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么做都是為了你好”
今年暑假,江蘇某地的初中畢業(yè)生被父母要求去整容。
抽脂、做眼睛、填鼻子、修下巴......
某整形醫(yī)院暑期接待的學(xué)生客戶,已達全年學(xué)生客戶量的80%,割雙眼皮甚至排隊到了明年。
往年,整容隊伍的主力軍是高中畢業(yè)生和大學(xué)生,今年這股年輕人的整容趨勢,正往低齡化蔓延。
最小的孩子,僅有8歲,對這方面完全沒認識,骨骼發(fā)育也沒定型,就被父母帶去咨詢了。
媽媽說:不想讓孩子從形象上,就輸在同齡人的起跑線上。
朋友圈還曾流傳一位媽媽帶著7歲女兒割雙眼皮的照片。
這么小的孩子,先不說承擔(dān)手術(shù)的風(fēng)險,審美觀價值觀還沒建立,就要在媽媽的規(guī)劃里如期“變美”。
包辦生活大小事務(wù)、左右穿衣打扮、限制人際社交、替孩子規(guī)劃人生方向,父母們操碎了心,現(xiàn)在又不遺余力地發(fā)展到改造身體發(fā)膚上。
《孝經(jīng)》有云:“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也許正因如此,他們順其自然地認為:孩子的命都是我的,我有權(quán)決定如何支配,好好聽話就是孝。
至于那后半句還有“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他們選擇性忽視。
這樣的父母,是典型的自戀型父母。
他們把孩子視為自我的反映和延伸,而非一個獨立自由的個體。
他們拒絕接受孩子的真實,只想讓孩子與自己的反應(yīng)模式保持一致。
他們甘愿為孩子付出一切乃至生命,但交換條件是:孩子要把生命交給他們?nèi)ブ洹?/p>
“我這么做都是為了你好(A),你必須聽我的(B),否則你就不孝順/不是好孩子(C)”,是他們習(xí)慣使用的邏輯。
有些父母的確付出了很多,他們給了孩子金錢、時間、精力上的養(yǎng)育。
但也有父母僅提供孩子基本的物質(zhì)支持,就認為自己對孩子有極大的付出:“我給了你生命,我認為這個付出就足夠了”。
付出就要有回報,自戀型父母希望孩子能聽話。
如果孩子沒有配合父母的意愿去行動,甚至反抗,這時父母就感到憤怒,進而否定孩子,指責(zé)孩子沒良心、不孝順。
他們用主動懲罰,比如打罵、言語攻擊來控制孩子;也會用被動懲罰——傷害自己來控制孩子,比如突然身體生病,或詛咒自己:“我死了,你就知道我的好了。”
“我不喜歡這樣的方式”
自戀型父母的眼里是看不到孩子的,他們真正在意的人只有自己。
他們不支持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能夠愛孩子的方式,大多是物質(zhì)上的滿足和生活上的照顧,并以此為借口振振有辭表示自己有多愛。
我母親從不聽我說,也聽不進去。她會問我是否餓了,如果我回答不餓,她還是會把食物放在我面前,就像我什么都沒說一樣。
她會問我想在周末或暑假做什么,然后忽視我的回答,為我制定計劃。我想穿什么樣的衣服也是同樣的遭遇。但那些都不是重點。
重點是,她從不問我有什么感受、我在想什么,她明確表示,那基本和她無關(guān)。
——小C,銀行職員
一位在這樣家庭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曾描述自己的感受:“有時我覺得自己不存在,甚至是破碎的,碎成了一片一片的?!?/p>
自戀型父母的內(nèi)心既空洞又匱乏,他們對孩子的情緒需要熟視無睹,根本無力給予情感回應(yīng)和連接。
相反地,他們時刻都在批判孩子,讓孩子的內(nèi)心被羞愧、憤怒、傷心、恥辱占滿,根本無法從父母的反映中看到完整的自己,更談不上接納。
于是,孩子開始學(xué)習(xí)取悅父母,盡管父母的情緒像龍卷風(fēng),不知何時會爆發(fā),但孩子還是會做好準備迎接一切。
我媽不斷的否定,現(xiàn)在讓我每干一件事之前,都會想想她會喜歡哪件,看著她的臉色。
現(xiàn)在大三了,開始逐漸擺脫這種陰影,有自己的口味和審美。但我媽在的時候,我還是會怕選錯,好像我永遠做不好,每次一定會有錯誤。
比如,你和別人發(fā)消息,她會問你為什么不打電話;你和別人打電話,她會聽著,告訴你哪一句話說的不好;你回房間打電話,她會跟過來,或者諷刺你……
——琪琪,學(xué)生
自戀型父母還會要求孩子不能有隱私,因為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
他們會偷看日記,查化妝箱,翻手機聊天記錄,甚至把孩子當(dāng)成閨蜜來處,無話不談,包括彼此的生理需要,也敞開來談。
我失戀了,心情很不好,暫時還不想告訴我媽。但晚上我會偷偷在被窩哭,哭也不能很大聲,因為會被聽到!
