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組織了場活動,活動的參與者主要為班里此前選出的中隊長、小隊長及大隊部的兩個孩子,以及本學期的副小隊長,這些孩子平時主要承擔著班里的值日管理工作,當然每一個非隊長的我也都安排上了值日管理。
一直思考著要給這些孩子一些提醒、教育,期待他們能以身作則、為同學服務、為班集體的發(fā)展提供更多的助力,對孩子們做出了承諾,自然要信守承諾。
開學已然許久,因而本周特抽出時間組織了一次外出活動。
活動內(nèi)容:齊登白云山+團體小游戲+美食分享。
選擇登山是期待大家動一動,在爬山中鍛煉一點毅力,擁有一些堅持。
家長必須陪同是期待大家看看自家娃與其他娃是如何相處的,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團體小游戲(找零花錢、串人名)是旨在借助活動讓孩子明白主動積極、打破自己圈子的重要,接納自己是誰,更要心中裝著別人,圍成一個團體,才有更大的凝聚力。
1.爬山過程中,孩子們一直奔跑著在大人前頭,落后的一直是大人。
——今天的世界是我們的,但是明天的世界就是孩子的,讓孩子帶著我們走,無疑是好辦法。孩子雖小,但是他也擁有著他的能力。
下班回到家時,我常想癱坐著不動,而女兒一旦看起巧虎來,總會接著我說“媽咪同我一齊跳舞?!狈且又沂治枳愕福m然累極,但是想到小小人兒的她可愛的拉著我亂動,心里又流淌著奇妙的感覺。一場爬山,有些久坐不動的家長,也刷新了自己的運動步數(shù),這豈不就是孩子帶著你走了。
2.孩子們總是喜歡與孩子們在一起的,互相奔跑比賽,簡單的爬山,他們也可以生發(fā)生無限的樂趣。
——把孩子困在家里,也許更安全,但是他學不會長出更多的翅膀。我總鼓勵著班里的家長們,要多互相組織著孩子們一起共同活動,放學后、周六日,這些時光可以一起寫作業(yè)、一起玩游戲、一起做運動,培養(yǎng)感情,又學習相處,何樂而不為呢?
3.玩著玩著,一個孩子A上前推了另一個娃B,于是乎B就往后一踉蹌地摔到了C身上,C一激動手就甩出去了,B的臉角被甩疼了,一時哭起來。
——孩子的教育如何做?良好的教育一定都是在一定的場景之下,美好的事情夸一夸,不和諧的事情冷靜下來后分析分析,愉不愉快都好,至少有了機會引導。建議教育孩子之時可以多些角色演繹,可以對孩子有情緒共鳴,但不可忘記抓住契機。孩子與他人相處的智慧從何而來,自己的成功經(jīng)驗衍生而來,自己的不愉快經(jīng)歷反思而來。
4.陶淵明說“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成長在鋼筋水泥里的孩子們,到山林里會回歸人的本性,自在多了,約束少了,孩子到達山頂,看到有人在爬樹,連女孩子都嘗試起來了。
——孩子需要約束,需要規(guī)矩,也需要一定程序的自由。天天徘徊在這個興趣班到那個興趣班之間,把腦子塞得滿滿的,頭腦裝得暈乎乎的,并不是一件樂事。平日里,大人工作也極忙,周末里不妨就帶著孩子出門走一走吧,到大自然里去待待也好,去博物館走走也好,去公園中逛逛也行,當是洗滌一下自己,更是讓孩子放松一下自己。
5.在聽到活動之時,有孩子跑來跟我說她的好朋友也想去,我說這次不行。我不是為了讓某個同學好友互相玩而組織的活動,大人們有自己的朋友圈,孩子們也是有自己的圈子的。他們的圈子有些是自己找到——共同愛好而成;有些是自然選擇——排隊時或坐座位時自己的前后左右;有些是某種情況下形成——600晚托班時的伙伴……
——孩子當然需要自己的圈,需要擁有自己的好友,他們從自己的朋友處可以更好地去學會付出愛與接受愛,也找到對彼此的價值。
我一直希望孩子在班級里擁有自己的朋友圈,每天都需要在學校待如此長的時間,沒有朋友圈會少了許多快樂。
其次希望這些圈是健康的、積極的,所以我也常教育交友是互相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不是進步的益友,而是共同退步的損友,請干脆不要在一起。
再而我希望大家有圈更要破圈,不是只與一兩個同學相處得好,就每天只與這一兩個同學混在一起的,班級就是一個大的朋友圈,學校是更大的朋友圈,互相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家長呢?責無旁貸,需要了解自己孩子的朋友圈,無圈的請創(chuàng)造機會給他建圈,圈窄的,也主動積極破圈;有圈的了解圈內(nèi)好友,與對方家長多互動,共同指引孩子往好的方向發(fā)展。
作為班主任,我已啟了個頭,組織孩子們一起來了場說走就走的活動,
開學初的家委會交流,我也向熱心的家委們建議要組織班級大活動,
平時,也常被我念叨著大家要積極主動互相帶孩子們一起共同活動。
不厭其煩,接下來行不行動,也就看各位了,我相信總會有人猶豫,還有人會巋然不動,但也總相信,一定會有人也愿意行動的。
加油嘍,我們行知班的行動派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