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baicao99.com/threads/374898/ 從《輔行訣》求證大柴胡湯有無大黃
張仲景方的來源是《湯液經(jīng)法》,記載《湯液經(jīng)法》的現(xiàn)存文獻(xiàn)只有《輔行訣》,要想知道大柴胡湯有無大黃只能從《輔行訣》來入手。
仲景大柴胡湯下注云: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名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有無大黃,歷來爭議較大,莫衷一是,有認(rèn)為加大黃的,有認(rèn)為無大黃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究竟是怎樣的呢?
瀉肝法:酸 酸 辛 甘
枳實 芍藥 生姜 甘草
瀉心法:苦 苦 咸 酸
黃連 黃芩 大黃 芍藥
那么肝、心兩瀉法:
枳實 芍藥 生姜 甘草 黃連 黃芩 大黃 芍藥
這里仲景將甘草換為大棗,(同為甘味)黃連換為柴胡(同為苦味)大黃換為半夏(同為咸味),有根據(jù)嗎?
我們看看《輔行訣》中的大陰旦湯
柴胡 黃芩 半夏 芍藥 人參 甘草 生姜 大棗
這是典型的瀉心補脾法,瀉心的藥味
柴胡 黃芩 半夏 芍藥
按經(jīng)法是:苦 苦 咸 酸。由此可推得半夏屬于咸味。
仲景書中有證據(jù)嗎?
我們看看半夏瀉心湯
黃連 黃芩 半夏 人參 甘草 干姜 大棗
瀉心的藥味
黃連 黃芩 半夏
按經(jīng)法推得半夏為咸味。
也就是說,在《輔行訣》中,柴胡在黃連位,半夏在大黃位。
柴胡與黃連的問題這里不提,單說半夏與大黃。
很顯然大柴胡湯
柴胡 黃芩 半夏 枳實 芍藥 生姜 半夏 大棗
方中的咸味藥,要么是半夏,要么是大黃。由此可以推知大柴胡湯有兩方,一方為有半夏的,一方為有大黃的,不存在既有大黃,又有半夏的大柴胡湯。
作者: 山空夜靜: ↑
半夏咸味認(rèn)同,柴胡我認(rèn)為是咸酸為主,大陰旦及小柴胡湯都以柴胡、半夏咸味為君。這個藥味實在難以辨別,本經(jīng)同一個藥都還寫著不同的味,不同的書和人對藥味的認(rèn)識差異就更大了,很頭疼。
組方里大黃、半夏同用也是有可能的。我想面對疾病的具體不同情況時,什么樣的藥方組合都有可能的。烏梅丸,五辛味都用全了。傷寒論里辛咸除滯
張仲景方的來源是《湯液經(jīng)法》,記載《湯液經(jīng)法》的現(xiàn)存文獻(xiàn)只有《輔行訣》,要想知道大柴胡湯有無大黃只能從《輔行訣》來入手。
仲景大柴胡湯下注云: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名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有無大黃,歷來爭議較大,莫衷一是,有認(rèn)為加大黃的,有認(rèn)為無大黃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究竟是怎樣的呢?
瀉肝法:酸 酸 辛 甘
枳實 芍藥 生姜 甘草
瀉心法:苦 苦 咸 酸
黃連 黃芩 大黃 芍藥
那么肝、心兩瀉法:
枳實 芍藥 生姜 甘草 黃連 黃芩 大黃 芍藥
這里仲景將甘草換為大棗,(同為甘味)黃連換為柴胡(同為苦味)大黃換為半夏(同為咸味),有根據(jù)嗎?
我們看看《輔行訣》中的大陰旦湯
柴胡 黃芩 半夏 芍藥 人參 甘草 生姜 大棗
這是典型的瀉心補脾法,瀉心的藥味
柴胡 黃芩 半夏 芍藥
按經(jīng)法是:苦 苦 咸 酸。由此可推得半夏屬于咸味。
仲景書中有證據(jù)嗎?
我們看看半夏瀉心湯
黃連 黃芩 半夏 人參 甘草 干姜 大棗
瀉心的藥味
黃連 黃芩 半夏
按經(jīng)法推得半夏為咸味。
也就是說,在《輔行訣》中,柴胡在黃連位,半夏在大黃位。
柴胡與黃連的問題這里不提,單說半夏與大黃。
很顯然大柴胡湯
柴胡 黃芩 半夏 枳實 芍藥 生姜 半夏 大棗
方中的咸味藥,要么是半夏,要么是大黃。由此可以推知大柴胡湯有兩方,一方為有半夏的,一方為有大黃的,不存在既有大黃,又有半夏的大柴胡湯。
作者: 山空夜靜: ↑
半夏咸味認(rèn)同,柴胡我認(rèn)為是咸酸為主,大陰旦及小柴胡湯都以柴胡、半夏咸味為君。這個藥味實在難以辨別,本經(jīng)同一個藥都還寫著不同的味,不同的書和人對藥味的認(rèn)識差異就更大了,很頭疼。
組方里大黃、半夏同用也是有可能的。我想面對疾病的具體不同情況時,什么樣的藥方組合都有可能的。烏梅丸,五辛味都用全了。傷寒論里辛咸除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