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講講篆隸,把一點書法史也捎上。
據(jù)史料記載,中國的傳統(tǒng)書法文化的來源是從商代的甲骨文開始,也稱為卜辭,
然后演變成金文,我們看到很多青銅器皿上刻的,就是金文。這些金文,多用于族徽和祀器銘功。
毛公鼎
毛公鼎銘文
金文屬于大篆書體的一種,著名的石鼓文也是其中的一種,還有蝌蚪文,簡帛書等。
東周的石豉文
到了秦朝,文字史迎來一個非常重要的大變革時期,稱為“隸變”。
一般認為隸書是由秦小篆演化來的。其實書體演變并不是一個單線發(fā)展的過程。當時秦始皇完成了中國第一個大一統(tǒng),推行“書同文”,然后大篆是逐漸由官方統(tǒng)一推行發(fā)展成為了秦小篆,最著名的小篆就是《嶧山碑》《泰山刻石》等。
《嶧山碑》
然而當時,使用最廣泛的書體并不是篆書,而是隸書。
隸書,當時開始作為大篆的草體,有書寫快速的特點,更趨于實用性。而大篆和小篆相對來說比較莊重,更適用與一些特定莊嚴的場合。當時的政治制度是奴隸制度,使用的書體與奴隸管理息息相關(guān),同時,國家正處于大一統(tǒng),日常生活管理更需要的是有效率的書寫,于是方便快捷的大篆草寫便成為主要的記錄和交流手段。然后便出現(xiàn)了隸書。其中最具有說服力的便是秦簡,有著的《青川木牘》、《里耶秦簡》、《云夢睡虎地秦簡》等。
《里耶秦簡》
因此,秦朝的通用書體是秦小篆和隸書并行的,而隸書的流通更加廣泛。
隸變的發(fā)生標志著書法的書體規(guī)范與法度已經(jīng)基本成形了,2200多年前的文字,我們現(xiàn)在普通人都可以分辨的出來。這是一件多么讓人驚嘆的事情!
注:本文很多內(nèi)容出自于王鏞先生的《中國書法簡史》,更詳細的書法史可以閱讀這本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