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故事關鍵詞:父母 -
-1-
父親生于1940 年冬月,出身于一個地地道道的山村農(nóng)民家庭。那個年代的鄉(xiāng)村,也是凋敝蕭條、兵荒馬亂的。
父親出生時,整個村灣都沒幾戶人家,因零零散散搬到別處躲避戰(zhàn)亂,只有少數(shù)人留守,鄉(xiāng)村中呈現(xiàn)空心化的狀態(tài)。那時原本也沒什么房屋,實在是荒涼得很。村口都是大樹,四圍是山嶺,不走到村口,你都看不到這里面還有人家。治安也不好,耕牛都是與人住在一起,怕在夜間被盜。
爺爺一直靠給別人做長工為生,后來省吃儉用買些田地,雖然在解放后被劃為富裕中農(nóng),家境其實是貧寒的。只有一間祖?zhèn)鞯耐叻?,生火做飯與住宿都擠在一起。幾個孩子長大后,他又咬牙買了間小瓦房,也沒有余錢剩米,耕牛是與其他人共有的,家具就是幾個大圓木桶,用于存放糧食,再就是一張老式的木床。
由于田地都是解放前夕買進的,解放后就合作化了,爺爺并沒有享受田地帶來的收益,反而差點背上一個不好的成分。我跟父親說,幸好解放得早,要是晚幾年解放,爺爺還堅持“買買買”,就要買成另一種身份了,那命運會更多了些波折。
父親就生長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雖然家里條件不好,爺爺卻堅持送他去讀書。從1947 年到1951 年,父親一直是讀私塾,1952年開始在村辦小學就讀,后來又回家放牛兩年,1956 年到縣城的城關小學念書,1958 年小學畢業(yè)時,就十八歲了。如此斷斷續(xù)續(xù),讀完初中后,父親已是二十二歲,這個年紀,到現(xiàn)在都能大學畢業(yè)了。如此高齡的初中生,也是那個特殊年代的產(chǎn)物,是新舊社會過渡的見證。為了讓弟弟上學,父親主動放棄了高中學業(yè),回村參加了生產(chǎn)大隊的工作。
1966 年,父親經(jīng)過縣組織部的招干培訓后,參加了工作,后來又回家務農(nóng)。1971 年重新工作,在土地承包責任制實行后,他又兼職回家種自家的責任田。這一生,他始終就沒有真正地跳出“農(nóng)門”。
父親小時候,應該是過了一個貧困又快樂的童年,雖然物資稀缺,父母之愛卻不缺。爺爺早早就失去了父母,十幾歲便開始了獨立謀生,家中又沒有什么田地,只有外出當挑夫、做長工、打短工,都是出賣力氣的活,好不容易成家,已是中年得子。這種孤苦的經(jīng)歷,讓他對我父親百般疼愛,父親十幾歲了,都還被他背著翻山越嶺送到學堂。父親病倒后,我給他買來燕窩滋補身體。父親說,小時候我爺爺就給他買過??梢娢覡敔攲ξ腋赣H是憐愛有加的。
爺爺只上過半年私塾,卻寫得一手好毛筆字,也因此懂得上學的重要性,一直咬牙送孩子念書。父親念的書不知是爺爺?shù)亩嗌俦?,但很遺憾,一直到爺爺八十多歲,家中需要抄寫時都是他老人家親自動手,他看不中我們寫的。我父親的字寫得不如他,我的字又遠不如父親的。我總覺得,寫字真的要有天賦,跟讀過多少書、練習過多少回,可能關系不大。
父親的好時光也就是做小孩那一段,盡管穿不暖吃不飽,冬天也就兩條單褲,但那時人精神上的壓力并不大,可以說,解放后到處喜氣洋洋,整個國家熱氣騰騰,充滿積極向上的力量。年少的父親,跟那個年代一樣,不缺意氣風發(fā),不缺斗志昂揚,從父親留下的畢業(yè)照可以看出,還頗有些文藝范呢。
