進了蜀。一直躲著劉備的劉巴肯定覺得很尷尬。沒有辦法,他只好向劉備道歉,劉備也不記舊恨,重用了他。比如費詩和雍茂曾經(jīng)反對劉備稱帝,結(jié)果一人被貶,一人被殺。
劉備稱帝建立蜀漢
先主奔江南,荊、楚群士從之如云,而巴北詣曹公。曹公辟為掾,使招納長沙、零陵、桂陽。會先主略有三郡,巴不得反使,遂遠適交阯,先主深以為恨。見《三國志劉巴傳》
這樣做,都因為劉巴是當時的名士。這些名士的言行對當時全國范圍的知識分子輿論影響很大。為了對抗集中了大量名士的魏,劉備不得不重用許靖、劉巴這樣的名士。劉備任命許靖為最高級別官僚太傅,讓劉巴起草即位的詔書,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堆萘x》給讀者的印象是凡事諸葛亮都排第一,但是其實作為名士,他的地位遠不如劉巴和許靖。諸葛亮其實一直相當敬重這兩個人。
但是對名士的這種客氣卻成為蜀的弱點。劉巴受到劉備的重用后,態(tài)度逐漸變得傲慢。他不愿與張飛交往,雖然諸葛亮從中苦心調(diào)解但他照樣不理。劉備聽說此事后心中不悅,責怪劉巴對自己的統(tǒng)一大業(yè)不盡心,一心只想回北方的曹魏,一面又說也只有自己才能用得了劉巴。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劉備不得不重用名士的苦衷。
這種重視名士的姿態(tài),不可能不影響到蜀的其他官僚。對這些暫時寄身于蜀的北方名士的優(yōu)待,嚴重打擊了其他官僚們的進取心。而在名士的數(shù)量上,蜀無論如何也比不上魏。漢王朝的正統(tǒng)繼承者還應(yīng)該是魏而不該是蜀,畢竟曹魏政權(quán)是通過禪讓制從漢朝皇帝接過來的,這種悲觀論逐漸彌漫朝野。魏的名士陳群、王朗屢次給許靖和諸葛亮寫信勸降,就是瞄準這一點,其目的就要在輿論上對蜀施加壓力。
蜀漢投降魏時,鄧艾在給蜀國臣僚的信中寫道:“自古圣帝,爰逮漢、魏,受命而王者,莫不在乎中土?!睆娬{(diào)正統(tǒng)皇帝只能是出自中國的北方。對于鄧艾的這個主張,蜀國群臣大概內(nèi)心都點頭稱是。蜀國在軍事上失敗以前,其實早已敗給這種名士輿論了,蜀漢的群臣之心早就倒向了更為正統(tǒng)的曹魏。
滅蜀的功臣鄧艾
與蜀以及魏的重視名士的做法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東吳的孫權(quán)。吳國名士的代表人物是張昭,但是孫權(quán)幾乎從來沒有聽過張昭的意見,他甚至明言,赤壁之戰(zhàn)時如果聽了張昭的意見,自己早就束手待斃了。孫權(quán)還說劉巴要是搭理張飛,那他就不是一個名士,這正是他對名士的一個諷刺。
但就是這樣一個孫權(quán),也不能完全不把張昭的名士地位放在眼里。他雖然與張昭一直尖銳對立,但是對張昭卻終生禮遇。從此也可以看出當時以名士為中心形成的全國規(guī)模的知識分子輿論的重要性。吳其實與蜀一樣,最后也是敗給了這種輿論。
對于蜀來說,更為不幸的是不僅來自北方的名士不盡力配合,就連蜀本地的知識分子也對蜀的前途持冷淡態(tài)度,甚至對魏更有好感。
諸葛亮主政期間,曾拜訪年老耳聾的杜微,這家伙從劉備入蜀就不想為蜀漢效力,在家裝聾作啞,堅決辭官不做。但因為是當時的名士,諸葛亮不得不出請出這樣的有名望的名士,哪怕只是掛個虛職也行,不用參與國家的軍政大事。由此可見蜀漢在名義上有多么渴望得到當?shù)孛康膿泶鳌?/p>
君但當以德輔時耳,不責君軍事,何為汲汲欲求去乎!”其敬微如此。見《三國志杜微傳》
蜀漢大學(xué)者譙周
當時蜀國學(xué)問最高的大學(xué)者譙周就是杜瓊的弟子。譙周效仿老師杜瓊解釋說:“先主諱備,其訓(xùn)具也,后主諱禪,其訓(xùn)授也,如言劉已具矣,當授與人也。”意思就是說劉備和劉禪,從名字上就能看出,就是“準備禪讓”,暗示蜀將被魏所取代。話說到這一步,與其說是預(yù)言,還不如說是對劉備、劉禪父子的調(diào)侃和諷刺,簡直就是不懷好意。當涂高者的寓意就是指的是魏乃是正統(tǒng),在杜瓊、譙周的心中也正是這樣的想法。
周因問曰:“昔周徵君以為當涂高者魏也,其義何也?”瓊答曰:“魏,闕名也,當涂而高,圣人取類而言耳。見《三國志杜瓊》
