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黃帝姓氏和熊姓得姓考證
熊建榮
據(jù)西漢著名只史家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jì)》記載: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軒轅之時,神農(nóng)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nóng)氏弗能征。于是軒轅乃習(xí)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三戰(zhàn)。然后得其志。
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nóng)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崆峒,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wèi)。官名皆以云命,為云師。置左右大監(jiān),監(jiān)于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獲寶鼎,迎日推策。舉風(fēng)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jì),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jié)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圣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yǎng)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契誠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東至于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帝顓頊生子曰窮蟬。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
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顓頊為族子。
“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娶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勛立,是為帝堯。帝堯者,放勛。”
“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從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為庶人。”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后而別氏,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
“太史公曰:學(xué)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崆峒,北過涿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fēng)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fā)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稌啡庇虚g矣,其軼乃時時見于他說。非好學(xué)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jì)書首。”
這篇明確說明,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上古之姓是區(qū)分家族(歷史學(xué)家有稱部落)的標(biāo)志,而氏則是區(qū)分貴賤的標(biāo)志,所以,一般普通百姓只有姓,沒有氏,只有帝王將相及子孫有氏。這方面在近年出土的文物中也這樣標(biāo)明。值得注意的是:
一、熊姓族人在修族譜時,一定按照歷史去寫,黃帝,幼兒時代,名曰軒轅氏,姓公孫或者姬姓,成人后為有熊國國君,故又名曰有熊氏,為何?何故?上古只有國君可以以國為氏。有熊國國民統(tǒng)姓姬,炎帝國民統(tǒng)姓姜。黃帝不姓熊,熊是漢代時,黃帝后裔龍部落首領(lǐng)“熊”(熊是上今下酉的一個字,是龍部落首領(lǐng)的稱謂,相當(dāng)于后來大家使用的‘帝’的意思,伏羲氏,在上古文獻(xiàn)中稱大熊)的后裔姓熊。
二、熊姓是漢代才開始使用,春秋戰(zhàn)國時,只有楚王才稱熊某某,在《史記-楚世家》中,有記載,未稱王時,不叫熊某某,稱王時就開始稱熊某某,這樣可以分析,在真正淹沒了的上古中國歷史中,龍部落始終是中華民族的主流,到孔子時,孔子篡改了歷史——《史記-孔子世家》中有明確的記載,細(xì)節(jié)是他把寫好了的《春秋》傳給他精通上古文化的子夏,子夏不接,孔子自己也說,他篡改歷史復(fù)辟會受到后人唾罵的。有趣的是,周王之后毛澤東主席,批判了他。
三、特別注意《史記》司馬遷對上古姓氏沒有研究,把姓氏名沒有分清,這點是《史記》的缺陷。
四、熊姓是黃帝和元妃嫘祖兒子昌意侯王的兒子顓頊帝的后裔,《史記-楚世家》記載很清楚,明白:《史記·楚世家》記載:
“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火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其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后,復(fù)居火正,為祝融。
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chǎn)焉。其長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后也。昆吾氏,夏之時嘗為侯伯,桀之時湯滅亡。彭祖氏,殷之時嘗為侯伯,殷之末世滅彭祖氏。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紀(jì)其世。
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早卒。其子曰熊麗。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繹。
熊繹當(dāng)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后嗣,而封熊繹于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比子熊繹與魯公伯禽、衛(wèi)康叔子牟、晉侯燮、齊太公子呂伋俱事成王。
熊繹生熊艾,熊艾生熊,熊生熊勝。熊勝以弟楊為后。熊楊生熊渠。熊渠生三人。
當(dāng)周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乃興兵伐庸、楊粵,至于鄂。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zhí)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乃周厲王之時,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早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
“子文王熊貲立,始都郢”。
“滅夔,夔不祀祝融,鬻熊故也。”
這幾段可以證實我的看法,除《史記》外,《世本》、《山海經(jīng)》、《竹書記年》、《尚書》、《梼杌》、《國語》、《戰(zhàn)國策》、《春秋》、《左傳》、《漢書》、《路史》、《內(nèi)經(jīng)》、《楚辭》、《東周列國傳》皆記載有有熊氏—黃帝和他直系后裔熊姓楚王的事跡。
“熊”姓始祖可遠(yuǎn)推到“大熊伏羲”和其后裔 “有熊氏黃帝”(即帝之后),得姓始祖是“鬻熊”,鬻熊著有《鬻子》,他曾是周文王、周武王的老師,也在紂王時贖過周文王。后來周文王演八卦為八八六十四卦,共演易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策,相當(dāng)于萬物之?dāng)?shù)。因是周代之《易》,故名《周易》,今流行《易經(jīng)》,即是《周易》,上古易有《歸藏》、《連山》、《河圖洛書》;在《周易》中蘊(yùn)藏著從伏羲、黃帝、鬻熊的智慧。從鬻熊起,其后裔為紀(jì)念他的賢德,而源用熊氏。至楚王熊渠,才更羋姓為熊姓,這是春秋時代楚三王之時,楚王熊渠封其三子為三王,得封后,又以邑都為姓,后來也有為避難而更姓,或避諱而更姓。羋姓熊渠氏起,以氏為姓,以標(biāo)明始祖為有熊氏、嫘祖——先祖帝顓頊——祝融——鬻熊——楚王熊繹之直系苗裔。
五,熊姓得姓始祖只能是鬻熊,這是古代公認(rèn)的。黃帝不姓熊,但是熊姓的老祖宗,熊姓是黃帝家族直系后裔,且是龍部落首領(lǐng),也就是國王。真正中國龍的傳人,歷史盡管淹沒了,但近代、當(dāng)代和現(xiàn)代發(fā)掘的文物可以證實,比如龍袍、編鐘、《楚辭》、《內(nèi)經(jīng)》、人體天官圖等等。
六、《史記》中的《五帝本紀(jì)》、《楚世家》、《西南夷列傳》,三篇合一就是上古《熊姓統(tǒng)譜》。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