那時參加工作也簡單,百廢待興,正是用人之際,初中畢業(yè)就能安排工作。聽說哪里有高材生,城里的單位一句話就要走了人,不用到處求門路,或是投簡歷自薦。父親畢業(yè)后在生產(chǎn)大隊干了一段時間,很快就被縣委組織部招進了青年培訓班,然后就參加工作了,在廣播站做架線工。后來因為“文化大革命”,工作受到?jīng)_擊,他又離職回家務農(nóng)以避紛擾。局勢平靜后他重新參加工作,換到了水利部門。
可以說,年輕時的父親,除了生活條件艱苦,其他的都是一張白紙,美好前景任由描繪。父親對工作也很認真,忠于職守,兢兢業(yè)業(yè),沒少拿過獎。以后的事就沒這么順了,對父親來說,結(jié)婚后,有了孩子,生活的壓力一下子就來了,好日子似乎已經(jīng)到頭了。
-2-
父親成家時,已到而立之年,在縣廣播站工作。母親比他小了十來歲,是一個地道的鄉(xiāng)村姑娘,遠近聞名的漂亮。
這段婚姻是當時很流行的那種“半邊戶”結(jié)構(gòu),一個人有單位,一個人在鄉(xiāng)下照顧家庭,郎才女貌,也是人見人羨。
新婚的喜悅并沒有維持多久,現(xiàn)實的生活是殘酷而嚴峻的。父親在外工作,母親在家既要做山上的農(nóng)活,又要喂豬做家務、打柴挑水,里里外外都靠自己,起早貪黑,所有的擔子一個人扛,與現(xiàn)在鄉(xiāng)村的留守婦女無異。
結(jié)婚三年,在生下我之后,母親終于堅持不住,積勞成疾,在水庫工地挑土方的那個冬天,活活累倒,以后身體就再也沒有回到從前的健壯狀態(tài),年紀輕輕從此疾病纏身,基本失去了體力勞動的能力。
母親是個要強的人,做事不落人后。生產(chǎn)隊是計工分取酬,母親總想著多掙些口糧,在村里那一群婦女勞動力里,她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能干。至今,講起我母親,鄰居們知道她的人,都豎起大拇指,贊嘆不已。1973 年,鄰村修水庫那陣子,她在工地上挑土石方,一個冬天挑斷了幾根扁擔,別人工休的時候,她仍閑不住,要么趁空收拾一些柴禾,再就是跑幾里路回家給我喂奶。她的雙腿因此腫得如水桶一樣粗,患上了風濕性關節(jié)炎,住進了醫(yī)院。這一住就是好幾個月,關節(jié)炎是治好了,卻將風濕逼到了心臟地帶,患上了風濕性心臟病,從此落下病根。
母親這一生,沒過過幾天好日子,從小就被送到一戶親戚那里收養(yǎng)了。她哥哥(我的大舅舅)一次路過,見她啃著豬都不吃的爛紅薯,心疼不已,回來跟我外婆抱怨,說孩子在那邊太受罪,不如接回家自己養(yǎng)。于是母親與對方的收養(yǎng)關系被解除,回到了原生家庭。
母親聰明伶俐,就是不肯讀書,小學只念到四年級就放棄了。外公送她到學校,她一轉(zhuǎn)身就在后面跟著悄悄回來了,說什么也不肯再去,從此失學。知識改變命運,母親小時候任性,不肯學習文化知識,也就改變不了務農(nóng)的命運。
老一輩人都是重男輕女,對讀書的重要性也沒那么深刻的認識,覺得在農(nóng)村能識些字,能算一些簡單的算術(shù),就可以了。就是我小舅舅,也只念到小學畢業(yè),后來是靠自己一路苦學,成了專業(yè)人才,人生的道路才越走越寬廣。
從我記事起,母親就是一個病人了,做不了重活,但還可以下地鋤草、上山砍些柴禾。后來發(fā)病幾次,她的身體就一次比一次弱,輕體力活都不能做了,只能在家望著我在山上忙活。她年輕時的拼命能干與生命活力,對我來說都只是傳說。