哭完后扔了一紙簍鼻涕紙,第二天她進我房間時又被發(fā)現(xiàn)了,質(zhì)問我為什么扔了一紙簍鼻涕紙...
可能就是因為我媽的管頭管腳,我具備了強大的偵查及反偵查能力,現(xiàn)在我不想讓她知道的事情,我會將證據(jù)徹底銷毀,她基本上是翻不出來的。 ——語晴,白領(lǐng)
盡管孩子有時會明確表達出“我不喜歡這樣的方式”,或試圖讓父母理解自己,但自戀型父母要么選擇忽略、輕視孩子的感受,要么教訓(xùn)孩子說不懂感恩。
孩子多么希望能從父母那里得到一些信號,表明他們是喜歡自己、愛自己的,但也許在一起生活很多年,孩子也不能得到這種感受。
走出自戀的陰影
在自戀型父母的陰影下,孩子在被拒絕和羞恥感中成長,要想療愈可能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但這最終意味著從與父母的共生中解脫。
① 發(fā)展更現(xiàn)實的期待
你需要接受這樣一個事實:父母不可能變成你夢想中的完美父母,他們很難改變,也可能不認為自己需要改變。
意識到這一點,減少與現(xiàn)實的對抗,終止腦海里幻想父母某一天會改變,孩子的痛苦可能就會大大減弱。
② 建立堅韌的心理邊界
一個擁有堅固、強韌的心理邊界的人,能清楚劃分自己和別人的界限,保護自己不受外界的攻擊,不用對別人的想法和感覺負責(zé)。
第一步是自我評估,試著找出你的心理邊界在何時、何處,會因為何種原因斷裂。
比如,有沒有特定的時間、事件,讓你感覺被情緒、要求壓得喘不過氣?當(dāng)你遇到這種情況時,是否最終都以做自己不情愿做的事而收場?
第二步,針對這些場景,建立適合自己的心理邊界。一開始可能有點困難,可以從小事開始嘗試,表達自己溫和又堅定的態(tài)度。
比如,當(dāng)母親說:'你家里又臟又亂,你怎么這么懶都不打掃?忙工作也不能不顧家吧?老公孩子對你早就有意見了....'
你可以回:“媽,謝謝你關(guān)心我的工作和家庭,我們都感受到了你的愛。但這是我的家,我沒覺得我做家務(wù)的頻率有太多需要調(diào)整的,如果我的老公和孩子覺得這是個問題,我會處理的,你放心?!?/p>
第三步,在與父母相處時,使用一些非語言的小技巧,鞏固自己的心理邊界,保持雙方的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避免把身體轉(zhuǎn)向父母,站立和坐著的時候,想辦法不要正對ta;減少眼神接觸,必要時只看著父母的額頭或者鼻子;談話時,最好邀請第三個人加入;當(dāng)你覺得情緒正變得激烈,或他們試圖控制你時,轉(zhuǎn)換話題,離開現(xiàn)場;處在同一空間時,在你們中間設(shè)立一個物理區(qū)隔,比如枕頭、提包、椅子或其他中等大小的東西。
當(dāng)使用這些方法,要同時開始加強理解:你與父母是分離獨立的個體,這就是你真正的邊界。如果在意識層面和無意識層面都有這種覺察,那么努力就會慢慢見效。
③ 避免隔代傳遞
電影《春潮》中,紀明嵐表面上是一個為孫女不辭辛苦、任勞任怨、甘愿傾其所有的“好姥姥”,但所做一切并不是出于愛,而是出于控制,她企圖將孫女塑造成另一個郭建波(女兒),任她召喚、任她擺布。
現(xiàn)實中,很多女兒(或兒子)長大成家后,由于隔代撫養(yǎng)等因素,他們也非常害怕自戀的祖父母會將對自己的影響延伸給孩子。這里有一些策略:
和父母說明白,你希望他們怎樣對待你的孩子。比如,告訴父母,小孩犯的任何錯都要先讓你知道,然后再決定怎樣處置。祖父母不能懲罰孩子,確保你的孩子也知道這一點;
阻隔任何侮辱性、指責(zé)的、批評的話語,盡管這可能意味著和父母發(fā)生沖突。你可以換個話題,讓孩子去做別的事,采用多種方式打斷父母,只讓父母不再說負面的話是沒有用的;
遵守一個原則,小孩只有在絕對必要的時候才道歉,不要為了緩和氣氛讓孩子道歉。
紀伯倫有首著名的詩,里面有這樣一段話: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并不屬于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愿父母都能明白,怎樣愛孩子,才是真正的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