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杭城酷熱難耐。臺風(fēng)“安比”帶來的雨難以消除暑氣,杭城的人們?nèi)匀还ぷ魃钤诳崾罾?。大家都在蹺首盼望,臺風(fēng)能帶來一場像樣的雨,把冒煙的土地澆個透,給杭州送來一點清涼。
下班回家,我打開陽臺窗戶,呼吸著略帶熱氣的晚風(fēng),眺望著遠(yuǎn)處,腦海不時浮現(xiàn)出老家的夏天一一那個充滿歡樂令我難忘的西徐村的記憶。
西徐行政村包括上圓、西徐、下店、桃村、西杜、宮后6個自然村,大約有360多戶900多人口。我從小就生活在西徐自然村。自從父母走了之后,老家已經(jīng)沒有家,只有我小時候住過的老宅,老家的一切都已成為我時常魂牽夢繞的記憶。
村子周圍空曠的田野,小時候那綠油油的水稻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外地人在這里種植的各種各樣的蔬菜??晌胰绾瓮涣四蔷G油油的水稻和金燦燦的稻谷,忘不了夏天有關(guān)“雙搶”的一幕幕。
那時候,我們都種早稻和晚稻兩季水稻。小暑過后,早稻陸續(xù)開始搶收,立秋之前,必須把晚稻秧苗插下,如果插晚了就會減少收成。收種時間窗口也就二十幾天,大人小孩齊上陣,緊張忙碌又辛苦。這搶收搶種就叫“雙搶”?!半p搶”農(nóng)活多種多樣,包括割稻、打稻、扎稻干(即把脫完谷子的稻干捆成一把把,曬干后用來當(dāng)柴火或用來燒灰當(dāng)肥料,青一點的稻干可當(dāng)作牛飼料)、曬谷、耕田、耖田、耙田、施肥、拔秧、插秧等等。
我經(jīng)歷過集體時的“雙搶”和分田到戶后的“雙搶”。生產(chǎn)隊時的“雙搶”,我還是學(xué)生娃,只能參加割稻、拔秧等農(nóng)活。那時的“雙搶”,雖然經(jīng)常要出早工、夜工,加上上午、下午有四個工時段,每天要干十多個小時,但計劃經(jīng)濟年代很多人是“磨洋工”,出工不出力,過了立秋還有很多稻田沒有插上秧苗。而分田到戶后,人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fā)揮,勞動生產(chǎn)力得到充分釋放,結(jié)果大相徑庭,同樣的田地,同樣的勞動力,到8月初整個田野已是綠油油一片。
割稻,留給我的記憶是手被鐮刀(我們當(dāng)?shù)胤窖越小吧皠Α保└钊r那鉆心的痛。在稻子開割前,一般都有“刻砂劍”(也就是磨鐮刀)的師傅上門來把鐮刀磨得飛快。鐮刀鋒利了,割稻子時就省力。但割稻方法不對,或稍有分神,就很容易傷手。有過一兩次血的教訓(xùn),我就掌握了割稻子的方法。彎腰前傾,左手握住稻把,離地十來公分,右手握緊鐮刀,刀口與地面基本平行,凝神聚力,手起稻斷,一氣呵成。金黃的田野,在嚓嚓聲中變成了一截截整齊的稻樁。 “嚓嚓嚓”,多少年來,這清脆的割稻聲一直在我耳邊回蕩。這聲音,是成長的記憶,是勞作的寫照,是奮斗的歷程。
割稻時的悶熱是刻骨銘心的。天空湛藍湛藍的,潔白的云彩在空中漂浮,田野一片金黃,水牛在路邊啃草,小孩在田埂上牧鵝,村莊上空升起裊裊炊煙,那畫面真的美極了。但那時那有心思欣賞這種景致啊,心里總想著早點割完稻子。割稻時一般都得穿長袖襯衣,一來可以防止強烈的太陽光紫外線照射,二來可以抵擋稻谷葉子劃傷手臂。否則,火辣辣的太陽直接親吻肌膚,真有燒灼感。割完大半丘稻谷,早已汗流浹背,就歇息一會,或坐在田埂上,或躲在一棵小樹底下稍為有點涼陰的地方,嘴里大喊“風(fēng)來啊”,有時真會來點風(fēng),但絕大多數(shù)是一種自我消暑的意念而已。歇息時喝一口黃泥壺裝的涼開水,那種滋味不知要勝過現(xiàn)在的雪糕多少倍。