剛結(jié)婚時,為了攢些家底,父親上山采摘油榔樹的葉子賣(用于做蚊香),母親與父親一起織篾折賣,夫唱婦隨,過了幾年比翼雙飛的生活,也掙了點家用。
母親心靈手巧,買來縫紉機自己做衣服,邊角余料都能用得恰到好處,我們?nèi)业囊路?,都是她親手縫制,每換上新衣裳,我都會得意地穿著到處招搖一下,臭美顯擺一番。母親也很熱心地幫鄰居裁剪布料,教他人縫制新衣。無論家務活,還是農(nóng)活,她都干得干凈利索,又快又好。這是優(yōu)點,其實也是缺點,能者多勞,做事效率越高,做得越多,長期超負荷運轉(zhuǎn),身體自然吃不消。
我?guī)讱q時,母親就治病去了,童年中關于她的最初記憶,就是對生命將逝的惶恐。我還記得,她住院去了,家中請人為她做壽木的情景。幾個月后,母親撿了一條命回來。我在山坡的荒地上玩,聽說母親回來了,高興得一路飛跑,連跑帶喊:我娘回來啦!到家后,望著母親,我卻像不認識了一樣。聽母親說,我都不知道說話了,只知道她到哪,我就跟到哪,生怕她又出門了一樣。
這樣的惶恐與不安,一直伴隨著我的童年,伴隨著我的成長。
我上小學時,母親就在家做不動了,姐姐被迫輟學在家一起幫襯著做家務。我上初一時,母親又病倒了,到武漢就醫(yī)。有次我放假回來,姐姐在村后的菜園悄悄告訴我,醫(yī)生說母親活不過三年了。這是我人生收到的第一個噩耗,也是驚嚇。
以后在學校,我就沒有安心過,生怕哪天母親就去世了。到校外玩耍時,我都是提心吊膽,只要遠離學校,我就緊張,生怕母親去世后,村里人要是來報信,會找不到我。
這種擔心一直伴隨著我的讀書生涯,直到我上大學期間,母親去世。在我的青少年時代,記憶中的母親,一直在與疾病不停抗爭,與命運抗爭。我也一直為她擔心,從來就沒有開心過,也沒有放心過,漸漸形成了郁郁寡歡的性格。
-3-
因為母親患病,家里可以說是塌了半邊天。
以前是母親在家又當男人又做女人,家務與生產(chǎn)隊的勞務一肩挑,母親病倒后,生活的擔子,就是父親一肩挑了。
父親原本是在縣城工作,為了照料家庭,選擇回到離家?guī)桌锫返牡胤?,參與一座水利工程的建設,一直到退休。他一般在單位工作幾天,又回家種幾天地。這個家庭的擔子,對他而言是格外的沉重。
那時剛好開始了農(nóng)村土地承包責任制,我們叫“田地到戶”,為了種分到戶頭上的田地,父親在四十歲時開始人生的轉(zhuǎn)型,學著犁地種田。爺爺是個老把式,這時已是年過七旬的老者了,由他在一旁手把手地教,邊教邊嘆氣。
父親本是一個讀書人,要重新?lián)湎律碜臃N地,還真要費點功夫,因為種地不僅是力氣活,也是技術(shù)活,父親哪里吃得消。爺爺也沒想到,這個被自己送出了“農(nóng)門”的兒子,又會回來種地,他除了為父親蹩腳的犁地動作搖頭,也是為父親的命運轉(zhuǎn)折而嘆息。人生沒有彩排,只能到一步行一步,命運如此波折,父子倆都只有面對現(xiàn)實。
父親讀了這么多年的書,最后還是做回了農(nóng)民,在與我母親拌嘴時,母親有時以此奚落他,讀到胡須掃地了,還是這個樣子。父親也不辯解,要說他這一生,也是為了家庭,為了我母親做出了犧牲,被耽誤了個人前途才成了這樣,并非讀書無用。正因為讀了書,父親才懂得謙讓,才通情達理,任憑母親拿此取笑,也不還嘴,這也說明讀書的可貴啊。
