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膜莢黃芪和蒙古黃芪的根。主產(chǎn)于山西、甘肅、黑龍江、內(nèi)蒙古等省區(qū)。春秋二季采挖,洗凈切片曬干。生用或蜜炙用。
【處方用名】
黃芪、北芪、綿黃芪、炙黃芪、生黃芪。
【性味歸經(jīng)】
甘,微溫。歸脾、肺經(jīng)。
【功效主治】
本品性溫味甘,入脾肺二經(jīng)。補氣之中且有升發(fā)及外達之特性。故既能補中氣而生陽舉陷,益肺胃之氣而固表止汗,又能利水消腫,托毒生肌,為補氣生陽之要藥。
1、補氣生陽:用于脾肺氣虛及中氣下陷之證。若脾肺氣虛之倦怠乏力,食少便溏,氣短自汗等證,常配人參或白術(shù)同用。兼陽虛者,可配附子同用。中氣下陷之子宮脫垂,久瀉脫肛、胃下垂等證,常配人參、柴胡、升麻等同用。
2、固表止汗:用于體弱表虛之自汗、盜汗證。治氣虛自汗證,常配白術(shù)、防風同用?;蚺淠迪牎⒙辄S根、浮小麥等同用。治陰虛盜汗證,常配當歸、熟地、生地、黃連等同用。
3、利水消腫:用于氣虛不運、水濕內(nèi)停之小便不利、水腫等證,常配白術(shù)、防己等同用。
4、托毒生?。河糜跉馓摬蛔阒彲儍?nèi)陷,久潰不斂或膿成不潰等證。如瘡瘍內(nèi)陷、久潰不斂,常配黨參、當歸、肉桂等同用,以生肌斂瘡。若見膿成不潰,可配當歸、銀花、穿山甲、皂角刺等同用,以托毒排膿。
此外,本品亦可用于氣不攝血之便秘、崩漏等證。常配人參、白術(shù)、當歸、龍眼肉等同用。治勞倦內(nèi)傷而致的血虛發(fā)熱或婦女產(chǎn)后血虛發(fā)熱、頭痛等證,配當歸同用。
【用量用法】
9~30克,煎服。補氣或升陽多炙用。固表止汗,托毒生肌,利水消腫多生用。
【使用注意】
瘡瘍初期,表實邪盛及陰虛陽亢等證,不宜用。
【藥效比較】
人參、黃芪均能補脾肺之氣,二藥常相須為用。然人參能大補元氣,且有益陰生津,安神定志之功,為治里虛之主藥。黃芪能補氣升陽,兼有固表止汗,利水消腫,托毒生肌之效,為治表虛之要藥。
【參考資料】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
《本草備要》:“生用固表,無汗能發(fā),有汗能止,溫分肉,實腠理,瀉陰火,解肌熱。炙用補中,益元氣,溫三焦,壯脾胃,生血生肌,排膿內(nèi)托,瘡癰要藥,痘證不起,陽虛無熱者宜之”。
《本草正義》:“黃芪具春令生發(fā)之性,味甘氣溫熱黃,皆得中和之正,故能補益中土,溫養(yǎng)脾胃,凡中氣不振,脾土虛弱,清氣下陷者最宜。其皮味濃質(zhì)厚,力量皆在皮中,故能直達人之膚表肌肉,固護衛(wèi)陽,充實表分,是其專長,所以表虛諸病,最為神劑。但升舉有余偏于陽分,氣虛陽弱者,宜升宜提,而陰虛火擾者宜禁?!?/p>
藥物成分:含蔗糖、葡萄糖醛酸、粘液質(zhì)、數(shù)種氨基酸、苦味質(zhì)、膽堿、甜菜堿、葉酸等。
藥理:對正常心臟有加強收縮作用,對因中毒或疲勞而衰竭的心臟其強心作用更為顯著。有擴張血管作用,可使血壓下降??诜蜃⑸潼S芪均有顯著的利尿作用,大白鼠口服大劑量黃芪粉對血清性腎炎的發(fā)病有阻抑作用,并能延遲蛋白尿與高膽固醇血癥的發(fā)生。能保護肝臟,有防治肝糖原減少的作用。能興奮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增強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的吞噬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對志賀氏痢疾桿菌、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抗菌作用。
(內(nèi)容摘自楊永良主編的《中藥學》教材)
聯(lián)系客服