把稻谷子從稻桿上脫下來的過程叫“打稻”。打稻最初用的是形狀如同金字塔稻桶,后來是腳踩打稻機,再后來用上了電動打稻機。打稻是體力活,計劃經(jīng)濟年代一般都是男人干的。婦女和小孩一般給大人遞稻把,或事先把割下來的稻谷壘成一垛一垛,打完一垛再將稻桶移到另一垛繼續(xù)打。一天打下來,兩只手酸酸麻麻的,有時連拿飯碗都拿不穩(wěn)。
一丘丘稻田收割完畢,稻桿也清理干凈,就要進行翻耕了。以前翻耕都是經(jīng)過水牛犁田,放水后進行耖田、耙田等一系列程序,農(nóng)田就成了平整的爛糊田,就可以插秧了。犁、耖、耙等都是技術(shù)活,一般人還真干不了,我們村里當(dāng)時也就二三個人干得好,這些活都他們包了。后來有了拖拉機,就用拖拉機來完成了。
拔秧,一般是早晨干的活。秧苗拔下來最好盡早插掉,放太長時間不利成活。拔秧最難以忘懷的是被螞蟥叮咬時的感覺,癢癢的,有點疼。有時兩只腳上都叮著好幾只螞蟥,渾身起雞皮疙瘩。清晨,母親三番五次把我從睡夢中喚醒,一手揉著惺忪的睡眼,一手拿著一條小凳子,一步步走向秧田。把扎秧稻草放在密匝匝的秧苗上面,人可以坐在小凳子上,也可以蹲著,就開始拔秧了。把一棵棵秧苗連根拔起,放在水里把根部的泥巴洗去,然后把幾十棵秧苗捆成一小把,用稻草打個活結(jié)扎一下,把一束秧苗扎一起,秧苗就拔好了。把拔下來的一束束秧苗挑到秧田,就可以插秧了。
插秧,一般是上午或下午三點以后干的活,正午太熱,水田里的水發(fā)燙,人也吃不消,秧苗也不容易成活。在田中央拉一條繩子,就以此為準(zhǔn)繩從左往右開始插。低頭彎腰,左手握緊秧把,用左手大拇指分秧,一般一墾五六棵秧苗,右手抓起左手分出的秧苗,左右手之間這個動作協(xié)調(diào)不協(xié)調(diào),是檢驗?zāi)悴逖砜炻闹匾蛩亍?/p>
插秧是技術(shù)活,秧苗插的深淺要合適,前后左右距離要勻稱、要對直,以便于耘田。秧苗插不好容易浮起來,不利于成活,回頭還要補種。插秧一般一行插6墾,也有的人一行插7墾。插完一行抬腳往后退,緊接著再插另一行。烈日炎炎,笠帽下的汗水順著額頭流到眼里、嘴角,也顧不上用手擦一把。白茫茫的水田被郁郁蔥蔥的秧苗覆蓋起來,整個田野頃刻間變得生機盎然。再過兩個月就是晚稻收割的季節(jié),金黃色的田野給農(nóng)民帶來豐收的喜悅。
每當(dāng)我手捧白米飯,腦海就會浮現(xiàn)“雙搶”的情景,就會想起母親在“雙搶”時常掛嘴邊的話,“不做出恰來食?”就會想起那婦孺皆知的詩歌,“鋤禾日當(dāng)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是啊,這每一粒糧食的背后,凝結(jié)著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啊。
如今,農(nóng)田種水稻越來越少,有種水稻的也只種一季,不會再種兩季了。隨著現(xiàn)代科技發(fā)達,農(nóng)業(yè)機械化程度的提高,許多農(nóng)活已由農(nóng)業(yè)機械替代,過去農(nóng)村“雙搶”的景象再也見不到了。而我們這一代人,永遠(yuǎn)也不會忘記“雙搶”。那種已經(jīng)融入血液與骨頭里的記憶,將一直伴隨著我們走向未來,走向人生盡頭。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