因為知書達理,又在農(nóng)村長大,對重新回家種地,父親也能堅強面對,對命運戲劇般的起伏,從來沒有氣餒過,而是坦然接受現(xiàn)實。母親病了,他積極為她求醫(yī),沒有嘆過命不好;母親不能勞動了,他放下“單位人”的身份,重新下地干農(nóng)活,也是積極面對,沒有嘆過命不好,沒鬧過半點情緒。印象中,父親總是回家就干活,忙完農(nóng)活就去單位,到了要做農(nóng)活時又回來,在這兩個角色中來回轉(zhuǎn)換,進退自如,無怨無悔。兩份工作,他都十分熱愛,全身心投入,這就跟在城里謀生同時打兩份工的人一樣,都是為了生活,將它們都當作自己的本職崗位,除了勤勉奉獻,還是勤勉奉獻。
父親做事是非常認真的那種,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從不馬虎,重活都是他來干。我們幾個孩子,只是幫著做些除草、插秧、收割之類的輕便活。我們也只是放假時在家?guī)拖旅?,平時可苦了母親,只要還有點力氣,她就會拖著病體給父親打下手。父親在前面犁地,母親在后面播種,晚上回家還要做家務。男人累了,洗了睡去,女人還要張羅吃的,喂豬等。農(nóng)村女人不容易,疾病纏身的母親更不容易,完全是在以命相搏。
有次我從學校放假回家,沒看到母親,鄰居大嫂說她到港邊挑水去了。我趕緊一路跑到水庫的港邊,只見母親還在港邊,顫巍巍地剛將水挑上岸。我心疼不已,接過擔子挑了回來。我也只能偶爾幫她這樣做,僅僅是這時能夠接過她的擔子,減輕她的負重。平時我們上學去了,母親在家叫天天不應,每擔水都是自己走到港邊拼命挑回來。哪怕走路都走不穩(wěn)當,也只有自己一個人扛著。
我后來常想,要是那時不上學,在家陪著母親,就能減輕她的體力負擔,也許,她的身體不會垮得那么快,也會活得久一些。
那時母親正為這個家庭做最后的努力,準備建一套新房。母親用稻草燒火做飯招待匠人,用水要到村口去挑,拖著病體,殊為不易,也是顫巍巍硬撐著,一天又一天。在農(nóng)村自建房屋,一磚一瓦一木,全靠人工備料,真是艱苦。
我家一共只有一個小套間,前面是廚房,剛好壘個柴灶,放張飯桌,后面是臥室,面積一共不到30 平方米吧。我三歲時,便由爺爺帶著睡,爺爺奶奶也只有一間房,床與柴灶都是挨著的。我還只有幾歲,剛上小學的樣子時,就跟著父親一起搭草棚做廁所、豬圈。
母親經(jīng)常念叨,在這巴掌大的房里住著郁悶,都轉(zhuǎn)不開身子,又想著幾個孩子長大后需要房子住,便尋思著另建新房。找生產(chǎn)隊批好地基后,父親便開始踩泥、砍柴燒窯。因為過度勞累,還引發(fā)了父親的肝病。正在這節(jié)骨眼上,父親都急哭了,想著要是病倒了,這建房的事該如何是好。也算幸運,在住院治療一個多月后,他就痊愈了。父親回家后也顧不上休息,就接著干。
好長一段時間,我家都還沒有積累起建房用的材料,村里也有議論,說是我家要是不能及時建房,就將地基收回給有能力的住戶。母親是要強的人,硬是要爭這口氣,身體不好也拖著不去治,平時油都舍不得吃,都省著用來建房時用。攢了幾年的生活物資,在建房時一次就消耗光了。
房子建好后,母親已沒有力氣來住新房。搬家時,我姐姐一路扶著母親,慢慢走進新房。一生要強的母親,搬到新房后,基本沒有任何的勞動能力了,連做飯洗衣這樣的家務,都難以完成。
母親在新房度過了生命的最后時光。幾年后,為了便于照料,她在我姐姐上班的地方住著,又在一個深夜,在我姐姐身邊闔然長逝。按鄉(xiāng)下的規(guī)矩,人在外面去世的,不能進祖屋。母親被送回來后,就放在自家的新房中。母親建起的新房,成了她最后的棲身之所,也算是個告慰。