譙周對諸葛亮、姜維的北伐也持反對意見。他寫過一篇富有寓意的文章《仇國論》,專對仇國之間的事情進行了議論。文章虛構(gòu)了因余和肇建兩個國家為例,因余意為因此剩下的小國,用來指蜀,肇建意為初建的大國,用來指魏。因余國的高賢卿與伏愚子互相問答。高賢卿認為就像以前弱小的漢高祖打敗強大的項羽那樣,因余國也能戰(zhàn)勝肇建國。對此,伏愚子主張應(yīng)該首先讓人民休養(yǎng)生息。不用說,高賢卿暗指的是主張北伐的蜀國高官姜維,伏愚子就是譙周自己。
于時軍旅數(shù)出,百姓彫瘁,周與尚書令陳祗論其利害,退而書之,謂之仇國論。見《三國志譙周傳》
當時的蜀國因為連年北伐,國力疲弊,人民困苦。外來的一些人把北伐當做自己的奮斗目標,這是他們的自由,但是對本地人來說,被無端地卷進這種徒勞無益的戰(zhàn)爭卻完全是飛來橫禍。譙周的《仇國論》正是這種呼吁體恤人民疾苦的本地輿論的一個代表??梢姡駶h這個由外來人劉備建立的政權(quán)到了劉禪這個時候已經(jīng)失去了當?shù)厝嗣竦闹С帧?/strong>
鄧艾兵臨成都時,北地王劉諶力薦全城抵抗,并派人去請援軍,但是遭到拒絕,而名士譙周通過名分和利害關(guān)系一直勸說劉禪投降。在蜀國的群臣中,竟然沒有一個人能反駁譙周的主降論,在群臣看來,與其抵抗不如投降更直接點。
二、司馬昭三路伐蜀只是蜀漢滅亡的導(dǎo)火索
公元262年,司馬昭為轉(zhuǎn)移曹髦被殺的影響,下定決心攻打蜀國。姜維得知這個消息后上表后主建議加強防備。但宦官黃皓只信巫鬼,故意把姜維的奏書按下不報,使蜀國上下竟然沒有一個人知道魏國將要襲來的消息。直到第二年公元263年,司馬昭大舉伐蜀,三路大軍從洛陽出發(fā),征西將軍鄧艾率領(lǐng)三萬精兵,繞道最西邊的狄道直指姜維軍駐屯地沓中;雍州刺史諸葛緒同樣率三萬精兵從祁山進入武都以斷絕姜維退路;鎮(zhèn)西將軍鐘會率領(lǐng)十萬大軍主力,分頭從褒斜道、駱谷道、子午谷道挺進漢中。
司馬昭三路伐蜀
司馬昭本來的計劃是只要鄧艾和諸葛緒把蜀軍主力姜維軍牽制在西方,鐘會率領(lǐng)的大部隊就會順利攻入成都。但是沒想到姜維卻巧妙繞到諸葛緒軍后方使其退卻,進而守住了自漢中入蜀的要塞劍閣,這使得鐘會大軍無法自漢中南下,鐘會因劍閣久攻不下加上糧草不濟有撤兵的打算。
三、諸葛瞻兵敗戰(zhàn)死,投降派占據(jù)上風(fēng) 蜀漢群臣不抵抗直接導(dǎo)致蜀國滅亡
鄧艾出乎蜀軍的意料,從陰平翻山越嶺,出現(xiàn)在劍閣與成都之間的江油。成都告急,劉禪急派主戰(zhàn)派諸葛瞻率軍抵抗鄧艾,諸葛瞻的部隊駐扎江油附近的涪城,但不聽黃崇的占據(jù)險要地勢的建議,要在平原一舉擊敗鄧艾。
諸葛瞻父子與鄧艾交戰(zhàn)
但鄧艾一方拼死力戰(zhàn),一舉擊敗諸葛瞻的前鋒,迫使諸葛瞻撤退到綿竹,諸葛瞻在綿竹戰(zhàn)死。綿竹與成都近在咫尺,成都頓時大亂,劉禪招集群臣商議,有的主張?zhí)油戏剿目?,有的主張投吳。最后在譙周的說服下劉禪選擇了投降。同時,劉禪還命令姜維等各地將士無條件投降。姜維回天無力只好命令兵士放下武器,蜀將士都憤恨交加,拔刀斫石。自魏軍大舉伐蜀起,僅僅兩個月的時間里一切都結(jié)束了。
在蜀漢的朝堂上一直是主戰(zhàn)派與主降派還有中立派,在諸葛亮死后,雖有姜維在外軍事上的數(shù)次北伐,但收效甚微。面對鄧艾的大軍直逼成都,主戰(zhàn)派諸葛瞻戰(zhàn)死綿竹后,主降派占據(jù)多數(shù),可以說從上自下,蜀漢君臣缺少一種抵抗的魄力,直接投降并非是上佳的選擇,如果在危難時刻奮力一搏,形勢尚有轉(zhuǎn)機。
蜀漢的地理位置
我們來看一下當時的形勢是否可以挽救。首先成都當初駐有四萬兵力,諸葛瞻雖然帶走了一半兵力,但成都還至少有兩萬守軍。而鄧艾軍翻山越嶺,長途跋涉,肯定已經(jīng)不是當初的三萬兵力,面對堅固的成都城墻,鄧艾短時間是無法攻下來的。而且當時吳接到蜀的增援請求后,已經(jīng)派兵前往壽春。如果姜維在劍閣堵截住兵糧匱乏、有意撤退的鐘會大軍,加上江州羅憲請求出兵救援,成都守軍能夠死守不放的話,那么蜀還是完全有可能取勝的。
后主劉禪投降
但問題是蜀漢君臣早已失去了抵抗的氣力,諸葛瞻兵敗身亡后,劉禪就徹底贊同主降派的主張,哪怕自己的兒子劉湛以死相爭不為所動。連鄧艾都未曾想到就這樣輕易滅掉了蜀國,成就了蓋世功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