父親與母親的半生緣分,到此就結(jié)束了,父親年已半百,以后就得獨自走到人生的終點。
-4-
父母一共養(yǎng)育了四個子女,孩子要上學、母親要治病,都要不斷花錢。困難之中,父母從來是堅強樂觀以對,他們都是有信仰的人,信奉做一個純潔的好人,信奉克己復禮,寧愿自己吃苦,也不能虧待他人。
在工作中,父親廉潔奉公,所經(jīng)手的每一分錢,清清白白。年輕時,他在公家食堂當過司務長,這在有些人看來是有油水的差事,父親公事公辦,不占一分錢的便宜;后來他做會計多年,來往的賬目“丁是丁,卯是卯”,沒出過一分錢的差錯。再困難,他也不挪用公款,不擠占公款,更不會貪污公款。當水利員時,他負責鄉(xiāng)村飲水工程的實施,這似乎是有機可乘的肥缺,但父親堅持原則,嚴格照章辦事,不從中搞截留抽頭之類的事,更不會吃拿卡要,并嚴格監(jiān)督工程款的使用,以保證每筆錢都用到造福百姓上,絕不允許領了錢卻不辦事,或者沒將事情辦好的情況發(fā)生。
父親為人剛直,不向違心之處低頭,從不放棄昂首做人的原則,既不求調(diào)動升遷,也不求榮華富貴,他常掛在嘴上的,就是俯仰無愧于天地。有次組織上開會通過了任命,文件都下到基層了,所在單位的頭頭暗示,只要我父親在他面前服個軟,表個態(tài),即宣布他為副職。但我父親就是不愿去低這個頭,那份任職的文件就一直沒有宣布,最終被收回了。父親就是這樣的寧折不彎,寧愿做個普通職工,也不會為了職位而屈就。
父親也有做官的同學,為了給母親治病,他找過同學,請同學出面在民政層面上幫忙申請幾十元的救助款。那是為了給我母親救命,因四處借不到錢了,才不得不去求助,除此之外,他從不鉆營關系,不會找同學或熟人給自己在工作上予以照顧。
父親就是這樣的人,為了幫母親渡過難關,他能拉下面子,其他的事,卻不愿委屈自己。
窮且益堅,是父親,也是母親的共同品格。母親沒讀什么書,卻懂得做人的道理,其聰明伶俐,遠近聞名。父母的為人之道,就是以善為本,不讓我們與這個世界發(fā)生沖突,以免受傷害。我考上大學那年,我記得母親教我,回鄉(xiāng)下見到叔伯們要主動打招呼,不要讓人覺得生分了。這是教人越發(fā)達,越要懂得謙卑與放下身段。多少人一闊就變臉,有權(quán)就囂張,他們的見識,真的還不如我鄉(xiāng)下不識字的母親。
母親身體不好,最大的愿望就是看著我們長大,又擔心看不到我們長大成人的那一天。她總是叮囑我們,長大后要一條心,誰有困難就幫誰。對她來說,幾個孩子手掌手背都是肉,都是一樣的。我們也一直記著她的教誨,雖然都已各自成家,但還如小時候一樣親密無間,如同一個大家庭,不分親疏。姐姐出嫁時,我就交待,她永遠是我們的姐姐,不會跟別人家的女兒一樣,嫁出去就成了親戚,我們不是親戚,仍是家人。這么多年,姐姐也一如從前,是我們的保護傘,繼續(xù)為一家人做著犧牲。
我的父母是地道的農(nóng)民,卻是顏色不一樣的農(nóng)民,有著中國農(nóng)民傳統(tǒng)的勤勞淳樸,這是他們的底色與本色,又少了那些斤斤計較,更多了一分善良與寬容,有著知書達禮的良好教養(yǎng),一生待人以誠以禮。在困難的環(huán)境中,他們給了我們許多溫暖,讓我們從來沒有覺得苦。他們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永遠支撐著我們前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